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师作品分析 菊竹清训

大师作品分析 菊竹清训

大师作品分析 菊竹清训
大师作品分析 菊竹清训

大师作品分析菊竹清训

——菊竹清训自宅(SKY HOUSE)

菊竹清训简介

菊竹清训1928 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岛久留米市,是继丹下健三后的一代日本著名建筑师。1950 年,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建筑事务所工作1953 年,开设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57 年,开始建设第一个独立项目自宅SKY HOUSE。这座由4 根柱子支撑的简易住宅,让菊竹清训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注目菊竹清训还是新陈代谢主义小组的主要领军人物,对建筑理论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他设计的建筑活跃在过去50 年的日本建筑界,运作范围从住宅到城市规划,商业和市政大厦及学校、博物馆、体育设施等。除此外,他的事务所也介入各种各样政府、非政府的项目和学术组织。

所获奖项

1.岛根县专区建筑奖(2000)

2.31th 大厦建设者社会奖(1990)

3.21th Mainichi 艺术奖(Mainichi 报纸1979)

4.UIA (联合国际des 建筑师) Auguste Perret 奖(1978)

5.建筑学奖(1970) 日本学院

6.AIA 和平的建筑学Citation (1964) 菊竹清训之后菊竹清训最受重视的作品是“海上城市”的设计方案,以及出云大神社行政楼(1963),米子城的东光园旅馆(1964),都之夜城市中心(1960),及茅崎太平洋旅馆(1967)。菊竹清训作为老一辈的日本建筑师,对日本建筑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他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输出基地,培育出了一大批日本现代著名建筑师。长谷川逸子、仙田满、富永让、大江匡、内藤广、伊东丰雄和内井昭藏,他们仍活跃在现今的日本建筑界,并很好的继承了新陈代谢的理论。

关于“新陈代谢”理论

“新陈代谢”理论盛行于上世纪60、70 年代。“新陈代谢”派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胸怀要建造一个“美而可调和世界”的理念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战后60 年代的日本,经济开始复苏,钢铁、建筑、金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向前推进。“新陈代谢主义”成为日本建筑的自省运动,

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们试图以禅的观念克服人性和科技之间的矛盾,使现代建筑在观念上仍可兼顾科技与人性文明。“新陈代谢派”建筑师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一切事物经由新旧的斗争,最终必被新事物所取代,极力主张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要素的周期,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他们将生物学上的概念引进为生物细胞代谢,空间依附着需求供给的母体,随着时间成长、繁衍、淘汰、以旧换新不断地持续循环再生。1958 年,菊竹清训完成了其自宅SKY HOUSE的建筑,标志着“形成代谢”派最早的建筑实例的出现。

方案背景

关于日本传统住宅方案背景——关于日本传统住宅——日本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这样的弹丸之国要容下1 亿多人口,所以所有的空间都被等比例缩放,无论是道路、城市规模还是住宅面积都相对很“小”。但这“小”正是日本节约型社会的最大特色。日本的传统住宅多为独门独院的小房子。所以哪怕是别墅,多数户型都在90 平方米一下,集合住宅三居室的套内面积也基本上在80 平方米左右。为节约土地,争取较高的容积率,日本住宅的户型平面大多面宽较小,三居室为

天空之宅整体结构图8 平方米作业,而进深则在11~13 米之间。即便是建筑师的自宅,SKY HOUSE的面宽也只有10 米。日本的户型在功能分区上有三个特色。一是厨房位于户型中部,采用开放或半开放式,只是因为日本人在饮食上少有油烟较重的操作,不必对外开窗;二是卫生间的功能在日本被细分为洗浴、洗面、如厕三个独立的空间,使得多人同时使用卫生间成为可能;三是日本的住宅多采用框架结构,室内较少承重墙,轻质的隔墙、推拉门与壁柜等储藏空间结合设置,灵活且能充分利用空间,能够从不同角度满足居住者的需求。

建筑概况

设计:菊竹清训

地址:东京都文京区

结构:钢筋混凝土造2 层搂

宅地面积:247 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98 平方米

日本属于岛国,山地和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71%。即使是大城市,地势也多有不平,山多地少,所以很多住宅都是依山而建。SKY HOUSE便是建造在城市中心的山坡宅地上,这样的房子形成一种局面就是,住宅庭院的入口在山脚下,但是住宅的入口却在山腰处。SKY HOUSE的主题是一座7.2 米见方的居室,和一个四榀双曲扁壳构成的屋顶,它们被四片高墙支架在半空中,在居室周边没有回廊。SKY HOUSE室内采用传统日本和式布局,是用柜橱类家具自由分割的一统空间,并充分预计到如何适应未来变化的问题。厨房、浴室和储藏室装配成可以自由移动的成套设备。设置在起居室的“柜台”具有随意选位的可能性。悬空的居室里下方是按庭院规划的,但也将将来可能悬挂儿童房的问题考虑了进去。现代建筑表皮下的传统元素菊竹清训在建造自己的住宅时,从传统形制的住宅出发。并且开始找寻日本传统的木造屋以及构造等元素,并企图用“可代替的元素”来建造这栋住宅。日本住宅在设计上讲究“小、巧、精、适”的实用主义,同时处处体现出大和民族的家居文化特色。

日本传统的“空气文化”“季节文化”“空间文化”和“收纳文化”等受到了建筑师的重视,并和谐地融会于SKY HOUSE的整体设计之中。SKY HOUSE用混凝土作为骨架,四面强架起距离地面6 米高的楼板,在视觉比例上与传统的木造屋有所区别。但是立面上的木格窗和室内空间的回廊都沿用了日本传统居室的元素,屋顶则运用混凝土表现斜屋顶样式。这些都看得出他运用新材料来展现并结合传统建筑的尝试。SKY HOUSE中的中国元素SKY HOUSE的结构形式与中国西南部的干栏式民居的形制非常相似。英国著名建造史学家

