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口腔综合考试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220.22 KB
- 文档页数:39
352口腔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口腔医学综合考试是为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招收全日制口腔医学专业
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的入学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
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口腔医
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口腔医学及相关专业
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
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口腔医学综合考试的范围为口腔医学中的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
膜病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材
料学,口腔正畸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口腔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
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考试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单项选择题100题,其中(口腔基础医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口
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各20题)
简单题共10题,其中(口腔基础医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口腔
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各2题)
4.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0分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
四、考查内容Ⅰ口腔解剖生理学
(一)绪论
1.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2.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及现状
(二)牙体解剖生理
第一、二节牙的演化、组成、分类与功能
1.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
2.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3.牙体形态演化学说
4.牙体形态演化的意义
第三、四节临床牙位记录法、牙的萌出和乳恒牙更替
1.牙位记录方法
2.乳恒牙的萌出规律
3.通用编号系统
4.牙位记录的发展简史及现状
第五节牙体解剖常用名词和表面标志
1.牙体解剖常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2.牙体形态测量方法
3.斜面及生长叶概念
4.牙齿形态的生理学意义
第六节恒牙外形
1.恒牙外形及临床应用解剖
2.恒牙外形的变化
第七节乳牙外形
1.乳牙外形及临床应用解剖
2.乳牙与恒牙的鉴别
3.乳牙的形态变化
第八节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1.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2.牙根形态生理意义
3.牙体形态的变化
第九节牙髓腔解剖
1.髓腔各部分名称
2.髓腔增龄性变化、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
3.恒牙及乳牙髓腔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4.根管治疗学的发展简史及现状
(三)牙列、牙合及颌位
第一节牙列
1.牙列分类
2.牙排列特点及生理意义
3.牙合曲线
4.牙列与面部标志
5.牙列与颌骨的关系
6.牙列的生理意义
第二节牙合
1.牙尖交错牙合及其特征
2.建牙合的动力平衡及影响因素
3.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4.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的特征
5.不同发育阶段牙合特征
6.牙合动力平衡的意义
第三节颌位
1.牙尖交错位及其特征、影响因素及正常的临床意义
2.后退接触位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下颌姿势位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4.三种基本颌位的关系
5.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意义
6.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的特征Ⅱ口腔组织胚胎学
(一)牙体组织
1.釉质的理化特性、组织结构及临床意义
2.牙本质的理化特性、组织结构、反应性改变、神经分布和感觉及
渗透性
3.牙髓的组织结构、增龄变化及临床意义
4.牙骨质的分类、组织结构、理化特性及临床意义
(二)牙周组织
1.牙龈组织结构
2.牙周膜组织结构、功能及增龄变化
3.牙槽骨组织结构、生物学特性
(三)口腔黏膜
1.口腔黏膜组织结构
2.口腔黏膜分类、结构特点、功能及增龄性变化
(四)唾液腺
1.唾液腺的组织结构
2.唾液腺的功能及增龄性变化
(五)口腔颌面发育
1.神经嵴、鳃弓与咽囊
2.面部的发育
3.腭部的发育
4.舌的发育
5.唾液腺的发育
6.颌骨的发育
(六)牙齿发育及发育异常
1.牙胚的发生及分化
2.牙体、牙周组织的形成
3.常见牙发育异常的病因及临床病理特征
Ⅲ口腔病理学(一)牙周组织病
1.牙龈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
2.牙周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
3.牙周变性、牙周创伤、牙周萎缩的临床病理特征。
(二)龋病
1.龋病病因及发病机理
2.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的病理变化
(三)牙髓病
1.急、慢性牙髓炎病理变化
2.牙髓变性、坏死、牙体吸收的病理变化和临床意义。
(四)根尖周病
急、慢性根尖周炎的病理变化
(五)口腔黏膜病
1.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2.常见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病理改变
(六)口腔颌面部囊肿
1.常见牙源性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
2.非牙源性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
3.口腔颌面部其他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
(七)牙源性肿瘤
1.牙源性肿瘤的分类
2.常见良性牙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3.恶性牙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4.骨化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八)唾液腺肿瘤
1.唾液腺常见非肿瘤性疾病临床病理特征
2.常见唾液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3.免疫组织化学在唾液腺肿瘤中的应用
(九)口腔颌面部其他来源肿瘤及瘤样病变1.常见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
2.口腔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十)颌骨疾病
1.颌骨骨髓炎的常见类型及临床病理特征
2.颌骨常见非肿瘤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Ⅳ口腔生物学
(一)口腔微生物学
第一节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1.生态系和生态学
2.口腔生态系
3.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牙菌斑与生物膜
1.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2.牙菌斑生物膜的分类
3.牙菌斑生物膜的成分
第三节口腔正常菌丛
1.口腔正常菌丛的来源与类型
2.口腔正常菌丛成员
3.其他微生物群
第四节口腔生物膜疾病与微生物的关系
1.龋病相关微生物群
2.牙周病相关微生物群
(二)口腔生物化学
第一节牙及周围组织的化学组成
1.釉质
2.牙本质和牙骨质
3.牙周组织
4.口腔黏膜组织
第二节唾液及龈沟液的生物化学1.唾液的生物化学
2.龈沟液的生物化学
第三节牙菌斑的生物化学
1.牙菌斑内主要物质代谢
2.牙菌斑内的矿物质转换
第四节牙体硬组织的生物矿化
1.生物矿化组织的组成结构
2.生物矿化的机制
3.釉质与牙本质的生物矿化
4.氟对牙体硬组织生物矿化的影响
5.再矿化与仿生矿化
(三)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分子生物学基础
1.生命的主要遗传物质——DNA
2.DNA的复制
3.基因表达
4.基因表达的调节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分子克隆的材料与方法
2.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骤
3.特异核酸的检测
第三节牙发生的分子机制
1.釉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2.牙本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第四节分子生物学在口腔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
1.变形链球菌属致龋毒力因子
2.核酸杂交法检测牙周病相关细菌
3.基于16SrRNA基因分析的口腔微生物分类与鉴定
第五节口腔遗传疾病生物学基础1.遗传学疾病的分类
2.单基因遗传病研究中的几个概念
3.基因多态性与突变
第六节口腔肿瘤分子生物学
1.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
2.口腔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3.口腔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4.口腔肿瘤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功能研究策略
(四)口腔免疫学
第一节口腔防御系统
1.唾液防御
2.口腔黏膜防御
3.口腔淋巴组织
4.口腔免疫应答特点
第二节龋病与免疫
1.龋病与免疫的关系
2.致龋菌主要抗原物质
3.免疫防龋的研究
第三节牙髓病及根尖周病与免疫
1.牙髓病的免疫病理特点
2.根尖周病的免疫病理特点
第四节牙周病与免疫
1.牙周病概述
2.牙周病的致病菌班
3.牙周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4.牙周病的免疫病理过程
第五节口腔黏膜病与免疫
1.疱疹性口炎
2.口腔念珠菌病3.过敏性口炎
4.扁平苔藓
5.复发性口疮
6.白塞病
7.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8.寻常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
9.舍格伦综合征
1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六节口腔肿瘤与免疫
1.肿瘤抗原
2.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
第七节口腔移植免疫
1.移植抗原
2.移植免疫反应和排斥机制
3.移植免疫反应的类型
4.骨移植
5.牙移植
第八节口腔免疫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流式细胞术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免疫印迹技术
4.免疫荧光
(五)口腔骨组织生物学
第一节骨的生物学基础
1.骨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2.骨组织的细胞成分
3.骨基质成分
第二节口腔骨组织及相关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1.牙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