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锌指蛋白A20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的进展

锌指蛋白A20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的进展

锌指蛋白A20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的进展
锌指蛋白A20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的进展

2016年ASCO癌症研究进展年度报告

【精华】2016年ASCO癌症研究进展年度报告 2月4日美国临床肿瘤学学会(ASCO)发布了《2016年ASCO癌症研究进展年报》,免疫治疗被评为2015年癌症研究的最大进展。 【精华】2016年ASCO癌症研究进展年度报告 “免疫治疗是癌症领域最具革命性的突破,这种新疗法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ASCO主席Julie M. Vose医生说道,与过去相比,今天所取得的成交是不可想象的。精准医学时代,我们不再简单的根据癌症的种类和分期进行治疗,而是基于每个患者和肿瘤的基因组谱。 免疫治疗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利用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但开发相关的药物却相当困难,好在经过几十年大胆创新、不断奉献以及大量资金的支持证明这一领域还是值得冒险的。 这些年在抗击癌症的路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2011年FDA批准了第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治疗黑色素瘤,该药物出现前这种癌症的患者通常只能活几个月,新的免疫疗法可使患者的生命延长几年,而黑色素瘤仅是冰山一角,免疫疗法在其他肿瘤中也大放溢彩,包括晚期肺癌、肾癌、膀胱癌、头颈部肿瘤和霍奇金淋巴瘤。 这段时间内,FDA新批准了10个抗癌药物,其中2个是全新创造的:

?奥拉帕尼(Lynparza):用于治疗BRCA突变的晚期浆液性卵巢癌,这是这一领域30年来最重要的进展 ?帕博西尼(Ibrance):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凭借其全新的作用机制,帕博西尼为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提供了一种“全新治疗选择” 胶质母细胞瘤的全新治疗手段 该报告重点强调的是一种实验性癌症疫苗Rindopepimut (CDX-110) 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2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与单用阿瓦斯丁(8.8个月)相比,rindopepimut与阿瓦斯丁联合运用可使患者中位生存期提高到12个月。该药的作用靶点是EGFRvIII突变基因,四分之一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具有这一突变基因。 另外一种全新治疗手段是肿瘤治疗电场(TTFields),该装置可产生中频交变电场,诱导某些特定类型的癌细胞凋亡,且毒副作用小。NovoTTF-100A装置2011年获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2015年FDA因其与替莫唑胺联用可改善生存而扩大了NovoTTF-100A装置的适应症,现在它也可用于治疗初诊的胶质母细胞瘤。 乳腺癌治疗进展 该报告重点强调的乳腺癌方面进展我们以前都报道过: ?SOFT试验自2003年12月至2011年1月共纳入3047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予他莫昔芬、他莫昔芬+OFS(卵巢功能抑制)、依西美坦+OFS治疗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类型汇编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 类型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类型 组蛋白和组蛋白翻译后修饰通过影响染色质的结构来调控基因的表达,目前已成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染色质是一系列核小体相互连接成的念珠状结构。核小体的核心是由组蛋白 H2A、H2B H3、H4各两个分子构成的八聚体,在八聚体的表面缠绕有1.75圈的双螺旋DNA相邻的两个核小体之间由DNA连接,称为纤丝(fiber), 在纤丝部位结合有组蛋白分子H1。在组蛋白H1存在时,核小体之间紧密接触,形成直径为10nm的纤维状结构。这就是染色体构型变化的一级结构。在染色质中,DNA和组蛋白是染色质的稳定成分,组蛋白与DNA勺含量之比接近1 : 1 组蛋白是染色质的主要蛋白质成分,通过带正电荷的氨基末端区域与带负电荷的DNA骨架相互作用,对基因的表达有重要调控作用。 染色体活性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机制是组蛋白的可逆共价修饰,通常容易发生在组蛋白H3和H4的N端尾部,组蛋白H2A和H2B的N和C末端,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ADP核糖基化,泛素化和小分子类泛素化修饰,这些翻译后修饰可改变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调控复合物与染色质结合的能力及染色质重塑,进而影响着细胞的多种功能。 1?甲基化 组蛋白甲基化是由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hist on emethyltra nsferase ,HMT完成的。甲基化可发生在组蛋白的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上,而且赖氨酸残基能够发生单、双、二甲基化,而精氨酸残基能够单、双甲基化,这些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极大地增加了组蛋白修饰和调节基因表达的复杂性。甲基化的作用位点在赖氨酸

