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0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效率
陡沟小学邵会强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对于教师而言:“得课堂者得天下。”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现象。对我来说,课堂中一些数学问题令我困惑。由于一直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每天课后总有反思,反思后自然就有困惑。现在就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现状及对策,大家探讨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
现状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教师苦教、厌教,教学成绩停滞不前,这是整个我乡教学的现状,是社会(就业压力)和教师群体(业务有待提高)综合导致的现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局面呢?抛开众多的客观原因不谈,其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低效:教学的内容“胖”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教学效果也有“虚化”了;数学课“数学味”没有了。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必须从低效的教学场景中走出来。
场景一、辅助手段喧宾夺主,过多的教学手段——教学成本高。
要记住: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决不能为课件服务,老师要把功夫花在刀刃上,对于辅助手段,还是坚持实用的原则为好。
场景二、课堂指导顾此失彼,面向个体,无视全体。
场景三、面向全体形式化,费时太多,收效甚微。
造成这种低效的教学场景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主宰课堂,主客体错位。
(二)教师业务急待于提高
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教师还没有完全从原有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的模式中走出来,对于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教学模式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诸多困惑。新课标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将知识点分散呈现,体现“螺旋上升”的教学思想,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是,教师们善于完成“规定动作”,对于“自选动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这是教师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1、不能真实客观地掌控学生的认知基础,难以找准教学的起点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认知基础差异日益加剧,教师怎样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使会的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一知半解的学生明白、不会的学生理解,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发展瓶颈。教师往往忽视大多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被三分之一的学生的教学呼应的假象所迷惑,认为学生已经学会了。让会爬、会走、会跑的三个孩子在一起做游戏,游戏的结果不言自明。
2、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新课标准实施以来,教师面对全新的教材,一时难以适应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不明确学生掌握知识的适度标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越位、不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知道知识点的起始点,不知道知识的转折点,几个知识的综合点和一个知识延伸点,往往会造成知识越位或缺位或知识的断层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师以旧教材的考核标准作为参照目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入了大量的课后练习,使学生不堪重负,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例如:新课标四年级《折线统计图》老教材《折线统计图》的编写意图截然不同,新课标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有初步识图能力,通过五、六年级的继续学习掌握、运用折线统计图。如果让四年级的学生完成原来六年级学生的任务,势必教材的编者背道而驰了。
3、注重强调数学知识,而忽略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极限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转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验证的方法等。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得和反复的操练,贯穿始终的还有数学思想方法。如果说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一条暗线。围绕战略性暗线教学,才是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有了数学思想,数学知识就不再
成为零散的东西,数学方法也就不再是死板的教条,从而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教学。因此,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缺创新,也就是在教育过程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演绎推理而缺少归纳推理,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发生,课改的目的就在于此,而大部分数学教师不理解教改的目的,还沉浸在演绎推理的教学乐趣中。
(三)、教学教研工作不浓,有各自割据的势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在呈现出新的面貌。然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展还相对滞后,教师的研究“错了向”、“走了样”、“偏了道”,研究跟本身的职业没多大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为城镇农村之间、学校学校之间、教师教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咎其原因,一是地理条件及设备设施的差异,导致了大部分城镇学校的发展优于农村学校;二是由于管理水平、改革意识和教师素质的差异,使客观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2、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
作为县直小学的教导主任,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发现传统的教学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师生间的互动仅限于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无价值问答,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空间小,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些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则很难见到。这一现象在农村小学相当普遍,尤其是村级小学表现得更为突出。 3、对课程改革理解不全面,实施不得法
由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深入,导致了对课标内容的片面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走极端”的现象。如有的教师认为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原来的教学方法一概不能用,课堂上形式越活越好,方法越新越好。因此,调控不力的合作学习,缺乏引导的自主探索,缺少思维含量的动手操作,以及牵强附会的情感教育等等不正常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导致片面追求后面两个目标的表面达成,而知识技能目标未得到落实。还有教师认为,只有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才能上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好课,因此,在一些缺乏条件的学校里,面对课程改革,有的教师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惰性;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往往又会出现滥用多媒体设备的现象。
4、教研活动开展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