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战争

  • 格式:docx
  • 大小:20.38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战争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农耕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核心是平和的、自足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农耕民族与耕地相连系,生长于此,病老于此。所以他们“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所希望的是“天长地久,福禄永终”。农民的农业生产有定期,有定量,一亩之地年收有定额,很少有新鲜刺激的东西。而且又生生不已,源源不绝,不愿多藏,也不能多藏。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常感满足而不富有。可以说,农耕文化的上述精神特征皆来自于较优厚平和的自然环境。

游牧文化起源于“内不足”,它是一种自然环境的逼迫,而自然环境的逼迫引发了这种文化的种种特点,其核心是以对立为基础的进取和扩展。由于不良生存环境的刺激,遂产生了强烈的“战胜与克服欲”。

正是游牧文化的这种起源,产生了其独特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依靠肉和奶来解决大部分食品,然后用毛皮、肉食和奶制品与农耕民族交换日常用品以及一些谷物。因此游牧民族必须保证和农耕民族的贸易,对外依赖性较强。但是游牧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不稳定,一旦遇上灾害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就意味着生存的危机。这时候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只能去劫掠。由于游牧民族时刻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争斗,每天又以肉食和奶制品为食,因此所有游

牧民族都是剽悍善战的。再加上有大量马匹装备出的骑兵,游牧民族以追求财富为目标的侵略成为了其独树一帜的文化特征。

两种文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导致他们经常发生冲突与战争。在战争中,游牧文明最初以步兵和战车为主,而游牧民族则以骑兵制胜。

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只能去掠夺,其特点便是秋掠春走。我国秦朝将领蒙恬根据这一特点大胜匈奴:战国末期,北方匈奴崛起,占领河套地区这块最肥美的草场作为他们南下的前进基地,严重威胁着秦帝国的首都咸阳。秦为了根治匈奴之患,派大将蒙恬为帅,统领30万铁甲北击匈奴。就军事实力上来讲,双方相差无几。秦朝拥有当时最强的步兵军团,以战车为主体铺以强弩。并且占有人力优势。而匈奴人当时则拥有当时最强悍的骑兵部队,相当于现在的机械化军团。速度快冲击力强,机动性高。秦将蒙恬根据匈奴秋掠春走作战的特点,并不急于和匈奴决战,而是高筑城坚守,并且池囤积粮草,坚壁清野。经过一年的对峙匈奴人想战无战,掠无所得只得无奈退走。蒙恬乘机反击,双方大战于黄河之滨,匈奴大溃。至此一战匈奴主力遭受重创,从此远遁再不敢南下而牧马。

然而要真正地解除游牧民族的威胁,骑兵是必不可少的。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改革开始了成建制骑兵的建设发展。战国时候的胡服骑射改革是骑兵成建制的重要标志。之后,骑兵不断发展,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尤其是轻骑兵,在战争中表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轻骑兵

一般而言是指是指战马不戴护具,骑手不穿或只穿戴简单盔甲以骑射为主要攻击方式的骑兵,非常注重骑兵机动优势的发挥。兵贵神速,轻骑兵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战术。

一、长途奔袭,达成作战突然性是轻骑兵最经典的一大战术。历代轻骑兵战术专家们对此极为推崇,上千里的长途奔袭、大纵深的穿插迂回战例不绝于史。东方兵圣孙子反复强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侦察手段和通信手段相对落后的冷兵器战场,轻骑兵是最快的机动力量,是实现战役突然性的重要手段。利用轻骑兵长途机动达成突然性,能够彻底打乱对手的作战部署,迅速改变战场态势,中国古代的轻骑兵奔袭战术,成就了无数不可思议的战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少年英雄霍去病的河西之战。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对匈奴展开夏季攻势,霍去病率领严格挑选的精骑,开始了汉族骑兵历史性的长途机动线:自灵武(今宁夏银川北)渡河,先是翻越贺兰山,而后又“涉钩箸、济居延”,即穿过浚稽山沙地(今巴丹吉林大沙漠),绕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而转向南,沿弱水行军,通过小月氏地区(今甘肃酒泉一带),再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2000余里,进至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独立作战的霍去病毅然指挥部队向匈奴军的侧背后发动攻击,如此的长途奔袭是任何对手都猝不及防的,以轻骑立国的匈奴也不例外,很快就一败涂地。看今天的中国地图我们会发现,霍去病的这条路线至今都没能修上公路,可见当年大汉轻骑兵为了达成突然性,实施了多大规模和难度的战役迂回,这一次,轻骑兵

