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2)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一:资源型产业

资源型产业是目前习惯使用但未严格界定的概念,陆大道认为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生产为主的产业可统称为资源型产业,包括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石油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纺织工业、森林工业、食品工业和造纸工业。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且与国内外通用的标准产业分类法不一致。二: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于如何界定资源型城市,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做法是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定性角度主要看该城市所执行的职能,即资源型产业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所占地位;定量角度主要用资源型产业增加值(或产值)、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对于这一比重,学者们有不同的标准,例如有人用资源型产业增加值(或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或产值)比重达到20%,也有人认为只需达到10%即可界定为资源型城市。

三:资源型城市及其相关研究

卢卡斯(LucaS,R.A.)提出了资源型城镇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二阶段分别为建设期和人员雇佣期;第三阶段为过渡期,集居地从依附一家公司变成独立的社区,社区稳定感和参与意识增强;第四阶段为成熟期,这时劳动力的流动性下降,退休人员比例上升。

布拉德伯里(Bradbury,J、H.)认为存在第五阶段,即衰退期,这一时期有可能导致矿山或工厂的关闭,也可能导致城镇的衰退甚至消亡:而一个城镇的完全废弃是资源型城镇发展的第六阶段。

布拉德伯里和其他学者利用依附理论对资源型城镇的增长与衰退及其社会、经济特征予以了解释,其基本论点是资源采掘业及其城镇受到垂直一体化的大公司的控制,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资源配置方法都是跨国的,个别资源型城镇在某个时期由于具有资源票赋的比较优势而相对发达;但如果环境变化,那么生产将会转移到其他地区或国家,从而导致城镇的衰退甚至废弃。因此,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应采取合作和支持的态度,鼓励资本、劳动力流向资源型城镇,促进资本的有效积累。有关资源型城镇就业问题的研究认为,劳动力的供求不平衡是结构性的,由于劳动力是自由灵活的,所以应该放弃劳动力市场的固定、精确划分,用功能上更灵活的内部劳动力和数量上更灵活的边缘劳动力取代过去的精确划分,劳动力供应数量的灵活性可通过雇用和暂时解雇以及加班、兼职或减少工作日来实现。

兰德尔(Randall,J.E.)和艾恩赛德(lronside,R.G.)对资源型城镇的研究进行了

全面评述,他们认为,以往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其结论并不完善。并将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应用于资源型社区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解决资源型城镇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诸如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制订财政援助、转岗培训、搬迁和工作分享政策,建立社区赔偿基金和专项保险机制,促进地区经济基础的多样化,实行地方购买策略,进行区域规划,建立结构联系等对策。

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研究

经济运行模式的比较

为保证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各国政府从不放弃运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运行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预,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是实行其职能的重要内容,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点在于寻求市场与政府两者间相对合理的结合点,而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其对市场经济干预深度、广度和手段的差异,已逐步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程度低,经济活动自由度比较大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属此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在政府的产业政策始终指导和促进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亚洲四小龙也与此种模式相近;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作用介于二者之间,有强大工会组织参与和高福利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欧盟以及北欧诸国大致也属这种模式。

1.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市场经济主体按市场规律开展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美国是实行这一模式的典型国家,其国有经济比重低,国有资本通常不介入竞争性行业;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表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的职责是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平和秩序。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这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政府一方面通过财政收入政策调解有效需求,利用增税或减税的方式紧缩经济活动或刺激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财政预算的增减或财政赤字的增减,扩大或抑制社会的总需求。货币政策即联邦政府通过联邦储备银行,采取“紧缩”或“放松”银根的方法,提高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刺激或抑制总需求的政策。此外,重视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政府便对公路、港口、水利设施等公共工程进行大规模投资,50年代以后,加大了对人才一培养和研究开发的投入,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

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是指国家在肯定市场作用的同时,强调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注重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全国性经济计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市场机制。实行该模式的主要有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政府设立能够统一编制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机构,并以国家计划的形式规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计划是实现政府职能和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市场主体同时采取直接和间接的管理形式:政府不同程度地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日本的经济计划职能机构包括经济企划厅和各省厅的计划编制部门。其经济计划主要包括中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国土开发及地区开发计划。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对经济特别是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诱导。政府通过制定经济计划确定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国家主要投资方向,引导企业发展。日本政府的计划基本上是指导性计划,即它无法律上或行政上的约束力,仅指明经济发展的走向,对企业无直接效力,但这种计划的诱导力量是强劲的。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是举世公认的最为系统的产业政策,对日本经济的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日本将产业政策的侧重点放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形势不断转换。实行该模式的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基本上遵循由强到弱的运行轨迹,表现为在市场发育初期,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强度很大,手段也较严厉,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和成熟,干预则呈现弱化的趋势。

3.欧盟的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始于二战后的联邦德国,欧盟各国基本也属这种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导引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列。社会市场经济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率的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社会市场经济的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崇尚和保护竞争。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及其商品在市场上择优汰劣,为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保证竞争秩序的规范、有序。第二,致力社会平衡,防止市场机制负效应的扩散影响。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与社会进步、社会平衡有机结合,尽管市场可以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提高生产效率,但竞争必然会带来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的负效应,从而导致社会失衡。所以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同时具有经济任务和社会保障任务两方面的内涵,为此欧盟非常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的涉及面广。第三,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控制通货膨胀,稳定货币,高度重视货币稳定。起到主要作用的是欧盟和成员国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有较大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