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创新*

陈瑞莲谢宝剑

摘 要:本文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政策的演进并分析其成效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未来区域政策的创新路向:政策目标上以协调区域利益、缩小区域差距为主线,实现动态整合;政策框架上加强区域立法和统一规划;政策机制上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政策工具上从“简单化”向“精细化”转变,多项政策工具配合使用;政策评价上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实施差异化政策绩效评估导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 区域政策 创新路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政策,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重点发展政策,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系列区域政策,有效的改变了原区域间低水平均衡发展的格局,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勿庸讳言,中国区域发展中仍存在差距过大、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从区域政策的角度着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演进、成效与不足,并探讨其创新路向。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演进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时期的区域政策,本文将其发展演进过程划分为如下四阶段: (一)第一阶段: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

解放后,中国政府为了改变旧中国生产力布局极不合理的状况①和战备等需要,实施了“优先发展内地”、向“三线”地区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奠定了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但这种主要基于政治导向的区域政策给国民经济运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和各大经济区封闭发展、重复投资、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国内区域间低水平均衡发展的格局,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投资政策,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实行配套的优惠政策。同时,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也向沿海地区尤其是经济特区倾斜。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当时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工作的习仲勋、杨尚昆向中央汇报工作时,邓小平提出了办特区的设想。邓小平表示: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按照这个思路,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广东、福建《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和《关于利用侨资、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加速福建社会主义建设的请示报告》的两个报告。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主要内容是:外汇收入和财政实行定额包干,一定五年不变的办法;在国家计划指导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国际比较的视角”(项目批准号:07JJD630014)和国家“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山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研究创新基地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陈瑞莲(1950-),女,广东汕头人,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宝剑(1982-),男,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①旧中国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工业设施70%以上集中于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据统计,1952年在全国343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国土面积为12%的沿海所占比重仍然高达69.4%,而国土面积达80%的内地却仅占30.6%;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沿海所占比重72%,内地仅占28%。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交通物资统计司:《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第137- 138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1985年.

下,物资、商业实行新的经济体制,适当利用市场的调节;在计划、物价、劳动工资、企业管理和对外经济活动等方面,扩大地方管理权限;试办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出口特区,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①。继上述政策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地方权限,给予外商若干优惠政策和措施。

②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任务,并强调:必须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

上述区域政策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导向,沿海地区尤其是经济特区凭借其优越的政策条件,自然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基础,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流入,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当然,也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沿海和内地的差距。

(二)第二阶段: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浦东开发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做出的又一区域重大战略部署。1990年4月30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的9项政策规定,浦东开发进入了实质性阶段。③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做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飞跃”的战略决策。与此同时,批准开放长江流域的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设立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开放珲春、绥芬河、黑河、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塔城、博乐、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13个沿边城市;大连、广州、青岛、张家港、宁波、福州、厦门、汕头、海口,举办“保税区”,增设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沿海、沿江、沿边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区域政策的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的带状式发展演变为“以东部带中部及西部”的轴线式发展模式。

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的区域政策旨在通过上海的经济增长来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联动发展,使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同时由此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实际上由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而无法形成相对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也无法形成对中西部地区较好的扩散效应及沿长江流域的产业关联④。

(三)第三阶段: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此为标志,中国区域政策的重心实现了第三次转移。“十五”计划明确指出:“国家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并在对外开放、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⑤。

以西部大开发为导向的区域政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政策优惠。西部地区的税务安排、企业发展、吸引外资等方面,都获得了政策上的优惠。在中国加入W T O之后,中央政府还专门研究如何在W T O的规则下继续对西部地区实施优惠政策。二是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增大了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财政转移的规模,从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增加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增加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西部地区地广人稀,铁路、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与东部地区不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1979年7月15日,见《中央对广东工作指示汇编(1979年—1982年)》,第19、27页。

② 参见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1981年7月12日)。

③ 朱文晖,张玉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四次调整及其研判》,《开放导报》2004年第1期。

④刘乃全,贾彦利:《我国区域政策的重心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1期。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参见新华网:

https://www.doczj.com/doc/be18557349.html,/zhengfu/2001-10/18/content_51471.htm

同,由于这些项目的投资无法取得足够的回报,市场力量对这些投资缺乏足够的兴趣。因此,2000年起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规模巨大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地区曾是中国的矿产品和原材料的主要产地,也是农业基地,但过去数十年的开发过程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了沙漠化等重大的环境问题,也令北京等地出现了严重的沙尘暴。因而西部大开发的一个主要部分就是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通过“南水北调”等项目重新分配水资源。五是给予人才与智力支持。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着眼于解决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在规划指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西部大开发的前5年,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政府投入带动了社会投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国民经济发展逐年加快,从2000年到2003年,GDP增长分别为8.5%、8.8%、10.0%、11.3%。①但与前两次区域政策调整不同的是,在西部大开发实施后,资金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并没有出现类似当年在上海和广东快速集聚的场面。因此,在相当程度上,西部大开发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特别是依靠中央政府的投入。西部自身发展的潜力尚有待开发,其市场机制、区域合作机制等也有待完善。

(四)第四阶段: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

在西部大开发推进的同时,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萧条病”、沿海城市的“滞涨病”、中部地区的“迟滞病”不同程度的凸显出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出现资源枯竭,产业老化,主导产业衰退等现象,由于接续产业没有及时发展,新的主导产业没有形成,致使经济不断衰退,处于萧条状态。东部沿海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津京唐城市群的大城市区域的城区人口与产业高度密集,传统产业比重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用水、用电、用地困难,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的空间。中部地区区域问题的综合症结则是发展迟滞,表现为经济发展受阻,增长缓慢,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