帕瑞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

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干栏式居民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俗称吊脚楼。这种居民就是被日本建筑广泛参考的住宅模式之一。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包括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岛、台湾等地区。这类民居规模不大,对环境适应性很强。对于平坎少,地形复杂的地区,犹能显露出其优越性。干栏式居民下边架空的支柱层多围以简易的栅栏作为畜圈及杂用,竹席铺地,席地而坐,有宽大的前廊和露天的晒台。经过日本改良后的这类住宅,地板距离地面的高度变矮,一般比室外高600 毫米左右,有时悬空也只有1000 毫米。架空的底层不再用做其他,仅仅起到底部通风、保持室内地面干燥的作用。同时这个高度也是人坐在地板,脚自然下垂的最舒适高度。地板上铺设“榻榻米”,人们跪坐其上品茶、谈天说地。至此这类住宅成为了日本最广泛应用的传统风格的木式住宅。建筑平面分析日本一般独栋居住建筑,最常见结构是两层搂,每层50~60 平方米,因为这样的平方米数冷气与暖气最容易达到每个角落,也是人在室内视线可及的最佳距离。SKYHOUSE的总建筑面积只有98 平方米,这比中国现代许多集合住宅的面积还要小,但是经过建筑师的精心设计,

将所有的住宅功能,甚至庭院等都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中。SKY HOUSE有日本传统和式建筑的影子,在设计和建筑的过程中都很注意:室内并不是从自然中分割或制造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一部分空间,也不是通过墙体把居住生活空间和外部环境加以界定,而是一种开放的、尽可能在自然中的生活方式,尽管它具有遮风避雨,防寒避暑的功能。建筑师把适应性的家具、陈设都布置于室内的中央,并通过他们模糊的界定和分割空间,使自由空间的感觉得到更充分的体现。由于深深的屋檐与长长的回廊而使得屋内远离日光。但是室内很少才有人工照明,自然光由深深的屋檐下透过低矮的窗格,经地面的反射往往成为室内采光的惟一来源。和室室内人为的痕迹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与自然更贴近。地面的反射往往成为室内采光的惟一来源。功能流线分析日本人倡导“家窄心宽”的居住观,意思是虽然处在狭窄的空间里,但心中一样能够理解广阔无限的宇宙。所以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建筑师巧妙的模糊了室内外空间。很多人认为SKY HOUSE就是一个悬浮在空中的住宅和一层地面只有楼梯,其实SKY HOUSE的私人空间都集中于一楼,围绕中间的日式庭院,让每个人都有良好的视野,并用传统建筑中的半户外露台来连接室内外。在地面还有一个很大的服务空间,设计在楼梯下方的长条形空间内,从建筑的平面之上,这是住宅基地的高差造成的错觉。这个空间里包括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储酒室和私人空间。二楼的回廊包围了禅室与一个

完全开放的空间,提供不同的使用功能,可以是客房也可以是茶室。可以自由活动的装配式卫生间和厨房也被安排在这一层。建筑结构分析柯布西耶于1914 年提出了“多米诺”体系。这是一个板柱体系,房内没有任何的梁和墙,只有柱子和大跨度的平楼板,形成一个内网相通,没有明确界限的空间,这显然是独立住宅在个性化需求面前的一种先锋姿态,因为没有墙,甚至连外墙都没有,因此可以布置在平面任一位置上。SKY HOUSE发展了这种结构,将支撑整个房屋的竖向结构安排在了每片外墙的中间部位。通常的方柱或者圆柱被设计成了200 毫米*2400 毫米的支撑体,这样的支撑体应该是介于柱和剪力墙之间的一种更加先进的结构。支撑体的位置使得角窗的实现成为可能,应该没有太多住宅有SKY HOUSE这样宽阔的视野,视线范围达到360 度。建筑室内没有一根立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式开敞空间。住宅的围合部分采用了双层墙的设计,带有木隔板的透光墙、落地玻璃墙以及半透膜的木隔栏错落组合,使得建筑立面变化丰富,很好地区分了公共以及私密空间的关系。

建筑空间解析示意

三种不同的围合墙体,木格栅的透光墙、落地玻璃墙以及半透明呃木格栅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变化自由调度。比如外廊的卫生间可以用半透明的木格栅遮挡,而需要采光的地方则采

用落地玻璃墙,三者之间或可以互相组合,形成室内可见室外而室外不可见室内的神奇效果。建筑空间分析新陈代谢建筑师认为:一个没有户型的住宅,就是最好的住宅。因为没有户型,没有具体限制,才可以随心所欲而百变,才可以使个性化的想象和各阶段的需求随意驰骋而自由自在。墙是空间呃平面表达形式,它规定着空间的性质。不同的墙面对空间有着不同的叙述,打破墙的限制,空间才能够随意组合、随意流动,真正能够赋予灵性。SKY HOUSE室内没有任何承重结构,使空间获得了一种灵性和自由。这种灵性和自由的实质就是模糊,就是空间的不确定性和多重适应性。这和框架结构的不同就是空间平坦,没有障碍。框架结构的空间虽然也没有承重墙。但它有梁有柱,拆掉墙后,压在顶上的梁使空间流动晦涩,成为障碍,而SKY HOUSE将所有的竖向承重都交给了室外的四片高墙,这才使室内空间变化了无痕迹,使房屋空间能够像剪辑电影一样,可以顺叙,也可以倒叙,可以意识流也可以魔幻现实主义,使空间在个性流动中充分自由舒展。建筑的空间由两部分组成: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柯布西耶的“多米诺”结构是针对住宅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如何模糊的探索。

菊竹清训的SKY HOUSE其实是第一次将模糊空间的触角从外部伸向了内部。儿童房室内分析建筑师预计到家庭结构的周期变化,比如孩子的空间是要随着成长而改变的,从新婚夫妇到有儿女,再到儿女长大离去,住宅的空间都应该是不同的,

