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知识交流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知识交流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知识交流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知识交流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

【概念】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应症】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等。

【禁忌症】

局部有溃疡或者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

对注射药物过敏的患者

【目的】

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评估】

1、了解患者病情、体质、既往史,排除禁忌症,评估患者针刺部位皮肤有无感染、损伤、

溃疡。

2、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安抚患者,取得患者合作。

【告知】

1、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

2、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会有不适,如疼痛、出血,但这些不适是可以忍受的。

【用物准备】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吸入药液的注射器置于治疗盘内。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封闭用的长针头。常用药物(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操作程序】

推治疗车至病人床前→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做好解释工作→按穴位取舒适体位→暴露部位(注意保暖)→正确取穴→常规消毒皮肤(碘伏消二次)→再次核对药物→排气→取棉签夹住→一手拇指食指固定和绷紧穴位周围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并固定针栓→上、下提插针头回抽→无回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观察及询问患者的感觉)→注射药毕→快速拔针→用干棉签轻压针眼片刻→再次核对药物→观察注射后反应→分离注射器与针头置于治疗车下层弯盘内→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注意事项】

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或刺激性强药物不宜采用。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使用。②要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注入的深度,每穴注射的药量,一般为1~2ml,胸背部可注射0.5~1ml,腰臀部通常注射2.5ml,肌肉丰厚处甚至可达10~20 ml。③药物不可注入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在注射。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④操作前应检查各无菌物品有无过期,注射器包装有无漏气等情况,用后物品处理符合消毒隔离规范。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图

穴位注射评分表

穴位注射技术(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及药物 1.常用器具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 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1)中草药注射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二)基本操作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1.操作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同

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4.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疗程根据病情确定,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宜间隔5~7天。 二、常见疾病的穴位注射治疗 (一)眩晕(颈性眩晕) 眩晕主要是因颈椎及其有关组织的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而引起的一组症状。中医认为颈性眩晕是因经脉空虚,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而致。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操作方法】 取穴:风池、颈部华佗夹脊穴。 患者取侧卧位。以复方丹参注射液2ml、10%当归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 2ml(5mg)混合溶液。取10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取上述药液,充分混匀后,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3~5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缓慢进针15~25mm左右,有酸胀得气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1~1.5ml,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

水针法的操作常规及流程图

水针法的操作常规及流程图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将针刺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四、告知 注射部位出现疼痛、酸胀的感觉,避免着水,以免感染。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无菌注射器及针头、砂轮、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协助松解衣着,暴露局部皮肤,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注射穴位,测试患者局部感觉及反应,消毒局部皮肤。 4.术者手持注射器(排除空气),另一手绷紧皮肤,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用针刺手法将针身刺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如所用药量较多,可于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稍微提起后再注入余药。 5.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签轻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注意观察用药反映。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按医嘱处方进行操作,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和注射的深度。注射药量遵医嘱而定。 3.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4.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操作前检查注射器情况。注射器的处理按消毒隔离规范要求执行

穴位注射诊疗操作规范

10、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如入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一)用具及常用药液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2.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3类: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 (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二)穴位的选择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三)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2.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3.疗程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 (四)适用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

第6章穴位注射法

第6章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目标 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适应症 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腰腿痛、扭伤等。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癫狂痫证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腹泻、腹胀、痢疾等。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肺痨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痛、高血压等。 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痛、淋证、风疹、痤疮、银屑病等。 7.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 8.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 9.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 三、禁忌症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防止晕针、弯针、滞针情况的发生。 2、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副作用、剂量、有效期、配伍禁忌、过敏反应。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必须先作皮试后再行穴位注射。副作用较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做穴位注射。 4、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关节腔、脊髓腔、胸腔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合谷、三阴交等穴禁针,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选穴宜少,药液剂量酌减。 6.遵医嘱准确选穴进行操作,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刺入的深度。腧穴应交替轮换,一穴不宜连续使用。 7.若进针时,患者有触电感即应退针,改变深度与部位然后再注入药液。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做穴位注射时,应避免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穴位注射。 9.患者劳累、饥饿、精神高度紧张时以及血症、水肿患者不宜使用。 10.小儿囟门未闭合者,头顶腧穴不宜使用。 五、告知 1.注射部位会出现疼痛、酸胀的感觉。 2.注射后避免着水,防止感染。 六、操作流程

