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激情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激情
作者:蔡庆国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年第05期
摘要:教学激情是拥有热爱教育的精神和气质。充分调动教师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激情,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教学素材,就会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让学生动起来,课堂高效起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情高效
伟人毛泽东曾告诫世人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是做人的那股不该泯灭的激情。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激情。激情是教师工作的充电器、工作业绩的嘉奖,是教师永葆青春的象征。在三尺讲台上,教师的激情,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可以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可以惊醒学生惺忪的睡眼。
如果我们的课堂用圆的面积公式s=πR2来比喻。S为课堂效率,定量π就是课堂45分钟;R就是热情、激情;而指数2就代表师生双方。那么,当课堂上师生双方的激情膨胀时,课堂45分钟的效率也就成了几何级数增长,从而达到了高效课堂!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应享受思考的快乐,感悟着学习的乐趣,体验着成功的愉悦。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涌动激情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推敲教学设计
激情课堂是以集体备课,科学、准确地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为前提。从课堂深层意义上看,激情课堂在师生、生生、组组交流过程中,实现情感交流、信息的转换,三维目标的高效达成;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灵魂会受到陶冶,个性得到张扬,智慧自由放飞,生命会焕发活力。
因此,上好课,关键在于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不仅要备好教材,而且要把你面对的学生个性品质,文化素质,兴趣特点等考虑在内,才能把学生凝聚在一个个问题情境之中。在深入分析教材时,要揭示它内在联系和潜在因素,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而且这些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观察,试验,猜想,验证,交流。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兴趣高涨,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备课应遵循的原则:
(1)以问题引领为动因——贯穿全程性;
(2)以师生、生生、组组交流为基础——体现全员性;
(3)以合作学习为纽带——诱发主动性;
(4)以发展思维为重点——强化有效性;
(5)以教材整合为切入点——突出高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情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力求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探究”的模式,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设立了相应的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除此还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从而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兴趣源于教师的激情,数学课上学生经常会遇到复杂的,难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应用激情去纳和传播知识,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将问题分层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逐步引导、解决,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以挖掘。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一位著名教授曾说过: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因此,要让数学课堂涌动激情,一方面,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一方面,还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师生碰出火花,激情共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必须注意:(1)尊重学生的人格。(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要充分保护它、利用它。(3)合理的运用教学评价。教师注重发现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不吝啬赞美之词,让他们各显其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让教学激情盛开在数学课堂!
在“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教改实验中,我们只有精心优化每节课的教学结构,用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用情打磨每一个师生对话的细节,做到心中有激情,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45分钟就会因激情而高效!
参考文献:
[1]李景龙,张素兰.问题引领:专业课堂的操作平台.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5.
[2]杜德栎.略论教学激情.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04).
[3]赵伟安.用激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浅谈激情教学在实践中的体会.2009.
[4]金小芳.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5]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