菊竹清训将孩子的房间设计成可以方便吊装和拆卸的箱体,并巧妙地把居住空间、活动空间和储物空间都容纳在这个箱体里。遮挡与被遮挡在遮挡与被遮挡这一空间关系上,建筑师也给业主以最大的自由。室内多用推拉门扇分割遮挡空间,可开可闭,内外通透,不占空间,构造简单,而且墙、门、窗、围护结构、采光、通风多种功能合为一体。此外三种不同的围合墙体:木格栅的透光墙、落地玻璃墙,以及半透明的木格栅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变化自由调度。比如外廊的卫生间可以用半透明的木格栅遮挡,而需要采光的地方则采用落地玻璃墙,三者之间或可以互相组合,形成室内可见室外而室外不见室内的神奇效果。服务与被服务服务与被服务SKY HOUSE明确的界定了建筑的服务与被服务空间。所有的私密空间都安排在住宅中央,半室外的围廊中安插有楼梯间、可移动的卫生间以及厨房,其实并不能称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厨房,它只是厨房必需的设备,而操作设备的空间是和中间的被服务空间公用的。SKY HOUSE的新陈代谢整个建筑与生活机能的结合经过审慎思考,与外国建筑有显著差异。无论是采光、窗外的景观角度,甚至是厨房操作台的高度,都因应住屋者呃实际需求而设置,而不是勉强住屋者“削足适履”去迁就房屋的空间配置。建筑师对于这栋住宅的把握是从室内和业主需要考虑起,而不仅局限于外观。菊竹清训提出建筑不能像生物一样可以新陈代谢,一幢建筑不能一成不变地只满足一个时期的一种功能,而是要能够像生物一样,

不断吸收新事物,适应新情况,排出旧元素,生长、变化,能够满足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由这点可看出代谢主义的基本原则,住宅中除了客厅、卧室是固定的之外,厨房与浴室装配成可以自由这点可看出代谢主义的基本原则,住宅中除了客厅、卧室是固定的之外,厨房与浴室装配成可以自由移动的设备。因为日本的厨房和卫生间并不要求必须对外开窗,这样这两个服务空间可以作为可移动的元素。

一旦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就可以根据技术的发展,考虑换位和更换的可能性。由主体结构构成的宽敞的屋内为用橱桂类家具自由分间的一屋式,并充分预计到如何适应未来变化的问题。设置在起居室的“柜台”具有随意选位的可能性。这样灵活的住宅设计,毫无疑问给当时的日本建筑带了了冲击。

两位现代建筑大师作品比较分析

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勒·柯布西耶 摘要:赖特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柯布西耶侧重于象征和几何学手段;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两位西方现代建筑大师的创作思想,望可以小见大,体会大师的独运匠心。 关键词:创作思想;流水别墅;空间构成;萨伏伊别墅;建筑美学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设计风格及理论: 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赖特的精神气质和建筑思想充满了古典气质,而且深受古典哲学和建筑传统的影响。如果和柯布希埃、密斯等现代注意建筑师相比较,他那有机的构图手法以及对充满人情味、历史感和地方特色的材料的使用、对机器美学的反感和抵制等待,又令其创作和标准的现代建筑有很大区别。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不像勒.柯布西耶那样严峻而乘张。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悬空的楼板铆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腰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山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的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个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坐落在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流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弥漫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显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建,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予

景观设计大师作品赏析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景观大师作品赏析 摘要:在以农业与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时期,西方传统园林服务于上流社会贵族和富豪阶层,是社会地位、权势与经济实力的象征。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西方社会逐渐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园林的服务对象变为城市自身以及普通市民,因而出现了开放型园林——城市公园与国家公园。它们的出现,拉开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序幕。 关键词:传统园林;城市公园;国家公园;景观设计 奥姆斯特德的主要观点 ?主张充满“人性”的设计 ?用理论影响美国景观行业发展 ?用行动促进美国景观教育进步 奥姆斯特德部分简介: ?1822年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 ?1937年当奥姆斯特德即将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时,他受到严重的漆树中毒, 这使得他视力下降,被迫放弃了正常的学业 ?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作《一个美国农夫在英格兰的游历与评论 (Walks and Talks of all American Farmer in England)》。

?1857年秋获得了纽约市中央公园负责人的位置 ?1865年与沃克斯共同完成他们在中央公园的工 作,并设计了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 ?1895年他退休了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 (Frederick Law Olmsted )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 ?他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规划 师和景观设计师,设计覆盖面极广, 从公园、从城市规划、土地细分,到 公共广场、半公共建筑、私人产业等, 对美国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不 可磨灭的影响。 年轻时的奥姆斯特德的不幸遭遇 ?在奥姆斯特德4岁的时候母亲去 世,从7岁开始他从住在一起 的外乡牧师那里接受学校教育。 他的父亲是-名成功的布料商,也 是风景的爱好者,奥姆斯特德的 假日大多花在与家人从新英格 兰北部到纽约州北部“寻找美 丽风景的旅行”中。1837年当奥 姆斯特德即将进入耶鲁大学学 习时,他受到严重的漆树中毒, 这使得他视力下降,被迫放弃了 正常的学业。 ——上图:纽约中央公园局部景观 不断努力的奥姆斯特德 ?在放弃学业后的20年里,他努力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在后来景观设计职业 的创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在一家纽约布类商店工作,并因与中国的 贸易旅行了-年。在1848-1855年间,他学习了测量和工程学、化学、科学种田,并在斯塔滕岛上经营了一家农场。1850年,他和两个朋友用6个月的时间,在欧洲和不列颠诸岛上徒步旅游,从中不止领略到乡村景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贝聿铭名言精选 建筑是有生命的,虽然它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 让光线来设计。 “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 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间构成。” 如果房间与自然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 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 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 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 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 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 奖。 作品风格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 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 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 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 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 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 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 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 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 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他在建筑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设计之初: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当密特朗总理以国宾的礼遇将贝聿铭请到巴黎,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义经典作品卢浮宫设计新的扩建时,法国人对贝聿铭要在卢浮宫的院子里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的设想,表现了空前的反对。在贝的回忆里,在他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当他于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当作“钻石”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 创作始末: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他反对一切将玻璃金字塔与石头金字塔的类比,因为后者为死人而建,前者则为活人而造。同时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过反映周围那座建筑物褐色的石头而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够的敬意。自认因卢浮宫而读懂了法国历史观的贝聿铭并不难从埃菲尔铁塔中读出建筑的命运:建筑完成后要人接受不难,难就难在把它建造起来。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足尺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投票表示意见。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文化习惯,同意了这个“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设计。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宽30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获得殊荣: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这个奖是一九七九年由「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金,每年颁发一次。贝聿铭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五人。这个奖是近几十年来的工作加起来评估的。

