浅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作者:蒋璐珺

来源:《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4年第04期

一、引言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涉及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各个方面。依据设计对象和领域的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执行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但其本质是同源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意义重大,不仅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关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和设计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脉络,全面理解和反思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有助于设计师对设计与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以便更好地指导设计实践。

设计该如何更好地为人服务?苹果公司推出的个人电脑色彩温和、工艺精细,对人性化的设计潮流起到引领作用。现在人们设计的产品已经不再是那么冰冷、僵硬,而是能够让用户身心愉悦。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人的情感诉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设计满足了产品使用者的需求,对趋势的过度追逐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样也非常明显。过度对人自身利益的重视,出现了盲目生产大量个性化的产品,对生态资源肆意地浪费和破坏,设计成为小众人的附属品等等现象,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影响要素

以人为本的设计校正了功能主义设计的不足,将设计的对象由“物”转向“人”,推动了设计的进步,但是从目前看来,对设计对象理解的局限性使设计过度关注“人”,而造成设计评价标准的偏离,导致了“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已经融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充分体会到了“人性化”的关怀。从机械、建筑到生活用品,各行各业都在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但片面的以“人”为中心而缺少可持续和和谐设计理念的支撑的设计,会产生不良的后果。盲目追求个性化让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缺失,设计偏离了满足大众需求的道路,过度装饰和浮夸的效果,让设计的公平性逐渐淡化,对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造成影响。

现在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科技带动了产业的繁荣,也为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需要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背景下重新进行反思,以促进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需要全面去理解,不能将“人”独立出来考虑设计如何去实现,而是让人回归到社会、自然的大环境中去设计,设计关注人,但也要关注与人相关的各种影响要素。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对其进行新的结构分析,有助于在设计中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提高设计的可用性。

以人为本中最难理解的就是人的因素。有的设计师将其理解为“以人的利益为本”,这不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全面理解。这里的“人”是一个大的概念,不仅包括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也包括与使用者相关的人群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人的需求也构成了设计的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提出了人的五个需求层次,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人们开始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过渡和转变,刺激设计进程的不断发展。

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上,产品为了其使用功能的实现,还需要考虑人与产品之间的使用关系,即人机工学尺度。人机工学关注人在活动中的各种生理参数,为设计的好用性提供合理的使用参数,帮助产品更好地实现其使用功能,良好的人机尺度给予用户生理层面的需求满足,提高产品的可用性。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在工业时代的机械产品中就有所体现,让操作的人能够高效、便捷地使用产品。如今则需要向着更高需求层次推进,新的产品要满足更高的心理需求,则要求设计中倾注对人性的关怀。设计要为设计对象服务,提高其生活品质。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在设计中注入情感、心理、文化、伦理及道德等因素。注重在人的心理层面的影响和导向作用,让设计的产品更加富有人情味和趣味性,引起用户的心理共鸣。而在信息互联网时代,技术不再是设计的桎梏,体验成为新的设计目标驱动力。分析目标用户体验过程,发掘心理和行为上的不同状态,依据研究结果来指导具体的实践。

在人与产品的关系处理好后,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人际、群际关系也是在设计中要协调的要素。人是不能够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人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属性。人本身的复杂性在社会环境作用下会更加不可琢磨,相互间的关系也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呈现网状的复杂结构。在群体环境下,个体所做的事情几乎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设计的产品往往就是影响的产生原点。学生宿舍里的闹钟可以提醒自己,但是刺耳的铃声同样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这就是设计只满足了个体的需求,却严重影响了周围人群;一些公共候车亭的座椅,从方便人休息的角度讲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但是却影响到了人群排队上车,影响到了整个人群的正常行为。从设计评价的角度来看,也许产品各方面的品质都十分合理,但当使用情景扩展到人群环境当中时,其效果有时就会背道而驰了。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基础,也是设计中重要的影响要素,承载着人的所有活动。但是如果狭隘地以人的利益为本来设计,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那么环境破坏的负面效应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环保和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环境友好性也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以人为本的设计追求的是一种人与环境要素的和谐关系。让人的发展与生存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设计过程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有限性,这是现有状态下的一个必要的约束条件。脱离环境友好性的设计只能是一件艺术品而无法服务于人。

三、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层面划分

对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的三种影响要素及其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所在。依据三种主要影响要素的不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具体实践上也可划分为三个层面。有专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划分为情感化设计、普适设计和绿色设计几个层面,这也是从人、群体、环境的角度去分别探究的,也与上面分析的影响要素不谋而合。但是从现阶段的设计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技术的崛起让用户的使用体验成为了设计成功的主要评判依据。体验以人为出发点,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比情感化更广,也更具有时代特点。因此,在当前状况下体验设计、普适设计、绿色设计成为以人为本的设计实践中主要的三个层面。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今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设计理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设计师更需要去理解、发展新的社会环境下的以人为本的设计,建立其应有的设计责任感和设计价值观,创造性地去实践以人为本的设计。

1.做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

设计者对几乎所有的设计品和工具都负有责任,那么也应该对这些产品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负责。设计从来都不是一个敷衍了事的过程,设计师更需要建立社会责任感,做有责任的设计。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普雷斯顿·科维博士认为,设计是在一定约束条件内,将手段和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活动,设计师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里的约束条件,除了所使用的材料及其它外部限制条件外,内在层面的便是那份设计的责任感,公平、伦理、资源可用性等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2.关注细节、尊重人性、尊重自然

以人为本的设计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在设计的每个细节之处体现出来的,将人性的关怀、对自然的尊重融入设计产品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设计尺寸的延伸,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每一次对降解、环保材料的选择,都是对自然的尊重。

3.“无本化”设计原则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设计实践本身也需要保持这种创造性,在大的设计理念不变的情况下,依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徐海燕、陈利在《对设计以人为本的反思》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