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昌盛的原因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昌盛的原因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昌盛的原因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昌盛的原因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昌盛的原因

1、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2、秦汉时期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非凡的创造力

详细的原因在于以下部分:

一、政治史研究

政治史方面的研究文章,在栏目中占有较重的分量。

政治制度与职官方面,简修炜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与农民的反封建斗争》(1988年第2、4期)一文,揭示了魏晋南北朝社会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等历史特点与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密切联系,突出地显示了该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明显个性。方北辰《释九品中正制之一品虚设问题》(1989年第1期)一文,通过考察该制度的历史渊源,认为魏晋之际,儒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并未根本动摇,三皇五帝、禹、汤、文、武、周、孔这些儒家崇尚的“圣人”,仍享有极崇高的地位,儒家的名教仍然左右着士大夫的思想,而当世活人要跻身于位至极品的圣人之列是不可能的。陈琳国《试论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吏的考课》(1991年第2期)指出,魏晋以后,秦汉时期通过上计来考课地方官吏的形式已名存实亡。东晋南朝未能建立起合理的考课制度,只以输入赋税的多寡来衡量地方官吏的政绩。北魏后期重新建立起考课制度。西魏、北周

的考课卓有成效,因而地方吏治情况较好。赵昆生《曹魏侍中考释》(2000年第6期)对曹魏的侍中进行了考察,认为它是曹魏重要的权力中枢,构成了君权实现方式的核心。

关于政治事件,在司马睿对待祖逖北伐的态度问题上,刘伟航《司马睿对祖逖北伐态度之我见》(1988年第2期),不同意历代史家对司马睿的责难和批评,作者认为:自司马睿渡江直到祖逖北伐的七年中,南北形势并没有形成一个北伐的大好时机;东晋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也难以成为北伐的经济保障;东晋派戴渊节制祖逖的目的在于对王敦形成威慑,阻止其叛乱活动。王永平《曹爽伐蜀之目的及其失败原因考析》(1999年第3期)指出,历来对曹爽伐蜀的动机及其失败原因研究不够,认识停留于表面。作者认为,曹爽伐蜀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军事力量远不及司马懿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通过伐蜀,曹爽既可控制军队指挥权,又能在政治上排斥司马懿,专断朝政;他所以失败,也不仅仅因为军事准备不足及蜀国尚有抵抗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司马懿及其党羽的破坏,这种破坏在出兵、作战和退兵时都存在。孔毅《论曹魏之黜抑“浮华”》(2000年第1期)指出:魏武帝曹操之“破浮华交会之徒”,旨在打击政治上的异己,为改朝换代清除障碍;魏明帝曹睿之罢退“浮华之不务道本者”,旨在打击思想上的异己,最终却自毁家门。

门阀士族是魏晋南北朝史中经久不衰的论题,马欣在《士族新论》(1987年第2期)一文认为,研究“士族”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称谓复杂、概念混乱。不仅治史者深感棘手,也给后学者带来困难。根据名实相符和传统习惯的原则,该文对芜杂繁多的概念进行清理筛选,认为较妥贴而且

适合魏晋南北朝官僚集团的名称,该是“士族”,其他都不规范。就士族的历史地位问题,文章指出,就整个士族来说,它趋向腐朽,那是在它取得了特殊的社会地位并把持了政权以后的事情,无视士族的演化过程,一概骂倒的做法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关于门阀政治的性质和历史作用,孟聚在《北魏孝文帝门阀制度论略》(1990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不能将作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门阀制度与南朝的门阀制度相提并论。北魏鲜卑贵族是在长期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北魏政权的,北方以门阀大族为领袖的坞堡不仅维护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且保留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较高水平的汉族文化。因此北魏统治者不能不依靠门阀大族谋划方略、制定政治礼仪、发展封建经济,因而也就不能不实行门阀制度。针对张承宗“吴四姓”为“东吴四姓”之说,张旭华、王宗广《“吴四姓”非“东吴四姓”辩》(2000年第4期)认为,“吴四姓”应是“吴郡四姓”,即吴郡之顾、陆、朱、张;其中张、朱二姓的代表人物就是吴郡张温、朱桓和朱据。

