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聘高管继任冲突及其解决模式探究_王磊

外聘高管继任冲突及其解决模式探究_王磊

外聘高管继任冲突及其解决模式探究_王磊
外聘高管继任冲突及其解决模式探究_王磊

【管理学与企业发展】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13年8月(第8期,总第195期)

Aug.,2013

(No.8,General No.196)

外聘高管继任冲突及其解决模式探究

王磊1,浦

佳2

(1.辽宁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辽宁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动态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造成企业管理层内部深层次的洗牌,企业对高管个人及其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激励的行业竞争,企业需要引入经验丰富和能力卓越的外部管理人员,接替原有决策者的职位。而外部继任管理者进入企业的同时也破坏掉原有管理团队成员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特殊利益分布,与原高管团队成员间产生不对称冲突。文章以研究外聘高管继任事实作为切入点,对外聘高管继任期间的态势进行分析,力求探索高管如何在力量相对薄弱的条件下顺利完成组织社会化过程,提出有效的缓解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的模式。

关键词:外聘高管;团队冲突;解决模式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3)08-0075-04

收稿日期:2013-04-08

作者简介:王磊(1983-),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浦佳(1984-)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大学商学院博士,辽宁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一、引言

复杂的动态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高层管理团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原有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手段无法适应企业发展要求时,企业便需要从外部引入能力卓越的高层次人才来扭转当前不利局面。我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不健全,而国内行业的经营环境趋于恶化,使得企业的管理层日益动荡,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等企业的重要核心管理力量纷纷到离职大潮中。上海财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8月有1145家上市公司发布高管变动公告,同比2011年880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变动上涨了30.11%,而在1995年至2003年的时间里,上市公司共发生1600起高管变更。

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研究将企业新任高管的来源大致分为内部提升和外部聘用两种。其中,外部继任高管拥有更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更科学的管理念,能够客观且迅速的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被众多企业所追捧。但是外部继任高管在与原有管理团队融合的过程中,势必引起原有利益分配和权利配比势的重组,必然受到来自原团队内部成员的抵触。在与原

管理团队成员博弈的过程中,由于对企业的业务范畴、

经营环境等信息掌握不全面,往往需要用半年甚至更久的实际来了解和掌握企业发展的动向。因此与原有的管理团队成员相比,其力量要微弱的多,产生的冲突呈现不对称特点。

不对称冲突的概念是相对于管理学中对称冲突的概念得出的,冲突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却是弱者战胜强者的博弈。本文研究以外聘高管继任事实作为切入点,对外聘高管继任期间的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继任过程中产生的不对称冲突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求探索高管如何在力量相对薄弱的条件下顺利完成组织社会化过程,探索适当的冲突解决模式缓解团队冲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Parrino (1997)研究美国二十年间六百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更替,将继任者来源分为公司内部继任、行业内其它公司继任、

行业外继任。[1]Romanelli 和Tushman (1994)研究了CEO 继任与组织变革的关系,发现CEO 继任导致企业产生创新性变革。[2]

Wiersema(1995)从公司重组角度研究高管更替,认为高层管理者的非常规更替行为将导致更多的资产重组。[3]Zhang和Rajagopalan(2004)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高层管理者继任后的企业业绩进行研究,发现当继任前企业绩效较低时,继任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4]

刘学(2003)认为作为“空降兵”的外聘管理者与原团队成员之间的内部冲突分为由薪资和权利配比产生的关系冲突,和由文化价值观不同产生的任务冲突。[5]张平(2006)通过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界定,认为认知异质性是团队成员间产生情感冲突的主要来源。[6]曹仰锋,于鸣(2012)在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将外部继任高管内部化的过程划分为学习期,调试期、变革期和融入期,丰富了领导者生命周期理论[7]。

当前学者们在高管继任问题上取得的主要成果大多侧重于引起高管继任事件发生的前因变量,以及新任高管在企业绩效方面取得结果变量。而对于高管的不同继任来源,尤其是外聘高管的组织社会化进程涉及的较少。新任高管在不同态势下做出的战略决策无疑对于企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力求探寻高管继任后面对的不同企业态势和应对策略。

三、外聘高管继任期间态势分析

企业高管继任模式的选择是随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复杂作用的结果,当企业绩效出现危机,企业倾向于从外部寻求适合的继任者。外聘高层管理者的出现促使得管理团队权、责、利结构重新组合,资源不对等、再分配的差异和成员地位的重新定位引起外聘高管与原高管团队成员产生冲突。[6]接管壁垒和治理结构是一种状态依存的关系。[8]外聘高管大多肩负提高企业绩效和促进企业战略变革的使命,延续前任管理者的风格容易被董事会解职;而管理模式的改变极易引起高管成员们的意见,形成团队冲突。