设计简史论文:我最欣赏的设计师——贝聿铭

我最欣赏的设计师 解压密码https://www.doczj.com/doc/c113150054.html, 模板https://www.doczj.com/doc/c113150054.html,/moban/mb1/ ——贝聿铭(Ieoh Ming Pei)建筑大师贝聿铭,流淌华夏的 信仰 他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被称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实践型建筑师”、“人民建筑师”,他是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他有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他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 一、背景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童年在上海和香港度过,传统家庭让他深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儒家观念。但香港的日子也让看到了一些西方的东西。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努力学习欧洲近代建筑知识,他日后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就深受柯比意的影响。 1948年,贝聿铭受聘于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期间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使他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二、设计风格及美学 1、建筑融和自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给贝聿铭留下深刻印象,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了他以后的作品。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第一,将内外空间相连,使自然融于建筑,让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呈现相辅相成的格局。第二,“让光线来作设计”,着重自然光的的投入。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莫测。人与自然共存,而不仅仅是自然。 1988年后,贝聿铭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工程,而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越来越接近于地干线,这是向自然回归的另一体现。 2、形体与空间的灵活运用 结构在建筑中占有很大地位。贝聿铭曾说:“形体和空间的灵活运用应是建筑师的着力重点。谈到形体和空间的运用,就必须考虑光和人的移动。借着这两者,建筑的形体和空间才能获得生命,如果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周全,便形成了成功的建筑。”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建筑材料考究 4、中西贯通 他贯通中西,建筑在与周围环境相融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这使他在西方既有亲和力又显得与众不同。中国文化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不时回忆我的出身背景,不这样做是很困难的。”但他绝不刻意突显这一点:“对我来

设计行业大师陈幼坚经典设计作品赏析

设计行业大师陈幼坚经典设计作品赏析 【摘要】艺术作品赏析,设计作品鉴赏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观摩中外设计行业大师的经典设计作品,掌握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思维方法,开阔眼界,加深理解,从而增强鉴赏能力和专业素养。许多人对一件作品的态度仅停 留在欣赏的角度,而鉴赏对于欣赏是更深一个层次,多在欣赏之后还有继续深入识别、分析、判断甚至批判的意思。一个好的设计创意,必有其打动人和耐人寻味之处。除了创意 之外,一个作品还受它的实用功能,工艺技术,材料,艺术品位,社会效益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设计;设计创意;作品分析;识别 一、艺术设计概述 1、设计作品鉴赏 艺术作品赏析,设计作品鉴赏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的基 本知识,观摩中外设计行业大师的经典设计作品,掌握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思维方法, 开阔眼界,加深理解,从而增强鉴赏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学生需要有能 够感受设计之美的眼睛和理解设计美的大脑。 许多人对一件作品的态度仅停留在欣赏的角度,而鉴赏对于欣赏是更深一个层次,多 在欣赏之后还有继续深入识别、分析、判断甚至批判的意思。可以说鉴赏是欣赏的一种升华,当然,当深入对一件作品的欣赏,则需要对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2、艺术设计涉及到的范围 艺术设计涉及到的范围很广。二维的有平面广告,书籍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等;三维的有的手工艺产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另还有三维空间环境设计,四维多媒体设计 与制作等等。虽然每个领域看似千差万别,但相互关联。这也是一个设计师即有可能进行 建筑设计,同时也有产品设计。如何评判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优与劣。但每个人都会因 为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生活经验,物质或精神需求水准等方面的因素而有不同的标准,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设计界的名人 谈到设计界的名人,二维平面设计的有冈特?兰堡、福田繁雄、靳埭强、陈幼坚等。 服装设计的有可可夏奈尔、克里斯汀?迪奥、三宅一生等;建筑设计的有弗兰克?劳埃德 ?赖特、勒?柯布西耶、贝聿铭等。他们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创意。 二、设计师陈幼坚及作品简介 以二维平面设计师陈幼坚为例,陈幼坚生于1950年,在香港长大,中学理科毕业后,只念过十个月的夜间设计课程。他曾赢得本地及海外设计奖项五百多个,其公司在1998 年japen typography association 所举办的比赛中,一连夺得九个奖项,当中包括一个最杰出作品奖。他于1989年更获得香港艺术家联盟颁发的“设计家年奖”。其公司在1996年被

景观设计大师作品分析

景观设计作业——大师作品分析 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的简介 Georg Hargeaves,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哈格里夫斯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主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哈格里夫斯有着近程式的自然观。通过对史密森作品的学习而开创了一种开放式景观设计新语言,在这种语言中“各种元素诸如水,风和重力都可以进入并且中影响到景观,”展现出他对自然因素独到的感受。烛台角文化公园“风之门”,麦斯比公园“大地之门”。 作品充满诗意。哈格里夫斯的作品被誉为“诗意的景观”,他的作品总给人意象不到的感受,这与他独特的设计理念分不开的。 作品分析 简介 广场公园(Plaza Park)位于圣·何塞市市中心,占地3.5英亩(约1.4hm2)。建于1986-1989年。投资额190万美元。这里既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场所,也是节日举行庆祝集会和演出活动的舞台,公园的周边为艺术博物馆、旅馆、会议中心和商务办公楼。设计通过叠加的手法,将一个新公园覆盖在原来的老公园上。设计保留了场地上所有成熟的树木,运用各种隐喻的手法,使用地域性的,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语言,使这个公园以一种地域性的风格来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圣·何塞市拥有300多年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还要久远。最早是由印第安人在此挖出了自流井,从而发展农业,最终形成了城市。