针对上述问题,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②这阶段的主要区域政策是:(1)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包括促进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开发,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地区协调互动。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对西部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西部地区人才开发、西部开发立法和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的工作。(2)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2007年8月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将东北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体目标是,要把东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包括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以城市群战略规划发展蓝图;因地制宜实施特色战略等。《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关于中部崛起战略工作进一步明确中部六省部分地区要比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

①李子彬:《西部大开发成效显著,任重道远》,转西部开发办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be18557349.html,/zhuanti/115/txt/2005-04/10/content_5834218.htm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6年10月8日。

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根据《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组织落实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二是编制并推动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三是研究起草《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四是组织研究海峡西岸地区发展战略。五是组织开展广东横琴岛开发开放问题调研。同时,进一步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

二、中国区域政策效应分析

从政策效应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效应是明显的,它培育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拓展了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大大丰富了区域发展的内涵。当然,其政策的缺陷也是存在的。目前中国区域差距过大、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突出等问题尚有待解决。

(一)区域政策的主要成效

1、培育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首先,中央政府制定的区域政策作为外生变量,有效地增加了重点区域的资源供给和来自海外的各种需求,极大地刺激其经济发展。其次,在区域政策的支持下,重点区域的自身地理位置优势极大地降低了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增加了比较优势,再加上它们原有的产业经济基础使其能够很容易地接纳外来经济并与之融合,从而较好的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为重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政府区域政策的引导下,加上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基础等因素,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据报道,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GDP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5%,同比增长14.7%。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同比分别增长14.8%、15.7%和13.6%①。2008年上半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275.94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6.4%。

2、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随着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部分欠发达地区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03至2006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完成投资61709亿元,年均增长29.6%,比全国快3.5个百分点②。又如,在“十五”期间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革命老区县以工代赈投资近80亿元(含国债以工代赈30亿元),约占同期全国以工代赈规模的25%。其中,安排福建省10个原中央苏区县13670万元,江西省11个原中央苏区县34260万元。建设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公路、小流域治理、草场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这些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③。另一方面,通过西部大开发和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不仅加大了中央财政对这些地区的投入,而且进一步加快了这些地区的体制改革步伐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为其创造了区域发展的良好体制环境。

3、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在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四大板块明显提速的情况下,区域之间生产总值、人均GDP、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长速度缩小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增速一直居各大区域之首的局面。与此同时,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

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2007年三大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情况》

https://www.doczj.com/doc/be18557349.html,/gzdt/t20080423_205757.htm。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之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②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be18557349.html,/tjfx/ztfx/sqd/t20070921_402434034.htm。

③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地区司扶贫处:《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扶持情况》

https://www.doczj.com/doc/be18557349.html,/dqjj/fpkf/lsbqdqfz/t20060728_78194.htm。

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合计的比重均有所提高。这表明我国地区经济结构正发生积极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在增强。2008年1-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8.1%,高于全国投资增速0.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5.1%,占全国投资比重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①。

4、拓展了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根据区域合作动力机制和合作主体的不同,目前中国的区域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对口帮扶和支援、地方政府的双边合作和区域合作组织。“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是我国全国性区域发展平衡政策的一个部分,实施主体是相对发达地区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双边合作”比较强调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区域优势的构造,把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作为重要的合作目标。在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不但受到国家宏观区域政策的影响,而且更重视市场机制在空间经济规律方面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省级和地市政府同时对国家推进区域合作的政策作出了积极的响应。主要有“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加强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等。“区域合作组织”大致可以分成省(区)际经济协作区、省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省内经济协作区、城市间协作网四种类型。目前有的区域合作组织已表现出了相当大的活力。这些组织在编制区域合作规划、建立合作制度和机构、设立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网络、共同制定和实施一些区域性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丰富了区域发展的内涵。区域发展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经济增长,而是进一步拓展到追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态保护等领域。从我国区域政策的演进来看,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越到后期的区域政策,越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西部大开发政策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政策,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并取得了初步的政策效果。例如,在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多项政策文件中特别强调农村、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的公共服务供给和对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的支持。在东部振兴的若干文件中,均提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松花江环境污染治理、流域生态环境和湿地保护、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等。在研究中部崛起战略时,专门强调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等。

(二)区域政策的主要缺陷

1、区域政策尚难于有效解决区域差距过大的问题。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西部人均GDP均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东部人均GDP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西部,东西部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1991年东西部人均GDP相差1540.3元,前者为后者的2.08倍;2005年东西部人均GDP相差14430元,前者是后者的2.55倍。区域差距的过大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区域合作受阻、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它给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同时,区域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往往会导致和激化一些社会矛盾, 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2、现代区域政策框架仍在探索阶段。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特别是国内区域问题的治理,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政策作为保障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多次区域范围的划分,也先后实行过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和梯度发展等多种发展战略,投入了大笔公共财政资源。但是,区域发展的公共绩效一直较为低下,达不到政策设计时的理想目标。其中的症结何在?有学者认为,中国迄今为止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政策,是我国区域发展一直走不出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②。其一,中国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政策制度基础,比如区域政策实施机构不是立法的产物,没有专门负责区域政策的职能部门。其二,不存在可供区域政策利用的区域划分框架,比如中国的区域划分都是草率、笼统的,范围太广,不具有实施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三,区域政

