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18.33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行为都在发生着变化,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如下:1、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2、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忽视了探究的实质性。3、追求活动的外在性,忽视了活动的体验性和思维性。4、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忽视了评价的实效性等,只有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面对问题,并勇于在课堂教学中摸索和实践,我们才会不断地提高,从而成长起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激励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给我们科学老师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我们的思想正在经历着熏陶和洗礼,我们的教学行为也正在经历着“蜕变”,从教育思想到教育理念、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行为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如今,科学课堂上,以前教师一言堂,如今教师的话少了,学生的话多了;学生探究的活动多了,老师灌输的少了;教师激励的语言多了,批评的话少了……,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些都是我们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但是,在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上,由于科学教师队伍参差不

齐,对课程本身理解不一,对课程新的教学理念领悟不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追随性和形式性,注重了活动的外在性而忽视了内在的本质性,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教学目标单一,课堂教学出现失衡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从而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自身的发展。下面就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问题之一、科学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是教学的权威者。正如韩愈老夫子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中,老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传递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教师是教学流程的控制者、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制定者,学生的主体性不复存在,灌输、接受式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成为一潭死水,而教师却成为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

课改以后,新的教学理念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老师,课堂教学的学习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仿佛一夜春风来,于是,课堂教学又是另一番景象。为了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把“自主”性还给学生。在科学课上,有的老师甚至害怕讲解,怕老师的话多了就是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好像讲解就是违背了新的课程理念。

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时,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之后,老师不加引导,不予以启发,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导致探究目标不明确,合作意识不强,最后科学的课堂上乱糟糟一片,实验以失败而告终,更别谈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了。这些做法,其实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片面的理解,表面上是让学生获得了一种自主的权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自主。

如在教授小学科学课《土壤》一课,课前老师为学生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观察土壤的特点。可是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材料分给小组之后,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前的讨论和交流,实验方案的制定和设计,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于是课堂上一片“翻天覆地”,“热闹”非凡,土壤到处都是、水洒满了桌面,实验效果可想而知,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收效甚微,效率低下,更何谈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他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片面地理解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需要在我们老师的引导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给予充足的时间、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去讨论、交流,去创造,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学

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性同等重要,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才不会歪曲课改的精神,才会更好地把握好课标的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精彩起来。

科学课程理念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体现应从如下几点着手。一、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学习、体验的过程,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材料来刺激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二、教师要注重学生合作探究中的方法指导,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并分工协作。正如人本主义代表任务罗杰斯所说的那样:当学生选择了学习方向,参与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资源,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在很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这类参与学习比被动学习有效的多。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在乎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敢于质疑的思想,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如何学会学习,自主性才会真正得到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也不会丢失。

如:在《珍稀的动植物》一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老师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动植物的情况,提供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学生的主动性、自发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出

来,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第一层次上,教师的主导性也得不到体现。教学的环节可以重新调整一下:说说你知道珍稀动植物的哪些情况→播放珍稀的动植物片段→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习者选择想研究的问题→根据选择的问题分小组利用探究网站学习研究→交流汇报、成果展示。这样的收集信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汇报展示的教学流程更能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才持久、深刻,而教师只是一个协助者、服务者,科学学习的主体性才真正得到体现。

问题之二、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忽视了探究的实质性。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课改中也大力提倡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在科学课中,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于是,一些老师便蜂拥而上,把探究性学习推而广之,不管难易,凡事必究,形成了探究性学习的口号化、普适化、表面化三大问题。有的把探究性学习当作教育观念更新的牌子,有的把探究性学习“泛化”、“神化”等等,这种对探究性学习片面的理解而忽视了探究的实质性,常常是劳而无获。

我们可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在上科学课《水》一课的时候,对于水的性质中水是透明的这一特点,当有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