团队冲突的产生受到企业资源分配、成员需求、个人工作价值观和信念等因素影视,外聘高管作为企业战略制定者与执行层的核心团队成员之间产生的冲突,对于团队的决策产生反馈作用,影响决策质量,对于整个企业发展的态势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原有团队成员对自身定位不合理,过度高估自身影响力,或将其他高管成员特别是外聘高管划分到不同的集体中,会导致矛盾的升级并最终导致爆发冲突的程度加大。外聘高管自身与原有成员的力量对比是不对称的,作为实力偏弱的外聘高管,可以通过对自身的资源进行评价,采取有效的方式减少与原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尽快融入团队,成为团队的内部人。

(一)对外聘高管具备的优势特征分析

第一,从外聘高管自身优势角度进行分析。外聘高管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经营理念,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出企业经营发展的弊端,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目标重新进行合理的调整定位。企业通常将经营不善的原因归结于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在企业经营发生问题时倾向于更换高层管理者来缓和矛盾,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以求在短期内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扭转当前不利局势的目的。外聘高管在把握市场竞争动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对企业生产流程进行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通过革新等手段重新塑造企业形象,建立更适应经济发展态势的企业内部制度。

第二,从外聘高管人际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外聘高管与原内部管理团队成员之间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其进行管理结构制度改革奠定了有利条件。中国式高管在日常管理中往往顾虑利益相关者或者团队成员的权益,即使发现企业内部的弊端所持,在制定决策时也不会毫无顾忌完全从公司利益出发。而外聘高管则能够轻易地对企业内部的权责利进行重新分配,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更加公正客观的地排除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阻碍。

(二)对外聘高管存在的劣势特征分析

第一,从外聘高管对新环境适应角度进行分析。外聘高管原来的工作环境与继任后新的工作环境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对新企业所处的战略态势、企业具备的核心竞争优势、未来发展的动向和员工权责安排以及工作能力分析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因此外聘高管最显著的弱势就在于对新企业经营环境和内部员工能力的了解上,而这种信息的差距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够弥补,无形中增加了外部继聘高管与企业整合的成本。

第二,从外聘高管与原高管团队成员人际关系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外聘高管“空降”的行为夺取了原高管团队一部分优秀成员的晋升机会;另一方面外部人员的加入,使得企业内部的资源和利益面临重新安排甚至大规模洗牌,影响了大部分成员的权责利配比,引起原高管团队的敌意和排斥。原团队成员在企业内部信息把握方面占据显著优势,能够轻易造成外聘高管在信息获取渠道上面的壁垒。新的高管缺乏有

效的信息源,在制定企业战略方针和具体决策方案时容易出现偏差。

第三,从外聘高管与董事会信任角度进行分析。外聘高管在新企业工作中始终面临着一个难题: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明显改善企业困境并做出成绩,则难以赢得董事会成员的信赖;而董事会缺乏对新人的了解又不会充分赋予其足够的权利进行一系列的革新。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何在董事会赋予的有限信任条件下改善企业经营情况,逐步蚕食历届前任高管造成的阴影增加自身的筹码,是每一个“空降兵”高管需要面对的博弈。

(三)对外聘高管具备的机会选择特征分析

第一,从市场需求角度进行分析。与国外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相比,我国现阶段在这一领域始终处存在大量缺口,经验丰富且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高层管理人员一直供不应求。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想要从内部培养一个合格的高层管理者,从企业选拔、培养、到考核激励的循环等环节的设置实施,无疑都要付出大量时间和金钱。且内部培养的高管往往存在着难以忽视的缺陷:一方面受组织价值观同化,将企业内部存在的某些弊端视作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受到上下级关系或权利配比等方面的制约,即使发现企业发展的障碍也难以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企业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了解高管的职业背景和主要经历,进而对目标人物进行充分的衡量和鉴别,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经营环境和实力的管理人才。鉴于此,企业无疑可以选择投入相对较少的成本聘任外部高管,以求在相对较短时期内获得想要的局面。

第二,从企业自身发展局势角度进行分析。当所处行业竞争激烈而企业自身发展处于困境时,企业不得不选择聘用外部管理人员,以求在短期内改善经营不利的局势,实现企业结构化调整。企业外部聘用的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的决策制定者和革新者,一旦获得董事会成员及和原管理层的认可,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往往能够势如破竹,在短时间内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当然,这需要企业内部各层次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在实际的工作实施中,如何减少“空降兵”高管与原管理成员之间的冲突正是优化企业结构、打造企业新的竞争优势首先要攻克的难关。

(四)对外聘高管难以忽视的威胁特征分析

第一,从外聘高管进入壁垒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内部培养的管理者具备着难以忽视的优势:首先,内部提升的管理者对于工作的内容更加熟悉,能够充分把握企业业务范畴、竞争优势等方面的信息;其次,

在工作满意度和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方面,内部提升管理者具有更大的优势。他们对企业的感情深厚,将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融合,对组织拥有强烈的情感承诺和心理契约。再次,内部提升的继任者与企业内部成员拥有密集且牢固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工作中不存在显著的人际关系壁垒。外部聘用的高管进入企业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进入壁垒的威胁。

