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纾

林纾

林纾
林纾

纪念林纾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而功德纪念网为了纪念他,建立了林纾纪念馆。

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中的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林纾的翻译亦被认为有不足之处。钱钟书在收录于《七缀集》中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评论道:“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林纾没有认识到白话文为大势所趋,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国小说,是他翻译生涯最大的缺

陷。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期用白话文翻译小说,将会有更多中文基础薄弱的民众读到外国文学。

1924年10月9日,林纾逝世。许多网友通过网上祭拜、网上悼念的方式,来表达对其的尊敬与追思。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课程名称:翻译文化史 任课教师:孟凡君 专业:英语 班级:语言文学2班 学号:222009322210097 姓名:邬驰倩 2011 年12 月25 日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邬驰倩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讨论了近代翻译史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代表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随他们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他们的译著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且进行了比较。严复和林纾作为近代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先锋,值得我们的肯定和赞扬。 关键词:翻译家严复林纾对比 引言 翻译在我国历史悠久,周王朝时期就有了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当时所谓“象胥”就是指现在的翻译。当时的翻译多为口头翻译,大规模的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直至宋元时期,大多是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这一时期虽然翻译质量,数量都有所发展,但是文化交流局限于东方邻国。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等的到来,西文翻译有所发展。当然,一直到鸦片战争,西文翻译的文本几乎全部为宗教神学和自然科学。 近代中国,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受到了洋枪、洋炮的攻击,以及洋文、洋教的冲击。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要先进,于是当时的翻译家们迫切希望通过翻译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革新思想。近代中国对西方知识的译介,严复和林纾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时便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称誉。 1.严复和林纾生平简介 1.1 严复生平 严复于1854年出生在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1866年,严复父亲病逝,于是他放弃了走科举“正途”。后考入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

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钱锺书 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1]。“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2]。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3]。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4],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释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经篇·论》:“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象从反面来看花毯(es como quien mira los tapices flamencos por el reves)[5]。“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6]。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

五四文学论争-和林纾

林纾(1852~1924)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不仅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翻译家而颇受推崇,同时,又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卫道士而备受指责。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他既具有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放维新的情怀。林纾通过他的翻译小说,向国人介绍世界文学名著,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意识,并在客观上提高了小说,尤其是翻译小说的地位。同时,他还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传统语文的新文体,促进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他对于新文学倡导者们的批评与攻击,进行了毫不示弱的猛烈还击,甚至是无情地影射与谩骂,以一种卫道者的坚定信念与殉道者的悲壮情怀,力图拯救古文即将衰亡的命运。值此先哲逝世80周年之际,缅怀林纾对于翻译小说以及西方文化传播的重大贡献,并重新评价他与新文化倡导者的激烈论战。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等,福建闽候人。光绪壬午年(1882年)中举人,后因会试屡败而绝意仕途,以教书、著译和绘画为业,先后任教于杭州东文精舍、北京金台书院、京师大学堂和孔教大学等处。林纾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积极投身于爱国和维新运动,决心“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1]。然而民国建立之后,目睹政局动荡,国是日非,他于是转而眷念光绪,并以清朝遗老自居。以后又以“圣人之徒”自命,以“卫道匡时”为己任,拼命反对新思想,从一个晚清时期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蜕变成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挂帅人物。 林纾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文章大家,著述多达40余部,涉及散文、诗歌、小说、剧本、文论、笔记和绘画等多种,其中以古文《畏庐文集》全三集最为著名,外加他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180多种,可谓著作等身。林纾的古文创作,直接受到桐城派的影响,虽不能完全摆脱“文以载道”观念的束缚,但也少有梁启超等人的“工具论”思想,较少涉及社会变革等重大题材。其作品主要以小品文为主,多描写凡人琐事,叙述亲情友情,善于“叙悲”,情真意切。他的游记摹山范水,写景状物,独特不俗。钱基博说他“工为叙事抒情,杂以恢诡,婉媚动人,实前古所未有”[2]。 由于林纾终其一生都是研读、教授和写作古文,于是古文便流进了他的血脉,铸就了他的灵魂,成为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嗜古情怀,无疑决定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时代突飞猛进、思想剧烈变革之际的悲剧命运。他认为:“天下之理,制器可以日求其新,惟行文则断不能力掩古人。”主张作文要以桐城派所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强调“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3]。然而,戊戌维新之后,梁启超等人创立新文体,桐城派古文逐渐失去了往日独霸文坛的地位,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亦戚戚然忧”。面对古文日益衰败的现实,林纾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古文之弊久矣!”可是,他并设有认识到这是古文不能适应时代需要而将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反而指责“俗士以古文为朽败”,“轻蔑左马韩欧之作,谓之陈秽,文始辗转日趋于敝,遂使中华数千年文字光气一旦黯然而熸”,认为“斯则事之至可悲者也”[4]。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闽县(今)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匪书不观”。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

