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音乐简史课程论文甄晓明

  • 格式:doc
  • 大小:54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

论文题目:中国音乐的发展和融合

课程名称:中国音乐简史

任课教师:甄晓明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国音乐的发展与融合

摘要: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融合发展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

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夏商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中国古代音乐的第一个特点是它属于五声音阶体系,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被称为“五声”,众所周知的就是《广陵散》、《高山流水》和《梅花三弄》了。由于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详见“六艺”),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在中国古代士大夫普遍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就应该精通琴棋书画。而这里所谓的琴就是音乐了。

二、中国古代乐器

《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石音包括编磬、特磬;土音包括埙;革音包括鼓;丝音包括古琴、古瑟;木音包括柷、敔;匏音包括笙、竽;竹音包括箫、笛、管、篪;编钟、磬这两种乐器所发出的音响清脆明亮,被称为“金石之声”,是官方认可的“最高雅的声音”。现在所说的丝竹就是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

到汉朝和唐朝以后,中国通过西域和国外的交流频繁,西方主要是伊斯兰教世界和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唐时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地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得以乐器流传,正式在“民乐”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

三、中国古代音乐与历史的融合

现在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这些可以看做是上古时期的音乐。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夏商周时期。夏商时代为封建制的早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高等阶级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濩》。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

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磬。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中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到了中国封建制成熟的时期,也就是周王朝。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可以说,周代的音乐文化是高度发达的。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这些都是声乐技术上的高度成就。可以说在礼乐制度的完善方面,周代做了很大的贡献。

进入秦汉时代,出现了新的音乐体——乐府诗。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在汉代的西北边疆出现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而随着相和歌的发展出现了清商乐,并得到东汉末期曹魏政权的重视。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以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带到内地。由此可见当时各族人民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十分普及了。

隋唐时代是一个政权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的时代。所以在魏晋以来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基础下,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乐、安国(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的乐器。有关琵琶的有名著作非白居易的《琵琶行》莫属了。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

宋、金、元时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特别是进入元代以后,随着元曲的发展,音乐也得跟着发展。而此时新的乐器也出现了,民族乐器三弦出现!而受元曲的影响,中国音乐也开始更注重于唱。随着元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总结戏曲演唱理论的专著,即燕南之庵的《唱论》,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则是北曲最早的韵书,他把北方语言分为十九个韵部,并且把字调分为阴平、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