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文化产业:21世纪城市的“黄金产业”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9
休闲文化产业:21世纪城市的“黄金产业”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休闲是没有地位的,一提起休闲,过去常常被认为是贬义和消极的词汇,认为只图安逸,求享受,认为休闲就是“吃饱了撑的”,甚至有人认为休闲是颓废。中国传统文化对休闲的看法主要是因为我们原来活得太艰难了,求温饱的时期谈不上休闲。其实,休闲,是自然界和人类共同的普遍规律,宇宙万物都需要休养生息。万物之母的土地,不能成年累月地生长植物,它需要休息轮耕,否则土地质量要下降。动物需要休息,有的甚至要冬眠。人类更不用说了,不仅不能24小时工作,要睡觉、要休息,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而且还要追求高级的休闲,创造了休闲文化。休闲文化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理念让无数人羡慕不已,跃跃欲试,但物质生活的贫乏,扼杀了所有追随者的希望。不过,今天,丰富多彩的物质早已可以满足一切人们可以想象的需求,精神价值的追求应运而生,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正等待我们的开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说:“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有密切关系。休闲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方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最原始的休闲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现在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休闲观念和西方文化的传统。西方思想家认为,开发休闲实际就是积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本,就是对人的教育与教养的投资。这种资本的投资越早越好,回报率越高。在西方,休闲教育在一百年前就被视为人生必修课,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早在1789年,英国哲学家杰拉米边沁(Jeremy Bentham)在其《道德和立法原理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中就提出15种“简单快乐”(Simple Pleasures):感觉的快乐、财富的快乐、追求的快乐、友谊的快乐、声誉的快乐、虔诚的快乐、行善的快乐、作恶的快乐、知识的快乐、记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期待的快乐、交往的快乐以及减除痛苦
的快乐等,实际上其中多数快乐是闲暇效用的体现,是闲暇的“产品”,如何使个人与家庭闲暇效用极大化?取决于闲暇选择。马克思说过,闲暇时间“是社会成员自身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休闲”的直译就是“非劳动时间”—“自由时间”。马克思曾经这样比较过:“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高尚”。这说明马克思确实把自由时间分为两种。在马克思后的100多年间,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学者的休闲理念。美国学者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曾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析和证明休闲与消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十分敏锐地注意到:资产阶级新权贵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已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享乐,在1899年发表的著作《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d Class)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Geoffrey Godbey)在《你生命中的休闲》(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一书中深刻而精辟地指出:休闲是复杂而非简单的概念,是人的存在过程的一部分。他在考察有关休闲的种种定义方式后,重新提出了“休闲”的概念:“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之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休闲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境界;休闲是人类自省与沉思的产物,是探索人的本质、生活目的的一把“钥匙。“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通“娴”,具有娴静、纯洁和安宁之意。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从诗经、易经、孔子、庄子文中,可以看出我们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创造物。在汉语中,休闲的“休”,不仅意味着休息、休养,还意味着生活的完善、完美,这将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理想,将是人类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不断充实的目标。中国学者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一文中,根据马克思消费也是生产的观点,指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
明进步密切相关,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同的休闲方式需要不同的休闲产品和所需要的服务。因此,发展休闲产业就不仅是一个企业行为或经济行为,而是更能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对增强人的创造能力提供社会支持条件。他强调指出:“抑制需求、抑制消费、抑制人的多方面享受,不是发展经济的条件,要发展经济只有靠提高劳动生产力、节约生产时间。而发展劳动生产力与发展消费能力是同步的,消费能力的提高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消费能力的发展也是个人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生产力。”他还说:“生产力提高的标志就是自由时间的增多。”我们认为,休闲一词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核心方面:第一,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也就是休闲是一种精神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它是一种自由的状态,也就是休闲是离不开自由的选择,个人的意愿;第三,它是一种活动方式,休闲总是需要以一定的活动为依托;第四,它是生命一种存在状态,也就是休闲可以无时不在。休闲可以从闲暇时间(自由时间)、自由活动、畅爽心态、和谐健康的生命状态四个方面加以阐释;自由是其本质,和谐是其灵魂,文化素养和高洁情趣是其文化价值取向,人的身心健康是其基本功能,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是其根本宗旨或社会目标。休闲的本质主要体现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上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籍。休闲的目的是追求更高质量的享受与创造,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摆脱出来,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愿望和人生价值。休闲,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自主自为的状态,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心无羁绊的自由状态。有了这种状态,不管是去花鸟鱼虫市场,还是去野外探险,抑或是室内读书网游,都是一种快乐。因此,休闲,从根本上说,是内心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
从国际范围来看,休闲被视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世界人权宣言》中指出,“人人有权休息和休闲,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间和定期的带薪假期”、“人人有权自由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享受艺术,分享科学进步所带来的好处”。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休闲”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命题再次成为引导未来社会前行的一面旗帜。早在20年前,西方的未来学家们就极富预见性地指出,当人类迈向21世纪门槛的时候——由于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以知识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其社会结构、生活结构和生存方式也将发生重大的变革。令人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