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弃疾“以文为词”论

辛弃疾“以文为词”论

辛弃疾“以文为词”论
辛弃疾“以文为词”论

辛弃疾“以文为词”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绍兴十年生于历城。其时,山东已沦为金土,其祖辛赞,虽仕金廷,仍育其孙以抗金复宋之志。二十岁时,祖父去世,辛弃疾率两千余众揭竿起义,投靠耿京之农民军,任掌书记。其后,耿京为张安国所杀,张叛逃金国,辛弃疾手持龙泉宝剑,亲率五十死士,于万军丛中,生擒张安国,押解建康,明正典刑。并策动上万士卒,投奔南宋,召为司农寺主簿。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于任上厉兵秣马,力主北伐,上《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奈何临安群小,不思复土,偏安一隅,苟且避祸。辛弃疾虽为奸小弹劾七次,但仍不改其志。终悲愤而死,死时,口中仍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存诗词六百余首,为豪放派领军人物,世称其词“色笑如花,肝肠如火”,被后世誉为“词中之龙”。其以文为词之论,更是开百代文词之先河。

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稼轩词》曰:“弃疾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刻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范开《稼轩词序》云:“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

不在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

宋人陈模云:“《贺新郎》(绿树听鹈鹅)一词尽集许多怨事,全与太白《拟恨赋》手段相似;止酒赋《沁园春》(杯汝来前)、《答宾戏》、《廨嘲》等作,乃是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

明杨慎云:“近日作词者……以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云:“稼轩词‘杯汝来前’,《毛颖传》也;‘谁共我,醉明月’,《恨赋》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云:“稼轩词使其豪迈之气,荡决无前,几于嬉笑怒骂,皆可人词。”

上述名家之论,皆为点破一语:稼轩之词,以文为词,英雄之气,力透纸背,才力所至,无所不可。

以前人论及之《沁园春》为例,其词曰: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於知已,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於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全文以问答体之形式,成功塑造了酒杯的喜剧形象,正合“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词序。其特点在于:第一,突破了原有调式规范,大量采用散文句法。如“杯汝来前”的上一下三节奏,便打破了《沁园春》词调中四字句惯用的二二结构,而“汝说刘伶”三句则应一气读下。第

二,多处用典和化用散文成句,如刘伶典故,又如“醉后”句用《晋书》,“少恩”句用韩愈《毛颖传》,“吾力”句用《论语》,“麾之”二句用《史记》等等。第三,词中反复议论说理,具有鲜明“为词论”倾向。凡此种种,均呈现了稼轩词“以文为词”的个性特征,是前人歌词中所未见或少见的。

即便于辛弃疾的小令中,也可见其“以文为词”的痕迹。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全词一气贯注,意脉不断,三问三答,彼此呼应。突出了作者呼唤英雄横空出世,亦以英雄自许的阔大胸怀。在短短数十字的小碎篇章中,辛弃疾运用了杜甫《登高》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化用了《三国志》中两个典故,但却不觉繁冗,不嫌突兀,足见稼轩“以文为词”的纯熟手段。

刘辰翁反对陈师道《后山诗话》评韩愈“以文为诗”、苏轼“以诗为词”之“非本色”的观点上,于其《须溪集》卷六《辛稼轩词序》中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率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乃稼轩横竖烂漫。乃知禅家棒喝,头头皆是”。