①江国成:《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be18557349.html,/jrzg/2008-08/28/content_1081942.htm。

②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第540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策工具残缺不全,除扶贫政策外,缺乏针对问题区域的政策。其四,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较为客观地揭示了我国区域政策的缺陷。中国确实缺乏西方发达国家意义上的区域政策。这是因为,欧美国家的区域政策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包括成熟的市场经济、宪政法治、有限政府、公共治理的多元机制等。而中国的区域政策过程缺乏专门的立法和统一规划,一直难以有完善的制度基础、设计精细的区域划分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工具、有效的区域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等。现有的区域政策绩效评价制度,主要以即期绩效和上级领导的好恶作为干部升迁的依据,忽视将远期绩效和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干部升迁的依据,结果造成各地区政府纷纷推出“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亮丽工程”、“形象工程”,甚至“豆腐渣工程”。此外,这种片面性的区域政策绩效评价制度,导致诸侯经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的部门分割”、“政策的相互打架”症状成为中国区域政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①。可喜的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开展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可以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引导下更好的实施区域政策。

3、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机制不完善。首先是根据行政区域划分而形成的东中西三大区域尚没有形成真正的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国家目标与地区目标差异性大。在分税制以及现行政绩观的引导下,实现地方保护,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往往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其次是区域合作机制泛化。大多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协议轻实施。再次是对口扶持机制有待深化,提升落后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有待加强。此外,区域间的补偿机制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匮乏。诸如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如何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体制如何制定,流域生态如何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怎样进行等,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4、区域政策工具过于“简单化”。区域政策工具(Regional Policy Instruments)是政府用以实现区域政策目标的一系列机制、手段、方法与技术,它是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目前,我国区域政策工具的简单化主要表现为针对问题区域的政策工具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除扶贫政策外,缺乏针对问题区域的精细政策工具。就区域协调的政策工具而言,我国尚缺乏欧盟那样的结构基金、聚合基金、团结基金等设计精细的政策工具,有的只是一些扶贫资金、支农资金和西部开发转移资金等。但由于政策瞄准对象有时不到位、不具体,即使投入了大笔资金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更为主要的是,由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行政手段尚不规范,如区域发展基金的筹集缺乏制度保障、区域援助的通用规则不健全、没有严格的项目报批流程和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特别是项目报批流程尚不透明,导致有时出现区域发展项目的随意审批、扶持资金的寻租分割等现象。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工具组合体系,如管理工具、协调工具、监控工具和评价工具,不同区域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性、衔接性、配套性和系统性不强,造成区域政策未能达到的预期效果。

三、中国区域政策的创新路向

笔者认为,未来区域政策的创新路向应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精神,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趋向均等化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具体来说,区域政策创新路向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政策目标上以协调区域利益、缩小区域差距为主线,实现动态整合。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者埃德加·M.胡佛认为:“区域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增进个人福利、机会、公平和社会和睦体现出来的。因此,一个区域的经济政策,显然应该有助于提高人均实际收入、实现充分就业、扩大个人职业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范围,保障收入和避免造成收入悬殊。”②我

①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②[美]胡佛(Hoover, E.M.),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第289页,商务印书馆,1990年。

国的区域政策应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出发,以区域利益协调为主线,构建五大目标的动态组合。一是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即各地区根据自身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潜在优势等具体特点,明确其区域定位和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深化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并加强区域间经济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合作和互助,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关系新格局。二是区域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这就要求既要注重区域间当前利益协调,又要注重区域间长远利益协调。区域间收入差距要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并逐步缩小,最终实现地区间的共同富裕。三是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不同区域的人民都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质量和数量都大体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保障落后地区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全面提高当地人口素质,增强落后地区长期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从体制上消除限制区域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五是资源有效利用,环境生态得到保护和改善。既保证当前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又保证长期内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当前和长远发展利益的统一;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区域间加强环境保护合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①

以上五大目标是互相联系、互为促进的动态发展过程,由于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突出的问题,因此着重解决区域差距,实现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成为当前区域政策的主要目标。

2、政策框架上加强区域立法和统一规划工作。中国之所以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政策,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在区域协调问题上仍是“人治”色彩较浓而“法治”不足。由于缺乏完备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基础,往往使区域政策出现变形和扭曲,导致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这一方面,欧盟的经验值得借鉴。欧盟为了保证其区域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构建了多层次、网络状的区域协调体系,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法制、经济和行政等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机制。在欧盟最重要的三个机构,即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中,都为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设置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和顾问机构。一是欧盟委员会内设区域政策事务部,专门负责区域政策与欧盟成员国间聚合方面的事务;二是欧盟理事会内设有区域政策委员会;三是欧洲议会设有20个常务委员会,其中区域政策委员会、交通与旅游委员会、环境和公共卫生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与区域政策问题密切相关②。

