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雕塑

  • 格式:doc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绘画、雕塑的涵义及开设的意义

绘画是美术重要的一个门类。绘画是使用一定的工具和材料通过造型等艺术手段塑造视觉艺术形象。由于时代发展,绘画的工具、材料、表现方式都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概念,更趋于多元化。绘画是美术各门类造型的基础。

雕塑是通过雕、刻、塑等手段进行的三维或者多维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当今雕塑材料的使用比以前更丰富了,传统概念材料只包括金属、木、石等,现在更多的材料被应用进来,比如布、水、化学材料等。

在高中阶段开设的"绘画雕塑"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造型表现"这一内容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过去的高中美术大纲并没有涉及这个内容,教学重心还只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论欣赏上,高中阶段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对绘画和雕塑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新标准对绘画和雕塑内容的开设将有助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继续掌握绘画和雕塑造型的基本规律,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并在形成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之后,具备进行独立艺术创作以及运用美术术语鉴赏的活动。

(二)开设"绘画雕塑"模块应注意的问题

对造型的理解

每个形、每块痕迹都是独特的,都承载着人们对物象不同的理解,都是画家对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造型基本上分为两种:具象造型和非具象造型。我们在传统教育中对造型的理解,还停留在对19世纪以前古典写实主义造型的认识上:再现物体的能力,体积塑造的结实,三大调、五大面关系明确等等;而19世纪以后的造型,我们的教学几乎未给予太多重视。比如表现艺术、抽象艺术等等,它们的造型就不能用以前的认识模式来衡量好或不好。因为艺术家在对形的认识上已摆脱了再现客观物象的范畴,在形的塑造上也更加自由,随心所欲。艺术家对物象的不同理解所创造出的多种图像形式,为我们对物象的想象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对作品"像不像"的过分纠缠

在过去的课堂上,教师拿出事先做好的范画,再进行图解,然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哪个学生画得"像"就是画得"好"的,哪个学生画的柿子像真柿子就是他的造型能力强。那么,那些画得"不好"的呢?就真的是没有优点可取吗?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这种所谓"好"的标准。我们所推行的整个美术教育,专注的依然是事物某种特定的"意义",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提高人的视觉意识,相反只会导致人的视觉意识衰微。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像不像"来评价这幅作品,而不去考虑点、线、面,色块的布局、冷暖等抽象因素对人视觉和心理产生的影响,就根本没办法理解19世纪以后的抽象艺术品了。"绘画雕塑"内容的开设不是让我们用所谓完美的造型继续禁锢学生的头脑,为"像"而画。而是给他们展现艺术多元性的特质,让他们有更多的想象的空间。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只会把艺术的功能范围缩小到再现和唯美,而忽视艺术的批判及其承载文化的功能。

以往技术训练的误区

以往人们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就是认为教师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绘画教育获得美术知识、技能的目的,或是认为技术教育就是美育。美术教学的确离不开对学生技术的训练,但并不意味着对技术的训练就是美术教学的全部,我们的艺术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工匠。人的构成除了必备的技术以外,还需要很多因素,比如:批判精神、反思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而且我们所说的"技术"并不仅仅是通常认为的"画的像"、"和真的东西一样"这种再现物体的能力,还有能够处理"明暗"、"节奏"、"布局"、"肌理"等具有一般规律性技术的能力,甚至包括一件作品的实施策略、想法都是技术。如果误以为造型艺术的技法与技巧是艺术的全部,而看不到渗透在其中的情感活力、诗意与创造性,那就等于剥离了艺术的灵魂。

以前总把美术教学理解为教学生画出一个像样的东西,总是纠缠于学生作品的形准不准,技术是否娴熟,是否能按照教师提供的步骤画出一样的东西,把美术这样一个能够体现学生个性、与众不同的才情和创造力的课程变成了技术的加工厂,每个学生都是熟练工人,生产成批一模一样的产品,这难道不是美术教育的悲哀吗?习作优秀,而创作能力、创新思维贫乏,这会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吗?加大对学生创造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怎样理解现代绘画和现代雕塑

怎样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艺术,这对高中美术教学是个很复杂的课题。美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拉塞尔在他的《现代艺术的意义》里说:"当艺术更新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随之更新,但人们面对新的艺术,而又对它不甚了解时,便会感到气恼万分。我们不去正视那些我们不喜爱、不理解和不信任的东西,我们觉得受到了人身侮辱,好像作为合乎情理、机灵、敏锐的人类,我们的身份受到了置疑。"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背景、意义及其影响,端正以往对现代艺术的观点的偏颇认识。如果我们仅以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评价标准来审视其价值和存在,显然会有一定的理论难度和认识误区。要理解现代绘画和现代雕塑必须从社会的、科技的、文化的和精神的等多种角度和侧面来审视和评价它们。

现代艺术的诞生改变了西方传统艺术的进程。艺术发展到现代阶段,第一,它脱离了记录造型的功能;第二,它脱离了审美的功能,但它更注重艺术家的责任。理解现代绘画和现代雕塑,必须了解艺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每一个现代艺术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人的问题的关注在作品上的反映,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思考的结果。比如巴塞利茨的绘画作品《攻击2》、伊门多夫《无题》、基弗的《大地》,都是以不羁的笔触,打破一切禁忌与束缚,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材料与手段传达艺术家的心灵世界。艺术永远不会拘泥于定式,现代艺术就是在不断对传统的批判和否定中成长起来的,现代艺术教会我们置疑、追问、批判和反思,像镜子一样地帮我们了解自己。

创新精神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灵魂。学生对于那些难以接受的作品总是会问:这样的作品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名作?

教师除了引导他们感受作品的美感之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这是艺术家在他们时代的文化情景下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受,也是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创造出的独一无二的作品。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断创造,不仅丰富了视觉艺术的语言,也给我们呈现了艺术无限的可能性。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不断强调创新,打破习惯性思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展开想象。遍观当下的艺术界不难发现,不单是西方的传统艺术在吸收和借鉴现代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也在学习现代艺术。

因此,在中学阶段加强现代艺术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现代艺术,才能更好地鉴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具有现代审美眼光。

实践创作

通过引导学生对绘画、雕塑的鉴赏的学习,最终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造型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一方面,通过对绘画及雕塑技术与专业语言的学习,使得学生在进行创作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材料、表现手段自由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创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并获得成就感。比如一节题目为"我"的绘画实践课,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画得都很拘谨,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和习惯,对待事物的反应与敏感程度也都不相同,难道你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了解都像你们笔下那样呆板吗?任何工具都可以是载体,是手段,运用你们的想象力,展现出你们真正的样子。"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以后,画面的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个个活灵活现、不拘一格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运用的材料也各式各样,有的画的是梦境中的自己,有的画的是自己被夸大了的局部等等。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画面,提醒学生注意画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把肌理、疏密、节奏、明暗等造型因素合理组织。经过这样一节创作实践课,学生画面的好坏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打开,尝试创造一种与以往视觉不同的图像表达他们最直观的感受与体验,而不再拘泥于画的像不像,比例准不准等这些问题。他们懂得了艺术没有对与错,技术是用来表达自己想法的工具,自己创造力的重要,不再去模仿别人。在创作中实现自己的个体价值,体会到快乐与成就感。

(三)对成就标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