钱钟书在《谈艺录》对辛弃疾作词用语的突破大加赞赏,认为“横竖烂漫”、“禅家棒喝”,充分肯定了辛词的艺术成就。实际上,刘辰翁还

在《须溪集》卷六《赵仲仁诗序》云:“文人兼诗,诗不兼文。杜虽诗翁,散语可见,惟韩苏倾竭变化,如雷霆河汉,可惊可快,必无复可憾者,盖以其文人之诗也。”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议论、叙述相融相间,经史子集夹杂并用。“以文为词”的散文化的笔法更使得全新的意象充分展示并跌宕多姿。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辛词散文化的语言形式开辟了新的词境和行云流水的表现,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如《沁园春》:“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又喜欢用通俗的民间俗语。如“快斟呵,载诗未稳,得酒良佳。”同时将诸多的经传、故事、名言等传统文化中的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更易于在揭示对象的因果关系和描述过程的线性运动中清楚地剖白词人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倾向,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立体地再现主体心灵活动的轨迹。如《贺新郎》:“甚矣吾衰张。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作者在词中化用了一系列凝固着一定时空的历史故实、名言隽句,而这些典故与诗句是特定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有着鲜明的指向性。词人巧妙地用散文化的语言平静自然地叙说着不同时空里的人与事,并将其综合成艺术的有机体,表达了主体内心的苦闷和愤恨。最后,词人又通过对历史的回眸与现实的凝视,将满腔郁结的愁绪爆发成愤怒的呐喊:“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人。”这是英雄失志的怨恨,也是英雄末路的悲鸣。在一连串的议论中凝定主体的情感,饱和主体的思想,立定主体个性鲜明的生命形象。

清人刘熙载《艺概》云:稼轩词龙腾虎掷, 任古书中俚语、廋语一经运用, 便得风流, 天姿是何敻异!”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言, 词中所用的典故就有: 孙仲谋曾迁都于京口; 刘裕曾居于京口及其所发动的北伐战役; 西汉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史迹; 刘宋王玄谟伐北魏大败而归的史实; 北魏拓跋焘追击王玄谟至长江北岸, 建佛狸祠的故事; 廉颇晚年“一饭斗米”而不受重用的故事。百余字中,竟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以志其主观情绪,一样丝丝入扣,神情尽显。这样,不仅使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

辛弃疾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词的创作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故辛弃疾的用典艺术是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白雨斋词话》便有言: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辛词笔下的形象,都是些气吞山河、龙腾虎跃的形象,而补天裂等又都具有夸张、浪漫的色彩。即使写自己的痛苦与醉倒也不失豪放本色。如“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又使用浪漫主义手法,使人物形象和感情色彩冲破时空的局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驰骋。如《归朝欢》上阕云:“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辛词以文为词,故而意境雄浑苍茫,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且,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稼轩内心怀着英雄无路的幽愁暗恨而登高远望,四周如美人发髻般的重重叠叠的山似乎也在献愁供恨。在这样一种楚天千里的雄浑、苍茫的意境中,既抒

写了他纵横驰骋的理想,又尽情地渲泄了内心奔涌而压抑的情感。

辛稼轩以文为词的作品大都气势宏大,但亦有或是纤细密丽,或是含蓄蕴藉,或是情思哀婉,如伤时感怀、离愁别绪、歌伎侍宴、酬唱赠答等的作品。如《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沈谦《填词杂说》评论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 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全词以思归口吻来写,题为“晚春”,表面上是写晚春景色,伤春惜春,其实是写闺情闺怨,表达了柔靡深婉的愁情。缠绵柔婉之情通过凄迷的画面、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选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委婉浓厚,真切动人。

辛稼轩的词又刚柔兼具,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种浓而不媚、柔中有刚的卓异风格,是辛弃疾对婉约词艺术风格的新发展。“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气魄雄大,感慨深沉。而到了结尾,却又格变调异,转而写道:“可惜

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虽郁勃不平,但已是“潜气内转”。又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有“将军百战身名裂,向何梁,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这样激昂慷慨、悲愤强烈的豪言壮语,又有“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这样凄切愁苦、低婉忧伤的句子。

稼轩词中那些刚柔兼具,豪婉并举的作品,写豪情,却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之气,这正是辛词既兼容豪放婉约两派之美而又逸出两派之外的独特之处。

辛弃疾以文为词,使词作寓庄于谐。表面看来是游戏之作,用幽默的笔调,诙谐的口吻塑造了一些令人发笑的形象寄寓着非常庄重的主题,只不过这主题太强烈太难以表现,于是只得衍为变调加以发挥。如《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此作以诙谐之笔发泄内心的愤懑,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不便明说却又不吐不快。上阕正话反说,下阕极戏剧性的在我与松的对话中写出自己极孤独的内心和难以为人理解的醉醒中的折磨与挣扎。辛词的庄谐风格特色是词句浅豁又哲理深蕴,既充满书斋的睿智又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亦庄亦谐,亦雅亦俚,庄而不病于迂腐,谐而不滥于油滑。