因此,必须首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基础:(1)修改宪法,加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控区域差距的条款;(2)制订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和财权关系划分,避免政府间关系紊乱和随意的权利侵蚀现象;(3)制定国家区域开发方面的法律,如西部开发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法等;(4)整合现有的相关区域发展机构。如整合“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办”和国务院部委机关中与地区开发有关的机构,设置专门的区域协调机构。建议在人大设立区域发展委员会(立法机构)、国务院设立国家地区开发署(行政执行机构)等区域发展的权威机构。同时,借鉴欧盟国家网络状治理结构的特点,中央的区域协调机构必须充分吸收地方代表,反映地方的利益诉求。但重要一点是,对目前地方政府通过各种驻京办事处“跑部钱进”的体制,必须进行改革。这些机构应当成为中央和地方进行信息沟通、民主决策的桥梁和纽带,而不能沦为寻租腐败的工具。因此,应强化规划引导和法律约束,健全保障区域政策有效实施的制度。提高区域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规范性,需要加强两项工作。一是区域规划编制。编制和实施区域规划,有利于统筹兼顾、综合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应按照科学发

①参阅陈秀山,杨艳:《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②田金城,陈喜生:《欧盟区域政策及其协调机制》,《求是》2006年第15期。

展、协调发展的要求,编制和实施若干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区域法律法规。应加快立法进程,抓紧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法、区域规划法等专门法律法规,进一步解决规划和政策有效实施的问题①。

3、政策机制上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是指推动区域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1)市场机制。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消除地区间的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引导产业有规律的转移和集聚。(2)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鼓励和支持各地区搭建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的良好平台,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3)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做好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特别要做好对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拓展支援领域,在继续推进资金援助、项目援助的基础上,加大技术援助和人才援助的力度,放大辐射和带动作用,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4)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明确扶持重点,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5)补偿机制。目前,区域间的补偿机制主要是生态补偿机制。要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各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政策实施工具从“简单化”向“精细化”转变,多项政策工具配合使用。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政策工具作为保障框架。而简单化的政策工具,难以应对区域公共问题的多样化治理诉求。因此,必须借鉴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手段,构建多元化的政策工具体系,使区域政策工具从简单化走向精密化。

按照“十一五”规划关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的规划格局,今后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要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要引导优化开发区域转移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要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要鼓励在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②

5、政策绩效评价上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实施差异化评估导向。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为科学地评价区域政策绩效指明了方向。优化开发区域要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重点开发区域要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限制开发区域要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禁止开发区域则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

①范恒山:《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人民日报》2008年6月4日。

②参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十一五”规划纲要》https://www.doczj.com/doc/be18557349.html,/ghjd/115gyxj/006a.htm。

开发活动。

结合目前全国各地正在陆续开展的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笔者认为,今后区域政策研究中应注意研究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税、投资、产业、土地、金融和人口政策及其评价标准。在区域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方面,应针对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Regional Policy and Its Innovation of China From Open and Reformation

CHEN Rui-lian XIE Bao-jian

(Center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Abstract: We discuss the regional policies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hases and analysis their effect from open and reformation. Accordingly,we bring fourth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policies in future. The policy issue is harmonizing regional interests lessen the gap among different regions,the policy frame is enhancing regional legislation and uniform programming,the policy mechanism is strengthening mutual match in different regions,the policy tool is changing simplification into elaboration and carrying related policies and the policy evaluation is diverse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region.

Keywords: Open and Reformation; Regional Policy; Innovation Direction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学习体会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关志强 2012年8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也提出,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促进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党和国家在战略高度上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期待。2012 年5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通过实施“应用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战略、“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双服务”战略、“社会化,国际化”的开放办学战略,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一、协同创新是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性院校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性院校。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广东省管理之前,一直由国家石油化工主管部门

或由行业集团公司管理。在长期服务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主要围绕石油化工产业链进行专业群设置,逐渐形成了与石油化工产业链对接的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鲜明的行业背景、行业特色、行业声誉和行业资源,在深入开展面向石油化工产业的协同创新中拥有行业办学积聚形成的先天优势。1998年,学校管理体制发生了改变,由国家部门(行业集团)划转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两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体制划转克服了传统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的弊端,学校也面临着体制划转后的转型定位问题。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地方化发展趋势同步进行的。行业划转地方的高校与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的并行发展与协同互动,是学校获得最佳发展的必要条件。显然,体制划转和合并升本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既是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学校,也是地方性院校,推动学校与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是学校必然的战略选择。当前,广东省打造世界级华南石油化工产业带,茂名市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不言而喻,学校服务地方与服务行业两者的定位是一致的。基于上述背景,学校的办学定位应是服务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继续发扬服务石油化工行业传统的基础上,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拓展发展空间,正确处理好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与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谋求两者的统一。因此,学校党代会提出的服务地方和服务行业的“双服务”战略定位是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这是学校参与和开展面向行业和面向区域协同创新的先决条件。