第二,从职业经理人市场竞争威胁的角度进行分析。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具备的高层管理者均为经验丰富且管理手段先进的职业经理人,这些经理人自身的“硬件”均极为优秀。一方面,对职业经理人的选择方面,如果企业以足够的激励条件作为媒介,便可以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职业经理人来改善企业局面。而另一方面,一旦原本企业选择的职业经理人在短期内无法对企业不利局面做出显著调整,董事会也可以选择解聘高管,从职业经理人市场中选择更有能力的继任者来改变企业的经营现状。

四、高管继任冲突的解决模式

高管继任选择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决策,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企业的生存。但是当继任人选入职后,继任高管与原高管团队成员之间在管理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当关系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升级为任务冲突和过程冲突时,外聘高管的改革策略就难以实施下去,来自内外部的压力最终迫使外部继任的高管离职。外聘高管采取何种方式能够化解与原高管团队成员之间的管理冲突,在力量对比不对称的条件下成功被团队成员接受成为内部人,重点在于新任高管能否在不利条件下成功寻求与原团队成员之间的一致利益或是相互依存的互补利益。一般情况下有五种模式可供选择:

第一,避其锋芒,暂时回避。外聘高管处于极度无法得到董事会的重复信任却又急需融入组织的不利的局面下,可避其锋芒防止冲突升级的退让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弱化冲突双方矛盾的焦点,比如企业实现战略调整,触及某些核心成员根本利益的情况下,采取此类模式可有效避免与原管理团队成员冲突的激化。但是这种模式却违背了企业聘用外部职业经理人的初衷,最终导致董事会更加不信任新任高管。企业会通过不同方式解聘这类外部高管,从而导致外聘高管在与原高管团队成员的冲突博弈中失败。

第二,曲意迎合,择机发动。外聘高管为了维持和

[责任编校:唐

鑫]

参考文献原高管团队成员的和谐关系,选择暂时放弃自己的见解或既得利益,以减少原高管团队成员在新决策执行过程中人为设置障碍,通过暂时放弃自身利益来迎合团队成员的偏好与利益。但是,

外聘高管过分退让会导致其他人对于权力利益的配比份额要求越来越高,一旦触及根本利益无法满足其要求,关系冲突依然爆发。因此,这种模式只能在一段时间内降低关系冲突,对任务冲突和过程冲突的影响不明显。

第三,求同存异,力求均衡。外聘高管在与原团队成员间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冲突双方在不涉及自身核心利益的方面,适当做出让步。冲突双方相互妥协,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实现利益相对均衡,有助于减少在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冲突的爆发次数。外聘高管在管理实践中坚持求同存异原则,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一方面有利于冲突双方整合共同利益,另一方面能够尽量减少与原高管团队在日常事务中的小冲突,避免冲突升级。

第四,破釜沉舟,双方博弈。如果外聘高管与原高管团队成员之间冲突已经无法避免或缓和,双方之间的关系是0-1博弈,显然落败者会是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外聘高管“空降”到企业内部,对于企业资源和人脉的把握均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冲突双方的矛盾已经难以避免,外聘职业经理人在博弈中很有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外聘高管如果采取强制性管理手段,为求达成改善组织绩效目标而漠视其他高管团队成员的意见,则容易成为任务冲突爆发的导火索,原团队成员会采取一切手段确保自身一方的胜利,最终导致冲突升级。

第五,利益一致,和谐共赢。这种模式是最理想状态下采用的模式,外部继任高管与原管理团队成员能够采取换位思考,整合双方战略目标并力求利益一致,最终解决管理冲突并实现共赢的方式。但是这种

管理模式的成立是建立在冲突双方利益一致或互补,能够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

企业选择外聘高管的前提,是要利用其与原团队成员间存在的管理价值观和管理方式上的差异来扭转企业经营的不利局势,双方在关系和工作任务方面都存在着先天矛盾,很难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利益一致。这种模式过于理想化,很难实现。

冲突模式的选择对于外聘高管来说,并不是一道简单的单选题,实际上上述五种管理模式中单纯的任一模式都无法彻底解决历任高管更替过程中固有的矛盾升级。外部继任高管为保证自身决策能够被有效贯彻执行,首先必须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获得原有管理成员的支持。随着对企业内外部形势认识的加深,和冲突双方力量配比的不断变化,外聘高管需要不断调整采取的模式和管理手段。外部继任高管融入企业的过程不是

“遭遇战”,而是一场“持久战”。继任者可以暂时处于弱势地位或者没有取得某个阶段的胜利,他必须始终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和解决冲突所采用的模式,争取在可以接受的时限内,扭转原管理团队成员对其不利态度,确保管理决策最终顺利实施,达到预想目标。