穴位注射疗法操作流程

穴位注射疗法 适应范围 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扭伤等。(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痨等。(5)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痛(溃疡病穿孔、肠梗阻、胆石证、胆道感染)、淋证(尿路结石)、风疹、痤疮、银屑病等。(7)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8)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子宫脱垂、催产;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9)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穴位注射施行针麻的在五官科中用的最多,用穴有体穴、耳穴,用药有生理盐水,维生素B1注射液及洋金花等中药制剂。 目的

防治疾病 操作程序 评估.综合患者病情体质,无禁忌 材料准备治疾病 防体位及穴位选择 皮肤消毒 针刺得气并注射药物 外线照射 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2)注射角度与深浅: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

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穴位埋线疗法是根据病情需要将特制羊肠线埋藏于相应的经络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操作方法: (一)常规缝合针埋线法。 1.用具的准备:弯头血管钳(12~14寸)、持针钳、剪刀、短无齿镊、手术刀(尖头)、腰盘、药杯、针管(5~10毫升)、三角缝针(大号),铬制或纯羊肠线“00”“0”“1”“2”号各若干,0.25%~1%普鲁卡因500毫升,龙胆紫一小瓶。 2.术前准备:外科无菌操作,洗手,戴消毒手套,用硫柳汞液消毒皮肤,铺消毒洞巾。患者取卧位,常规辨证取穴,穴位中心的上下或左右各约1.5厘米处,用龙胆紫作进、出点标记。如透两个穴位,只在各穴作好标记即可。 3.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后,用普鲁卡因,在进、出点作皮丘麻醉,铺好洞巾,进行穿线。进针时,左手拇指、示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用持针钳钳住已经穿好羊肠线的三角缝合针,从进针处人针穿过皮下组织,将针由出针处穿出,紧贴皮肤将羊肠线末端剪断,放松皮肤,羊肠线自然埋入皮肤组织。

(二)简易无痛穴位埋线法: 常规皮肤消毒,将3号医用羊肠线剪成1cm等长线段,取羊肠线穿进7号注射针头内,将针尖刺入穴位,直刺约30mm 提插得气后,用针芯抵住羊肠线(针芯由直径0.35mm×长40mm毫针剪成平头改成)缓缓退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位内,敷无菌棉球以胶布固定。 二、穴位埋线的适应症 埋线疗法适用于慢性、顽固性、免疫低下等疾病的治疗,特别对半身不遂、肥胖、面瘫后遗症、癫痫、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痿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便秘、腹泻、慢性胃炎、胃痛、功能性消化不良、高血压、高脂血症、遗尿、尿失禁、神经官能症、免疫功能低下等。 穴位埋线疗法对肥胖症有独特疗效。 三、注意事项: (一)严格注意无菌操作。羊肠线应埋于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且线头不得外露,以防感染。 (二)在同一穴位作重复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进、出针点。 (三)肌腹、肌腱处治疗时,先进行穴位按摩,然后再埋线。 (四)术后1~5天内,少数患者有时出现肿、痛、低热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 【概念】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应症】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等。 【禁忌症】 局部有溃疡或者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 对注射药物过敏的患者 【目的】 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评估】 1、了解患者病情、体质、既往史,排除禁忌症,评估患者针刺部位皮肤有无感染、损伤、溃疡。 2、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安抚患者,取得患者合作。 【告知】 1、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