中国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展望.docx

中国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F81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3-0058-04 一、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历史演进 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是选择特定地区给予某些纳税人一定的税收激励和照顾的政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着力点。 (一)1979―1999年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布局采用传统三分法,即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实行率先发展战略,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随后开放14个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20世纪90年代初又重点进行了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等。这一时期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强调效率优先并呈现两个特点。第一,税收优惠以涉外优惠为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资金缺乏,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主要定位在吸引外商投资,税收优惠侧重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优惠。优惠依据主要是1980年开始实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1982年开始实施的《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91年两者合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优惠对象主要是对设立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殊区域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这一时期的税收优惠幅度较大,涉外企业的名义税率为33%,实际税率仅为12.9%[1]。第二,税收优惠多集中在东部地区。1984―1993年,我国陆续颁布一系列税收优惠法规,设计形成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其他特定地区―内地一般地区”的多层次涉外税收优惠格局[2]。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我国大部分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集中在东部,东部地区充分享受了税收优惠,其平均税负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据统计,1991―1995年东部地区的12个省份中,除广东省(8.92%)达到全国平均税负水平(8.81%)外,其余省份的年平均税负均低于全国水平[3]。受优惠政策影响,这一时期的外资大部分投向东部地区,截至1999年底,投向东部地区外资占累计投资的86%。 (二)1999―2008年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区域间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于是,国家重新调整了区域发展战略,由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区域经济布局划分为四大经济板块,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2004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_党文娟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0)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 ve-b i nom i a 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区域创新能力;计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3-0052-06 The I mpact of Regional I nnovation Environ m ent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DANG W en-juan,Z HANG Zong-y,i KANG Ji-j u n (School of Econo m ics and Business Adm inistration,Chongq i ng Universit y,Chongq ing400040,Ch i na) Abstrac t:O ur na ti ona l econo m ic deve l op m ent i m ba l ance l eads to t he d iffe rent levels of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prog ress and government i nterventi on.T his paper ana l y ses t he e ffect o f reg iona l env iron m ent on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 ility a dopt N egative-bi no m ial m et hod i n counti ng mode l based on the reg i onal patent.It show s that the gove rn m en t has no d i sti nct infl uence on i m prov i ng t o ta l reg i onal i nnova ti on capab ility,but has the acti ve i n fluence on t he i nven tion patent wh ich i m prov i ng capability o f i ndependent i nnovati on and strengthen i ng orig i nal science and techno l ogy explo itati on ca pab ility.R eg i onalm a rke t deve l op m en t has an i m portant i m pac t on reg iona l i nnov ati on capability.The level o f reg i onal m arketization is an i m portant fac t o r o f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On l y i m prov i ng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degree and govern m enta l i nnovati on gu i dance f unc 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reg i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 K ey word s:t he leve l of m arketization;the level o f gove rn m ent 一、引言 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Todtli n g(1992)[1]对区域资源相同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有些区域资源相同,但是创新能力相差很大。说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仅由资源因素所决定,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行为主体能力、主体之间互动能力。不同产业创新能力可能不同,由于部门专业化、功能和组织特征,导致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别。Brac zyk、Cooke等(1998)[2]研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差 收稿日期:2007-09-08 修回日期:2008-03-05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0525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 J L010)。 作者简介:党文娟(1972-),女,陕西韩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区域创新等。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区域间整合科技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及战略选择,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科技合作与融合,并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绩效因素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也是重要行为导向;内部因素是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外部因素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资源、环境、链接等相关因素。 关键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创新意愿和能力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6-065 一、引言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科技中介)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其他创新主体协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转化等科技

创新活动,共同调动、整合区域间的科技资源,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单独个体和单个区域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和创新绩效。通过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促进区域间创新系统有效整合,带动各个区域的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创新绩效导向下,创新主体具有一定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在外部环境、资源基础和链接条件等的共同作用下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因此,可以说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协同创新绩效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要素。内部因素指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是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意愿和能力,内因直接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外因主要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环境因素、链接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区域创新[论文摘要]提出区域创新是组织问学习过程,分析了创新主体的内部结构以及组织问知识转移过程。系统研究了区域刨新主体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知识聚集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中心突出、梯次带动、螺旋式上升的”提升模式。 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区域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的创新驱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处在哪一个阶段,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这样背景下,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是创新组织间学习 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依赖于区域知识积累,而知识来自于学习与创造。创新组织借助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整合多样化知识而创新。 1学习在区域创新过程居于中心位置。区域创新是企业的R&D、生产、市场商业等部门之间以及知识提供者、金融、培训企业之间合作的集体学习过程.当地知识创造、开发或获取过程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主要特征是互动性和积累性。很多创新来源于厂商的

交互学习。创新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利用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和创意方面的资源包括内部研发、同顾客以及其他潜在创新用户的联系、同外部企业网的联系、同外部大学、政府实验室的联系等。当代公司几乎没有单独进行创新的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问的密切交往以及知识交流很可能改善公司的仓新。 2创新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取决于新知识的多少而知识来自于学习。区域创新网络是创新组织问学习的平台。一个企业家不能单独创新创新网络是必需的。技术创新是多个组织结成网络、跨组织界面的合作创新过程。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化过程主要在区域内进行地理因素影响着知识生产、扩散和转化。创新网络推动创新组织互动,这种互动合作与协同打破了组织边界扩展为组织间学习。创新组织以合作为纽带加速了知识的聚集、流动、传播和创造.拓展了创新组织获取知识渠道。 3创新组织间学习特征。组织问学习是指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组织为获取需要的创新资源,采取双边或多边的互动学习行为。组织问学习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创新组织间学习平台是区域创新网络,仓0新网络将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中介等多种组织联为一体创新资源获取、知识共享是组织间学习的目的。组织间学习是多个组织学习价值观共享的过程,根据组织特征、学习层次、内容等形成多种学习模式。组织间学习是一种双向性的动态的多维度的集体互动学习的过程。创新组织问学习具有社会性、强公共外部性、途径依赖性和动态整合性。

