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关系模型与关系数据库
- 格式:ppt
- 大小:318.00 KB
- 文档页数:52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选择题1实体-联系模型中,属性是指(C)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事物的具体描述C.事物的某一特征D.某一具体事件2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A)A属性描述B关键字描述C二维表格描述D实体描述3假设一个书店用这样一组属性描述图书(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可以作为“键”的属性是(A)A书号B书名C作者D出版社4一名作家与他所出版过的书籍之间的联系类型是(B)A一对一B一对多C多对多D都不是5若无法确定哪个属性为某实体的键,则(A)A该实体没有键B必须增加一个属性作为该实体的键C取一个外关键字作为实体的键D该实体的所有属性构成键填空题1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属性进行描述2确定属性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分和无关联3在描述实体集的所有属性中,可以唯一的标识每个实体的属性称为键4实体集之间联系的三种类型分别是1:1 、1:n 、和m:n5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相容性、和一致性简答题一、简述数据库的设计步骤答:1需求分析:对需要使用数据库系统来进行管理的现实世界中对象的业务流程、业务规则和所涉及的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
分析的策略:自下而上——静态需求、自上而下——动态需求2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数据模型,用概念模型描述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3数据库逻辑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是根据概念数据模型建立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是一种面向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
4数据库实现:依据关系模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中建立数据库。
二、数据库的功能答:1提供数据定义语言,允许使用者建立新的数据库并建立数据的逻辑结构2提供数据查询语言3提供数据操纵语言4支持大量数据存储5控制并发访问三、数据库的特点答:1数据结构化。
2数据高度共享、低冗余度、易扩充3数据独立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1)数据安全性(2)数据完整性(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第二章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选择题1把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时,A实体(“一”方)和B实体(“多”方)之间一对多联系在关系模型中是通过(A)来实现的A将A关系的关键字放入B关系中B建立新的关键字C建立新的联系D建立新的实体2关系S和关系R集合运算的结果中既包含S中元组也包含R中元组,但不包含重复元组,这种集合运算称为(A)A并运算B交运算C差运算D积运算3设有关系R1和R2,经过关系运算得到结果S,则S是一个(D)A字段B记录C数据库D关系4关系数据操作的基础是关系代数。
数 据 模 型2。
1 练习题2及参考答案1。
什么是关系?什么是关系框架?关系之间实现联系的手段是什么?什么是关系数据库?答:关系是一张二维表,即元组的集合.关系框架是一个关系的属性名表。
形式化表示为:R (A1,A2,…,An),其中:R 为关系名,Ai 为关系的属性名。
关系之间实现联系的手段是通过关系之间的公共属性来实现联系。
关系数据库是指对应于一个关系模型的所有关系的集合。
2. 某医院病房计算机管理中需如下信息:科室:科名、科地址、科电话、医生姓名 病房:病房号、床位数、所属科室名医生:姓名、职称、所属科室名、年龄、工作证号 病人:病历号、姓名、性别、诊断医生、病房号其中,一个科室有多个病房、多个医生;一个病房只能属于一个科室;一个医生只属于一个科室,但可负责多个病人的诊治;一个病人的主治医生只有一个。
设计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E-R 图.答:对应的E —R 图如图2。
1所示.第 章2图2.1 E—R图3。
学校有若干个系,每个系有若干名教师和学生;每个教师可以教授若干门课程,并参加多个项目;每个学生可以同时选修多门课程。
请设计某学校的教学管理的E-R模型,要求给出每个实体、联系的属性。
答:该学校的教学管理E-R模型有以下实体:系、教师、学生、项目、课程。
各实体属性如下:系(系编号,系名,系主任)教师(教师编号,教师姓名,职称)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班号)项目(项目编号,名称,负责人)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学分)各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下:教师担任课程的1:n“任课”联系教师参加项目的n:m“参加"联系学生选修课程的n:m“选修"联系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所属关系的1:m:n“领导”联系对应的E—R模型如图2。
2所示。
第2章 数据模型3系领导项目 系编号 系名 课程编号 系主任 学生 姓名 学号 性别班号选修 教师课程任课课程名学分成绩职称参加 项目编号 负责人名称 教师编号教师姓名1m nmn 1nnm 图2。
第2章关系数据库教学课时:6课时本章学习目标:1.掌握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2.掌握实体-联系模型3.掌握关系模型的概念和性质4.掌握关系的完整性规则5.掌握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范式的基本概念和分解方法教学重点:1.关系数据模型2.关系的规范化3.关系完整性教学难点:1.实体—联系模型2.关系模型的三要素3.范式4.实体完整性5.参照完整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及内容:2.1 数据模型2.1.1 数据模型的概念一般地讲,数据模型是严格定义的一组概念的集合。
这些概念精确地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因此,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1.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这些对象是数据库的组成成分。
2. 数据操作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如关系模型中的关系的值)所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
数据库主要有检索和更新(包括插入、删除、修改)两大类操作。
3.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
完整性规则是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相容。
2.1.2 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
而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不便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理解和应用。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
它不是面向机器实现,而是面向现实世界,是按照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图2.1 数据抽象层次现实世界抽象信息世界概念模型转换机器世界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1. 实体及其属性1) 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物称为实体。
2)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3) 实体和属性的型与值实体和属性有型与值之分。
第二章 关系数据库一、选择题:1、对于关系模型叙述错误的是 。
A .建立在严格的数学理论、集合论和谓词演算公式基础之一B .微机DBMS 绝大部分采取关系数据模型C .用二维表表示关系模型是其一大特点D .不具有连接操作的DBMS 也可以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2、关系模式的任何属性 。
A .不可再分B .可再分C .命名在该关系模式中可以不唯一D .以上都不是3、在通常情况下,下面的表达中不可以作为关系数据库的关系的是 。
A .R1(学号,姓名,性别) B .R2(学号,姓名,班级号) C .R3(学号,姓名,宿舍号) D .R4(学号,姓名,简历)4、关系数据库中的码是指 。
A .能唯一关系的字段B .不能改动的专用保留字C .关键的很重要的字段D .能惟一表示元组的属性或属性集合 5、根据关系模式的完整性规则,一个关系中的“主码” 。
A .不能有两个B .不能成为另外一个关系的外码C .不允许为空D .可以取值 6、关系数据库中能唯一识别元组的那个属性称为 。
A .唯一性的属性B .不能改动的保留字段C .关系元组的唯一性D .关键字段7、在关系R (R#,RN ,S#)和S (S#,SN ,SD )中,R 的主码是R#,S 的主码是S#,则S#在R 中称为 。
A .外码 B .候选码 C .主码 D .超码 8、关系模型中,一个码是 。
A .可由多个任意属性组成 B .至多由一个属性组成C .可由一个或多个其值能唯一标识该关系模式中任意元组的属性组成D .以上都不是9、一个关系数据库文件中的各条记录 。
A .前后顺序不能任意颠倒,一定要按照输入的顺序排列B .前后顺序可以任意颠倒,不影响库中的数据关系C .前后顺序可以任意颠倒,但排列顺序不同,统计处理的结果可能不同D .前后顺序不能任意颠倒,一定要按照码段的顺序排列10、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能实现的专门关系运算包括 。
A .排序、索引、统计B .选择、投影、连接C .关联、更新、排序D .显示、打印、制表 11、同一个关系模型的任意两个元组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