在词史上,辛弃疾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兼行,随意挥洒,而精当巧妙。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艺术实践给后代的词家诸多启示,其所表

现出来的风格的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境界,在词史上留下一座永远的丰碑。

辛弃疾是词坛上绝有的英雄,且不论其文韬武功、胸怀鲲鹏、矢志报国、至死不休。一个享誉千年的文人,能于万军丛中,生擒叛将,悬于马上,这本身就是一篇传奇。其识、其胆、其勇、其智,穿越千年,依然能于繁华都市中栖身浸泡的现代人心中升腾起万丈波澜。正是其灌盈综身的英雄之气,喷薄出横绝古今的磅礴诗文。文为英雄胆,词为英雄气,纵横千年,唯有辛稼轩,能于两者之间,穿越厮杀,几番轮回,以文为词,以词纵志。所纵,亦非庸庸碌碌、呻呻吟吟、怀才不遇富贵之志,乃还我河山,北伐复土,舍男儿七尺身躯无以精忠报国之志。英雄为词,力透纸背,以文为词,更蕴乾坤古今,宇宙生灵于墨端。缘何?我中土之人,自仓颉造字,以至唐宋,惟依百代文辞,传千年文明于今世,先辈血汗,尽在文中。而辛稼轩偏能以文为词,以词驭文,相较苏东坡之以诗为词,其格局气势、万象百态,自不待说。世誉辛稼轩为“词中之龙”,非为过誉,恐有不及。

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作业6 辛弃疾词两首 新人教版必修4

课时作业6 辛弃疾词两首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稼轩.(xuān)仿佛.(fú)涔.涔(cén)鲈鱼堪脍.(kuài) B.玉簪.(zān) 无觅.(mì) 金戈.(gé) 封狼居胥.(xū) C.嘉.许(jiā) 江堤.(dī) 菜羹.(gěng) 排难.解纷(nàn) D.寥.落(liáo) 尽.管(jìn) 仓皇.(huáng) 舞榭.(xiè)歌台 解析:B项,“戈”应读gē;C项,“羹”应读gēng;D项,“尽”应读jǐn。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 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 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 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 解析:B项,“概”应为“慨”;C项,“胪”应为“鲈”;D项,“雀”应为“鹊”。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 )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解析:A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碧梧老枝”;B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D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 答案:C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楚天 ..远目(小而高的山) ..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 遥岑 B.断鸿 ..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 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 D.赢得 ..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 解析: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脍”指把鱼、肉切细;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答案:A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 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

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 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 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 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 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 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一、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3) (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 的光彩 (3) (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4) (三)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 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5) (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6) (五)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 (6) (六)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 (7) (七)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 (8) (八)表现在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 (8) 二、形成爱国情怀的原因 (9) 三、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词 Abstract:Xin qiji word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scholar's different lies in his word not with ink to write, but dipped in blood and tears daub and become, today we read the word is always can clearly see a great patriot immersed in the ink in defining and bring the 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 and overpowering momentum. He finish his lifelong ci creation to vent to their JiangChang daggers to serve the country cannot gallop, retrieve the grief and indignation and disappointments of zhongyuan sunvo company, so in his words often is in the hoyywood hills hero image, and these hero image for its own bumpy encounter and has a deep sadness in the heart of the soup. And he spoke with patriotism as life concept of spirit also can't help letting people deeply admire and honor him! Key W ords:Xin qiji; Patriotic, word 前言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论辛弃疾

