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25 KB
- 文档页数:2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研究第一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研究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研究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产生在对于国际贸易模式的关注。
竞争优势理论成熟于迈克尔·波特,其初始研究集中在企业战略与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上。
自从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以后,学术界对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争论比较多。
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提出竞争优势是与比较优势相对立的概念。
但也有学者把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放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对比,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相互补充、并不矛盾,提出只有充分发挥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企业与产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
把企业当作研究基点,企业环境理论可以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异同点进行解释。
如果把企业环境划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会发现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对应,两种理论可以在同一视野内进行对比分析。
1、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建立竞争优势的约束性条件。
在通常所进行的规范研究之中,所谓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是指特定产品或生产区段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投入品组合,与给定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和相对价格是否匹配。
如果二者具有一致性,则符合比较优势;反之,则是比较劣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优势实际上是企业经营决策适应企业外部环境中资源禀赋的行为。
通过研究成本领先竞争优势的实现途径可见:这种低层次竞争优势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比较优势。
所谓资源优势(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规模经济)基本上与扩大化的“资源禀赋”概念相契合。
在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的问题上,波特提出“钻石体系”模型,认为一个有利于对企业进行持续投资和企业创新的环境对企业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来说至关重要。
这种环境包含四种要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的1 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质量、需求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包括企业的竞争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新探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这是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观点㊂到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竞争优势理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应发展更符合实际要求的理论来解释并引导国际竞争和国家经济发展㊂知识产权优势是指培育和发挥拥有以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名牌为主要内容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优势,是相对于比较优势㊁竞争优势而言的第三种优势㊂本文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而是认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是与前两者有联系的一种新发展㊂一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局限性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是比较优势理论,即劳动生产率及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能影响世界贸易的方向和贸易利得,通过国际分工可以使贸易双方(甚至是具有绝对劣势的一方)都获得更大的福利㊂直至现在,许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依然强调要发挥我国的资源比较优势㊂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比较优势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对于我国的不适应性的㊂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越来越不能充分合理地解释新的现象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比较利益理论的一些前提条件在当今世界已经不存在㊂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比较成本说,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说,其比较利益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㊁18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新探 28 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㊁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㊂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才可能具有垄断优势㊂但当今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在国际间加快流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和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㊂(2)比较利益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言的,不意味着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一定具有竞争优势㊂(3)比较利益理论只注意了经济因素而忽略了非经济因素,忽视了经济安全㊂(4)比较优势仅仅注重了静态的比较利益,而忽略了动态发展优势㊂(5)比较优势理论片面地强调了资金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就能自动地内生出一个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机制,而忽略了信息㊁知识㊁人力资本的培养,实际上这些因素对于IT技术创新更为重要㊂(6)比较优势论证了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如果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就已实现稀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㊂这一概念强调了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㊂只要市场机制起作用,只要存在资源的稀缺性,比较优势就会客观地发生作用,国家的发展战略也要顺应比较优势原理的要求㊂但是,它忽视了 看得见的手” 企业作为竞争主体的作用㊂事实上,现代企业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战略选择来配置稀缺资源,进行人为比较优势的创造㊂再结合我国情况来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其所拥有的资源比较优势不外乎是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绝对量不小㊁但人均占有量较低的自然资源㊂中国选择与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相符合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不外乎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这样中国将陷入 比较优势陷阱”,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其未来市场的容量小,市场扩张难度大,贸易摩擦会加剧,导致贸易条件恶化㊂在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最终会失去竞争优势,而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会导致进口漏出和储蓄漏出㊂前者指发展中国家需要以一部分收入从国外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用于消费,后者指因国内缺乏投资品工业,国内的储蓄还要漏到国外去购买投资品㊂这样的产业结构安排和贸易格局很难起到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效应,这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领头产业(杨叔进,1983)㊂(一)缺乏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难以为继㊂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中国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这对于中国而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㊂然而,一旦考虑到生产率的差异,偏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中国在出口方面的低工资优势就不太明显,甚至较之某些国家还处于劣势㊂以1998年的数据为例,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考虑到生产因素,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日本的这两个数字是29.9和1.2;菲律宾和玻利维亚的工资约4倍于中国,而单位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30% 40%㊂因此,考虑到技术因素,我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本无优势可言,更不用说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实现与发达国家的收敛㊂在现实的贸易中,一国潜在的比较优势能否实现,贸易利润能否获得,取决于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否具备竞争优势㊂如果不具备竞争优势,产品将被排除在国际交换之外,比较利益就无法实现㊂而比较优势是相对于本国的资源和另一国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就不一定具有价格竞争力了,加上受到国际金融体制的影响及其他非价格因素如产品质量㊁性能㊁款式㊁包装㊁运输费用㊁品牌偏好㊁文化内涵㊁售后服务㊁差异化等的影响,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共同决定㊂如果发展中国家在非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太弱,它们即使具有低价格的比较优势,也会丧失竞争优势㊂(二)按照比较优势选择产业结构会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㊂可以看出,除了上面所分析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之外,如果单纯按照比较优势指导我国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战略,可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一定就能在世界上具有竞争优势㊂如果一味坚持按照由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劳动密集产业,会带来一系列后果㊂一是贸易条件的恶化㊂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带来贸易条件的恶化,这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分析㊂从供给方面看,发展中国家根据现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进行的生产主要在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全球化过程中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也越来越多,形成所谓的38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新探 。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联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互依存,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比较优势认为一国竞争力来源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比较利益,而竞争优势认为一国竞争力来源于产业或企业内部的效率与创新。
二者并不排斥,是一种互补关系。
1、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的拓展和深化。
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同时发挥作用。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产业中都具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不能完全消除和替代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范式,从全新的视角演绎了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但在其内容和逻辑上并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否定,而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丰富和深化,如竞争优势理论中的要素条件包括自然因素和推进要素。