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译才并世数严、林”,林纤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是与严复齐名的人物。鲁迅小时候就是林纤译作的一个极为热心的读者。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最爱好的一种读物。”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就深受林纤译

林纾翻译的得与失

浅析林纾翻译的得与失 摘要: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最集中的人,享有“译界之王”的美称。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 多种,达1000 万字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为小说,囊括了英、法、美、俄、日本、西班牙等11个国家90 多位作家的作品。林译小说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学翻译史的新时代,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国民,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由于他自身水平的有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林译小说也常被人们所诟病。本文主要分析林纾翻译的不足与可取之处。 关键词:林纾;文学翻译;小说; 林纾(1852-1924),字琴南,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最集中的人。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多本,其中大部分为小说,包括英、法、美、俄、希腊、西班牙等11个国家90 多位作家的作品,世人把它们命名为林译小说。林纾的翻译作品不仅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改变了中国人对外国文学的看法,而且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新。 1899年,林纾翻译了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从而掀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文学翻译高潮。在之后的20余年中,林纾以很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翻译了180多本文学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欧文的《旅行述异》等等。由于林纾自己不会外语,所以必须跟他人合

作才能进行翻译。他人口述情节,林纾以极快的速度用文言文笔述出来。这种翻译方法,使得林纾的翻译速度非常快,在短短20年间,竟译出了180多本文学著作(张俊才,1992)。这个数量,至今仍然无人能比。但是,这种翻译方法,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缺点成了人们攻击林纾翻译的主要目标。 林纾的翻译,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它们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林纾翻译的优点。 第一,近代中国人缺少世界常识,他们对于欧美人总是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去看,不是称他们为蛮夷,就是称他们为高超的人种(巴金,1989)。所以,中西之间,总有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通过林纾所翻译的多部小说,近代中国人才知道西方人同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19世纪末,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曾说道“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陈衍在《林纾传》中说道“《巴黎茶花女》小说行世,中国人所见未见,不胫走万本”(钱钟书,1981)。这些都说明《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的流行。通过这部小说,近代中国人发现,西方社会跟中国的社会,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顾燮光称《巴黎茶花女遗事》堪比《红楼梦》,这充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钱基博,1989)。 第二,以前的中国文人,不仅看不起小说,而且看不起小说作者。所以许多有名气的作家绝不会去写小说,写了小说的也绝不以真姓