2、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会有不适,如疼痛、出血,但这些不适是可以忍受的。 【用物准备】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吸入药液的注射器置于治疗盘内。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封闭用的长针头。常用药物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 (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操作程序】 推治疗车至病人床前→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做好解释工作→按穴位取舒适体位→暴露部位(注意保暖)→正确取穴→常规消毒皮肤(碘伏消二次)→再次核对药物→排气→取棉签夹住→一手拇指食指固定和绷紧穴位周围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并固定针栓→上、下提插针头回抽→无回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观察及询问患者的感觉)→注射药毕→快速拔针→用干棉签轻压针眼片刻→再次核对药物→观察注射后反应→分离注射器与针头置于治疗车下层弯盘内→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注意事项】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1、目的:在穴位中注射药物,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或痛处的刺激及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2、适应症:肛裂疼痛或肛门术后创面疼痛。 3、禁忌症:病人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痛的部位,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4、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及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有毒副作用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做穴位注射。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使用。 (2)、按医嘱选穴,要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注入的深度,每个穴位注射的药量一般为1-2ml。头面浅表处为0.3-0.5m1,耳穴仅注射0.1m1,胸背部可注劓05-1ml,腰臀部通常注射2-5ml,肌肉丰厚处甚至可达10-20m1。 (3)、选穴须精筒,一般以2-4穴为宜,选择肌肉较丰满处的穴位为佳,也可选择阿是穴。穴位应交替轮换一穴不宜连续注射。 (4)、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关节腔、脊髓腔、胸腔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孕妇的下腹部、腰部及某些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穴禁止用此法,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酌减。 (6)、无菌盘有效期不超过h,凡使用过一次性用品按常规处理。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1、素质要求:仪表大方,洗手,戴口罩。 2、评估:患者此次发病主要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体质、既往病史、过敏史、心理状态。 3、备物:治疗盘、碘伏、无菌棉签、擦手毛巾,或快速手消液、污物缸,根据需要备穴注针头1-2个,按医嘱备药物并核对正确,抽吸药液置于无菌方盘内。 4、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解释,按穴位取舒适体位,松开衣着,暴露注射部位,注意保暖。 5、定穴:按医嘱正确取穴,问有无酸、麻、胀感,并做出标记。 6、消毒皮肤:擦手,用碘伏棉签消毒注射部位,由内向外,直径大于5cm。 7、进针注射:再次核对,注射器排尽空气后,一手拇指及食(中)指绷紧局部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上下提插并询问患者是否有酸、麻胀感,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注入,若注射两穴以上,应做到1穴1针头,若患者有触电感,应立即退针,改换角 度再进针。 8、观察:是否有晕针及其他不良反应,有无弯针、折针等 9、起针: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针孔片刻,再次核 对药物。 10、整理:协助患者整理衣着,然后整理用物,归还原位。 11、记录:记录床号、姓名、穴注时间、穴位名、药物名称及剂量、患者反应、签名。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一.定义 穴位注射是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在穴位内注入药物以防止疾病的方法。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一)施术前准备 1、术前准备: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的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术者应用肥皂水清洗双手,继以清水冲净后用75%乙醇棉球拭擦.患者注射区域局部用无菌棉签蘸取安尔碘,按无菌原则自中心向外旋转涂擦5cm×5cm的区域,不留空隙。(二)施术方法 1 取药及穿刺进针 仔细核对患者姓名、年龄、床号及用药禁忌等。取出注射器,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到一个水平面旋紧,检查注射器是否漏气。遵医嘱取药,药液吸入针筒后再次核对。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依据穴位所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进针角度。术者用前臂带动腕部的力量,将针头迅速刺入患者穴位处皮肤。进针要通过调整针头的方向、角度获得“得气”。 2 调整得气

针头刺入穴位后细心体察针下是否得气。针尖到达所定深度后若得气感尚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调整针刺方向再次深入,直至患者出现酸、胀的得气反应。 3 注入药物 患者产生得气反应后回抽针芯,无回血、无回液时可注入药物。在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4 出针 出针时用左手持无菌棉签压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拔针而出。 三.注意事项 胸背部穴位注射,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下腹部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四.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 面瘫通常是指一侧面神经周围性损害,引起该侧面肌瘫痪。本病中医古代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歪嘴风”。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一取穴:合谷、下关、地仓、太阳、阳间、颊车、颧髎、外关。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每次选4个穴,每个穴位注射0.5ml,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二取穴:患侧瞳子髎、地仓、颊车、下关及对侧合谷穴。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 (5ml)1支。操作规程:一次性5m1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1ml。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瞳子髎、地仓、颊车取斜刺法,下关、合谷直刺。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三取穴:患侧地仓、颊车、牵正、阳白、太阳及健侧合谷穴轮流。用药:复方牵正注射液(当归、全虫、白附子、僵蚕、蜈蚣)。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