从人物意象视角探析辛弃疾词的苦闷意旨2009-07-07 20:43 摘要: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风豪迈激昂。然而,人生的坎坷,仕途的波折,有才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使其内心充满深深的苦闷之情。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关键词:辛弃疾苦闷原因人物 辛弃疾既是文人也是武将,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使他词风格豪迈激昂,雄浑壮阔。然而,结合其一生分析,辛弃疾的词中还蕴含着深深的苦闷。他的一生仕途坎坷,这样他的政治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就不能实现。虽自负有管仲、乐毅一样的才能却不能施展,满腔幽怨无处发泻,最终含恨而逝。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浅陋地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1)功成名就的英雄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义端说他是“青兕”①,陈亮说他是“真虎”②,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③,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辛弃疾早年在抗金一线领兵作战,二十二岁的他便聚集了2000多人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曾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捉拿叛徒,名重一时。“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正当他踌躇满志,激情满怀之时,朝廷却一再地把他调离前线,这主要与他的身份有关。靖康之变之后,宋朝南迁,遗留在北方的文臣武将、老百姓仍然很多,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对金人压迫的不满,很多人被迫南迁,这些人被称为“归正人”④,这称呼带有轻视的意味,在实际的政治生涯中也是区别对待的。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岳父范邦彦都曾在金为官,所以朝廷对他很不放心,不肯信任他,但他确实又有才能,这样朝廷一方面对他委以重任,同时又不断的提防他。主要表现在不时调离他的职务,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在1178年离开江西时写的《鹧鸪天》中有这样一句话:“聚散匆匆不偶然,两年历遍楚山川。”离开湖北写的《水调歌头》中“两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都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反映。一再地调离,并且离前线越来越远,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廷,内心越来越苦闷。此时的他,自然会想起历史上建功立业名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并借他们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如《木兰花慢》上阙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远离前线,将要到江西任职,但还未去。朋友将要远行,作者设宴相送。因所送的人要去汉中,自然想起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当年刘邦率军从汉中出发,直逼关中,把距守关中的三秦旧将相继击溃,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成果啊,“追往事,今不见”,空余两行清泪,绿水青山依在,壮志未酬,宏才莫展。这里写的是刘邦,辛弃疾并不是想作刘邦,而是借刘邦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渴望能有一个阔大的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志。撇下刘邦不谈,再来看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在辛词《念奴娇》中也有反映“请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这三人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封王封侯,得以实现人生的理想,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信任,而辛弃疾自已呢?自辛弃疾南归后,宋与金政府于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赏析 一、前言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的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词作。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二、代表作品及其赏析 1.诗人不仅写农村生活,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官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代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但词的下片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作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写出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不用典故,纯为白描,用清新的文笔来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劳作时的场景,诗人不仅描写景象,同时劳作也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3.写在乡间独行的所见所闻,表现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心情,笔调轻快灵活,风格自然,突出写出自己内心对于农村生活喜爱的心境。用词贴切,擅用口语、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及必要的历史典故。 2、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宋朝统治者渡江之后,虽一度有北上复国的志向,但这一志向很快就在声色犬马中被遗忘了,所以,南宋的很多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收复失地的决心,当看到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之后就会产生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比如陆游、比如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来看一看辛弃疾是如何抒发自己这样心情的。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自读诗歌,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辛弃疾词两首 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翻译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1.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2.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一、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他胸贮万卷,善诗能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是时代的最强音。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以雄浑为基调,亦不乏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然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情意真切、千回百转之气。最后词人大呼“杀贼”,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①的绝望心情含恨而逝。他本想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然而历史的错位,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冾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并在词史上建立起一座丰碑。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级其能事。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三、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辛弃疾词两首默写教师版

讲学稿()辛弃疾词两首 年级:学科:主备人:时间:年月日 学习 目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作家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二、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切,就是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 三、词牌名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四、正音释义 字音 遥岑(c?n) 玉簪(zān) 螺髻(luó jì) 脍(kuài) 倩(qiàn) 揾(wan) 孙仲谋( móu )舞榭(xia)巷陌(mò)金戈(gē)元嘉( jiā)狼居胥(xū)仓皇(huáng )可堪(kān )佛狸祠(fó)拓跋焘(tāo )张浚(jùn )王玄谟( mó)注释: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 岑:小山。 2 献愁供:献:表现;供:显露。 3 玉簪螺髻:指山的形状。 4 断鸿:孤雁。 5 吴钩:古兵器,似剑而曲。6休说鲈鱼堪鱠:用典:《世说新语?识鉴》载东晋张翰字季鹰,为官洛阳,秋日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鱠,便弃职返乡。鱠:通“脍”指切得极细的肉丝。 7 求田问舍:买房置地。三国时刘备责备许汜只知为私购置田产而全无忧国救世之意。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8 倩:请。9 红巾翠袖:供指歌女。10 揾: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曾建都京口。 2 舞榭歌台:指当年的一派繁华景象。 3 巷陌:街巷。 4 寄奴:南朝武帝刘裕的小名。 5 金戈铁马:指军队。 6 元嘉:刘裕之子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7 封狼居胥:《史记·霍去病传》大将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