社会组织、成分方面,1988年第1、2期上连载章义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奴婢及奴婢制度研究》,是作者整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对这一时期奴婢来源和数量的分析;二是对奴婢社会役使范围的考察。前者的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奴婢主要有战俘、价买、籍没三大来源,较之两汉,私属奴婢的数额显著增加。后者的结论是:这一时期奴婢的役使范围不仅与奴隶社会的奴隶的役使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而且与两汉时期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即该时期奴婢的绝大部分已由两汉时期的非生产者转变为社会的直接生产者,都被普遍地役使于农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

周国林的《论蜀吴图籍中“吏”的身份》(1987年第2期),是具有考证辨析性质的文章。该文针对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多种看法,通过数据统计,文献、文物的印证,认为蜀吴图籍中的“吏”既不是指身份低贱的“吏”民,也不是指地位优越的士族,而是对包括上至三公、下至佐史之类的低级官员在内的所有国家官吏的总称。张敏《东晋南朝宾客述论》(1999年第2期)认为,东晋南朝宾客的构成成分比前代更为复杂,有门第低、学品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避难的北方人士,有所谓材力死士、门生故吏,也有江湖游客、隐士。宾客作为一个特殊社会阶层,没有与佃客、僮客等封建依附民合流,相反,一部分继续受到王侯大臣的礼遇和重视。不过,宾客的社会地位确实有所下降。

二、经济史研究

专栏文章中,篇幅较多,影响较大者当属社会经济史,1985年第2期学报刊发了施光明的《释曹魏屯田制中的“分田之术”》,文章涉及的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因为曹魏屯田制度为历代史家所关注,多有论述,但关于“分田之术”这个具体而重要的细节问题,几乎无人问津。作者认为,“分田之术”是一种授田之法,其具体内容是确定给屯田民屯田土地的数量,大约是一夫一妇一百亩。文章刊出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刊物或复印全文或转摘观点,并马上引起了争论。同年第4期,专栏又刊载了周国林的争鸣文章《“分田之术”是授田之法吗?》,该文指出,“分田之术”不是“授田之法”,而是有别于“计牛输谷”的征税方式。专栏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延续到1988年第1期,长达三年之久,所发表文章均被《中国史研究动态》、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三国史研究

四十年》等文献转载。

历代史家关于曹操的研究文章多不胜数,但对他的整个经济政策进行全面的论述,尚不多见。张雷的《曹操经济政策述评》(1985年第4期)一文,从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曹操的经济政策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内容,屯田政策是其核心,而租税政策、奖励政策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紧密围绕屯田政策而展开的,在他整个经济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曹魏时期的屯田规模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郑佩欣的《曹魏许下屯田规模虫虫彖测》(1988年第3期),通过当时曹魏每年的地租所得和粮食总产量以及劳力的耕种能力等因素的层层分析剥离,得出建安初年许下屯田的大致规模———约拥有60万亩耕地,8000多屯田户,40000余人。

商业、交通贸易史研究方面,马志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海贸易的变迁与高涨》(1988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南海贸易得到巨大发展,奠定了广州的通商贸易口岸的重要地位,为隋唐以后海外贸易的进一步繁荣打下了基础,也为中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郑敬高《论六朝的商业资本形态》(1994年第1期)认为,六朝商业发展,以小商人资本兴盛、官僚商业资本强劲、大地主侧身市场为特色,基本实现了商业资本的封建化,它导致了商业资本的饱和。这种饱和以盘剥小生产者取得丰厚利润为前提,是资本与特权结合的结果。超商业强制割断了商业与经济自由、竞争平等、法律秩序之间的必然联系,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正常积累,构成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致命弱点。刘汉东《水路交通运输与魏晋南北朝商品经济的发展》(1998

年第3期)指出: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关系相当密切。特别是大批量的货物运输,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较高。水路运输既方便,载重量又大,沿途码头的设施以及较大船只的使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水路交通比较发达,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江南经济逐渐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水路交通是其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人注目,牛润珍的《3—6世纪海河流域城镇布局的考察》(1991年第2期)令人耳目一新。该文不仅考证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海河流域县级以上的城镇数目,而且还从地形、地貌、气候、气象等其他学科入手,考察了当时海河流域城镇的布局及其特点。极具学术价值的是,它着眼于史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全新的选题角度,而且运用了不同学科相互交叉的研究方法。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重视。