1支。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每日1次,每次3穴,每穴位注射0.6ml。面瘫穴位注射疗法四取穴:臼间穴(位于口腔内上下大臼齿间的后壁黏膜处)。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并据症加用:患侧乳突后自发性疼痛或压痛者发作期加入山茛菪碱注射液10mg,静止期加入加兰他敏注射液1~2mg;面肌抽搐连动者加入辅酶A100U。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针尖与耳垂平行,于“臼间”穴处刺入,深约1寸,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之后用乙醇棉球压迫,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继续第2疗程,隔日1次。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五取穴:穴位第一组阳白、攒竹、印堂、四白、太阳;第二组四白、迎香、颧髎;第三组地仓、颊车、大迎、承浆、人中。用药:地塞米松注射液1ml+维生素B12注射液1OOμg。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

详解穴位埋线功效与特点

详解穴位埋线功效与特点 1.中医穴位蛋白埋线疗法的治疗原理? 中医蛋白埋线是一种长效的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学的延伸和发展,运用特殊的器具将医用蛋白线埋入人体特定的穴位和区域,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的一种防病治病的治疗方法。 2. 中医穴位蛋白埋线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穴位埋线疗法形成于20 世纪60 年代初期,随着针灸 治疗疗法及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的不断深入,启发了临床医务工作者,最初应用于临床的是采用埋入动物组织、三角针埋线法、局部穴位切开埋线法,治疗慢性疾病。有利有弊,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90 年代末一次性埋线器具开始兴起,中国中医研究院从2000 年初开始向全国推介一次性埋线器具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肯定它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保健方法,目前,在我国这种疗法正在广泛应用于临床。3. 蛋白埋线的优点? (1)、省时方便、疗效突出、操作简便、适合白领。(2)、无副作用、无痛苦、安全稳定。(3)、作用持久、防止体重反弹。 4. 蛋白线的成份是? 蛋白线为动物组织磁化后加工而成,既保持了动物组织异种蛋白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硬度,便于操作。我们的蛋白线经过不同的中药熏制而成,可起到归经的作用。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5. 蛋白埋线的适应症及治 疗原理? 适用于:减肥、黄褐斑、、痤疮、失眠、月经不调、便

秘、更年期综合症等亚健康疾病。治疗原理:本原理是通过针的机械的物理刺激和蛋白线经过分解、吸收的生物化学刺激,双重作用于机体,加上较长而持久的刺激穴位及反射区域,通过经络能够达到疏通气学令其条达的目的,加强机体本身固有调节机能,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6. 中医穴位蛋白埋线 疗法治疗肥胖症的原理是什么? 对穴位、经络有持久而柔和的物理生 理和生化刺激,能够起到疏通、调和气学、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经过我们对肥胖病人的观察,对血压,植物神经的功能,脂质代谢等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这种方法对穴位、经络的刺激可以调整下丘脑摄食中枢,阻断下丘脑的饥饿信息,抑制饥饿感,从而减少摄食、并能够纠正植物神经功能,接近或达到正常人的水平。这种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良性调整作用是减肥的关键。这就是减少摄食的同时可以促进消耗机能的提高。7. 蛋白埋线有无副作用? 对人体没有任何 副作用,线体是能被人体吸收的医用蛋白线,外科手术用的内里缝合线,起到以线代针的作用,刺激时间持久。因为人体新陈代谢需要蛋白酶的作用,蛋白线本身含有的蛋白,可以起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8. 埋线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1)、埋线二日不能洗澡或游 泳, 皮肤表面要求干燥、清洁。(2)、埋线后7 天不允许吃海鲜、辛辣刺激性的食品。饮食宜清淡,以吃蔬菜、水果为主 减肥期间淡盐饮食,忌咖啡、酒等刺激食品。(3) 、埋线后一些穴 位局部全有“酸、麻、胀、重”的感觉均为正常现象,三日左右自行