刘爱兰+从林纾的诗看其翻译哲学

从林纾诗歌看其翻译哲学 姓名:刘爱兰工作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职称:讲师 摘要: 人生就是一首诗,追寻林纾先生诗歌的脚步,我们试着去探讨这位中国近代翻译大师在那个激荡变动年代里所恪守的人生哲学。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一个中国传统文人身上所蕴含的人性力量,而这人性的力量在他的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很好阐释。林纾的人生哲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在翻译中所遵循的翻译哲学。从《块肉余生述》翻译中的译者流露出的“仁”,《巴黎茶花女遗事》中流露出的“情”,《黑奴吁天录·序》中的“义”,再到《英孝子火山报仇录》中的“孝”,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翻译中所信奉的翻译哲学是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人类道德伦理价值的普世性原则。而这些人类道德伦理价值就是在林纾的人生得到了诠释。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哲学,伦理价值 Abstract: Life is like a poem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 person. When we try to understand the poems written by Lin Shu, one of the greatest masters in translation in China, we would discover his philosophy of life. His philosophy of life is carried not only in his personal life but also in his translation career. In some sense, his philosophy of life determined his philosophy of transition. From his poems, we will discover how his philosophy of life was cultivated and manifested in his translation works: David Copperfield, La Dame aux camellias, Uncle Tom’s Cabin. His poems tell us his belief in moral and ethic values shared by all the human beings regardless of the discrepancy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nationalities. Key words Poems , translation, philosophy of life, translation philosophy ethic values 翻译大师林纾喜好写自寿诗,透过其诗歌我们可洞察到林纾作为一个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在那激荡变动年代里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情感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负担,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史,就更不是哪一个知识分子或哪一类个知识分子所能够独立承担的。一个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突然遇到了另一种强势文化的狙击,必须应对,必须有新的变化。而中国社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林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入了翻译世界。林纾的翻译作品的成功固然与他高超的桐城派古文有关,然而他的翻译作品之所以动人心魄却是译者所投入的情感力量,而这种情感的力量是来自林纾在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所积淀下来的。 从自己“世出寒微”少年到他后来描述《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 中对大卫·考波菲尔童年凄惨境遇所流露的戚戚相惜之情;从中年丧妻到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lias)在石鼓山船上的“掷笔哭者三数”;从《马关条约》国耻后的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到翻译《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 时的“且泣且译,且译且泣”;从母亲去世后60天的哭祭到刻意在英国作

2020年评价林纾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与严复齐名。他合译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多部西方小说。 林纾(1852-1924),福建岷县人。林纾出生于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商人。但林纾志存高远,可惜仕途坎坷。31岁中举,后七次考进士。 林纾所处时代,中国正在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瓜分对方。林纾的爱国思想贯穿于其翻译思想之中。时过境迁,但是对林纾翻译思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评论家们对其思想亦是褒贬不一。 首先,林纾讲究翻译作品的救世功能和启发民众智慧的作用。林纾深受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影响,倡导多译小说。他指出国外作家多靠小说启发民众智慧,因此要大量介绍小说,发展翻译事业来?开民智?。林纾提出此点,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其一颗赤子之心。因此,使其译品的受众更广,这一点十分可贵。林纾翻译作品,有其爱国救世的崇高目标。并从这一目标出发,选择翻译作品的类型。林纾多选择西方小说进行翻译,便更加专注和专业。因为译者即使拥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但是都有其所擅长的风格和领域。 其次,林纾经过长期艰苦跋涉和探索,其有关译学思想的论述都集中在翻译目的与功能上。在近代翻译家中,他是对翻译目的和功能强调最多的一位翻译家。