韩国学者池培善先生的《就封裕上书论前燕慕容皇光时期的经济政策》(1999年第3期),通过分析慕容皇光在位时期,记室参军封裕的上书来探讨前燕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解答北方游牧民族进出中原之后,异民族以何种形态发展国家。

三、思想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辉煌,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大批重要的文化史课题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施光明《论五凉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1990年第2期)一文选题新颖,把当对许多人忽视的西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代表着魏晋

史研究的一个方向。作者指出,当中原动荡、文事荒落之时,在五凉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具有浓郁的西北风采和异域情调的学术文化空前兴盛的局面。他认为,这是西域与五凉之间学术文化双向交流和双向选择的结果。正是在众多不同的领域中各种文化现象的相互交流、相互选择、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瑰丽多姿的五凉文化。宗教问题仍然是文化讨论中的重点之一。程有为的《魏晋南北朝河南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兴盛》(1986年第3期)一文,将佛教在河南的传播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末、曹魏时期初步传播;西晋十六国时期迅速传播兴盛;至北魏达到极盛,由此他认为,河南是佛教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有四: 一、佛学东渐,河南居“天下之中”,为必经之地。二、其时作为都城的洛阳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地又在都城附近。三、佛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朝廷官府的赐予和富人的施舍,而京城及其附近的佛寺是近水楼台。四、河南地区战火连绵,人民苦难深重的现实,为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教义的佛教提供了肥田沃土。黄修明《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政治化特征》(1992年第3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迅猛流播发展的时代,也是佛入中国而中国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其重要特征是受中国政治社会的改造和影响日益世俗政治化。无论是作为宗教形态的佛教或是作为宗教信徒的佛门僧尼,都没有超然于世俗政治之外独立存在,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附政治、参与政治、服务于政治。孔毅、李民《魏晋玄学的衰落及其与佛教的合流》(1997年第2期)认为,东晋初年的批判思潮是玄佛合流的先声,儒佛力量对比的变化是玄沸合流的关键,而魏晋玄学独立性的丧失标志着玄佛合流的实现,

玄佛合流实现后,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佛教的这种独立是相对的,它作为一种外来的异质文化,始终不能也不可能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轨道而独立发展,只能是不断趋于中国化。至宋代,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形成理学。

关于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朱和平、白贵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影响》(1998年第4期)认为,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有三:其一、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格局;其二、传统文化改造与新文化创造相结合;其三、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造了传统文化固有的颓废,创造了文化新精神,而且使中国文化呈现多样化和丰富性,在文化发展中缓和了民族地域纷争和敌对关系,出现了统一的要求。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前较少有人论及。

梅珍生《中国魏晋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生观比较研究》(1993年第4期),作者指出,在东西方人学史上,魏晋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两个十分相似的历史阶段,在各不相同的历史系列中,这两个时代的功绩无论是因其对过去传统的反叛还是对未来的历史命运的昭示,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社会生活动荡不安,价值体系的崩溃,对古典的领悟,艺术的成就,世界的发现,人的觉醒……在这些改变了历史面貌的共同表象的背后,它们由于各自时代的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生的路向表现出了不同的旨趣:魏晋时代风靡士林的价值取向是玄学人生观,而意大利文艺复兴呈现的则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涵的世俗人生观,而这种差异,又是他们对待人和自然的不同态度造成的。

四、军事、民族研究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军事制度之一的曹魏士家制,古今论者,不乏其人,但在诸如士家的身份等具体问题上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分歧意见,刘汉东《论曹魏士家制的发展变化及其阶段性》(1988年第4期)一文,没有将该制度看成静态事物。他认为士家制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原因和时间,曹魏士家制经历了一个萌芽、确立和完备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士家的身份地位也有相应的发展和变化。

张文强《南朝军制述略》(1998年第1期)指出,南朝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主要为中军和尚书省两个系统;地方军事领导机构为都督与州郡两个系统。南朝军队的编制序列为军、幢、队、什、伍等。兵种主要分水、步、骑。中军训练一般在京师建康进行,外军训练一般由各防镇都督刺史主持。当时的兵器是传统的弓、弩、刀、剑、矛,其制造由少府所属的尚方负责,保存管理的机构有南、北二武库。