五、结论

外聘高管继任过程中双方的力量配比悬殊,是典型的不对称冲突。在进入企业初期,

外聘高管应遵循规避主要矛盾,从小处着手逐渐分化并蚕食对方势力的原则,不断调整自身策略,将冲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外聘高管通过整合资源分析与原高管团队成员一致的根本利益,确立与团队成员的共同目标;在对目标进行分解设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寻求双方局部利益上的互补之处,是缓和冲突并获得原团队成员支持的前提。

[1]

P ARRINO ,R.CEO Turnover and Outside Succession:a cross -section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 -nomics,1997,46,(2):165-197.[2]

R OMMANELLI E.,T USHMAN https://www.doczj.com/doc/bc405672.html,anizational trans -formation as punctuated equilibrium:An empirical test [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 ,1994,37,(5):1141-1166.[3]

WIERSEMA M.F.Executive succession an antecedent to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J].Human Resource Manage -ment,1995,34,(1):185-202.[4]

ZHANG Y.,RAJAGOPALAN N.When the known devil is better than an unknown god:An empirical study the an -

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relay succession[J].Acade -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4):483-500.[5]刘学.“空降兵”与原管理团队的冲突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管理世界,

2003,(6):105-113.[6]张平.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研究的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6,(8):143-148.

[7]曹仰锋,于鸣.民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空降兵”内部化的过程和机制[J].管理学报,2012,(11):1581-1592.[8]

白让让.接管壁垒缺失与国有企业经营者低效更替的发生[J].中国工业经济,2002,(3):70-76.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学会认清问题; ●懂得运用4W2H方法思考问题; ●知道有效进行决策; ●掌握对正确思维模式的运用。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陈宝光 人们在思考、学习问题分析与解决时,有一个思维技术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状况分析;第二步,问题分析;第三步,方案决策;第四步,应变措施。这四个环节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思维的高度以及是否有创新思维,因此解决问题思维的模式非常重要。 图1 思维技术全图 一、认清问题 1.职业经理人提出的问题

职业经理人经常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十八个: 第一,产能分析如何准确; 第二,流程标准是否合理; 第三,产品质量不稳定; 第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第五,执行力问题; 第六,员工不服从安排; 第七,生产交期延迟; 第八,员工素质如何提升; 第九,客户如何不流失; 第十,生产中人员流失; 第十一,执行力差; 第十二,工艺问题; 第十三,过程控制问题; 第十四,技术问题书面化; 第十五,供应商供货不及时; 第十六,销售售后服务; 第十七,有制度但执行难; 第十八,员工的工资得不到改善。 事实上,以上的问题并不真正的在“提问题”,而是在“丢问题”,把问题丢给别人。这样的管理者很难与上司有非常好的沟通,也很难管理好下属,因为其只是在提表象问题,没有诠释问题。 2.认识问题 当实际状况与标准或期望值发生差距时,即遇到了问题。问题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 问题发生的过程 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目标与现状的差距,二是时空影响。 对于问题发生的过程,概括来说,可分为四种类型: 超过预期。即实际状况超出了期望。比如,在农产品中,原本姜的行情是10元/公斤,现在有人以20元/公斤的价格向农民购买,此时农民不会为有人愿意出高价而高兴不已,反而在思考,姜现在可以卖到20元/公斤,为什么自己不知道?是不是被中间商剥削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目标的过程超过了预期。 未达进度。比如,一件工作的作业流程最少需要花三天的时间完成,加上一天的弹性时间,总共需要四天的标准范围。有一次同样的工作却花了六天,这种进度严重落后的现象就是一种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策略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策略广东省顺德区大良实验中学聂胜华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1(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背景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来创设问题情境,由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问题教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通过师生探索性和求证性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是近些年来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1999——2002年,正当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英特尔未来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大推动了问题教学在我国的开展。随着问题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应用。 2、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实施的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探究教学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充分体现了政治新课程改革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思考的动力,问题教学对于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冲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学生设置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参与意识,同时也是完成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先决条件。好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精心创设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思路。目的是营造一种质疑、探究、讨论、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在这种问题情景中,师生创设学习环境,学生自我激发兴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拓展思维、触发创意、调动表现欲望,从而促进自主学习和积极的探究行动。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课堂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把学生思维迅速地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达到掌握知识和构建知识的目的。 1、问题情景设置的原则 第一、问题情景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周边,并能感受到用政治课中相关的知识解决周边生活问题的乐趣。 第二、问题情景层级化 1 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使之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又能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 2、问题情景设置的做法 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如何创设生活化、层级化的问题情景, 第一、社会、时政热点创设