(Lys)、精氨酸(Arg)的侧链N原子上。组蛋白H3的第4、 9、27和36位,H4的第20位Lys, H3的第2、17、26位及H4的第3位Arg都 是甲基化的常见位点。研究表明?,组蛋白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种相对动态的标记,精氨酸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H3和H4精氨酸的甲基化丢失与基因沉默相关。相反,赖氨酸甲基化似乎是基因表达调控中一种较为稳定的标记。例如,H3第4位的赖氨酸残基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第9位和第27位赖氨 酸甲基化与基因沉默相关。此外,H— K20的甲基化与基因沉默相关,H3- K36 和 H3-K79的甲基化与基因激活有关。但应当注意的是,甲基化个数与基因沉默和激活的程度相关。 2?乙酰化 组蛋白乙酰化主要发生在H3 H4的N端比较保守的赖氨酸位置上,是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协调进行。组蛋白乙酰化呈多样性,核小体上有多个位点可提供乙酰化位点,但特定基因部位的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是以一种非随机的、位置特异的方式进行。乙酰化可能通过对组蛋白电荷以及相互作用蛋白的影响,来调节基因转录。早期对染色质及其特征性组分进行归类划分时就有人总结指出:异染色质结构域组蛋白呈低乙酰化,常染色质结构域组蛋白呈高乙酰化。最近有研究发现,某些HAT复合物含有一些常见的转 录因子,某些HDAC复合物含有已被证实的阻遏蛋白。这些发现支持了高乙酰化与激活基因表达、低乙酰化与抑制基因表达有关的看法。 3. 磷酸化 组蛋白H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两个丝氨酸残基SerlO和Ser28发生了磷酸化作用。Ser10磷酸化组蛋白H3首先出现在G2晚期的核周缘,Ser28磷酸化组蛋白

氧化锌纳米棒研究进展汇总

氧化锌纳米棒研究进展** 孔祥荣*, 邱晨, 刘强, 刘琳, 郑文君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材料系,天津,300071) Kxr0918@https://www.doczj.com/doc/bf7928691.html, 摘要:氧化锌纳米棒由于具有新奇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氧化锌纳米棒在制备方法和反应机理及应用研究等方面予以综述。 关键词:氧化锌; 纳米棒; 制备; 反应机理 1 引言 近年来,低维纳米结构的半导体材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一维(1-D纳米材料在维数和大小物理性质的基础研究中有潜在的优势,同时在光电纳米器件和功能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成为热点。氧化锌由于在室温下较大的导带宽度和较高的电子激发结合能(60meV 及光增益系数(300 cm 而使之具有独特的催化、电学、光电学、光化学性质,在太阳能电池、表面声波和压电材料、场发射、纳米激光、波导、紫外光探测器、光学开关、逻辑电路 [5,6][1]-1[2][3][4] 等领域潜在的应用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氧化锌纳米棒及其阵列的制备、反应机理、应用研究等进行简要的综述。 2 氧化锌纳米棒的制备 2.1 超声波法和微波法 刘秀兰等在低温反应条件下(冰水浴),通过超声的方法,采用醋酸锌和水合肼为原料,[7] 以DBS 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ZnO 纳米棒,截面为六方型,直径100nm ,长度1μm。研究表明:与其它制备方法相比,低温与超声技术可以更为方便获得分布均

一、长径比较小的ZnO 纳米棒。Hu等分别用超声和微波辐射两种方法得到了交联(二聚体,三聚体(T形,四聚体(X[8] 形))的ZnO纳米棒。超声辐射法和微波辐射法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反应速度快,设备要求简单。 2.2 水热法 Liu 等用六水合硝酸锌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配成溶液,180 ℃水热处理20h 得到晶化程度[9] 很高的直径的为50 nm的高长径比的氧化锌纳米棒。Vayssieres [10]用硝酸锌盐和等摩尔的六次甲基四胺在水热条件下95 ℃几小时就可以在底物上得到了直径100~200 nm ,长度为10 μm 氧化锌纳米棒及其阵列。Wang 等[11]报道用Zn 作为底物同时作为反应物水热条件下得到了形貌可控的ZnO 纳米棒。陶新永等[12]采用PEG 辅助水热法合成了ZnO 纳米棒。研究发现,氢 [13]氧化钠浓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形貌和尺寸有较大的影响。Tang 等用H 2O 2、NaOH 和Zn 箔为 [14]原料辅助的水热法来合成具有良好光学性质的ZnO 纳米棒阵列。Wu 等用溴化十六烷三甲 基铵(CTAB 表面活性剂作导向剂在水热条件下,通过粒径几十纳米的纳米晶自组装得到了ZnO 单晶纳米棒。Guo 等[15]用氧化铟锡(ITO )底物上用简单的水热法通过改变温度成功的 [16]合成了粒径长度可控的分布较窄的高趋向的ZnO 纳米棒阵列。郭敏等采用廉价低温的水 热法, 在基底上制备高质量、高取向统一、平均直径小于50 nm 并且直径分布很窄的ZnO 纳米棒阵列薄膜。