道路分析 场地是一个狭长的长方形,不仅是一个大的交通岛,而且是周围艺术博物馆会议中心旅馆等一些重要建筑的环绕中心。道路的布置看似随意,以斜交的直线道路系统为框架,实际上是周围主要建筑物的人流线路。道路是沿着人们在公园两侧的公共建筑间穿越的路线来设置一条宽阔的园路构成公园东西方向的长轴,沿路边设置了许多维多利亚风格的灯柱和木质座椅,这些旧式的灯具和座椅隐喻着城市300年的历史。 哈格里夫斯设计了一条从端点开始就斜交的直线道路,从公园的一端延伸到公园的另一端,为了避免直线单调,在道路中部使用道路高差和铺装加以变化。

大师作品分析小结

大师作品分析小结 这次的大师作品分析作业,我们小组四人分析的是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作品——萨伏依别墅。从查找资料到画草图到做模型绘制A1,整整五周中,我们对萨伏依别墅做了详细的分析,从而了解到一个建筑的很多非表面性的东西,让我们感触颇深。 最初是查找资料并绘制草图的阶段,我们收集了有关萨伏依别墅的许多资料跟文献。在查找过程中,这样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那一天小雨,当我们推开院门穿过绿篱,亭亭玉立的白色小楼便静静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绕过架空的门廊,走进宜人的门厅,循坡道而上,在屋室中徘徊,空间在流动,视线在流动;别致的楼梯,多变的隔断,浴室的躺衣,厨房的壁柜,室外的条案,室内的家具,以及白色、黑色、蓝色、绿色,一切都是那么质朴、简单,一切又都是那么新颖别致,独具匠心,不要说70年前,就是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毫不落伍和逊色,这才是大师!”一句话讲萨伏伊的特点尽显。 对萨伏伊别墅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开始找绘制草图所需要的想要的数据,想要找到准确的数据并非简单的事。我们分头查找,两个上图书馆找资料,我跟另一个同学则从身边已经买的书籍上和网上来找。最后,利用有用的数据,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因为萨伏依别墅有底层的独立支柱的特点,所以根据底层的柱网结构,绘制出了底层,再这样结合二层找到的资料绘制出二层,再是顶层。在绘制过程中,对萨伏伊别墅这个建筑的构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收集资料的过程培养了我们收集、整理、分析文献资料、理解建筑图纸的能力。 在绘制草图的同时,我们制作了一个草模型,在制作过程中,才发现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曲面怎么做,萨伏伊别墅底层的弧形墙怎样才能与其他墙体连接牢固等。我们边想边做,初步完成之后,心里也就有了底,接下来就是制作正式模型了。 在做之前,因为时间不多,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且尽量做的最好。我们小组一起讨论了各自的时间表,因为课时有些不同,所以时间未必能凑到一起,讨论下来,只要同时有两个人有空变来做。 制作的模型该如何拆解才能使拆解方式与状态更准确。在我们的讨论之下,别墅车库的设计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特殊的组织交通流线的方法,使得车库和建筑完美的结合,使汽车易于停放而又不会使车流和人流交叉,所以我们选择的剖切位置主要是把别墅中间的坡道展示出来,来展示萨伏伊特殊的交通流线。在决定完如何剖切之后我们便开始模型的制作了。 在开始时我们碰到的问题,就是老是忘记做门,草模没有做门所以当时并没有发现。于是我们马上查找萨伏伊的实景照跟其他一些能够现实别墅内部交通流线的图,这才解决了问题。一路紧赶慢赶,光做底层就花费了我们很久的时间,想要把模型做的细致,就必须要把每块割下的模型板进行打磨,以致使板跟板之间能够很好的贴合。在做弧形墙体的时候,我们把厚四毫米的纸板划穿一半,然后就形成了可以折成弧形的纸板了,然而弧形有一定的韧性,很难将其与其他墙体连接紧密。我们一起想了很久,最后决定以两层卡纸的外墙一层和一层互相交错黏贴的方式将其固定,实施后发现很成功。 在不断有新问题出现的过程中,我们终于一起将正式模型做完,每个人都尽着自己的最大的力,看着从自己手里再现的萨伏伊别墅,别提有多激动了。 最后是绘制图纸,绘制过程要注意的是图纸的排版,整个版面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自己在不同排版中比较,来获得不同的感受,再去选择最后出来的效果。图纸中包含

建筑大师作品分析

ZHANGLEI 张磊 建筑师——————梁井宇 梁井宇,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曾工作于国营设计单位,及与人合作创办设计工作室。1996年到加拿大留学和工作,学习了电脑图形学与电脑动画,并对游戏设计产生兴趣,还曾经工作于游戏公司电子艺界,是一名电子游戏场景设计师。2003年回国,先到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任首席设计师,2006年,与九源三星事务所场域建筑事务所,任主持设计师。梁井宇,是个追求原创性的建筑师,他既不重复自己的过去,也不重复别人,总想做新东西。创新性的事务所,始终是他的追求。 在加拿大时,梁井宇曾浸在电脑的虚拟世界里,虚拟世界中的完全自由化和无拘无束的想象,让当时的他找到了新的倚靠与追求。而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梁井宇体会到游戏空间的幻觉与美好,而游戏中对于空间无设限的形体扭曲与创造及无局限的变化法则。在现实中受局限的真实空间所无法表达的,这也勾起了他从虚拟到真实之间的转换与尝试。可是,梁井宇后来似乎也厌倦了这样的追求,因为毕竟在虚拟世界里很难像实际建筑一样,可以表达一种真实的力量。所以,之后他有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中,去追求真实的、可以实现的建筑。 真实到虚拟,是梁井宇从国内到国外的设计转换;而虚拟到现实,又是他从国外到国内设计转换,当梁井宇回到建筑领域后,他是从以后对软件虚拟与精神化的游戏场景操作,转向一个对硬件现实和物质化的建筑操作,所以,他对曲面形体的的兴趣,似乎想将虚拟世界中的3D曲面转化到现实世界中实现,这展现在中联环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办公空间中的一道曲面墙体设计中。他将一道墙面处理成柔性物体,这似乎嗅出他思考着将虚拟世界中的软化与柔化物体,这似乎嗅出他思考着将虚拟世界中的软化与柔化运用在墙体上。因为在设计操作中,这是必须经过电脑运算而得出的曲面比例和组织构成,这样对空间的图像变大更加直观,也能探索新形态空间的各种可能性。另外,他也关注到材料的细部与构成,比如在办公空间中有不加修饰的混凝土墙、局部氧化的钢材、线管的裸露、墙上细部收分处理等,从曲面形体与材料构成,到建筑中的小物件与小细部,这是他受到艺术家的启发,对真实世界、真实材料再现的一种渴望、一种补偿,他希望作品中能暴露材料的真实质感,合理运用及贴切表达材料的物理属性,对抗重力并反映材料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曲面的墙体,即可以观赏,又可以是功能性的考量。座椅,似乎也带有点表皮造型的设计倾向,它就是在既有墙体上生成的新形态,而这样的办公空间,有整体也有局部,除了室内设计以外,也偏向于家具设计与工业设计,横跨的方式似乎也暗示着梁井宇后期朝向多方面发展的设计趋势,尝试一种跨界的模式。 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项目中,梁井宇把虚拟世界中的曲面想象转化成更实际的建筑外墙,他用红砖来形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