数学中八种重要思维模式

数学中八种重要思维模式 波利亚说:“如果你希望从自己的努力中,取得最大的收获,就要从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中找出那些对处理将来的问题可能有用的特征。如果一种解题方法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或者是你从别处学来或听来并真正理解了的,那么这种解法就可以成为你的一种模式,即在解类似问题时可用做模仿的一种模式”。波利亚在阐述他的数学思维模式时,总是从典型的问题出发,在解决它们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一般的方法,然后再概括上升为更一般的模式,从而实质上就得到了数学思维模式。它们是解题思维过程的一般思路的程序化的概括。也就是从样例出发,抽象概括出一般模式,这些模式的意义是在于它们形成了后续思维活动中解决类似问题的通用思想方法。 下面介绍常用的八种重要的思维模式: 1逼近模式: 逼近模式就是朝着目标推移前进,逐步沟通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而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程序是: (1)把问题归结为条件与结论之间因果关系的演绎。 (2)选择适当的方向逐步逼近目标。 我们一般的分析法就是逼近模式。 2 叠加模式 叠加模式是运用化整为零,以分求合的思想对问题进行横向分解或纵向分层实施各个击破而使问题获解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程序是: (1)把问题归结为若干种并列情形的总和或者插入有关的环节构成一组小问题; (2)处理各种特殊情形或解决各个小问题,将它们适当组合(叠加)而得到问题的一般解。 上述意义下的叠加是广义的,可以从对特殊情形的叠加,得到一般解,也可以分别解决子问题,将结果叠加得到问题的解;可以在条件与结论中间设立若干中途点,构成小目标把原问题分解成一串子问题,使前面问题的解决为后面问题的解决服务将结果叠加得问题的解;也可以引进中间的媒介或辅助元素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变换模式 变换模式是通过适当变更问题的表达形式使其由难化易,由繁化简,从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程序是: (1)选择适当的变换,等价的或不等价的(加上约束条件),以改变问题的表达形式: (2)连续进行有关变换,注意整个过程的可控制性和变换的技巧,直至达到目标状态 4 映射模式 映射模式是把问题从本领域(或关系系统)映射到另一领域,在另一领域中获解后再反演回原领域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它与变换模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变换通常是从一个数学集合到它自身的映射,它的思维程序是:关系→映射→定映→反演→得解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流派具有渊源关系。任何教学模式不管自觉与否都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托或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因此,可以说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的灵魂。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受多种教育理论的影响,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提高了认识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人的知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的说来,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方法,贯彻“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探究式教学正是贯彻这一哲学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学生原来的认识结构基础上,通过深入探究,不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探究式教学影响重大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而形成的理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教学就是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构建他们的知识,更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多元智力理论。哈佛大学霍华德加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中把智力定义为“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同时,他认为人的智力是一组智力而不是一种能力,至少包括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要求教学要成为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的活动。研究型课程打破了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载体,使教学的过程更多元化,具有综合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也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而不单纯是竞争的关系。由于不同的智力领域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并有着独特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的指导。由于探究式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分工和自己的选择,老师在交流和指导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具体的建议,更多元的评价标准,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和成功机会。 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理性,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长态度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到实现。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

(完整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总结,推荐文档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性课题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自从《课程标准》问世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实践,大胆尝试,力图推进新课程改革。但“尖子生”占领课堂,多数学生当“看客”等现象仍是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不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应付,整天处于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缺乏深刻的认识,缺少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及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基于此,这就要求我们着手解决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具体学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与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什么是学习方式?有人从学生的行为结构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习的组织方式和所采用的方法;有人从学生的认知倾向性出发,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1eam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还有人从学习的社会性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交往方式。这三种观点都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学习方式的特征,但是又不全面,没能很好地揭示学习群体特点、个体特点和情感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实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存在的形式、结构及发展阶段。学习方式不同于学习模式、学习风格,也不等同于个体的一般认知过程,它反映了“如何学”这一普遍问题,是学习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心智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英语) 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展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知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我以六年级下册“Unit 3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A ”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具备的能力并谈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通过谈论让学生主要会运用以下功能句: Can you …?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二、教学设计思想 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发现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探究的途径来获取,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根据新旧知识的冲突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课堂、教材中的疑惑等提出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2、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形成更多元、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小组合作、查阅、收集、搜索资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可能。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习的权威,彻底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3、体现“探究学习”与“问题解决”的互动。 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价值和方向,而“问题解决”是探究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通过个体或同伴合作探究,既解决问题,又进一步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更好的解决下一个“问题”打好了基础。因此两者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本课题的

浅谈“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最好方法,传统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把规律的结论告诉给学生,然后反复在应用结论上下功夫,新课程却要求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并在获取过程中使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熏陶。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任何科学规律或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科学探究。作为培养人的科学素养的物理学决不能离开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师,首先必须掌握科学探究的理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然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并达成一定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历”,意思是说:亲身经历的过程,印象尤为深刻。与传统教材相比,现在的教材较多地设置了对知识的探究活动,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新教材中都设置了这样一些小栏目,如: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些小栏目往往把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小栏目,对于重要概念、规律的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获取知识。我的体会是:探究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了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能够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决不能由教师来包办。探究式教学日益成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对教师的素质却是极大的考验,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探究式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树立真正的教育观念外,还应该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的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教育模式的很好的补充。由于该模式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增加了教师和学生负担所以应该适宜地采用。模式流程:搜集素材—自学质疑—小组研讨—组际交流—全班沟通—过程评价。搜集素材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指读书本上的知识也就是文本内容一篇文章无论长短也就是那些固定的知识学生读上几遍掌握基本内容后就不再有读的兴趣知识拓展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网络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使阅读的对象从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交织的境界这种全新的跨时空的阅读方式将学生的阅读与感受、体验与想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我们一般不让学生去读多少遍课文而是布置网上作业让学生上网查寻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并将所查到的知识下载到自己的素材库中。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前我们让学生上网搜索并查找与“双龙洞”有关的信息学生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到双龙洞的网址.toursl.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下载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为以后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了准备。自学质疑目前学生大多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老师的问题”对学生思维虽有导引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限制了学生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和富于创造性的思考影响了学