中国癌症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现状_曾红梅

V ol. 25 No.9Sep., 2013 化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 第25卷 第9期2013年9月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2 Cancer statistics 3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3.1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for cancer control and 中国癌症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现状 曾红梅 陈万青*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 摘 要 癌症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列城市死因的第一位,农村死因的第二位。本文对我国近几十年来癌症的流行状况、发病负担进行了概述。结果显示由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消化道癌症发病负担依然严重,而与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等近年来显著增加。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整体继续呈上升趋势。沉重的癌症负担需要采用综合化的防治策略来解决。本文阐述了我国的癌症防治政策、体系建设和癌症数据监测情况,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癌症高发现场开展病因学预防及早诊早治工作的历史经验,概述了全国范围内癌症防控现状,为今后癌症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癌症 趋势分析 预防控制 癌症筛查 中图分类号: R730.1; 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81X(2013)09-1415-06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in China: State of the Art Zeng Hongmei Chen Wanqing * (National Office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ancer Hospital & Institute, Beijing 100021, China) Abstract Cancer has been a major challenge for public health in China. It ranks first among all causes of death in urban areas, and second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present the latest cancer statistics of China. The incident number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s still high and the burden of lung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are increasing. The trend indicates that the overall cancer burden would still be seve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aging population. Addressing this challenge requires comprehensive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ncer control polices, structures, and cancer registration in China are described. National cancer control plans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Ministry of Health since 1986. National program of cancer registry has been set up. In 2012,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ies has expanded to 222, covering populations with 200 millions. In areas with high risk of cancer, they have held systematic programs of cancer control. Many places such as Linzhou and Cixian have shown a down-trend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areas of high risk of cancer also promote the nationwide cancer campaign. The prevention programs include tobacco control, immuniza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and cancer earl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This paper provides considerable scope and motivation for future work on cancer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ey words cancer; trend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ncer screening 收稿:2012年12月,收修改稿:2013年6月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chenwq@https://www.doczj.com/doc/bf7928691.html,

组蛋白修饰

造血干细胞髓系分化中相关基因组蛋白修饰特征的研究 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多潜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它的多向分化潜能限定于造血系统的全体细胞包括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系细胞、以及T、B淋巴细胞等。伴随造血干细胞系特异分化的是多向分化潜能的丢失和系相关基因的活化与非相关基因的沉默。其具体的调控机制如何,目前尚不清楚。表观遗传学(epigentics)是研究不改变DNA序列而由于其外部修饰引起的基因开放与否的学科,涉及的主要机制有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基因印记、RNA干扰等。其中研究得最多是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甲基化,这些修饰与活化或失活染色质的结构形成相关。目前研究显示表观遗传修饰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的多潜能性的维持和向各系分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共价修饰的模型。而表观遗传修饰在造血干细胞的多潜能性的维持和系特异分化中对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通过从与染色质状态形成密切相关的组蛋白修饰这个角度去观察造血相关基因在富集造血干细胞的CD34+CD38-细胞和系特异分化后细胞中的特征来探讨了染色质构象在造血干细胞多潜能特性的维持和系特异分化中对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为造血发育、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与移植和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脐带血来源的CD34+CD38-细胞的体外纯化和向各系的诱导分化目的:建立一个可行的从脐带血中分选出 CD34+CD38-细胞的方法,并在体外摸索出有效的粒系、红系和巨核系的分化体系,为后续实验提供可靠的细胞标本。方法:①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正性分选出CD34+细胞,再通过二次负性分选选出CD34+CD38-的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纯度和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率。②在体外应用 SCF+IL-3+G-CSF或EPO或TPO细胞因子的组合分别诱导CD34+CD38-的细胞向粒系、红系以及巨核系分化。用细胞计数法绘制其各系细胞的增殖曲线及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分化的效率。结果:①用抗CD34磁珠第一次分选CD34+细胞后,CD34+细胞的纯度可达95.24±1.03%;第二次分选后,CD34+/CD38-细胞的纯度为90.23±2.52%。分选前后细胞活力为均可达99%以上。②体外诱导分化14天时,粒系细胞数增加了 1186.67±106.1倍,红系细胞数增加了894.67±48.22倍,巨核系细胞数增加了