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_王志宝

收稿日期:2012-06-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99, 2009GXS3K03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作者简介:王志宝(1983-),男,山东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孙铁山(1978-),男,内蒙古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计量;李国平(1961-),男,黑龙江人,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城市管理、城市与区域经济。 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重新界定了区域协同创新的狭义与广义概念及其内涵,在综述相关研究理论、计量模型、评价方法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区域协同创新今后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和三大研究难点。关键词: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1-0001-04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 WANG Zhi-bao ,SUN Tie-shan ,LI Guo-ping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71) Abstract :This paper redefines narrow and broad concepts of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 and its connotation ,and then ,based on over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theories 、econometric models 、rating methodsand case studies ,it proposes the fiv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three main research challenges of 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Key words :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nergy innovation 一、引言 典型“线性范式”的企业内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1] ,科技创新正逐步取代资本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 的主要源泉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增强自主创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 。进入21世纪,区域成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体 [2] 和国际分工的重要主体,是全球经济中最活 跃的经济单元,其竞争优势来源于创新[3] 。区域创新体系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支撑性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4] ,而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则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单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 而区域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地区之间各个生产环节的协同整合,促进各地区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5] ,是确保区域一体化良性发展、提升区域整体优 势的重要支柱,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高级阶段。 区域创新、区域协同是当前区域发展中应用较为广 泛的两个理念,而区域协同创新则是最近才被提及,其概念理解、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都存在很大差异。总结现有研究成果, 探讨其各部分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可以为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相关概念理解(一)相关概念辨析1.创新 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6] 。技术进步的关键就是创新,尤其是典型的 “线性范式”的创新[1] 。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7]。 狭义的创新,即企业内创新,属于典型的“线性范式”的创新,是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包括技术创新与外源因素等方面的关系 [1] 。 广义的创新是一种开放的非线性复杂系统,是一个 知识、 经济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动力过程 [8] ,是一种社会过程、非线性过程、各类行为主体通过相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区域政策体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区域政策体系 李明1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430072) 摘要: 我国在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是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体之一。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长期的区域非均衡发展之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日益显著,这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新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在统筹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构筑起区域政策的政策体系,这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区域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主要从我国区域政策体系的法律基础、管理机构、作用对象、政策工具等几个重点问题出发论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中国区域政策体系的构筑。 关键词: 中国区域政策体系、中国区域政策的管理机构、中国区域政策的作用对象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是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体之一。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长期的区域非均衡发展之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日益显著,尤其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区域差距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在新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在统筹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构筑起区域政策的政策体系,这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区域问题的重要途径。下面将主要从我国区域政策体系的法律基础、管理机构、作用对象、政策工具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中国区域政策体系的法律基础 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相关的法律文件作为坚实的法律基础。与区域政策相关的法律文件目前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我国1999年颁布并于2004年8月28日进行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一部主要针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法律,这其中既包括城市的土地也包括农村的土地。它以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为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对国土部门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说明。1990年4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是一部主要针 1作者简介:李明,女,博士,1977年1月出生,湖北武汉人,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政策和区域关系。

区域创新能力 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定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区域潜力、知识转化能力、运用协调和推动能力、主体将要素纳入生产过程的能力、内部网络集结能力以及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支撑能力。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定义基本观点归纳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研究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与发展:美国麻省技术联合会(MTC),自 1997年以后一直跟踪麻省创新型经济的运行情况,每年提供一份关于麻省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到许多国家与地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Klein(1998)等人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找到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并用网络结构来表征各项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程度; Feldman & Audretsch (1999), Paci & Usai (1999),Greunz(2004)通过长时间对企业或行业创新产出与创新能力的观察与研究,并通过行业内部结构因素对技术知识扩散的影响进行模型构建。 国内学者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各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细致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或者指标,进而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省市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刘友金(2001)通过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因子,筛选出10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中国各省创新能力的差异性; 刘顺忠(200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两个维度,对中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及其创新绩效进行系统评价; 李习保(2007)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下,基于1998—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活动数据,以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创新产出指标,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效率因素,以此解释导致这种差异和区域集聚的制度原因。 甄峰、黄朝永、罗守贵(2000)对沿海10个主要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区域间整合科技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及战略选择,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科技合作与融合,并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绩效因素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也是重要行为导向;内部因素是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外部因素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资源、环境、链接等相关因素。 关键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创新意愿和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6-065 一、引言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科技中介)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其他创新主体协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共同调动、整合区域间的科技资源,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单独个体和单个区域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和创新绩效。通过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促进区域间创新系统有效整合,带动各个区域的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创新绩效导向下,创新主体具有一定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在外部环境、资源基础和链接条件等的共同作用下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因此,可以说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协同创新绩效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要素。内部因素指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是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意愿和能力,内因直接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外因主要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环境因素、链接因素和资源因素,外因通过主体行为间接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见图1)。 二、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内部因素 对于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形成一个普遍共识,即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1]。因此,那些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内生性因素,便构成了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因。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因素,可以从主体的需求动机、行为能力两方面展开。 (一)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需求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各个创新主体在创新中协调合作的内源性动力是主体自身的需求。只有创新系统内的行为主体对进行协同创新具有一定的需求,才有可能促成主体之间的合作,促进系统的协同创新的实现。 1.市场导向需求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场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载体,既能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反过来也能激励进一步的技术创新行为。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最基本的动机来源是关键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这要求处于市场前沿的创新主体――企业及时对其做出反应。同时,市场机制要求企业降低产品的成本、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以及应对产品生命周期的负面作用。因此,企业在市场需求导向下,需要通过跨区域的合作创新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间接地受市场需求的影响,通过协同创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技术革新需求 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日益明显,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渐紧密。对科技研发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演变为跨时空、跨领域的多元主体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攻克科学技术难题,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多元化是满足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单个创新主体难以凭借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实现技术的多元化,必须利用外