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而林纾的翻译目的就是爱国与救世。林纾认为救国要靠?实业?,因而在他的译品中也关注对兴办?实业?思想的宣传。 然而,首先,林纾的翻译思想并未形成体系和框架,而只是在其译品的译序和后记之中有所涉及。即使他提出了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但是其并未将其系统化,形成翻译理论框架体系。其在翻译思想上贡献也不及严复。 其次,林纾过分注重其因译文中救国思想的宣传,对原文的内容则是有删有减,这一点没有达到对原文忠实的要求。《快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是林纾最满意的译作之一。1981年商务印书馆林纾版重译本字数为27万,而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庄绎传译本字数为80.6万。从这一数字就可看出其中删减了多少内容。 再次,林纾和译了数量最多,且最集中的西方文学作品,这一点无可比拟。但实际,林纾一生却并未出国门一步,不懂得外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应当具有较好的双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原语内涵。把握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等等。如果不懂原文,而是经过他人转述,其中便会丧失很多原语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语言形式上的美感。同时,他人在转述是并非能够完全将原语表达内容和形式解说清楚,第二 人在通过转述进行翻译,一定会与原文差距拉大。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林纾,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光绪八年(一八八二)举人,官教论。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属冷红生,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孰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而且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 摘要:林纾及其小说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坛和翻译史上的热点话题,对他的译作争议也颇大.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人争论不已。本文就林纾小说的地位和影响来探讨他的翻译在当代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思想观念;近代文学;贡献及影响 一、引言 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热点话题。尽管在“五四”以后,评论家对其翻译时有诟病,但作为一名不懂翻译源语的古文大家,林译小说在当时能成为“畅销书”,就足以证明其独特性及存在的合理性。 他的翻译活动都是经由通晓外语的朋友述说情节,在做出记录之后,加工润色,然后译出。虽然他翻译的作品后世评价不一,以现在的翻译理论与标准来衡量林译小说,其翻译的忠实程度和技巧确实值得商榷,但是总的说来,他给后世留下的大量的介绍西方的作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当今在翻译时他的翻译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 二、林纾其人及林译小说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晚年称补柳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人。林纾幼年家境贫寒,靠母亲、姐姐做女工度日。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较贫寒。林纾自幼好学,酷爱读书,但脾气暴躁、固执。林译小说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他以极好的古文修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第一部林译小说是1899年出版的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译成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著名的如《黑奴吁天录》等。林纾一生共译出11个国家中98位小说家的163部作品。 三、林译小说的贡献 林纾的翻译思想受到不少人的争议,有的人说他的翻译漏洞百出,错误随处可见。那么,林纾的翻译在当代到底还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写道:“重温了大部分林译,发现都值得重读,尽管漏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 1897年,林纾(1852-1924)夫人的病逝是他郁郁寡欢,适逢此时,他认识了从法国归来的王寿昌,后者劝林纾与他合译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以派遣忧愁。这样,不懂外语但有深厚古文修养的林纾借助于口译者的解说,用文言完成了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不料,此书出版后竟轰动一时,名扬天下。小仲马的故事固然荡气回肠,林纾的译笔也哀婉动人,因而当时有人称此书为“外国《红楼梦》”。从此,林纾一发不可收拾,一位不通外文的古文家竟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翻译家。林纾一生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一百八十余种,其译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产,“林译小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专名。 Lin Shu, the Translator Who Did Not Know a Foreign Language In 1897 Lin Shu (1852-1924) lost his wife,leaving him in a state of grief and depression. It was at this time that he got to know Wang Shou chang, who had returned to China from France. The latter managed to persuade him to co-translate Camille as a way of relieving his despondency. Lin Shu, who did not know a word of French but had an excellent mastery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n finished translating the novel into classical Chinese by virtue of Wang's interpreting. Renamed The Tragedy of Camille in Pari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 caused a great sensation and made the translator known throughout the county. The original story is heart-rending and soul-stirring, and Lin Shu's language is felicitously pathetic and touching. Hence some Chinese people claimed this book to be " an outlandish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n on, Lin Shu translated more books, and this master in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ho did not know a word of any foreign language thus became the most famous translato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is lifetime, he translated altogether over 180 titles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which became very popular in his time. "Lin's translation of novels" has become a special term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林纾晚年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激烈的攻击者,然而他最大的贡献恰恰在于以其译作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五四”时期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都坦言曾受到林译小说的滋养,正是林纾小说使他们对外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寻求利用异国文化资源来建立新的文学。可以说,林纾最终用自己的译作使他们开始向新文学和新文化过渡,而埋葬了自己最执著的传统文学与文化。 Lin Shu, in his later years, was the most vehement critic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Nevertheless, his greatest contribution lies in none other than the fact that his translations propell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lmost all the famous writers active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frankly admitted that they drew sustenance from Lin's translations. It was Lin's translated novels that cultivated in them a strong interest in foreign literature and led them to turn to foreign literary source to create their transition to new literature and new culture, effectively heralding an end to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o which he was so devoted.