生自主意识与个性的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若能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问难就能一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从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在上例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而是先组织学生上机浏览查寻结果让他们仔细交流并阅读每个同学查寻到的与双龙洞有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如:景区新闻、自然风景、历史文化、旅游服务、在线观景、金华旅游和风景论坛等让他们在阅读与欣赏中独立思考主动发现并自觉质疑。如:文中描写与网上资料的不同:孔隙比原来大得多;内洞不再是一团漆黑而是灯火通明;文中描写内洞的两条龙蜿蜒盘旋而网上介绍龙头在外洞龙身在内洞等。小组研讨这一阶段的学习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网上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广泛交流甚至相互争辩。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竞争使课堂交流呈现多维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既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步得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加深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上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摘要: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我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展示交流、共同揭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策略,为当前深入实施有效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一种可借鉴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有效课堂;问题解决 如何使师生从繁重的“苦教”与“苦学”中解脱出来,步入以不消耗师生体能和时间为代价提升教学质量的良性教学循环轨道,使教师在快乐中教学,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笔者利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对构建有效物理课堂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疑问。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可以用下述的流程图来表示: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来源于教材,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也可以来于生产、生活实践。教学设计时首先应掌握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尽可能创设感性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的问题情境。教学中可采用置悬设境、猜想设境、实验设境、类比设境、变异设境等情境创设方法。问题情境的设置不只应注重一节课的开头,而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感觉到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己发现或提出的问题。 二、自我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自我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找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内容,促使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验与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探究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发挥潜力,指点学生去分析问题与已有信息间的联系,去搜集与问题可能有关的知识与方法,去选用所需要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经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 三、展示交流、共同揭示规律 这是引进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新知识体系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重要过程。教师不能将学生提出的许多见解简单地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应由学生代表,向大家交流小组或个人意见。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探索汇报交流,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与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同时还要诱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还应启发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你是如何想到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交流时要有展示、有陈述、有汇报、有倾听、有辩论(甚至是争论)、有评价、有欣赏、鼓励等,尽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自地思考、分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2)启发思考(3)自主(或小组)探究(4)协作交流(5)总结提高而在本节课中,王老师一开始创设了情境,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操练与练习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过程,可以说,他完成前面的三个环节都是不错的。但是,在后面的协作交流与总结提高两个环节,却完成得不好,比如张婷在课中发现的问题也是这样。所以说,这节课并不算成功,教师还需要在探究中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在协作交流与总结提高两个环节上,还需要加强。4、你认为什么样的课程活动适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答: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开展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功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网络的交流功能,组织讨论与合作等学习活动。在以下情况中,可以考虑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1)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师可以将来自网络服务器和教师机的硬盘或光盘上的多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传送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也可以将教师机或任一学生机的屏幕内容传送给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操作同一终端将操作示范发送给某个学生、某个小组或全体学生;可实现全动态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的实时同步发送。(2)分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进行教学。(3)监听监视。教师可以用循环方式自动轮流监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可以调回任何一个学生的屏幕内容进行监视。(4)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方式与教师联系,进行实时交互式的教学。(5)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己调用文件服务器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6)语言辅导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耳机、话筒通话。教师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接受学生的意见或问题,再进行语言指导。(7)网上学习。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相连,并连接到国际互联网上,学生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利用在线交流工具开展网上交流合作等。(8)资源共享。可以提供文件服务器、打印、传真等多种设备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9)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可以自己调用网络服务器上的试题库进行自学、自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以便调整学习的进度。教师可以通过调用试题库或新建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可以通过分析系统得出每一个学生、每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在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供参考。5、学生在自测和游戏的时候,电脑对学生的操作有一定的反馈,您认为这是否可以取代老师对学生的反馈答:我认为,这不可以取代老师对学生的反馈。这是因为,电脑对学生的操作虽然有一定的反馈,但这种反馈是建立在老师设计的程式的基础上的,它往往只能判断对与错,并提供正确的参考答案。至于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那根本是谈不上的。所以,电脑对学生的操作的反馈,几乎是固定的、死板的、缺乏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 2 )启发思考( 3 )自主(或小组)探 究( 4 )协作交流( 5 )总结提高 而在本节课中,王老师一开始创设了情境,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并通过计算机辅助