的长途机动战术被彰显无余。

二、广泛机动,夺取战场主动权。如果说轻骑兵长途奔袭是为了达成作战突然性的话,那么轻骑兵战术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进退自如,轻骑兵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作战部署的翼侧总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因为任何军队都是靠正面实施攻击,双方都力图避开对方的正面而寻求其翼侧实施攻击,所以“以正合,以奇胜”的战术思想颇有市场,而轻骑兵无异是那个时代最有效的奇兵。

在轻骑兵战术非常盛行的唐初,利用轻骑兵实施翼侧包抄、迂回断后的战例很多。公元618年,军阀薛举率大军侵入安定郡(今甘肃泾川一带),向唐军挑战,李世民率4万唐军实施反击,双方主力在高坡(今天的陕西长武以北)遭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双方刚一接战,薛举即派出一支精锐轻骑兵,快速绕到唐军后方发动进攻。唐军没有料到大批敌军骑兵会忽然出现在自己身后,毫无防备之下便遭到猛烈冲击,众军大溃,唐军死者十之五六。李世民连夜收拾残军,逃回长安。这场战役也是李世民一生少有的败绩,但历史很快让唐军挽回了面子。胜利后的薛举暴病而亡,其部队撤退。但不知道见好就收的薛举之子薛仁果,几个月后就卷土重来,李世民再次率军与其会战于浅水原地区。这次战役中,唐军没有首先出战,只和对方进行相持,两个月后,李世民根据对手急于寻战的心理,命令行军总管梁实率部在高城南的浅水原上扎营,做出攻击姿态,将对手注意力吸引到浅水原以东地区,薛仁果一见唐军出战集中全军精锐

轮番攻击,一度险将唐军大营攻破,看来诱敌也不是个轻松活儿。此时,李世民命令大将庞玉率领轻骑兵迂回至敌军南侧实施翼侧攻击,薛仁果迅速调动所属轻骑兵,向南推进,牢牢封住唐军南线的攻击,庞玉竟也险些没抗住,看来不是每次翼侧包抄都能得手,如果李世民的部署仅此而已,恐怕还是难逃败绩,但高明的将领从不复制而是突破,在战役到双方相持的关键时刻,李世民突然亲率2000骑兵主力,从高城中杀出,此时的薛仁果先是被梁实吸引至东侧,继而被庞玉吸引至南侧,原本正面对向高城池的队形已经被调动的面目全非,而且一步步形成背对城门的态势,李世民的精锐轻骑从后方一参战,整个战场局面顿时逆转,薛仁果三面受敌,迅速溃退。

三、精于骑射,避免形成胶着战。历史上名闻遐迩的几支轻骑兵部队,无一不是靠精湛的骑射功夫横扫天下的,特别是游牧民族的骑兵,更将这一技能发挥到了极致。当然,轻骑兵注重骑射是和其自身装备有着密切关系的。由于没有重甲防护,一旦与对手进入胶着状态,轻骑兵就失去了灵活的机动性,不得不与对手近战肉搏,静止的骑兵搏斗是轻骑兵最不愿看到的局;如果是和一支步兵近战,那无异于以已之短攻敌之长了。历史上不管名声多大的轻骑兵,都在力避与敌胶着。

总之,游牧民族的优势是骑兵,野战及游击战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因此,我认为,农耕文明要想在战争中打败游牧,有两天路可选:一是自己也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战法。当然,建立骑兵军团需要长期的准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