林纾介绍讲稿(配合PPT)

根据《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介绍,作者方华文将我国翻译活动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活动;民国时期的翻译活动;建国后的翻译活动。在清末民初时期,作者首次提出将梁启超、严复和林纾称为那个时期的译坛“三杰”。今天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下林纾。 首先介绍一下林纾的生平。林纾是今天的福州人,是近代文学家、翻译家。他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所作古文属于桐城派,这一点对他后来的翻译有很大的影响。1882年,林纾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可惜空有一颗爱国心的他“七上春官,屡试屡败”。也正因为这个,他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而他又不幸自己的母亲逝世,妻子病故。他的好友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刚才提到的他的两位朋友对他以后的翻译生涯也有极大贡献。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他的翻译生涯。首先看看他翻译过的作品,我列举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在他的翻译生涯的28年之中,他一共翻译过18部作品,包括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和笛符的《鲁滨逊漂流记》。 其实直至今日,一些学者对林译小说还是持有不同的见解的。一方面大家觉得林纾对近代翻译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林纾从未学过外文,所以一些漏译、误译的现象让大家觉得他并未“忠实”于原文。下面我们就从林纾和林译小说的特色、贡献等方面简单说一下。 首先,说一下林纾的翻译特色。林译小说中的“名品”多为通俗小说,而他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对原本进行的浓缩。在郝岚的新著《林译小说论稿》中,他称林纾翻译的文体为拟古文体,因为林译小说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桐城派古文,而是较为通俗、较随便、富有弹性的文言。因为那时候白话文运动即将开始,但是他又是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所以考虑到大众群体的接受能力,它就选择了两者中间的地带。 除了文体,林纾的作品都带有爱国主义情怀,他曾经说过“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所以他选的作品都是一些冒险、神怪的作品,希望弘扬反帝爱国思想。比如他译完《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2>后,震动国人,人们纷纷悲叹黑奴的悲惨遭遇,感叹中国人的命运。但是同时呢,他又觉得他应该恪守和维护孔孟纲常,所以在他的翻译里除了可以看到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也有封建思想的残余在其中。 下面说一下林译小说的翻译技巧。其实一开始我也很疑惑,林纾明明不懂外文,却能翻译,未免太神奇了。其实他主要是先靠他人口译,然后再自己组织成句的方式进行翻译的,而我刚才提到的魏翰、王寿昌就与他有很多次的合作。就是说,我告诉你梳理描写了有很多树、有乌鸦,有夕阳,你就翻译成了枯藤老树昏鸦。而他的翻译速度是极其惊人的,可能口述的人还没说完,他就写完了。而且是文言文额。 所以他经常会加入自己的看法和想象,有的时候译作甚至会超过原著。接下来,我举一个例子。是《鲁滨逊漂流记里的一段》。《鲁滨逊漂流记》是曾宗巩口述,林纾笔译的。曾宗巩是曾巩,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后代,也是个牛人。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大家看一下,这是原文,这是他的译文,这是现代文的翻译。