论辛弃疾的“以气为词”

摘要 辛弃疾以豪放作为创作的基调,创作了大量词作,使豪放蔚然成风,巩固发展了豪放风格,并最终确立了豪放一派。而“以气为词”的词体风格则是支撑辛弃疾取得这一成就的基础,其彰显了辛弃疾独特的美学思想与追求,也是其“以文为词”等创作手法的理论内涵与核心。 本文主要探讨辛弃疾“以气为词”这一词体风格的形成、表现和意义。从古代“气”论的滥觞与“气”与文学的逐步结合开始探讨,结合时代背景与辛弃疾自身性格特点,分析辛弃疾倡导“以气为词”、“引气入词”的必然性和目的,认为辛弃疾词中之“气”的核心,正是当时中原和南方人民赖以救亡图存的丈夫之气,是危亡之际所展现的民族气节和英雄品格,是中华民族因之绵延不绝和繁荣昌盛的一种精神素质。它贯穿辛弃疾创作的始终,是辛词创作的核心,决定了辛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构筑起辛弃疾战斗的、功利性的文学创作观念。无论是“豪迈之气”、“悲凉之气”亦或是“婉约之气”,都是这种核心追求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之下的表现。 辛弃疾在创作中能做到“运气入词,以词寓气”,与时代的背景和稼轩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是分不开的,而这种词体观念也促使辛弃疾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作品风格等多方面的创新,使稼轩其人焕发出独特的人格精神,其词也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无论从人格力量还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辛弃疾、气、稼轩词、以气为词、词体风格

Abstract Xin Qiji bold as creative tone,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make bold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bold style, and eventually established the bold faction. "To gas as the style of CI " is the foundation of Xin Qiji this achievement, which shows Xin Qiji's unique aesthetics and pursuit, but also the connotation of "writing words" creation and core.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Xin Qiji "form, with gas as the words" the style of CI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Beginning from the ancient "Qi" theory and the "gas" and literature gradually with began to explor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Xin Qiji's ow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Xin Qiji's advocacy of "gas", "bleed into the word" necessity and objective, think Xin Qiji words of "gas" core, is central plains and the southern people which was from the husband of the gas, is the peril of the national integrity and heroic character, is the Chinese nation for a kind of spiritual quality of rolling and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It run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Xin Qiji's beginning, is the core of Xin CI creation, decided the Xin CI styl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the Xin Qiji battle, utilitarian ideas of literary creation. Whether it is "heroic", "dismal gas" or "graceful of gas", is the core pursuit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Xin Qiji can do it "luck into words in the creation, in terms of Qi", and the era background and his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and pursuit of life are inseparable, and the CI concept also prompted Xin Qiji to innovation in the theme content, artistic style of works, and so on, so that its glow Jiaxuan’s the unique spirit of personality, the word also presents the aesthetic style unique, regardless of 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or in literary works have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Key words:Xin Qiji;gas;Jia Xuan’s Ci;Style of Ci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 出题人:梁之璐做题人:张玉审核人:王碧华时间:40分钟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稼轩(xuān)仿佛(fú) 涔涔(cén) 鲈鱼堪脍(kuài) B.玉簪(zān) 无觅(mì) 金戈(gé) 封狼居胥(xū) C .嘉许(jiā) 江堤(dī) 菜羹(gěng) 排难解纷(nàn) D.寥落(liáo) 尽管(jìn) 仓皇(huáng) 舞榭(xiè)歌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 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 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

5.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草率出兵)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年)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 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 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 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 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12.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 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辛弃疾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翻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远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吴地产的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然而)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我来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我一个人孤独地在陋室里若有所失地东寻西找,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找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只有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却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可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看见北雁南来,就自然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同采摘啊!我只能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这样怎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天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滋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