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中的教师引导的三个重点 南冶中学王琴 一、设境导趣,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大多数老师都会想到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认真考虑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没有完全理解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一些老师只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课堂导入时的装饰和点缀。有的情境本身过于复杂和花俏,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情境本身,从而冲淡了对教学主题的探究欲望,或使学生过多地纠缠于学习内容的枝梢末节。有的情境本身没有问题性,情境与问题分离,没有探究价值,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性了。有效的问题情境,必然是情境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其中问题是核心,情境是为烘托问题服务的。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表现为情境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颖性,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所包含的问题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迪学生的探究思路。科学探究教学中,导趣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探究的兴趣,因而这里的趣,不是一般的兴趣,主要应该是理趣和情趣。因此,教师在导趣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上一定要注意情境本身的理趣和情趣,把功夫下在问题本身的有效性上,通过导趣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教学“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时,笔者采用了引导探究教学法,在设境导趣环节,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校园中的果树花草吗,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们开出鲜艳的花朵,给校园增添了美丽的景色,许多同学徜徉在花间,流连忘返。”短短几句就把学生带入了对春天的美好回忆,生动形象的情境,烘托和渲染了气氛,其目的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问题:“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说说植物开花时节,花会发生么变化?”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富有探究价值,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平时观察往往只会注意一些表面现象,抓不住问题的实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 妨再用寥寥数语给以引导、点拔和提示:花的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大家读读课本上的图,比较一下豌豆花和棉花的传粉方式有什么不同。”至此,学生完全明白了探究目标,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自主探究状态,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也就显示出来了。 二、问题引思,在学生思维的激活上下功夫 众所周知,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核心,事实上,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功夫下到问题的设计上,重点是用最精当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精当的问题是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哪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就缺少探究价值,对于这类问题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要有适当的开放性,能够给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更多地表现自我的机会。 (1)设计了精当的问题后,教师就要在引思上下功夫。问题引导要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实际,动态生成,把问题引导过程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的问题引导成为教师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一种自然表现。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与学生一起对相关问题作必要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了解探究的任务。教师提出问题的本身不在于让学生作出知识层面的回答,而在于能够引发学生的更多疑问,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等合作性的探究活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要适时地穿插于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题报告(新)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适应学生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构建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2011年开发区实验初中建校以来,广泛开展常态化的诊断式听评课、示范式教学论坛课、引领式专家指导课、展示式交流观摩课等活动,并利用教改会客厅找寻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瓶颈问题。经过调研、汇总、归类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停留在对课改专家所提出的理念认知层面,面对新课改后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新课改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得不到学习天性的充分释放、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发、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在自主学习、合作参与、探究体验、拓展运用等多方面仅流于形式,没有找到有效的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问题”意义建构方式,源于师“导”和生“学”的双核动力,根据新课改理念,突出“教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宗旨而形成的。既微观剖析,从常态化教学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那些共性的、制约性的问题,又宏观构建,探索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学模式,按知识问题化,工作科研化,问题即课题的原则,找到一个可以持续推进课改的切入点和支撑点,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的成材、成功,教师的成名、成家,走一条返璞归真之路,走一条求实求效之路。 本课题是充分综合各流派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势提出来的,我们取其精华,舍其不足,破除文化差异制约,打破区域地域界限,还原学习本质,是基于“问题系统”牵引,源于“导、学”活力驱动,目的是构建的一种简洁易学、便于操作、容易推广的