纳米氧化锌的研究进展

学号:201140600113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综述 姓名:范丽娜 学号: 201140600113 年级: 2011级 院系:应用化学系 专业:化学类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综述 姓名:范丽娜学号: 201140600113 内容摘要:介绍了纳米氧化锌的应用前景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制 备纳米氧化锌的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水热合成法、 化学气相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产物粒径大小,操作过程等进行 了详细的分析讨论;提出了每种创造工艺的优缺点,指出其未来的研 究方向是生产具有新性能、粒径更小、大小均一、形貌均可调控、生 产成本低廉的纳米氧化锌。同时也有纳米氧化锌应用前景的研究。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zinc oxide prospects and research status, on the preparation of ZnO chemical precipitation, sol-gel method, microemulsio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method, chemical vapor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factors, product particle size, operating procedure, carried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present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creation process, pointing out it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new properties, particle size is smaller, uniform size, morphology can be regulated, production cost of zinc oxide. There is also promising research ZnO. 关键字:纳米氧化锌制备方法影响研究展望 正文:纳米氧化锌是一种多功能性的新型无机材料,其颗粒大小约在1~100纳米。由于晶粒的细微化,其表面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发生 变化,产生了宏观物体所不具有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 应和宏观隧道效应以及高透明度、高分散性等特点。近年来发现它在

癌症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癌症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摘要:癌症是伴随本世纪的世界疾病,研究癌症的发生机理,指导癌症的预防、治疗,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癌症是多基因、多步骤的复杂病变过程。当前对癌症的研究已有一些结果。当前尚无彻底治疗癌症的药物或方法。 前言:癌症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病之一,人们往往“谈癌色变”。专业人士表明,细胞的癌变很大程度上是周围环境的诱发。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癌症是一种基因病,所有的细胞中都含有原癌基因,这些癌症基因代代相传。但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被阻遏状态,只有当细胞内有关的调节机制遭到破坏的时候下,原癌基因才会表达,导致癌变的发生。 癌症(cancer),医学术语亦称恶性肿瘤(malignant neoplasm),为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 医学家指出癌症病因是:机体在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毒素、遗传特性、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等各种致癌物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结果。常表现为: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癌症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 “激酶”的基因家族包括500多种不同的基因,它们功能的丧失是癌症的一个常见诱因,这些基因就像开关一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和死亡以及变异进程。 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开展将近20年,迄今有近1 000个项目已经或正在开展,涉及多种基因、多种载体以及绝大多数肿瘤类型。然而,基因药物在临床上对肿瘤的长效治疗效果尚无定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肿瘤发生与生长涉及多基因、多步骤的复杂病变过程缺乏系统认识。 以下是一些当前的研究结果,科研人员对癌症发病与防治机理的认识。 癌基因依赖与多基因联合治疗 研究发现,肿瘤内众多的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几条已知的信号通路上,且突变的信号通路之间同时存在协同突变和拮抗突变两种作用。肿瘤内主要信号通路的协同突变不难理解,而拮抗突变也有相应的实验证据,如著名的EGFR和K-ras 突变,在肺腺癌中各自的突变频率都非常高,但是很少有患者同时具有两个突变。“癌基因依赖”(Oncogene Addiction)理论也许能很好地解释信号通路突变的拮抗现象。这一理论认为,虽然肿瘤细胞的出现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遗传和表型的异常,但有些异常的出现明显依赖于某个肿瘤细胞增殖、存活相关的癌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如这一特定癌基因失活,这些相关的异常就会发生异于正常癌细胞的改变。无论是协同还是拮抗作用,都要求肿瘤治疗药物研发以癌变过程中发生异常的信号通路为标靶,而不是仅针对其中单个基因。因此,开发能同时调控多个信

组蛋白修饰 (2)