关于战役,潘民中《汲、获之战是官渡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第4期)认为,汲县、获嘉之战与白马之战,延津之战及官渡决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官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汲、获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二月袁军攻白马之后、四月曹操解白马围之前的三月间。汲、获之战的战略意图一是消灭袁军别营,解除侧背之忧,二是破坏袁绍军粮基地,陷敌于困境。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问题历来为史家所重视。程有为、吴少珉《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问题》(1996年第1期)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的形成、发展、激化和

缓和的历史状况、统治者民族政策的优略得失、以及民族融合的进程。作者指出,曹魏、西晋时期是中原地区民族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十六国时期是爆发时期,北朝则趋向缓和。曹魏、西晋时期,允许少数民族内徙,有利于民族融合。但西晋江统提议将少数民族迁返塞外,则不利于民族融合,也是难以行得通的。十六国后期各国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前期为优。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民族融合的还有民族压迫、冲突、仇杀,最后到隋唐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已完全与汉族融为一体。

五、大族个案研究方面

家族、尤其是豪门大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关这一时期某些著姓大族的个案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上世纪90年代该栏目先后发表了多位学者这方面的学术论文,他们分别对家族的源流、婚宦情况、文化特征、家族兴衰原因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于婚媾特征:汉魏以来士族政治的建立与巩固,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家族成员政治地位的升迁及其在学术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二是家族之间通过婚姻裙带关系的彼此提携与利用。因此,婚媾是士族,特别是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维持高门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婚媾的变化也能反映某些家族社会地位的变迁。刘静夫《京兆杜氏研究》(1993年第3期)对京兆杜氏的婚媾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颍川荀氏的婚媾情况作了比较,作者指出,二者的婚姻之家基本上属于高门大族,且都与皇室联姻。杜氏的婚姻之家,已知者有河内司马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

冯翊严氏、北地傅氏、太原与祁县王氏、河南元氏等,与荀氏相同,基本上属于高门大族。两族虽然都与皇室联姻,但对皇室的依赖程度不同。苟氏,?子恽娶曹操女,恽子娶司马懿女,荀粲娶曹洪女,荀羡尚晋寻阳公主等,绵延两晋,一直与皇室保持亲戚关系,对皇室的依赖性也较大,几乎是同命运,共兴衰。杜氏,杜预娶司马懿女,杜义女为晋成帝皇后,杜攒尚魏孝武帝妹,仅此而已。他们对皇室的依赖性小,其地位不全靠皇亲。

关于仕宦: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宦是衡量门第高卑的标准之一。仕宦的演变最能反映士族地位的升降和家族的兴衰。士族的仕宦是一个变动的历史过程。

刘静夫对京兆杜氏和颍州荀氏的仕宦特点作了比较,认为族大人众,累世为官是其共同点。荀氏见于记载的约100人,而杜氏则达120人。荀氏主要仕于汉魏南朝,仕于北朝者极少;而杜氏则遍及南北胡、汉王朝。荀氏在上层交往广泛,在中央做文职高官的多,主要是一个士大夫官僚世家。杜氏在上层交往少,做地方军政长官的多,是一个带有豪强色彩的官僚世家。苟氏门第高些,而杜氏生命力强些。颍川长社钟氏也属于汉魏旧族,谢文学《颍川长社钟氏研究》(1991年第2期)对其家族成员的仕宦情况作了追溯:钟氏自西汉至唐代中叶900多年,世系不断,从东汉末年钟繇到唐代中期钟嘉壁兄弟的500余年,几乎代代有官宦,上至宰辅,下至县令,属典型的士族之家。其家族中不少人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关于庾氏家族,孟繁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颍川鄢陵庾氏家族源流考》(1992年第3期)一文指出,庾氏家族自东汉至南朝13代,凡74人,近400年的历史。其家族萌芽于东汉,掘起于曹