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区域经济 我国通过研究,并没有对产业聚集能否对区域创新起到作用这方面得出结论,主要是因为都是以高技术产业聚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没有对传统产业聚集作出总结。因此本文将研究大范围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能力,并根据研究方法总结出经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从而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这不仅使理论的价值更高,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设计方法 (一)计量模型设定 由于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制度环境的变化是最基本而且最常见的因素。为了能对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精确的测度,就要把上面说到的几个变量 作为控制变量。那么我们把计量模型设为如下形式: 其中,PATENTit、AGGLOit、PINPUTit、EINPUTit 和INSTIit 分别表示不同地区各年度的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聚集指数、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向量,其它字母分别表示常数项、变量的系数和残差。这里的地区都是指我国的省级地理单元。 (二)变量说明 1.专利授权数(PATENT)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是以专利授权数来衡量的,这里所指的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在衡量创新效果上,专利受理数是低于专利授权数的,因为经过专利局审查的专利才能授权并确认为合格的专利。用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衡量创新能力也存在很多研究当中,时间过长是发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特点,因此就可以认为新产品产值的精确率比专利授权数要差。 2.产业聚集指数(AGGLO) 产业聚集指数通常是以区位商方法来计算的。用来衡量产业聚集的常用方法就是区位商,它的优点是用区域的角度来对产业聚集及其特性进行研究。t 时刻地区i 的产业聚集指数 AGGLOit 为: 其中,Mit为地区i 在t 时刻的制造业人口,Pit为地区i在t时刻的就业人口,Mt 和Pt分别为t时刻的全国制造业人口和全国总就业人口。那么由以上定义可知,不同地区制造业人口占全国份额与各地区就业人口占全国份额之比就是产业聚集指数的本质。通常情况下这个指标的数值越大,就表明在这各地区存在着非常高的制造业聚集度。由于还有些差异性在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还具有影响,那么就可以表明区域创新是受到产业聚集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3.科技人员投入( PINPUT) 能最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的就是科技人员的投入。只要投入越多的科技人员,就会获得越强的能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我们区域创新是受到科技人员投入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4.科技经费投入( EINPUT) 科技经费投入也是能够对区域创新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衡量的标准是各地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总额。我们可以假设区域创新是受到科技经费投入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5.制度创新( INSTI) 强调了制度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还认为定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制度创新,这就是以诺思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有学者认为,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必然是选择了好的制度,以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衡量制度变量。 二、结论 (一)对于科技人员投入的多少、科技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制度创新的力度进行控制后,利用这几个条件进行产业聚集,能够使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更加稳定地加强的。从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贡献大小的角度来看,低于传统的科技人员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要高于产业聚集的作用,并略高于制度创新。 (二)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角度来看,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行业间差异,多数高技术产业聚集和传统产业聚集促进区域创新,而资源依赖型产业聚集抑制区域创新。 三、通过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获得的启示 (一)大力培育产业聚集式发展 为了能使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培育产业集群式发展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产业聚集有利于区域创新,尽管产业聚集不如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这些方式更能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 从上述几种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的因素来看,各地区可以通过加大科技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来带动区域创新,但是科技人员的数目和经费投入的总额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而且不同区域之间的科技人员和经费还是有差距的存在。相比较起来,东部地区会投入较多的科技人员和经费,但是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口总面积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只能够投入较少的科技人员,且严重缺乏科技经费。因此科技人员和经费投入这两个条件对我国区域创新的作用起到了不必要的限制性。除此之外,制度创新虽然能够促进我国区域创新,但是由于制度会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或与制度的变革而进行更改,且我国各级政府实行的制度都是以渐进式制度进行变革的,因此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变革当中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的。这也就说明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创新由于进程相当缓慢,需要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所以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也有一定的限度,一旦出现有限制性的制度就会对区域创新起到抑制的效果。 上述三种因素通常都会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而对约束了我国区域创新的能力。在这些客观条件的约束下,培育产业聚集式发展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创新策略。 (二)培育各地区的特色产业聚集 能有效加快我国区域创新的途径就是产业聚集,但在这其中就有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提高不同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能最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培育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 由于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是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能够更有效率 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崔小娜 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系不断进步,产业聚集开始对区域起到创新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创新的作用比科技经费的投入还要低,因此必须结合产业聚集的效果才能使区域创新能力发挥出作用。本文就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聚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427-02 427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的设计报告 摘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用来更好的理解区域内创新过程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其与外界的联系的分析途径。由于传统的经济手段主要集中在市场上,所以其代理人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对体制框架,包括非市场型的公共机构及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都有极大的忽视。由于这些异购代理商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存在内在联系,另外又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函数,所以这种方法的描述性大于分析性。本文概述了来自成功的创新集群和区域的案例研究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设计原则,这些区域包括美国硅谷,德国音频谷和北京附近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些由努力而得来的经验是:一般情况下,这些创新体系远远超过传统的研发框架和新兴技术,但是也强调了创造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括在创新业务基础设施方面和两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的产生与将全球市场上的知识转移到生产环节的区域链接方面。新知识的创造往往集中在高科技创新领域,这些领域是大科学,其区域比较优势在知识创造成功企业方面的执行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销售新产品和服务。这已成为中央的一个长远的区域创新系统设计目标。它还明确指出,在世界上少部分地区,必须要达成一个临界质量,这一策略才可选。然而,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欧盟成员国必须接受欧洲研究区遵循这些方针,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长期的区位创新竞争力。否则,欧洲研究区就会落后于其他卓越的国家。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比较优势,创新全球化。 JEL代码:O2,O31,R11,R58,L52