组蛋白修饰,英文histone modification H3·H4 的乙酰化可打开一个开放的染色质结构, 增加基因的表达。转录共同激活物如CBPöP 300、PCA F 实质上是体内的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 T)。相反, HDAC 参与组成转录共同抑制复合物, 已发现的两个共同抑制复合物S IN 3、M i22NHRD(核小体重塑蛋白去乙酰基酶) 都含有HDAC1、HDAC2。S IN 3 的组成为核心(HDAC1、HDAC2、RBA P46öRBA P48 ) + S IN 3AöS IN 3B、SA P30öSA P18共同构成。S IN 3 复合物通过组分S IN 3A 与序列特异性转录因子或共同抑制物包括mael2max, 核激素受体N 2CORöSMRT、甲基化CPG 粘附蛋白(N ECP2、MBD2)相互作用。 所起作用 M i22NHRD 由核心(HDAC1、HDAC2、RBA P46öRBA P48) + M i2、M TA 1öM TA 2、MBD3 组成, 其中MBD3 含有MBD 样序列, 与甲基化DNA 有低亲和力, 分析发现MBD3 与甲基化有关的氨基酸被置换, 由此推测MBD3 与MBD2 相互作用而使M i22NURD 与甲基化DNA 结合。由此看出, 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转录阻遏。此外,M i22NURD 还有染色质重塑活性, 所以S IN 3 和M i22 NURD 可能分别在长期和短期转录阻遏调节中起作用。 组蛋白修饰形式 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组蛋白则可以有很多修饰形式. 一个核小体由两个H2A,两个H2B,两个H3,两个H4组成的八聚体和147bp缠绕在外面的DNA组成. 组成核小体的组蛋白的核心部分状态大致是均一的, 游离在外的N-端则可以受到各种各样的修饰, 包括组蛋白末端的乙酰化, 甲基化, 磷酸化, 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等. ,这些修饰都会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 组蛋白修饰方式 1.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是由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histonemethyl transferase,HMT)完成的。甲基化可发生在组蛋白的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上,而且赖氨酸残基能够发生单、双、三甲基化,而精氨酸残基能够单、双甲基化,这些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极大地增加了组蛋白修饰和调节基因表达的复杂性。甲基化的作用位点在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的侧链N原子上。组蛋白H3的第4、9、27和36位,H4的第20位Lys,H3的第2、l7、26位及H4的第3位Arg都是甲基化的常见位点。研究表明·,组蛋白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种相对动态的标记,精氨酸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H3和H4精氨酸的甲基化丢失与基因沉默相关。相反,赖氨酸甲基化似乎是基因表达调控中一种较为稳定的标记。例如,H3第4位的赖氨酸残基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第9位和第27位赖氨酸甲基化与基因沉默相关。此外,H4—K20的甲基化与基因沉默相关,H3—K36和H3—K79的甲基化与基因激活有关。但应当注意的是,甲基化个数与基因沉默和激活的程度相关。 2.乙酰化组蛋白乙酰化主要发生在H3、H4的N端比较保守的赖氨酸位置上,是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协调进行。组蛋白乙酰化呈多样性,核小体上有多个位点可提供乙酰化位点,但特定基因部位的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是以一种非随机的、位置特异的方式进行。乙酰化可能通过对组蛋白电荷以及相互作用蛋白的影响,来调节基因转录。早期对染色质及其特征性组分进行归类划分时就有人总结指出:异染色质结构域组蛋白呈低乙酰化,常染色质结构域组蛋白呈高乙酰化。最近有研究发现,某些HAT复合