魏、西晋,隆盛于东晋,衰落于南朝。汉代以前的庾氏先人鲜见寡·闻,正史中鄢陵庾氏的出现是在东汉,庾乘即为鄢陵庾氏家族人物的最早记载。庾乘子嶷,遁,嶷曹魏时官至太仆,大鸿胪。西晋时的庚氏家族已远非曹魏时期,仅在朝中传旨宣诏、教授经学,这时已经能联合朝臣,干预朝政,具有朋党之威、家族之望了。东晋时代,是庾氏家族建功立业的最辉煌时期,也是这个家族人丁兴旺时期,庾亮是这个家族几百年历史上的代表人物。经过东晋废帝年间的政治变乱,庾氏家族已明显地由兴盛走向了衰落。

关于学术文化:世家大族要取得社会承认,须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在当时是衡量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入世做官及官职升迁的重要条件。魏晋士族多以家学明世,以士出身,虽初有军功显者,但后世也往往以学识见称。这也是当时士族骄世傲人的一个资本。孟繁冶《论颍川鄢陵庾氏之倔起》(下)(1993年第3期)一文认为,魏晋时期是庾氏家族政治发展的重要积累时期,其间文化的特征十分明显突出。庾氏在东晋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此时也正是该家族文化最发达的时期,文化事业成为他们政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庾氏家族成员无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他们在教育、文学、书法等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司马氏江左政权与庾氏联姻,除了在很大程度上与庾氏在西晋时期政治上已有积累外,应归结于庾氏家族文化上的优势。刘静夫对荀氏与杜氏在文化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两族各有家学,荀氏以礼乐、律令为主,杜氏原本刑律名家,自杜预后又以传《春秋左氏传》出名。在文化层次上,就整体而言,荀氏高于杜氏,荀氏

人才辈出,而杜氏多以吏能或军功显名。

六、社会史研究

近年来,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史的研究也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日本学者关尾史郎《关于安徽曹氏一族墓葬的几个问题》(1997年第3期),作者通过对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葬字砖的梳理、分类,释疑、解读,认为曹氏宗族墓葬是曹腾作为宦官进入中央政权以后开始营建的;曹氏宗族拥有大规模的墓区,说明自曹腾以后的三四代人中,都有上至中央下至郡县的各级官员,相对而言,曹氏宗族是在短时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

妇女问题也是这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万红《试论秦汉到魏晋妇女风貌的变迁》(1991年第3期)指出:魏晋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与秦汉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魏晋女性得以大胆地与封建礼教进行抗争,他们挣脱了秦汉时代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为自己挣得了一些权力。但这种变化只是在封建专制制度相对衰微的时候出现的暂时现象,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随着大一统封建集权专制的再次确立,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每况愈下。

黄云鹤的《均田制与北朝妇女》(1994年第1期)从经济角度对北朝的妇女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北魏均田制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色彩,平均主义波及妇女、北方有大片荒芜土地、战乱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及北方思想较为开放等原因导致了妇女受田。妇女受田意味着她们经济上的独立。

薛瑞泽、王大健《3—6世纪后妃变态心理剖析》(1995年第2期)从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剖析了3—6世妃后纪变态心理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对社会的危害,作者认为,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后妃变态心理形成的基础,社会因素是诱发这些变化的直接动因。

关于家庭生活,赵建国《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1993年第2期)如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有尊长卑幼、夫主妻从、嫡贵庶贱的显著特点,形成这些特点有其政治原因:实行门阀士族制度;人身依附关系严重;宗法制度的影响;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私有制的影响。薛瑞泽《魏晋南北朝婚龄考》(1993年第2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较多的时期,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不但使婚姻形态多种多样,而且使这一时期的婚龄基本呈下降趋势。