普利兹克奖(1979-2013) 一、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1)代表作品: 1949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Glass House New Canaan 1980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1984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AT&T Building New York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①10,000多盏银色玻璃窗用硅酮胶水粘在建筑上,使建筑物承受8.0级地 震及每小时100英里的强风。 ②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打开,以使晨光与和暖的微风来烘托朝 拜圣礼。 ③祭坛和道坛由花岗岩制成,17尺高的十字架被设计成18开书页宽镶金的 老式结构。 (2)设计概念: ①注重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以及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 等方面的作用。 ②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 ③他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 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

二、1980年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墨西哥 (1)代表作品: 1948 巴拉干住宅Casa Luis Barragan 1955 安东尼奥·格雷夫兹住宅Antonio Galves 1968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San Cristobal ★巴拉干住宅: ①对墨西哥民居传统的延续。 ②生活区门厅是一条黑色熔岩石铺成的长廊,这种过渡空间与传统一致。 ③休息厅内有一堵粉红色墙,反射出柔和的粉红色光线。 ④起居室有块落地玻璃窗面向庭院,窗子只有两条极细的分隔。 ⑤建筑中有许多矮墙隔断,形成良好的光影变换的效果。 (2)设计概念: ①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 ②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人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 ③对水运用的灵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 的喷泉中。 三、1981年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 (1)代表作品: 1959 莱斯特大学工程楼

解析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解析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贝聿铭先生是当今国际建筑界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师。他那些矗立于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向世人允分展示了他的风采、贝聿铭的成就及其对当今建筑业的影响自然是不必言说的,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他的童年与青少年时代。18岁那年去美国接受西方教育。由于这种特定的经历,贝聿铭兼收并蓄了中国人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剖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贝聿铭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格的借鉴,使其作品充满了中国元素。 下面以他的建筑作品香山饭店为例,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元素。 选择在香山兴建香山饭店,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是为了寻找“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的探索性提案”,也是为了对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进行探讨。他对香山饭店在施工过程中和建成以后与香山这个特定环境的关系是非常重视的,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所以他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结合地形的、高低错落的、院落式的多层建筑。将庞然大物切成许多小块,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的目的。同时,在对这些3层-5层的底层建筑设计中,较重地加入传统园林建筑的色彩。 在建筑物的设计创作中,贝聿铭放弃了古典式的大屋顶,而代之灰色的小坡。客房各翼的顶层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常见的

形式硬山和单坡屋顶。这使人们从地面上看上去时,客屋部分的屋顶形成一种韵律,体现了传统风格。而覆盖在“常春四合院”上面的,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也正是汲取了中国传统的九脊顶精髓。同时他在立面上,仅象征性的用砖贴出一些窗权,在大面积的白墙上挖出一些深色的窗权。在这单,我们看不到出檐深远的屋顶和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中国传统的青色文化,而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平面化的抽象图,各种古典意味的元素全压缩在墙面上,表达出贝聿铭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理解和重新诊释。从这一点上说,他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一种新的高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选择的道路。在整个香山饭店的色彩上,也延续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风格,从室外到室内,基本上只三种颜色:白色是主调,白色的墙面,包括外墙和内墙,白色的顶棚、屋架,白色的桌面、茶几和灯具;灰色是仅次于白色的中间色调,在室外用在勒脚、门窗套,联系窗户的装饰格带,屋顶、围墙压项等处,而目一律用磨砖对缝,在室内,用在地毯、卧具、沙发、办公桌椅等处;黄褐色,用作小面积点缀,如墙面花岗石勒脚,木材的楼梯,室内装饰格带,布自一制的窗帘等。这二种颜色组织在一起,无论室内室外,都十分统一,和谐高雅,使来到香山饭店的人们,看到每一个细小的部件都不会忘记是在香山饭店,这一点看起来似乎简单,但最难做到。 可见,在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审美方式,使整个空间形态处于一个精心策划的符号系统中,体现出一种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与交融他试冬用传统建筑的语