The Hero Complex of Xin Qiji’s Poetry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摘要 作为南宋爱国词人的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词中充盈着一股浓郁的英雄豪气。这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渴望国家统一的宏伟志向,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有着重要的关系。他的词,是发自英雄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呐喊。全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辛词的英雄情结:一、初出茅庐英雄气二、最是宏伟英雄志三、华发苍颜英雄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的这种英雄情结在他豪放的词风中也能得到印证。 关键词:辛词;英雄情结;豪放词风 Abstract As a patriotic Ci make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XinQiJi was famous for his vigorous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as well as the strong heroism in his Ci. It had significant relation with his legend experiences, his magnificent aspiration of eagering the unite of his country as well as his grief and indignation sentiments unrealized lofty aspirations.His Ci is the esrnest yelling out of the deep soul of a hero. The whole passage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to describe the heroism complex:Firstly, his completely inexperienced heroism; Secondly, his magnificent heroism ambition; Thirdly, his heroism grief when he was old. Another worth to be mentioned is that his heroism complex has also been confirmed in his unconstrained style . Key words:Xin Qiji Ci; heroism complex; unconstrained Ci style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初出茅庐英雄气...........................................................................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最是宏伟英雄志...........................................................................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华发苍颜英雄悲...........................................................................错误!未定义书签。

感 悟……《辛弃疾的农村词》

感悟……《辛弃疾的农村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一天,假期中闲暇独处的我,在家中翻看唐宋诗词欣赏时,看到了这两句词的出处,它出自辛弃疾的农村词,西江月《夜行沙道中》。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它的音乐旋律把我带回到八年前…… 那时,我正在河口上班,单位的居所地在河口的王家窑这个村庄旁边,我宿舍背后的一块平平的场地就是这个村的稻场,稻场的四周是参差不齐,随着地势的高矮平整出一块块错落的田地。 夏季的傍晚,单身的我在同事们正在忙着做饭,带孩子,一切都在进行时地享受着合家欢乐的天伦之乐时,我已早早地了理完了我的晚餐坐在了这屋后田边青青的草地上,脚上的鞋也散放在田埂上,脚轻轻的放入田边的小水沟里,轻轻的拍打着水面,两手着地,看着、欣赏着远近的小山峦,山峦中座落着零碎的村户人家,此时这些村户人家的屋子上空正缭绕着迷迷蒙蒙的烟雾,用鼻轻轻地吸一下,好香的饭菜混合味呀! 那时,孩子和丈夫都不在身边,单身的日子是清静的,生活也是简单的,清静中透着一份孤寂。 “呱!呱!呱!……”脚丫底下只感觉到一丝冰凉,随着这阵呱叫声一只青蛙从我的脚背上飞快的掠过,田野里欢快的蛙叫声惊醒了我,收回了我的思绪,从眼前的田边里,放眼望出,这只青蛙已蹦跳到下面的一个田园里,忽地青蛙离弦、落地一瞬间的水声、蛙叫声此起彼伏,远近呼应,像一个大型的音乐团在演奏一场精典的交响乐曲…… 心底里倏地串出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词,再往前想,却怎么也想不起这两句词的完整词句,也不知它的出处,更想不起是学生时代老师教过的,还是自已课后阅读过的,脚踩着田间的小溪流,手抓着田边的泥土,一个心结就这样堵在了心头。 夜色,已经由外边不知不觉地进入我的周围,天凉爽起来了,蝉鸣声小了,蛙声也停息着越来越弱了,我该回家了…… 现如今,我已回家了,家的周围是高层的建筑楼房,从家通往单位的进出路口全都是硬化的水泥路面,一年四季,看到的是高楼大厦,听到的是鸣叫的汽笛声,嘈杂的叫卖声……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曾想起,忆起这心结,也不曾刻意去查找,翻阅,而这一天,假期中闲情逸致的我无意中翻阅到了这两句词的出处,心里豁然开郎起来,只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已离去工作地多年的我,什么时候能再次融入您的怀抱,光着脚丫亲吻一下您的脊背,能再次掬一捧泥土,将您的芬芳倾心地沁入心肺!

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时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随天去秋无际.际:边际 B.鲈鱼堪脍.脍:把鱼、肉切细 C.赢得仓皇北顾.顾:回头,回头看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饭量 答案 D 解析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2.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答案 C 解析A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或者“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B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D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答案 B 解析B项使用比喻。A项用“烽火”代指“战争”。C项用“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部队”。D项用“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4.为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只填序号。 辛弃疾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________________。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①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②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