限于篇幅,我们在此无法展示栏目中的所有内容,有不少好的文章不得不忍疼割爱,难以向读者作重点介绍。好在本文没有提到的许多文章,在史学界也同样早已产生影响。现在许昌师专已升为本科院校,升本后的《许昌学院学报》本着打造名牌,锤炼精品,质量至上,凸显特色的原则,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办好一批重点栏目,而且要把“魏晋史研究”做为特色栏目,放在学报重中之重的地位,在稿源、篇数、稿酬等方面将采取新的激励措施,近期内,该栏目除发表所有关于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研究文章之外,将重点组织发表该时期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学术力作。欢迎广大魏晋史研究者继续关爱支持本栏目的建设与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编、研合作,共同努力,把魏晋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学术事业的繁荣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示范教案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 2.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内容。 3.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宏大气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的分析及产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的了解,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佛道二教的发展。 2.司马迁撰写《史记》。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联系引导法。对佛教的传入,应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的客观条件。 2.讲解法。对于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兴起,因为难度较大,可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 3.故事辅助法。对于道教的兴起和宗教里面的一些概念等知识点可以用故事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 4.材料分析法。 5.直观教学法。对于佛教传入的路线、对于秦兵马俑等内容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先让学生观看《西游记》里有关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人物的出场片断。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剧中人物,如来佛、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代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那么,佛教和道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书过程中,要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教义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教师提问]佛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第17课_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 课题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型自学验收课④传播之因: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基本主张):主张,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尊 为教主。 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①评价:________ 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_ ②体裁:__________ ③地位: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3、课本93、9 4、95页动脑筋。知识超市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俩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 一、情境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 依据导学案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 3. 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示出来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4. 建议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四.学习程序 1. 独学(10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75% 2.对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85%。 3 组学(5分钟)达标率90% 4.展示(15分钟)教师点评学习效果,解决共性问题及生成问题。 预设展示题:综合探究 五、学习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 ②时间:__________ ③教义:人死后能够,人的今生如果能,虔诚地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山东省胶南市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学七年级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2011年11月21日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 ________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 __ ⑤影响统治者提倡和扶植,东汉明帝建立佛寺。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_____ 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 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 _ ②体裁:_________ _ 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精讲点拨: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3、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广州市一中钟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七课。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科技与医学成就,包括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由于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地动仪、医学的成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生动的情节、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并且乐于参与和表现自己。在知识结构方面,对于本课的某些内容已在小学有所听闻,但大多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和理性认识。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所以对本课涉及到的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会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和主要内容、张衡和地动仪的原理,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②通过体验古代书写方式,分析古代书写材料的不足,理解造纸术的贡献,培养比较归纳能力; ③通过观察、解说地动仪的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和理解秦汉科技成就及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了解蔡伦、张衡、张仲景等人的事迹后培养坚持探索、崇尚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了解和模仿“五禽戏”,体会“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③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及贡献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物理学原理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领会造纸术的相关知识;利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观察和自主操作中理解地动仪的原理。 2、历史与现实结合,历史与其他学科结合,创设情境,在体验与合作当中感悟历史。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 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 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 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 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 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 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 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 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 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 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7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记住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围及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法指导】仔细阅读课文,做好标记。 【知识链接】 我们的语言文字,从日常用语到常用典故,不少来自佛经,大家知道吗? 天龙八部、天女散花、现身说法、井中捞月、一切皆空、拖泥带水、五体投地、大慈大悲、六根清净、功德圆满、心猿意马、快马一鞭、立地成佛、冷暖自知、唯我独尊、隔靴搔痒、骑驴觅驴等都与佛教有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史记》: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原创) 1.备课思路。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我就认真地思考如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把老师感到困惑的文化课处理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导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强,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汉文化。今天我们将学习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科技、医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现在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件运用。我一直坚持认为,课件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地动仪的震动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震动示意图”,以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杠杆原理等物理知识。有的学生把饮水机想象成地动仪,引起了兴趣,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把这个难题解决,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段科普视频,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效果很好。显然,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当视频资料播放时,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 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3.活动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原来的三个栏目,更改为四个,使问题更加系统、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导学提示”、“课堂研学”、“课堂感悟”、“总结升华”和“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4.课堂组织。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时准备非 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 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 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 花”的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 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三单元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见学生用书P57] 一、造纸术 1.发明 (1)概况:我国是世界上__最早__发明纸的国家。__西汉__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在发明和大量使用纸以前,我国通常用__竹木简__或__丝帛__作书写材料。但竹木简太笨重,帛价格昂贵。纸造价低廉,携带方便。 (2)意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__书写__。 2.改进 (1)概况:东汉时,__蔡伦__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在__105__年,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十分便宜。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逐渐普遍起来。4世纪以后,__纸__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影响: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__保存和传播__,这是中国对__世界文明__的巨大贡献。