丹克雷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米勒花园 班级:景观学11-1班 学号:20114175 姓名:聂敏江 指导老师:严敏 摘要:通过对丹·凯利的作品---米勒花园的分析,从作品概况,场地状况,案例分析,案 例启示四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一)丹·凯利大师介绍 丹·凯利是美国现代结构主义景观设计大师,1912 年出生于马塞诸塞州波士顿的一个普通人家。他是“哈佛革命”发起者之一,也是美国现代园林设计的奠基人。 1912年9月,丹.凯利出生于波士顿。 1936年进入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学习园林设计。 1997年获得了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勋章,是美国首位获得该荣誉的园林设计师。 最经典作品—米勒花园。 2004年2月21日,丹.凯利因病去世,终年91岁。 丹·凯利大师生平 1931---进入当时很有名的瓦伦.曼宁德设计事务所,接触到了欧洲的古典园林艺术。 1936---进入哈佛研究生院,大量汲取了东方与欧洲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华。 1945年二战结束后---凯利有机会周游西欧, 实地考察欧洲的古典园林。 50-60年代---一生最多产的时期,诸多作品逐渐吸引大众视线。完成米勒庄园的设计,这是其设计生涯中最大的一次突破。 60-80年代---在世界各地完成很多作品,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景观设大师的地位。 (二)米勒花园场地状况 米勒花园作品概况 谈到丹·凯利的作品,就不能不谈米勒庄园,1955 年在印第安那州哥伦布市的米勒花园, 是他第一个现代意义的作品, 是丹·凯利的第一个现代主义设计作品,也是现代景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米勒庄园中,凯利首次实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对话,他把在勒·诺特那里学到的古典主义元素———方格网、几何构图、比例关系等与现代主义的开放、无止境、动态、简洁等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 米勒花园作品背景 建造背景米勒家族在二战后的哥伦布市对工业、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举足轻重,他们是现代社会少有的那种纯粹的艺术赞助人,在他们的资助下,哥伦布市邀请了一些当时非常著名的建筑师为城市设计了一系列公共建筑。因而当他们请沙里宁设计自己的住宅时,显然要将这座住宅作为整个城市现代建筑运动的一部分。 建造背景米勒住宅及花园位于哥伦布市华盛顿节和Flatrock河之间的一块地上(图1)。有沙里宁和洛奇设计的住宅位于有常春藤覆盖的方形基座上,住宅位于比Flatrock河冲击平原高约15英尺(约4.5米)的平坦方正的高地上。建筑周围是一块长方形的约10英亩的相对平坦的基地(图2)。刚从欧洲归来不久的凯利在米勒花园中试图用古典主义造园元素来表达空间感,希望这种园林能够满足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

《贝聿铭全集》经典读后感10篇

《贝聿铭全集》经典读后感10篇 《贝聿铭全集》是一本由(美)朱迪狄欧(Jodidio,P.)+(美)斯特朗(Stron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3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一):归功于时代与对业界的熟悉 一直很喜欢他,也很好奇为什么能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答案很简单就是获得美国的认同,我相信跟艺术沾边的所有领域都是的吧.确实你的能力想长效保留并影响当代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艺术商业的手段,也就是获得欧美的认可.其实这种推广和营销能力我认为要比一个人的才能更有趣.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二):算是一本了解行的普及读本 由于贝律铭的论著较少,若考虑其普及的入门读本,本书还是不错的。 图片精美,背景故事较为丰富。 但,书中(或许是翻译的问题)很多地方,语言体系较为混乱,重复,像是很多资料拼凑成的。 同时,书中所列建筑够全,却不够细,基本的总平面图和平面、剖面图都非常缺失,即便有,也是图幅很小。不太合适专业人士或者学生做深入学习和研究。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三):读书札记 这本书买了很久今天才读完,去年跟婧婧说我很喜欢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婧婧去了还拍了很多照片带回来分享给我看。你看好的建筑也承载了人和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 一直都很喜欢现代建筑,喜欢几何图形在建筑里的运用,贝聿铭在运用这些元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抓住建筑的精髓。真希望我们国家多一些真正的愿意思考的建筑设计师。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四):实现夙愿,感觉非常不错!

折服于贝聿铭先生建筑作品的魅力,一直想买一本作品集,今天实现夙愿,感觉非常不错!这本作品集印刷精美,图片清晰,收录作品全面,每一个作品所配文字不是对作品本身的简单介绍,而是对具体作品的起因、发展、结果的较为真实的记录,其中不乏许多颇具启发性的文字——窃以为这样的文字远胜于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对于喜爱建筑的人,的确是一部值得时常翻阅的作品集,也是我目前能找到得最好的贝氏作品集,不惴浅陋,盛赞。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五):英文原版价格让人泪花流。。。。 读英文原版的书籍当然是最有意思的了。。。。。但是这个价格也让人泪花流。。。。。贝聿铭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中国建筑家之一。不过每次看到他我都在想,如果他一直在中国,他的理想还能保存么? 我们总是被生存的现实沦陷,总是被物质蒙蔽双眼,但是我们的梦想,却在我们的冷淡中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贝聿铭是特别的,在建筑的领域里面,他也是个性的,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但愿人类能多出贝聿铭,而不只是某某。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六):英文原版价格让人泪花流。。。。 读英文原版的书籍当然是最有意思的了。。。。。但是这个价格也让人泪花流。。。。。贝聿铭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中国建筑家之一。不过每次看到他我都在想,如果他一直在中国,他的理想还能保存么? 我们总是被生存的现实沦陷,总是被物质蒙蔽双眼,但是我们的梦想,却在我们的冷淡中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贝聿铭是特别的,在建筑的领域里面,他也是个性的,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但愿人类能多出贝聿铭,而不只是某某。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七):好书推荐! 一本好的全集胜过一本传记,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职业生涯的轨迹。读《贝聿铭全集》,比读他的传记更有收获。 贝聿铭先生堪称当代最负盛名的华人建筑大师(没有之一),全集问世,意义重大。而贝聿铭对中国的古建筑保护和当代建筑,也发出过切中时弊的警示。全集无疑为人们全面了解其建筑理念,提供了珍贵材料。关于城市建筑、规划的书在国外运营成熟,是向市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一、艺术特点 贝聿铭光线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 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 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贝聿铭玻璃钢材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贝聿铭巧用混凝 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 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 雕塑。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贝聿铭几何构造 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

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之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之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1982-1991)是贝聿铭先生所有建筑作品中最高的一幢, 1990年5月落成后他就宣布退休,这幢建筑象征着贝氏事业的巅峰。曾主编<建筑论坛>的著名建筑评论家Peter Blake赞赏它为继西格兰姆大楼后最优秀的玻璃幕墙大楼。 香港与贝聿铭本人一样,把东西方文化交融得如此出色。贝聿铭家族与中国银行渊源甚深,早在1920年,贝聿铭的父亲就已经是香港中国银行的主管,后来更曾任中国银行的总经理。1982年,当中国银行的代表前往美国时,贝聿铭欣然接受了这一设计邀请,并把这项邀请视为对中国和中国银行所尽的义务。当时,汇丰银行由著名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那座里程碑似的大厦建在港湾边沿,位置显要,而且有庞大的10亿美元预算作后盾。贝聿铭可享受不到这些优势。他只得到1.3亿美元的资金,而且地皮面积小,环境荒凉,高架公路从三面把那里框死。香港的港口和小山之间已经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四五十层高的摩天大楼。贝