严复、林纾的翻译与桐城文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c6929755.html, 严复、林纾的翻译与桐城文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作者:王子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3期 摘要:关于严复和林纾的翻译及翻译思想的论文和专著十分庞杂。翻译爱好者所熟悉的“信、达、雅”,“严译名著”,“林译小说”,等等,对译者、尤其是中国译者的研究,始终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1]而从严复和林纾的文人身份,尤其是作为桐城派式微时的代表人物,对 其译文命运的起伏进行分析,却鲜少涉及。 关键词:严复;林纾;翻译 作者简介:王子文,女(1990.8-),籍贯:安徽淮北。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1 关于严复和林纾的翻译及翻译思想的论文和专著十分庞杂。翻译爱好者所熟悉的“信、达、雅”,“严译名著”,“林译小说”,等等,对译者、尤其是中国译者的研究,始终是翻译界 关注的热点。[2]而从严复和林纾的文人身份,尤其是作为桐城派式微时的代表人物,对其译 文命运的起伏进行分析,却鲜少涉及。时人推崇严、林译述,不仅仅在于其“新学”的内容,其广为传诵的更重要原因是因为其“译笔甚佳”“文章雄伯”。因此,严复、林纾借以翻译的“桐城 文章”值得研究,从其译本与桐城文章的纠葛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要正确理解严复和林纾的翻译,实在有必要对桐城派做一个大概的了解。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创世三祖。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由以得名。但后来追随他们的,不都是桐城人。康、雍、乾三朝,桐城的方苞、刘大櫆、姚鼐,接脉于唐宋八家、明之归有光,以“义法”、“雅洁”之古文称誉百年,赢得时人“天下文章,其在桐 城者乎”的羡叹。之后经曾国藩及其弟子推波助澜,桐城文章得以再次风行百年。由此桐城派及其古文,成了“清代文坛之中心”。[3]桐城派虽在清代影响深远,但也争议不断,从讥其“空疏无识”到毁其“桐城谬种”,不一而足。那么它对严复和林纾具有什么影响呢? 严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1898年因《天演论》名声大噪。严复是主张用桐城派古文 来翻译的,他在文章中也曾赞扬过桐城古文,严复的译著也确实大有其遗风。如鲁迅在与瞿秋白论翻译问题时称天演论“桐城气息十足,连字的平仄也都留心”。[4]严复本人也曾多次言明自己与吴汝纶[5]之间的师友关系。吴汝纶去世,严复写下“平生风气兼师友,天下英雄唯使君”的

英汉翻译中的林纾现象

林纾现象 林纾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他不懂外语,由别人口授,46岁才开始译书,却译了184种,达一千万字以上。“林译小说”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最近,偶而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有些吸引力。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触处皆是。我试找同一作品的后出的——无疑是比较‘忠实’的——译本来读,譬如孟德斯鸠和迭更司的小说,就觉得宁可读原文。这是一个颇耐玩味的事实。” 那么,让我们来“玩味”一下,林译小说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年轻的翻译工作者可以从林译小说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我们认为,从林纾的生平和林纾小说中,至少有六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刻苦攻读,功底深厚 林纾从幼年起就好学。少年时家贫,无钱买书。他到处搜罗求借。有一次他在叔父家看到《毛诗》、《尚书》、《左传》、《史记》等书,就借来反复细读。八岁便知发奋苦读,十一岁起即读欧阳修文、杜诗、《左传》、《史记》、《汉书》。到十三岁时,已读书数万卷。他自己说过,他曾用八年时间读《汉书》,八年时间读《史记》,至于韩愈的文章,前后用了四十年。为了激发自己发奋苦读,他曾在墙壁上画了一口棺材,敞着盖,旁边画了一个人,写了两句话:“读书则生,不则入棺”。他还说过:“果以明日死者,今日固已饱读吾书。” 他幼年启蒙于薜则柯先生。薜的古文造诣很深,推崇欧阳修的文章和杜甫的诗。林纾从师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基础。 文学的深厚根基,为他后来的高速度翻译打下了基础。他文笔洒脱,日写七八千字,翻译时,“耳听手追,声已笔止,日区四小时,得文字六千言”。 2.源于原著,优于原著 英国翻译家Arthur Waley认为“林纾翻译的迭更司作品优于原著”(《书林》1982年1 期)。林译为什么“还没有丧失吸引力”,“值得重读”呢?许渊冲先生把林译跟另外两位翻译大家董秋斯、张谷若所译的《大卫·科波菲尔》三个译本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林译富有文采”。我国翻译界有人反对“美文风”,斥之曰“油腔滑调”。难道,译出那些诘屈聱