纳米氧化锌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2209212;修回日期:2002211205 3通讯联系人 文章编号:100421656(2003)0520601206 纳米氧化锌的研究进展 辛显双,周百斌3,肖芝燕,徐学勤,吕树臣 (哈尔滨师范大学理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本文对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客观地指出其优缺点,概括了常用的表征方法,着重对纳米氧化锌的应用与研究前沿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展望了纳米氧化锌的应用前景。关键词:纳米氧化锌;制备;表征;应用;展望中图分类号:O6141241 文献标识码:A 纳米ZnO 是当前应用前景较为广泛的高功 能无机材料。由于其颗粒尺寸的细微化,比表面积急剧增加,表面分子排布、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都发生变化,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使纳米ZnO 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表面和界面性质,在磁、光、电、催化等方面具有一般ZnO 所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能和用途,由它构成的二维薄膜和三维固体也不同于常规薄膜和块状固体材料[1~5]。本文对ZnO 的制备方法、结构的表征及用途进行了综述,并对纳米氧化锌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 纳米ZnO 的制备方法 纳米ZnO 的制备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是将常规的粉体经机械粉碎、球磨而制得。其特点是方法简单,但产品纯度较低,颗粒分布不均匀。化学方法是从原子或分子成核,生成纳米级的超微细粒子,这里主要介绍制备纳米ZnO 的化学方法。111 固相反应法 以Na 2C O 3和ZnS O 4?7H 2O 为原材料,分别研磨,再混合研磨,进行室温固相反应[6],首先合成前驱体ZnC O 3,然后于200℃热分解,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洗涤,过滤,干燥后制得纯净的ZnO 产品,粒径介于610~1217nm 。石晓波[7]等以草酸和醋酸锌为原料,用室温固相反应首先制备前驱物二水合草酸锌,然后在微波场辐射分解得到 纳米氧化锌,平均粒径约为8nm 。室温固相反应法成本低,实验设备简单,工艺流程短,操作方便。且粒度分布均匀,无团聚现象,工业化生产前景乐观。112 气相反应法 激光技术气相沉积法 这种技术的主要工艺[8]是利用激光蒸发和在扩散云室中的可控凝聚相结合,从而控制粒子的尺寸分布和化学组成。E L -shall M Samy [9]等采用激光蒸发、凝聚技术,在极短时间内使金属产生高密度蒸气,形成定向高速金属蒸气流。然后用金属蒸气与氧气反应而制备出粒径为10~20nm 的ZnO 。此种方法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可精确控制的优点。但成本较高,产率低,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喷雾热解法 喷雾热解法是将锌盐的水溶液经雾化为气溶胶液滴,再经蒸发、干燥、热解、烧结等过程得到产物粒子。Y un Chankang [10]等用此技术合成了纯度较高的纳米ZnO 。该法过程简单,粒度和组成均匀,但粒径较大。113 液相反应法 直接沉淀法 直接沉淀法是以可溶性锌盐与沉淀剂(如NH 3?H 2O ,(NH 4)2C O 3,NaOH 等)直接沉淀后,经过滤、洗涤、干燥、焙烧得纳米ZnO 。靳建华[11]等用直接沉淀法在无水介质所得的纳米ZnO 粒径为6~17nm 。直接沉淀法操作简单易行,对设备、技术要求不高,且成本低,产品纯度高。但由于此反应是沉淀剂与反应物直接接触而沉淀,因此会造成局部浓度不均匀、分散性较差及 第15卷第5期2003年10月 化学研究与应用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V ol.15,N o.5 Oct.,2003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进展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7-07T13:23:59.5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傅微马菊红[导读] 估计2005 年将达到900 万,2030 年达到1150 万[1]。由此可见,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傅微马菊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院 710000)【摘要】介绍了生命质量研究进展及其概念的内涵,重点阐述了国内学者对于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评量表研究以及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癌症;生命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398-02Research Development of Quality of Life of Cancer PatientsAbstract: I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the connotation of its concept, with the focus on domestic scholars’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scale of cancer patient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ancer patients, as well as the prospect ofthe development thereof.Key Words: cancer;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癌症(cancer),又称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癌症是人类第二号杀手。2005 年统计有760 万人死于癌症。估计2005年将达到900 万,2030 年达到1150 万[1]。由此可见,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癌症的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癌症的早期诊断尚存在困难。 传统评价肿瘤疗效的生物学指标,如复发率、病死率、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等似乎难以全面地评价癌症患者的医疗效果。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用以评价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的治疗效果[2]。该概念涉及社会、心理、躯体等方面,已引起医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生命质量的概念及内涵生命质量一词是英文quality of life (QOL) 的译文,又译为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生命质素等等[3]。它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兴起于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后期在医学领域广泛开展,80 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研究热潮。近20 年来,生命质量研究倍受注目,形成一国际性研究热点。 尽管20 世纪30 年代就开始了生命质量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学者杜生命质量的概念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多数学者认为:QOL是一个人生活中全部影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包括生理及心理特征的广泛概念,其内容包括从人的必需品的获取到实现个人满足和幸福的广泛领域。WHO 将其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感受或体验,这些体验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4]。生命质量是对个人或群体所感受的躯体、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状态的一个综合测量、是一个多维结构,主要有4 个方面:躯体健康(包括生理活动是否受限休息与睡眠是否正常)、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紧张刺激等)、精神健康(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宗教信仰)、社会良好状态(涉及到社会交往与活动、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5]。生命质量具有以下特征:是一个综合的包括多方面内容的多维指标;多采用功能或行为术语的主观指标来说明,而不是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评价时更多地采用自我评价;生命质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 癌症常用的QOL 量表2.1 癌症常用的QOL 量表概况癌症患者QOL 研究是医学领域QOL 研究的主流,需要研制针对不同类型肿瘤的QOL 量表。目前已报道的QOL 量表有数百种,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癌症生命质量研究组织研制的FACT 和EORTC QLQ 评价系统广为应用,由反映肿瘤共同属性的共性量表(共性模块)和针对具体人群或病种的特异性量表(特异性模块)构成。 共性模块:适合于各种癌症患者,实际上是测定了癌症患者QOL 的共性部分,常见有以下几种:FACT(functional assessmentof cancer therapy)-G 是由美国研制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的一般量表。第4 版的FACT-G 由躯体状况、社会/ 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4 个部分,27 个条目,构成可用于各种癌症的QLQ 评价[6]。EORTC QOL-C30 (European Organization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是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第3版EORTC QOL-C30由5 个功能子量表(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和3 个症状子量表构成(疲劳、疼痛、恶性/ 呕吐),含30 个条目[7]。FLIC (the functional living index-cancer)是Schipper 的癌症病人生活功能指标,该量表包括5 个领域,22 个条目(刻度17 的线段),目前已有中文版发行[8]。 癌症特异性量表(特异性模块):针对某种具体癌症的量表是由共性模块加各自的特异性模块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欧洲EORTC QLQ 和美国的FACT 两个系列的癌症量表。FACT 目前已经开发的特异性量表已应用与肺癌、乳腺癌、膀胱癌肿瘤、宫颈癌、结肠癌、头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QLQ 量表体系的特异模块已经分别用于测定乳腺癌、肺癌、直肠癌、卵巢癌、头颈癌、胃癌、胰腺癌、食道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和肝癌患者QOL 的疾病和症状特异部分。 2.2 国外量表的引进尽管目前国外已经研制出上述大量的量表,但由于西方社会、经济、信仰、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西方量表的某些内容对于国内患者并不适合,某些在国外具备良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若直接用于中国临床则难以得到很好预期效果。国外量表应用到我国必须进行文字和条目的翻译斟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与本国文化背景的新量表,并在进行现场预测和考评后才能使用。同时必须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生命质量评价量表体系,开发出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测定量表群。 2.3 国外量表中文版的研制以美国的FACT 和欧洲的EORTC QLQ 系列量表为蓝本,采用西方量表汉化的方法,研制相应的中文版量表。首先是量表的翻译和回译,然后进行量表的文化调适,逐条逐句讨论译稿,使翻译后的量表和源量表具有概念、语义的等价性;最后对量表进行考评。 经过以上程序并达到要求以后,方能在当地文化背景下有效使用。 2.4 研制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系列万崇华等[9] 自1997 年开始系统研制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癌症患者QOL 测定量表系列QLICP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forCancer Patients),目前已经完成肺癌、乳腺、直肠癌、头颈癌的FACT 中文版、EORTC QLQ 中文版和QLICP3 套量表的研究、胃癌和肝癌的即将完成,其他癌症的量表正在进行当中。 肝癌是我国高发、预后较差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受肿瘤部位、大小、数量、血管和肝外转移及身体衰歇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少数患者能进行手术治疗,而常规化、化疗尚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难以延长生存期,且其毒副作用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质量。近年来各种新治疗措施,如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尤其是微创性局部治疗成为国内外开展的新热点[10],应用QOL 指标可对肝癌患者的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各种治疗措施疗效以及预后进行综合评价。