聿铭要想在如此不利的地皮上建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就必须把大楼造得出奇地高。他自己也承认,纯粹依靠垂直高度的表现手法与香山饭店深思熟虑的朴素风格相比,是“180度的大转弯”。问题是,香港每一街段所拥有的摩天大楼数目已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贝聿铭承诺说:“银行大厦的西洋派头将不比任何其他建筑物逊色。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术也有办法建筑一幢现代大楼。” 在传统的高层建筑中,大楼重量随楼层的增加而增加;楼越高,柱越粗。建筑师们给支撑建筑物重量的长方形框架绑上横向拉结条起稳定作用,防止大楼侧面发生摇摆。由于香港经常受台风袭击,其横向拉结条的标准是纽约的两倍。如果换一位不像贝聿铭那样敢于大胆创新的建筑师,在面临这种额外的负担和预算资金不充足的情况时,也许就满足于建造一幢标准的50层盒式楼。然而,诺尔曼·福斯特那幢大受赞扬的银行大厦就坐落在两个街段之外的地方,不可避免的竞争促使贝聿铭尝试一切建筑可能。 从香山饭店回美国后不久,贝聿铭请儿子山地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纵向切开,做成四个三角扇面柱,再将顶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带把柱绑在一起。当贝聿铭滑动这些柱子,让它们互相分离时,在向上达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体积逐渐缩小、带有壁阶的塔状物出现了;在达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时又分别出现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状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继续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顶点。山地说:“父亲喜欢在召集助手之前闭门思考问题。我觉得,上述构思在父亲头脑中已完全成形。” 贝聿铭把图纸和由那捆柱子发展成的模型放在一起给莱斯,这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从贝聿铭的建筑灵感中发现了一种新概念的萌芽。这种概念将用经济实

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罗比住宅 罗比住宅Robie House作者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0建筑3班刘继盛211007087郑炜211007109??一、作者简介??二、建筑概况??三、设计理念??四、风格特点??五、场地分析?? 六、空间组织??七、立面分析??八、材料分析??九、总结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年6月8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他享有92岁的高龄。1959年方去世是现代建筑家中少有的高龄大师得以亲自经历了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并且亲眼看到战后的“国际主义”建筑运动和密斯的“少就是多”原则兴盛。毕生设计了大量的住宅建筑和少量的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提出了”有机建筑”理论和草原式美国住宅模式。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罗比住宅兴建于现代主义思潮方兴未艾时期是芝加哥南部芝加哥大学校园内的国宝级作品。这个作品成为赖特“大草原”模式风格的代表作完成后在欧洲引起了极大反响。被打上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烙印的它为20世纪的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罗比住宅兴建于一九零九年至一九一零年从设计到竣工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当时是不多见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踏着历史前进的节拍历经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从一座摩登建筑演变成为“建筑博物馆”。弗雷德里克·罗比于一九一一年搬离了罗比住宅但直到一九二六年罗比住宅还一直被用作私人住宅使用。一九二六年罗比住宅迎来了其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它连同其中的家具被卖给了芝加哥神学院用作学生公寓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建筑老化。到了一九五七年“年过半百”的罗比住宅面临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它面临着被拆毁的危险。得到这个消息已过耄耋之年的赖特赶到这里看望这个他半个世纪之前的作品并称罗比住宅为“现代建筑的里程碑”。对于学院想拆毁罗宾别墅的行为赖特非常生气并痛惜地说拆掉该别墅就像毁掉杰出的雕塑作品和美丽的绘画一样令人痛惜。①对于历史建筑和城区发展相矛盾时人们似乎不得不进行抉择但是很多古建筑还是在学者们的一片反对声中被拆除。不过幸运的是赖特的观点得到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认同该公司买下了这栋别墅使之幸免于难并于一九六三年将它捐献给了芝加哥大学一直被用作办公地点。③现在罗比住宅被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供一些学者研究和一些游人观瞻。它像别的古建筑一样很多人只愿意品评和玩味它们却很少有人再愿意住进这样的房子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被现实的人们所抛弃并终将化为尘埃融入历史长河中。②为了更好地保护赖特设计的建筑一九九二年芝加哥大学专门成立了赖特建筑保护组织罗比住宅位于被保护建筑之列。一九九七年一月该组织和芝加哥大学、美国国家历史保护组织共同签署了一份协议计划花费七十万美元并用十年时间对罗比住宅进行修复。现代建筑里程碑罗比住宅是幸福的因为它建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并逐渐发展成熟时期这使它的“美”已不仅仅来自建筑本身而且还代表了一个建筑流派的审美情趣代表了一个时代建筑的价值取向。正是其所具备的这些社会历史意义才使得它有机会“笑看云卷云舒”一百年甚至更久。十九世纪后期西方建筑界产生了一种被称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这种思潮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展成熟五六十年代风行全球。而罗比住宅的设计者赖特恰好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罗比住宅在建筑风格上受到这种建筑思想影响之深不难想象。1、崇尚自然的建筑观由于赖特从小就生长在威斯康星峡谷的大自然环境中的缘故在赖特的建筑中我们能很明显地体会到他运用自然元素、模拟自然以及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手法。赖特所提出的草原风格建筑、“美国风”建筑有机建筑理念、对材料的认识和尊重、广亩城规划等都是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2、有机建筑理论1894年赖特在一次演讲上公开提出: “让你的建筑看起来似乎从基地里自然生长造型同周围的环境完全融洽让自然来主导这一切”。他所定义的有机建筑是建立在自然建筑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适应时间、地点、人物。同时他强调建筑的统一性即建筑局部和整体必须达到和谐一致。3、属于美国的建筑文化赖特的第一个雇主沙利文确信真正的美国式建筑应该是具有美国特色的而不是通常人为的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