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四:盐类的水解(盐类的水解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能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揭示盐类水解的本质。
3.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一定显中性吗?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活动与探究】用pH试纸检验下列各组溶液的酸碱性:
(一)NaCl 、NH4Cl、CH3COONa (二)AlCl3、Na2CO3、Na2SO4、溶液的酸碱性
盐的类型
(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分)
【讨论】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盐的组成:
强酸强碱强酸强碱盐如:NaCl KNO3
强酸弱碱盐NH4Cl Al2(SO4)3
弱酸弱碱弱酸强碱盐CH3COONa Na2CO3
弱酸弱碱盐CH3COONH4
△正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①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c(H+)<c(OH—)
②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c(H+)>c(OH—)
③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c(H+)= c(OH—)
练习1:推测以上活动与探究中(二)组溶液的酸碱性,并用实验验证。
【讨论】①正盐溶液中为什么含有H+、OH—?
②为什么不同正盐的水溶液中c(H+)、c(OH—)大小关系会不同?酸碱性不同?
结合实验结果具体分析:
【讨论】1.CH3OONa溶液(显碱性,为什么?)
CH3OONa=CH3OO—+ Na+
+
H2O H++ OH—
CH3COOH
①总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总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③溶液中_____(有或无)弱电解质(化学式:)生成,水的电离平衡__________(被破坏或不受影响),并向方向移动,因而(促进、抑制)了水的电离。C(H+)C(OH—)(填“>”“<”或“=”),呈性。
【讨论】2。NH4Cl溶液(显酸性,为什么?)
NH4Cl = Cl—+ NH4+
+
H2O H++ OH—
NH3•H2O
①总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总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③溶液中_____(有或无)弱电解质(化学式:)生成,水的电离平衡__________(被破坏或不受影响),并向方向移动,因而(促进、抑制)了水的电离。C(H+)C(OH—)(填“>”“<”或“=”),呈性。
【讨论】3。NaCl溶液(中性,为什么?)
溶液中_____(有或无)弱电解质(化学式:)生成,水的电离平衡__________(被破坏或不受影响),C(H+)C(OH—)(填“>”“<”或“=”),呈性。
二、盐的水解:
1、定义:这种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盐的水解实质:弱酸根离子与H2O 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的阳离子与H2O 电离出的
OH—结合生成弱碱,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这正向移动,使溶液中C(H+)与C(OH—)不等,显酸性或碱性。
水解
即:盐+ 碱酸+ 碱
中和
3、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过程。
4、水解方程式:(阅读P75—76的信息提示,总结书写水解方程式的注意点)
①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号。
②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③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例: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 H2O HCO3— + OH—(主要)
第二步:HCO3— + H2O H2CO3 + OH—(次要)
【问题解决】课本P76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总结】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若该盐能水解,写出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KF (2)NH4NO3(3)Na2SO4 (4)CuSO4
2.在Na2CO3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 C(Na+)= 2C(CO32—)
B. C(H+)>C(OH—)
C. C(CO32—)>c(HCO3—)
D. C(HCO3—)>C(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