二、数学成就 1.《__周髀算经__》:记载了西周初年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提出勾股弦的比例为“勾三股四弦五”。 2.《__九章算术__》:成书于东汉时期。 (1)内容:书中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2)意义:这本书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__计算__为中心的特点。 三、医学 1.《黄帝内经》 (1)内容:西汉时期编定,最早记述了__人体解剖知识__和__血液循环情况__,并系统论述了__养生__的基本原则。 (2)地位:这部书直到今天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2.张仲景 (1)时期: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2)代表作:著有《__伤寒杂病论__》,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3)美誉:后世尊称他为“__医圣__”。 3.华佗 (1)时期: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2)贡献:华佗擅长__针灸__和__外科__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__麻沸散__”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发明了一套__医疗体操__,名为“__五禽戏__”,即模仿五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 2.课标分析:汉时期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科技角度介绍其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从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学情分析】 经过先文化的学习,学生有了一点点学习文化课的感觉和法,但本课侧重科学技术,涉及不少科学理论,就学生的知识储备而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想象,通俗易懂的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科学概念和原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法 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采取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法,让学生掌握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通过具体科学成就的学习,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重点解读: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解决了书写材料面的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重大损失,而且造成人们极大的心理恐惧。衡制造的地动仪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处理法: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结合现在资源短缺现象,合理分析再生纸和电子纸的作用。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其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难点解读:地动仪涉及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处理法: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使学生理解地动仪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体验教学法:通过《九章算术》里例题的计算、五禽戏的练习和感冒中医病理的分析,体验古代科技成就和古人的聪明智慧。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单元分析】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学习这段历史是了解祖国历史的必须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有”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大一统的汉朝、两汉经济的发展、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昌盛的秦汉文化共八课的知识。 秦朝的统一和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及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冒顿统一蒙古、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造纸术的改进、地动仪、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以及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是单元的知识重点;焚书坑儒、秦亡前后农民战争的性质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地动仪的制作涉及到科技术语和物理学原理、宗教传播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是单元知识难点。 根据单元知识内容,教学安排为9课时(含活动课三),即每一课为新授一课时。另外,单元复习3课时,检测与讲评各1课时。新授与测评共计14课时。 名称内容课时 第10课“秦王扫六合”1课时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1课时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1课时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1课时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课时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课时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课时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1课时 单元复习3课时 单元测评测试1课时讲评1课时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师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情分析】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秦汉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涉及的具体内容有蔡伦和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是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非凡的创造力。通过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许多科学成就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振兴中华的民族使命感。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秦汉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有利于为学习下一课秦汉的史学和文学艺术的学习积累了方法。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师寄语】”科教兴国,人人有责” 【教情分析】 第16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七课,学习的是昌盛的秦汉文化之一,讲述的是秦汉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涉及的具体内容有蔡伦和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秦汉的科技成就是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专注时间较短,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很容易被新奇事物吸收,并且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学生对于本单元学习较前两个单元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一是,在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历史的理性认识明显增强;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渠道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例如观看了《东方朔》、《三国演义》、《医圣》等一些与本课历史有关的影视剧,阅读与之有关的历史书籍。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要通过图、文、声、影等资料,直观形象地了解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3.5《昌盛的秦汉文化》练习题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试卷 一、选择题 1.四大发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列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发明有( ) ①造纸术②指南针③火药和火药武器④印刷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 唐朝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之一。与该报纸有关的科技有() ①造纸术②活字印刷③雕版印刷④转轮排字盘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 ①《九章算术》②《齐民要术》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④全身麻醉手术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其功能是() A.预测地震发生 B.测定地震方位 C.测定地震震级 D.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 5.近年来的地震海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探究自然和预防自然灾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在这方面成就最大的是() A.张仲景 B.华佗 C.蔡伦 D.张衡 6.东汉末年一家豪强地主,要计算-他家的田地面积可参阅的书籍是() A.《道德经》 B.《史记》 C.《汉书》 D.《九章算术》 7.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天工开物》 ②《齐民要术》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8. 在东汉时期,写成《伤寒病论》,被后节尊称为“医圣”的是() A.华佗 B.李时珍 C.张仲景 D.孙思邈