H-O的要素禀赋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强调了自然资源禀赋对比较优势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的新贸易理论在H-O理论框架上引入人力资源、技术等高级要素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2、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竞争优势的取得需要根据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循序渐进进行,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或者说,选择已经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产业进一步拓展竞争优势要比培育完全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产业更可行,成本更低。
因此,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具有互补性,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4、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
相应地,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
5、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论所研究的一部分重要问题是相同的,如都关注知识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
区别:1、比较优势是经济学范围,侧重于对“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作用的研究;而竞争优势是管理学范畴,侧重于对企业、产业及政府等组织“看得见的手”作用的研究,强调的是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
最新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论文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论文该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的角度探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得出了一个国家应出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富有要素的产品,进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结论。
并指出,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之后,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进展,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可能性。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进口资本密集产品与出口劳动密集产品的状况,与美国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现实不符。
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难题”。
该难题的提出,使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
为了对现实作出新的解释,一些研究者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改进,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揭示不同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
还有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来构建“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从以下两个方向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发展方向之一,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指出一国的企业或者行业可能仅仅由于历史或偶然的原因较早地进入某个产业,从而可以较早地扩大生产的规模,并利用规模经济形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发展方向之二,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的企业或产业获得不同水平或内容的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技术可获得性差异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就发达国家而言,即便两个发达国家在开发技术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由于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开发出来的具体技术也是存在差异的,且不同国家还可能专业化地开发不同产品或生产技术,因而,两个国家的技术能力相同并不意味着最终产品相同,具有相同技术能力的国家仍然存在贸易的可能性。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一)内容摘要: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
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及机遇决定的。
本文主要从前提、角度、范围、性质等方面比较了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比较比较优势理论简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认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一定是非赢即输的,而是可能实现“双赢”的。
经济主体的“利己”不应通过损人去实现,而应通过利他来实现。
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显然,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
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上述国际分工?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比较优势。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
比较优势战略在山东省对外贸易进展中不适用分析摘要:山东省在开展对外贸易中,长期以来实行的主若是比较优势的进展战略。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对外贸易取得了庞大的成绩。
可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转变,山东省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本文对此作了分析,并得出结论:比较优势战略不适应山东省以后经济的进展,山东省对外贸易必需进行战略调整,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竞争优势战略。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从全世界范围看,进展中国家依照比较优势理论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的进程中,尽管取得了必然利益,可是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进展中国家单纯以资源和本钱优势来确信对外贸易的结构,最终显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加的局面,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对山东省来讲,过度强调发挥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阻碍,制约了山东省出口创汇的持续增加。
一、强调发挥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低层次的出口商品结构依照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地域)应该生产和出口集中利用该国(地域)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
山东省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主若是丰硕的劳动力资源的产品,而相对稀缺的矿产资源、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决定了山东省在矿产品、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仪器及医疗器械等资源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通过计算我省要紧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能够验证,山东省出口产品在第1,2,4,8,11,12,13和19类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其中第1,8,11,12类的RCA 指数达到2.50以上),这几类产品主若是活动物、植物产品、食物、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和轻工产品。
而山东省的矿产品、化工产品、机电产品、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仪器及医疗器械等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见表1)。
尽管随着山东省经济快速进展,资本和技术要素积存不断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RCA指数呈动态上升趋势,但其比较劣势并无发生质的转变。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一、前言经济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问题,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其应用广泛。
本次报告将从五个角度分析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并通过五个案例对其应用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和应用这个概念。
二、从外部因素看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1. 列强竞争:列强之间的竞争是导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列强之间不仅在商品和资本市场上进行竞争,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在科技、人才及制度等领域的竞争,从而形成了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
2.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也是导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
国际分工促进了各国间生产力的比较优势,进而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例如,发展中的国家经常通过出口低成本和高附加值产品来获取如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
3. 资本流动:资本流动使国家间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差异进一步加剧,因为资本更容易流向竞争优势更高的国家和地区,而非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
4. 国际政治秩序:各国之间形成的国际政治秩序也影响到各国间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是因为一些政治因素(如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放等)会影响国家在某些领域的竞争力。
5.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国家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好的技术创新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更好的品质,从而使得企业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从内部因素看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决定国家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理位置可以影响国家间的贸易成本和交通运输效率等,从而影响国家间的商品流动和生产力分配。
2. 政府政策:政府政策也是决定国家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相关制度规则,如税收政策、劳工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来影响企业、行业和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
3. 人力资源:高素质人才是国家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国家在技术创新、研发等方面有更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到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国家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并在国际社会中立足,就不能逃避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交换,每个国家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参与形成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和竞争。
而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贸易,怎样进行贸易能为国家带来最大利益,这样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而随着国际分工与竞争模式的演化与经济学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与优势形成机制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古典阶段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成本学说,国家优势的理论最早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以“地域分工论”作为其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提出了绝对优势说。