林纾成长故事

林纾成长故事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第一人。他虽然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却与魏易、曾钟巩等人合作,以“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的107位作家的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林纾5岁那年,外祖母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启蒙课本是《孝经》。1882年,林纾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举人。然而,后来“七上春官,屡试屡败”的历程,让他在科场失意的同时,看到了太多官场的黑暗。他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林纾有一位同乡叫王昌寿,1885年曾赴法留学6年,法语精湛。他回国后给林纾讲了许多外国名著,使林大开眼界。于是,两人开始合作翻译小仲马的《茶花女》。由王昌寿口译,林纾用文言文记录下来。那时,闽江的一条小船上常可看到这样一幅景致:王昌寿手捧原著,一边浏览,一边口述;林纾则展纸挥笔。林纾耳聪手疾,文思敏捷,经常是王昌寿刚说完一句,他就已写好一句。一天4个小时下来,记下的文字已有6000多字。1899年夏天,昌言报馆版本的《茶花女遗事》公开发售。一时间,洛阳纸贵,很快流传开来。 在之后短暂的27年生命里,林纾与魏易、陈家麟等曾留洋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60余部西洋小说,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

斯的《魔侠传》,英国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除翻译外国名著外,林纾还精通文学写作和绘画。辛亥革命后,他创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碧血录》,书中虽以恋爱故事为主干,但它涉及戊戌变法、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等重大历史事件,描写的生活面极其广阔,在当时颇受读者欢迎。后来,他又陆续写了《金陵秋》《劫外昙花》《冤海灵光》《巾帼阳秋》《官场新现形记》等长篇小说和一系列短篇小说,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林纾23岁时曾拜师陈文召学画,其名气不下于他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他擅长花鸟,得师真传,晚年定居北京后致力于山水创作。作品灵秀略似文征明,浓厚处近戴熙,传世作品有《理安山色图》《仿王椒畦山水图》。军阀吴佩孚在他51岁生日时,愿出巨资请林纾画一幅祝寿图,林纾鄙夷其执政时草菅人命,一口拒绝,在当时的京城传为佳话。对于后学,林纾则竭尽全力予以提携。1919年,湖南湘潭人齐白石初到京城,想以卖画为生,但当时整个北京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为了摆脱困境,齐白石登门拜访林纾,林纾将其绘画全部收购,并在自己编审的《平报》上发表文章,极力推崇齐白石的画作。这些幕后工作,帮助齐白石在北京慢慢有了名气,终成一代国画大师。

林纾译作作品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1898-1899[9])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着,林纾、魏易合译。(1903)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1903)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着,林纾、曾宗巩译(1904)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林纾、魏易合译(1905) 《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着(1905)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5) 《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Nada the Lily, 1905)《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5) 《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 《拿破仑本纪》,洛加德(John Gibson Lockhart)原着。林纾、魏易合译。(History of Napoleon Bonaparte, 1905)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特着,即《艾凡赫》(Ivanhoe, 1905) 《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曾宗巩译。(1905年)《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年) 《肉券》,林纾着。与魏易合译。(1905) 《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着。(1905) 《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 《雾中人》,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 《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1906) 《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 《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 《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易合译(1906) 《拊掌录》,即《见闻札记》,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林纾、魏易合译(1907)《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 《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7) 《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着,魏易口译。(1907),商务印书馆出版。 《剑底鸳鸯》,英司各特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 《神枢鬼藏录》,阿瑟毛利森(Arthur Morrison)原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 《旅行述异》,英国华盛顿·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 《大食故宫余载》即《阿尔罕伯拉》,英国华盛顿·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