(推荐)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 一、什么是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传统中医针灸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融合多种疗法(针刺、埋针、组织疗法等)、多种效应(刺血、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留针、组织效应等)于一体的复合性的治疗方法。该法是以线代针,将可被人体吸收的一种蛋白肠线植入相应的穴位,通过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线在体内 15天自然被溶解吸收),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穴位埋线的作用 1、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埋线的各种效应及刺激过程,形成一种复杂的刺激信息,通过经络的输入,作用于机体,导致功能亢进者受到抑制,衰弱者产生兴奋,起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胜或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复相对平衡。 2、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疼痛与经络闭塞,气血失调有关,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埋线疗法有“制其神,令气易行”,它能转移或抑制与疼痛有关的“神”的活动,使“经气”通畅而达镇静止痛的效果,故可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得以恢复正常。 3、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埋药线的多种效应,一般具有兴奋的作用,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者有一定效果,即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 总之,埋线疗法的三大作用,相互关联,其作用方式是双向的功能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提高了机体抗病力,消除了病理因素,从而促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穴位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长达15天时间,从而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长期发挥疏通经络作用,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穴位埋线,每15天治疗一次,避免较长时间、每日针灸之麻烦和痛苦,减少就诊次数。因而,穴位埋线是一种长效、低创痛的针灸疗法,它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时间紧和害怕针灸痛苦的人。 三、穴位埋线的适应症 埋线疗法适用于慢性、顽固性、免疫低下等疾病的治疗,特别对半身不遂、肥胖、面瘫后遗症、癫痫、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痿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便秘、腹泻、慢性胃炎、胃痛、功能性消化不良、高血压、高脂血症、遗尿、尿失禁、神经官能症、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疗效显著,且能同时调节人体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 穴位埋线疗法对肥胖症有独特疗效。通过穴位埋线减肥法可以对肥胖者产生影响,如改善糖类代谢、脂肪代谢,增强自身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抑制下丘脑摄食中枢,摄入下降,抑制食欲;调节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紊乱,促进脂肪分解代谢,增加消耗而达到平衡。穴位埋线减肥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临床症状、肥胖机

穴位埋线疗法的操作及应用

穴位埋线疗法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概念 ?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从而产生一系列治疗效应的一种中西医结合方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西医相结合的丰硕成果。 我国古代约在4千年前就开始“以石刺病”,即砭石,以后又有了石针、骨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后世在继承古代针灸治病方法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现在的不锈钢针,以及三棱针、皮肤针等各种治疗工具和方法。 一、穴位埋线的发展史 60年代初,产生了穴位埋藏疗法,埋藏的物品种类很多,如动物组织(羊、鸡、兔的肾上腺、脑垂体、脂肪等)、药物、钢圈、磁块等。目的除利用动物组织及药物内含的有效成份外,主要的就是为了延长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时间,以起到穴位刺激的续效作用,这就弥补了一般治疗方法刺激时间短、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不易巩固的缺点。 ?穴位埋线疗法产生于60年代初期,原来就是穴位埋藏疗法的一种,它将羊肠线埋植到穴位内,通过羊肠线这种异体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埋线作用原理 ? 穴位埋线法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羊肠线在穴位内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刺激信息量和能量通过经络传入体内,以达“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治疗疾病的目的。

埋线作用原理 ? 其治疗过程,包含了针具刺激效应及 埋线渗血的刺血效应,以及羊肠线在穴位 内长久的刺激作用,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进 行调整, 甚至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符合 《内经》“深纳而久留,以治顽疾”的思想。羊肠线对机体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学 和化学刺激,具有速效和续效作用,形成 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刺激量。 传统埋线疗法 ? 传统埋线疗法主 要有切开埋线法、三 角针埋线法、切开结 扎埋线法,这三种埋线 法皆要求局部麻醉,使 用手术器械, 操作比 较复杂,且易于感染, 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 切开结扎埋线法 三角针埋线法 切开埋线法 传统埋线疗法 1、切开埋线法 ? 穴位常规局麻,用手术刀尖刺开皮肤0.5-1.0cm,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按摩,然后将小粒羊肠线埋入肌层内,切口用丝线缝合,覆盖消毒纱布。 传统埋线疗法 2、三角针埋线法 ? 从穴位两侧1-2cm处,做好标记,常规消毒,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按揉局部,使羊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覆盖纱布3-5天。 传统埋线疗法 3、切开结扎埋线法 ? 穴位两侧或上下各1.5-2.5cm,局麻,一侧用手术刀尖切开0.3-0.5cm,用弯止血钳插入穴位深处进行按摩弹拨法,然后用持针器夹住穿有羊肠线的缝合针从切口刺入,穿过穴位深处,从对侧皮丘穿出,又从出口进针,较第一线浅,至切口出针,将线头适当拉紧,打结,剪断并埋入切口深处,包扎。 改良埋线疗法 ——注射针头 ? 选用注射器针头进行,由于针体小,操作简便,不用局部麻醉,病人容易接受。? 目前已大量应用于临床。如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症、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中风后遗症、癫痫以及各种痛证等。