组蛋白修饰

组蛋白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组蛋白 英文名称:histone 定义1:一组进化上非常保守的碱性蛋白质,其中碱性氨基酸(Arg,Lys)约占25%,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质,分为5种类型(H1,H2A,H2B,H3,H4),后4种各2个形成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核心,占核小体质量的一半。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二级学科) 定义2: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质中的一组进化上非常保守的碱性蛋白质。分为H1、H2A、 H2B、H3、H4五种类型,是构成核小体的核心。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化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组蛋白(histones)真核生物体细胞染色质中的碱性蛋白质,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特别多,二者加起来约为所有氨基酸残基的1/4。组蛋白与带负电荷的双螺旋DNA结合成DNA-组蛋白复合物。因氨基酸成分和分子量不同,主要分成5类。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质,有五种类型:H1、H2A、H2B、H3、H4,它们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能够同DNA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 目录 简介 概述 组蛋白-组成部分 合成修饰 医学应用 成分 含量 分类和特征

编辑本段 简介 histone 是指所有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与DNA结合存在的碱性蛋白质的总称。分子量 约10 000~20 000。 真核生物体细胞染色质中的碱性蛋白质,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特别多,二者加起来约为所有氨基酸残基的1/4。组蛋白与带负电荷的双螺旋DNA结合成 DNA-组蛋白复合物。因氨基酸成分和分子量不同,主要分成5类。 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主要是由一类含有SET结构域的蛋白来执行的,组蛋白甲 基化修饰参与异染色质形成、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和转录调控等多种主要生理功能,组蛋白的修饰作用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组蛋白甲基化的异常与肿瘤发生等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可以特异性地激活或者抑制基因的转录活性。研究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作用对象不仅仅限于组蛋白,某些非组蛋白也可以被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甲基化,这将为探明细胞内部基因转录、信号转导、甚至个体的发育和分化机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编辑本段 概述 组蛋白的基因非常保守。亲缘关系较远的种属中,四种组蛋白(H2A、H2A、H3、H4) 氨基酸序列都非常相似,如海胆组织H3的氨基酸序列与来自小牛胸腺的H3的氨基酸序列间只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小牛胸腺的H3的氨基酸序列与豌豆的H3也只有4个氨基酸不同。不同生物的H1序列变化较大,在某些组织中,H1被特殊的组蛋白所取代。如成熟的鱼类和鸟类的红细胞中H1则被H5所取代,精细胞中则由精蛋白代替组蛋白。染色质中的组蛋白与DNA的含量之比为1:1。 真核生物细胞核中组蛋白的含量约为每克DNA 1克,大部分真核生物中有5种 组蛋白,两栖类、鱼类和鸟类还有H5以替代或补充H1。染色质是由许多核小体组