引言 异购代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一个全面的创新态度,这一态度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得到发展性的考虑。这与熊彼特的观点相反,他是一个独立企业家(熊彼特1934年),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个创新的鼻祖。在上个世纪,创新过程受到良好的组织以减少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创新过程中的独立企业家,比尔·盖茨,或者史蒂夫·保罗·乔布斯。这不是说企业家和创业精神不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而是说他们需要其他的代理商来补充完善。 时下,一个更好的理解是:一般情况下,要成功的创新并在市场上执行以取得重大可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些严重依赖于某个人的公司和区域创新系统,一旦这个人将来离开了,会非常容易受到打击。 创新体系的方法同样与传统的方法形成对比,传统的方法是一种发明,创新然后引入市场的线性程序。这种方式强调线性顺序并极高度偏向于供应方。这供应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必要的需求方。生产职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像解释变量一样象征了创新指标。(见纳德里,科恩,普鲁查1986)。即使这一功能被分解为第一阶段研发功能,或者知识函数和第二阶段的生产功能(见阿洪,豪伊特1992年,格罗斯曼,赫尔普曼1991)也不能改变一种指责,即忽视创新作为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不能够完全的由这一形式化体现出来,因为这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是常见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不能很好地适应递归函数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框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异构代理商之间存在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公司,政府机构,客户,如独立研究机构的外部合作伙伴等)。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之外的方法 将创新剖析为供应方创新与需求拉动创新(见斯通曼1995)忽视了在创新过程中双方的相互交流的必要性。即使付出努力,复杂的交织活动也不能由对所有的必要因素缺乏完整的理解的个人掌控。成功的创新通常是创新团队的努力结果,他们通过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完成特定目标。 这些创新中涉及的不同实体(公司,研究机构,如大学、政府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体系,旨在促进和提升创新。这一区域系统往往在没有中央策划者时表现出应急行为,这些策划者设计和控制系统,能够足够确定地预测其行为。通常,相当的不确定性要作为体系中的部分得以流通取决于其所有部分的知识不完整性,以及在合作创新以实现其特定功能和刺激性结构方面的努力。通常情况下是与类似生态创新体系的这些体系中产生的创新过程对照的。 区域创新体系的目的和范围:超越简单的任务取向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也不同于定向任务创新组织的概念,比如传奇曼哈顿岛项目。在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下,为区域创新寻求一个现实的目标是区域创新体系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通常情况下,在定向任务项目中如曼哈顿岛项目,有目标的创新在一个创新体系内的定义都不是很明确。通常特殊目标必须首先经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定义。一些协会应用SWOT分析法体现了当下的区域能力必须被考虑在内。此外,区域创新体系解决了整个区域的具体创新活动。硅谷的创新概况是不仅仅要完成简单的任务,如开发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或者单一技术,而切要促进半导体在这一领域达到创新的世界前沿水平。(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萨克森尼安,1994,2006) 如果在此环境下不能完成区域可用资源的储存和区域创新体系协会的可实行目标的讨论,创新体系的设计将缺少足够的基础来实现区域功能。 创造一个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十个方面 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认证硅谷产地的是个有利元素。及: 1有利的游戏规则硅谷在独特的美国创新体系和企业精神中运作。国家制度由法律,法规,证券,税收,

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_高建新

2013年第10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3No.10 收稿日期:2012-08-22,修回日期:2012-11-16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提升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2011B499)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3.10.017 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高建新 (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为满足顾客需要和实现技术开发市场化的有益手段。从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开发推动两个维度探寻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提出区域协同创新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协同创新系统客户需求是关键,满足客户利益是解决创新环境建设的惟一目的。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协同创新;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3)10-0074-05 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AO Jianxin (Economic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China )Abstract :Region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regional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t is a beneficial method that the enterprise meets customer ’s need and realiz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arketization.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market demand and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pro-motion.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key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Finally ,the artical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in constructing an effectiv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customer demand is the key ,and to satisfy the customers ’benefit is the only purpose to solve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mand pull ;technology -driven ;formation mecha-nism ;influencing factors 一直以来,创新都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但创新给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还从未像今天这么强烈。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发明,而是如何成功地实现发明的技术化和商业化,充分利用对创新的互动性的认识,以实现技术推动力和需求拉动力之间的有效协同。由此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成为当前构建区域乃至国家协同体系的重要内容。1 创新与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中一直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们对于“创新”一词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并且常常将之与“发明”混同,创新一词的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创造新事物”。本文认为创新实质上就是指将机会转变成新思想、新观念,并将这些新思想、新观念通过发明创造,以实现它的技术化和商业化的实践应用过程。企业、区域、国家通过创新行为以获得竞争优势,创新也是企业、区域、国家得以发展的灵魂。 创新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学习能力,虽然一个国家、地区、企业面临共同的问题,而且都拥有一套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但是他们各自都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寻求适合于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对那些通用的解决方案加以拓展和修改,使它适合于我们的特定的环境。2 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 目前,我国各地区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差异较大,为此,统筹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形成良性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2.1市场推动式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以市场因素讨论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市场因素主要包括产品、价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