穴位注射流程

穴位注射 汇报病历:701-1床,李阳,女,50岁,患者主因嗳气、吞酸伴呃逆3日于2017年×月×日步入病房,入院中医诊断:胃脘痛,西医诊断:慢性胃炎,现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尚可,生命体征平稳,仍自觉呃逆,查阅病历,患者凝血机制良好,无药物过敏史,否认妊娠。遵医嘱给予胃复安10mg穴位注射1穴,取穴足三里,日一次。 双人核对医嘱:701-1床,李阳,女,50岁,住院号:12345,诊断:胃脘痛。遵医嘱:胃复安10mg穴位注射1穴,取穴足三里,日一次。(医嘱核对无误) 洗手,评估: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李阳》您多大年龄《50岁》,我核对一下您的手腕带,李阳,女,50岁,住院号12345.李阳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您现在感觉怎么样?《老是打嗝不舒服》,那针对您这种情况,遵医嘱需要给您穴位注射,请问您以前做过穴位注射么?《没有》,我给您解释一下,就是在您的小腿外侧取一个穴位,然后把药液注射到这个穴位里,通过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以及药物本身的作用来发挥综合效能,从而改善您打嗝的症状。一会儿我给你打针的时候局部会有酸麻胀痛的感觉,是正常现象,可能会有一点疼,您可以耐受么?《可以》。请问您以前有对什么药过敏么?《没有》,那我看一下您腿部皮肤情况,注意保暖,观察局部皮肤完整。李阳,等一下打针就在这个位置,大概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您看我扶您去上个厕所,《不用》,您稍微休息,我去准备一下,马上过来。 汇报评估:患者既往体建,与患者沟通有效,患者愿意配合此项操作,患者无药物过敏史,无出血倾向,对疼痛的耐受度良好,查看注射部位皮肤完整,病房环境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已关闭门窗。 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抽取药液 用物准备:注射器、药液、砂轮、无菌盘、注射盘(酒精、碘伏、棉棒、输液贴)、弯盘,必要时备枕头。各用物已准备齐全,均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核对医嘱,无菌操作配置药液。 操作前,再次核对,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李阳》您多大年龄《50岁》,我核对一下您的手腕带,李阳,女,50岁,住院号12345.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操作部位,注意保暖。 操作中,核对医嘱,确定穴位(同身寸),询问患者感受,消毒方法正确:以所取穴中心由内向外消毒,范围>5cm,再次核对医嘱,排气,注射手法正确。将针身推至一定深度,询问患者感受,确认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口述:注射过程观察是否有晕针、弯针、

穴位敷贴的使用方法

穴位敷贴的使用方法 一、穴位敷贴的适用方法: 穴位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2、 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 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即内病外治)适应症状: 儿科: 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2、咳嗽: 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 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妇科痛经: A在痛经发作期,用654~2注射液10毫升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上,贴敷入关元穴,30分钟缓解痛疼。 B山楂、葛茛、甘草、生白芍、乳香、没药、元胡各等份用醋或黄酒调和做成饼状,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饼放入上,贴肚脐(神厥)及关元穴,月经来潮前2天应用,或初感痛时应用,其主要功用是行气活血止痛。屡用效佳,多次痛止。 骨伤科(康复理疗科、针灸推拿科)颈、肩、腰腿痛: ①颈椎病: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透骨草各等份取3~5克调经糊状,先将消 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物敷入上,贴颈椎部位,一般当天显效,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②肩周炎(五十肩):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细辛、乳香、没药研末用75%的 酒精调匀做成粉饼,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放入上贴于肩关节局部,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5~7次效果良好,其功用为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③腰痛:肉桂、生川乌、乳香、樟脑、川椒上药研末用时用白酒调和,放在载体之 上,贴于肾俞(双)命门穴,每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温经散寒,活络之痛。 屡用效佳。 ④关节炎:生川乌、生草乌(葛根、麻黄、生半夏、白胡椒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和 成药饼,放入载体上,贴局部痛部位24小时更换。

穴位注射方法及常用药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及药物 1.常用器具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 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 (1)中草药注射剂: 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 (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二)基本操作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1.操作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4.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疗程根据病情确定,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宜间隔5~7天。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 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 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 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 操作方法 1.方药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 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