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 格式:docx
- 大小:16.72 KB
- 文档页数:2
国外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究竟采用哪种起步方式,一般来说,主要是由当时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决定的。人少地多的国家,首先从生产工具上进行改革,发展机械化,以节约劳动力;人多地少的国家,则从多投入劳动力,充分利用土地以提高单产入手。就目前来看,在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方式存在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美国模式——
美国的特点是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土地和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土地和机械动力替代人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按照机械化发展的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半机械化阶段,这是以人力和畜力驱动、按机械原理设计制造的改良农机具取代传统农具的过程,是农业机械化的初始阶段。从18世纪末起,先后发明、改良了许多重要农机具,如轧棉机、铁犁、耘田机、割草机、收割机、脱粒机、联合收割机、钢犁、打捆机、玉米割捆机等。第二阶段主要是田间作业机械化阶段,是以电力驱动的大型现代农机具代替非机械动力农机具的过程,是机械化发展的阶段。在19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带动下,农业开始了内燃机(拖拉机、汽车)
和电力代替畜力,以机引(或电动)的大型农业机器代替改良的农机具的过程,从而开始了主要田间作业机械化的进程。第三阶段是全盘机械化阶段,是机械化的成熟阶段,开始于20世纪40~50年代,完成于70~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不仅农机具的数量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快速挂接、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
在美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过程中,机械技术占了主导地位。类似美国那样地广人稀、以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起步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
日本模式——
日本的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正好相反,1880年每个男性农场工人的平均农业土地面积只有美国的1/36,到1960年则只有美国的1/97,可耕地是美国的1/47。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土地和劳动力的比价也与美国不同。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明治维新到1900年,学习西欧先进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出现了以劳动对象为中心的技术改良高潮,出现以多施肥料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趋势;第三个时期是二战以后到70年代初,通过农村民主化改革,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起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框架;第四个时期是70年代以后,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大量推广应用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
类似日本人地紧张的以色列,由于政府推动,大力推广生物技术,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成为出口农产品的重要国家。
西欧模式——
西欧的一些国家,既不像美国那样劳动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耕地短缺,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行“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类国家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为典型。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用实证资料证明了以上的模式划分,即劳均土地在30公顷以上的国家走的是机械技术型;劳均土地3~30公顷的国家,走的是生物技术—机械技术交错型;而劳均土地不足3公顷的国家,走的是生物技术型。但是,以上的划分仅是从农业现代化过程的起步方式上看的。实际上,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多元技术变革实现的而不仅仅是单一技术变革。因此,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要靠多元技术变革来共同推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