问题解决的理论及策略

问题解决的理论及策略 一、问题解决的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主地解决各种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如何展开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这历来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探讨的重点。这里,我们分别介绍几种较具代表性的问题解决的理论或模式:试误说;顿悟说;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智力结构问题解决模式。 1.试误理论 从心理学史来看,最早对问题解决进行实验研究的人,当推桑代克。在桑代克看来,问题解决实际上是一个试误过程。他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的:他把饥饿的猫放在一个箱子里,箱子中有一个开关,猫只要碰动开关,就可以逃出箱子,吃到箱子外面的食物。猫在箱子里,一开始时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乱抓或乱咬箱子里的各种东西,直到偶然碰到开关。后来,猫逐渐消除错误动作,即把那些不能使它逃出箱子的反应消除掉了,而只是把成功的反应保持下来。 基于动物是“通过尝试与错误,以及偶然的成功”逐渐学会如何解决逃出箱子的问题的,因此桑代克得出这样的结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试误逐渐形成的。而且,桑代克还指出:猫之所以在箱子里做出各种尝试,是因为它们处于饥饿状态。因此,驱力和动机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正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机体才会去尝试各种反应,并根据以往的经验来指导行为。 由此可见,这种问题解决是以一种多少带有盲目探索的活动为特征的,一种迷惘无望感常常会伴随这些杂乱无章的行为,即便通过尝试与错误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也不一定理解这种解决办法,甚至不能够告诉别人自己是如何解决的。如果要再次解决同一问题时,一切还需从头开始,尽管所花的时间可能会比以前少些。初次玩弄“魔方”的人,可能都会有这种经历和体验。 2.顿悟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顿悟”现象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不是通过长时间的尝试与错误才获得解决办法的,相反,解决的办法是突然闯进脑子里的。例如,我们有时对某一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突然一下子全明白了。心里在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以后碰到这类问题时,不必从头开始,马上就知道如何去做。 苛勒的经典实验说明了这种顿悟现象。他把香蕉吊在天花板上,猩猩最初试图跳起来拿香蕉,但是太高了,够不到。猩猩没有象桑代克的猫那样乱抓乱咬,而是呆在一边,突然,猩猩把边上的一个纸箱子移过来,爬在箱子上拿到了香蕉。在另一项实验中,猩猩关在笼子里,笼子外放着香蕉,笼子边上放着竹竿。猩猩最初用前肢去拿,拿不到后也是坐在一边,后来突然想到用竹竿把香蕉移过来。以后遇到这种情况,猩猩马上会做这些动作,甚至做更复杂的动作,没有表现出“逐渐形成联结”的现象。 同样是用动物进行实验,为什么桑代克的猫要经过错误—尝试过程逐渐学会解决问题,而苛勒的猩猩却能表现出顿悟行为呢?苛勒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要作出安排,使动物一下子看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必要要素。如果把纸箱和竹竿放在猩猩看不到的地方,猩猩就很难解决香蕉问题。由于桑代克的猫在箱子里

探究性教学模式流程及特点

探究性教学模式 形成背后理念: 1、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性学习) ——杜威 2、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教育家施瓦布 3、发现法(Methodofdiscovery)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Learningthroughdiscovery),并无高深玄妙之意。(发现法) ——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布鲁纳 含义: 探索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指导思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主要环节: (1)创设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与基于问题式学习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一旦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或者说学习对象后,教师就要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2)启发思考 学习对象确定后,为了使探究式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3)自主(或小组)探究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学会认清问题; ●懂得运用4W2H方法思考问题; ●知道有效进行决策; ●掌握对正确思维模式的运用。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人们在思考、学习问题分析与解决时,有一个思维技术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状况分析;第二步,问题分析;第三步,方案决策;第四步,应变措施。这四个环节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思维的高度以及是否有创新思维,因此解决问题思维的模式非常重要。 图1 思维技术全图 一、认清问题 1.职业经理人提出的问题 职业经理人经常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十八个: 第一,产能分析如何准确; 第二,流程标准是否合理; 第三,产品质量不稳定; 第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第五,执行力问题; 第六,员工不服从安排; 第七,生产交期延迟; 第八,员工素质如何提升; 第九,客户如何不流失; 第十,生产中人员流失; 第十一,执行力差;

第十二,工艺问题; 第十三,过程控制问题; 第十四,技术问题书面化; 第十五,供应商供货不及时; 第十六,销售售后服务; 第十七,有制度但执行难; 第十八,员工的工资得不到改善。 事实上,以上的问题并不真正的在“提问题”,而是在“丢问题”,把问题丢给别人。这样的管理者很难与上司有非常好的沟通,也很难管理好下属,因为其只是在提表象问题,没有诠释问题。 2.认识问题 当实际状况与标准或期望值发生差距时,即遇到了问题。问题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 问题发生的过程 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目标与现状的差距,二是时空影响。 对于问题发生的过程,概括来说,可分为四种类型: 超过预期。即实际状况超出了期望。比如,在农产品中,原本的行情是10元/公斤,现在有人以20元/公斤的价格向农民购买,此时农民不会为有人愿意出高价而高兴不已,反而在思考,现在可以卖到20元/公斤,为什么自己不知道?是不是被中间商剥削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目标的过程超过了预期。 未达进度。比如,一件工作的作业流程最少需要花三天的时间完成,加上一天的弹性时间,总共需要四天的标准围。有一次同样的工作却花了六天,这种进度严重落后的现象就是一种问题。 到达了就完了。比如,猪流感疫情是由空气传播开来的,当全面爆发猪流感时,事情就再也难以控制,这就是问题。 问题到了无法控制的状态。比如,一对即将结婚的新人,因为对结婚的各种礼仪、习俗有不同看法,且各自坚持己见,僵持不下,结果使得问题持续扩大到无法控制的状况,最后爱人变仇人,婚礼也被取消。 关键问题是什么 概括来说,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理想与实际差距过大; 第二,未能达到进度或是标准; 第三,事情到了无法控制的状态。 正确述问题 要想正确的述问题,应符合五点要求: 第一,对象明确; 第二,具体说明,即对人、事、时、地、物进行具体说明; 第三,可观察到的,即现象状况; 第四,可验证的,即有数据佐证; 第五,明确表达不想接受的状态,包括环境、条件、事件、行为等。 【案例】 正确的问题述(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