他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贸易分工的基础,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虽然揭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但其理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的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因而其理论缺乏普遍意义。
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了对外发生贸易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不同,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也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异,就会出现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成本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
其中最令人不满的有三点: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仅涉及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忽略了其他要素对生产和贸易的作用,也未对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作出解释;二是该理论难以解释多种要素存在情形下的比较优势来源;三是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只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能够通过自由贸易获益,而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贸易改变了各国国内的利益分配制度,可能出现多数人因贸易受损,而增加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摘要:本文从历史的逻辑的角度,阐释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
指出比较优势理论致力于解释经济现象和揭示经济规律,隶属于经济学;竞争优势理论致力于用经济规律指导经济管理运行,隶属于管理学。
两种理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正确认识是进行科学实践的前提。
若不能正确地把握不同理论问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时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本文拟就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澄清某些认识误区,使相关实践活动获得正确的导向。
一、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发展比较优势的思想发端于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第四篇第二章中提到不同国家生产商品的固有的或后天获取的“自然优势”(natural advantages)和交换的合理性。
--之后,李嘉图将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思想发展为相对比较优势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理论化和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初步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
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比较优势,即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源自各国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交换,双方均可获利。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
其中最令人不满的有两点: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仅涉及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二是该理论难以解释多种要素存在情形下的比较优势来源。
对李嘉图理论的不满导致了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倍受关注的是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份额理论”。
该理论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
该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的角度探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得出了一个国家应出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富有要素的产品,进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结论。
并指出,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内容摘要: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
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及机遇决定的。
本文主要从前提、角度、范围、性质等方面比较了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比较比较优势理论简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认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一定是非赢即输的,而是可能实现“双赢”的。
经济主体的“利己”不应通过损人去实现,而应通过利他来实现。
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显然,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
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上述国际分工?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比较优势。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作者:杨思振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第01期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由大卫·李嘉图创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决定因素,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不同的机会成本。
即使一国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只要该国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他们都将在贸易中受益。
这就是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该理论突出强调的是所谓“比较的特性”,即相对竞争原理,而不是绝对竞争原理。
但是,该理论对比较优势是为什么和怎样决定的,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赫克歇尔与俄林进一步发扬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的观点假设在各国的技术相等的情形下,比较优势会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
每个国家比较了本国于其他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以后,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
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同外国相比,在较多使用便宜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其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实现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
在《国家竞争优势》发表之前,波特研究的重点是企业战略和企业的竞争力问题。
随后,波特将其研究的企业竞争力扩展到产业和国家,进而形成了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指导所有产业从事国际竞争。
竞争优势表现为两个不同层次的优势。
一是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指由于自然资源、自然禀赋等优势所赋予的,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规模经济和简单生产方法等,不需要太大的代价就可以获得的较低层次的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探究国际贸易刘双双 201230711199摘要:在对外贸易领域,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往往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个范畴对立起来,甚至提出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取代比较优势理论。
本文将证明,对两种理论的上述理解是错误的,与这种理解相反,本文认为,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竞争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发展的一种特定的高级形态。
发展中国家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的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
关键字: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外贸发展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及综述(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或称绝对成本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均有其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优势,若各国都按照其绝对的优势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贸易各国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福利,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低层次自然察赋差异的国际分工,斯密虽然证明了贸易对参与国双方都有利,但其前提是贸易国出口的产品其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世界其他国家。
这无法解释当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生的大量双向贸易。
这一难题由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给出了合理解释。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般来说,人们将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看作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
李嘉图认为,贸易的基础就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出口获利,只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而不一定要绝对优势。
一国可能会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所以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出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
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追求竞争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上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概念辨析,然后介绍波特教授最新提出的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萨缪尔森认为,比较优势这一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美妙想法。
对于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涵,80年代初期我国国际贸易学界曾经热烈讨论过。
正是通过对它的讨论,迎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确实,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
说它古老,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李嘉图就创立了它;说它年轻,是因为其内涵在当代还在发展。
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比较成本。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本人提出的是比较成本论。
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对外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的不同。
李嘉图也考察了技术对贸易的影响。
但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原因,即技术是外生决定的。
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李嘉图的例子,李嘉图确实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只不过他考察的只有劳动这一稀缺要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