9.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A.秦朝 B.西汉末年 C.东汉 D.魏晋南北朝时间 10. 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佛教传播到中国的时间是: A.西汉末年 B.隋朝末年 C.唐朝初年 D.明末清初 11.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作品是() A.《汉书》 B.《资治通鉴》 C.《史记》 D.《春秋》 12.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体例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在此书中不可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是() A.秦灭六国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北京人已经使用火 13.人们把《史记》定位为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 A.歌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 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 D.体例完备,内容翔实 二、材料解析题 1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法家,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君权为核心,法制为手段的思想学派,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为秦朝最为采用。 (1)材料一是谁的观点?他所代表的学派思想何时正式确立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被成功实践的事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实行的哪一项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021年《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历史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 一、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一、课前展示 主持人提问: 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 2、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4、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5、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方面采取措施? 6、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 7、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文化方面采取措施?8、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军事方面采取措施? 二、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节课我们将来一起学习一下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呢? 生: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 师:那么,有关造纸术同学们了解多少呢?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么?请大家自读教材87页,看谁能快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学生自读,并尝试回答问题。 问题:(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期?发现地在哪? (2)蔡伦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蔡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3)“蔡侯纸”的原料是什么?“蔡侯纸”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板书:1.纸的发明 时间:西汉早期 名称:麻纸 地点:甘肃天水 地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 时间:东汉 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较高 名称:蔡侯纸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师: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在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人不是蔡伦,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能力方面: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地动仪、医学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三、教学思想: 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1. 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汉、新、东汉)2. 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案例2我们身边的宗教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案例2我们身边的宗教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和我国道教。 (2)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形成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查找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相关资料,主要是它们的创始人、产生的背景、地区、主要的教义。 (2)查找我国古代化与宗教有关的字材料、实物图片。

(3)参观博物馆和当地的宗教场所形成对宗教的感性认识。 (4)整理去过的佛教、道教圣地的资料。 活动步骤: (1)教师简单介绍本节的主题。 (2)学生自由发言,扼要讲清收集的资料。 (3)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学生自由地分成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四大组,各小组学生集体商讨、综合归纳形成统一的意见,最后由中心发言人主讲。 (4)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总结出宗教的共性。 ()由学生主动担任导游,介绍当地的宗教活动场所,特别是佛教、道教活动场所。 (6)教师归纳总结。

活动过程:(步骤的部分展示) (1)学生一:我国的名寺、名观很多,武汉就有很多,我还是给大家讲讲武汉的归元寺。 武汉的归元禅寺是佛教名寺,是清顺治1年(168年)由白光法师兴建的,其名取“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而命名,它与宝通寺、溪寺、正党寺合称武汉四大丛林(丛林意为“众僧聚居一处有如众木相依为林”)。 归元寺地处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西端,占地46900平方米,殿舍200余间,其中罗汉堂供奉的00尊金身罗汉为该寺的重点特色之一。我们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找到对应的罗汉,这是非常有趣的事,大家可以乘旅游一号线去归元寺。 归元寺有二大特色:一是以建筑完美、雕塑绝妙,二是珍藏丰富。由于归元寺非常有名,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许多外国游客包括各国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康弘等都曾先后此观赏,并分别向该寺赠送礼品。我觉得这个地方值得一玩。 学生二:你讲了佛教的归元寺,我讲道教的长春观。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练习题及答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练习题 及答案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基础练习 1.佛教在我国民间开始流传是在 ()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2.道教兴起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 D.东汉 3.被道教尊为教主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孟子 4.下列哪些史实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 () ①山顶洞人的氏族生活②武王伐纣③陈胜、吴广起义④商鞅变法 ⑤焚书坑儒⑥班超出使西域⑦文景之治⑧城濮之战 A.①②⑤⑦ B.②③④⑤⑧ C.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③⑤⑥⑦ 5.下列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司马迁②扁鹊③华佗④仓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6.佛教在西汉时传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班固 (1)材料说的是哪部着作 (2)着作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人 (3)这部着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着作是什么体裁为什么叫这个体裁 (5)如何评价这部着作? 答案: 6.(1)印度。西汉末年,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2)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以及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7.(1)《史记》。(2)司马迁。西汉。(3)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4)纪传体。因为“本纪“和“纪传”是书的主体,所以称为纪传体。(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严谨的史学着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