纳米氧化锌的综述

纳米ZnO的制备综述 纳米ZnO的制备综述 引言:纳米ZnO是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高功能精细无机产品,其粒径介于 1~100纳米,又称为超微细ZnO。由于颗粒尺寸的细微化,比表面积急剧增加,使得纳米ZnO产生了其本体块状材料所不具备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因而,纳米ZnO在磁、光、电、化学、物理学、敏感性等方面具有一般ZnO产品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能和新用途,在橡胶、涂料、油墨、颜填料、催化剂、高档化妆品以及医药等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纳米ZnO 性质制备应用 一.纳米ZnO的性能表征 纳米级ZnO的突出特点在于产品粒子为纳米级,同时具有纳米材料和传统ZnO的双重特性。与传统ZnO产品相比,其比表面积大、化学活性高,产品细度、化学纯度和粒子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并且具有光化学效应和较好的遮蔽紫外线性能,其紫外线遮蔽率高达98%;同时,它还具有抗菌抑菌、祛味防酶等

一系列独特性能。 纳米ZnO粒子为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20~30纳米,所有粒子的粒径均在50纳米以下。纳米ZnO粉体的BET比表面积在35m2/g以上。此外,通过调整制备工艺参数,还可以生产出棒状纳米ZnO。本产品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检测鉴定,结果表明,在丰富细菌培养基中,加入0.5%~1%的纳米ZnO,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抑菌率达99.9%以上。 由于纳米ZnO具有比表面积大和比表面能大等特点,自身易团聚;另一方面,纳米ZnO表面极性较强,在有机介质中不易均匀分散,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其纳米效应的发挥。因此对纳米ZnO粉体进行分散和表面改性成为纳米材料在基体中应用前必要的处理手段。 二、纳米ZnO的制备方法 制备纳米ZnO材料的方法按物质的原始状态分为固相法、液相法、气相法3类。 2.1 固相法: 固相法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并研磨煅烧,使其发生固相反应而直接得到纳米粉末。 (1)将摩尔比1:1的Zn(NO 3) 2 ·6H 2 O和Na 2 CO 3 分别研磨10min,然后再混合研磨 20min,分别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洗涤,80℃下干燥4h,待冷却后研细再置于马弗炉中,加热升温至400℃并保温3h,得到浅黄色纳米ZnO。或将硫酸锌和氢氧化钠按照摩尔比1:2的量置于研钵中,并向其中加入NaCl,研磨40min,完全反应后分别使用蒸馏水和乙醇洗涤2~3次,室温下干燥,得到纳米ZnO样品。 (2)沉淀法 将ZnSO 4 配制成浓度为1.5mol/L的溶液,加热至30~80℃,然后在搅拌下慢 慢滴加l:lNH 3·H 2 O使之生成Zn(OH) 2 胶体,搅拌、陈化。将配制好的(NH 3 ) 2 CO 3 , (0.5mol/L)溶液慢慢加人到Zn(OH) 2 胶体中不断搅拌,滴加完后继续搅拌反应, 过滤,用去离子水洗涤至无SO 42-(0.1mol/L 的BaCl 2 溶液检定无白色BaSO 4 沉 淀).将滤饼于100℃下烘干即得到前驱体。将前驱体置于马福炉中,以2℃·min-1的升温速率分别在300℃、400℃、500℃条件下分解,自然冷却,即得到ZnO样品。 2.2 气相法: 气相法是指用气体或将初始原料气态化,从而使其在气态条件下直接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然后经冷却而凝聚为纳米微粒。气相法又可以分为化学气相氧化法、气相反应合成法、化学气相沉积法以及喷雾热分解法等。 (1)化学气相氧化法 化学气相氧化法是指将金属单质或金属化合物蒸发,在气相中被氧化而产生金属氧化物,经冷却后金属氧化物蒸气凝聚为纳米微粒。纳米ZnO粉体的合成是通过单质Zn蒸气在O 2 氛围中被氧化而得到。以高化学纯Zn粉作为原材料,在真空室内采用感应加热的方法将Zn粉原材料融化,原子化的Zn将在水冷壁上凝结为Zn 纳米颗粒,用2kW 级连续CO 2 激光器以输出功率600W进行照射,同时在激光照射过程中,向真空室内引入0.8~1.2kP的空气即可得到ZnO纳米颗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