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界面层次表征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界面层次表征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界面层次表征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界面层次表征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界面层次表征

2019年12月第29卷第6期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Dec 12019 Vol 129 No 16Journal of Oil and G as T echnology (J 1J PI ) ?49?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界面层次表征

李云海, 吴胜和, 李艳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102249)

程会明, 辛志国(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山东东营257015)

赵红兵, 崔文富(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胜利采油厂, 山东东营)

[摘要]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 , 8砂组河

口坝砂体构型界面进行了层次表征。8、17个短期基

准面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 :5级界面常发育稳定的前三角洲泥

岩, ; 4、粉砂质泥岩组成, 形成流体渗流屏障; 3级界

。利用密井网区的动态

。构型界面的层次表征揭示了储层内部复杂的构型界面对剩余

, 为剩余油的挖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三角洲; 河口坝; 构型界面; 层次分析; 渗流屏障; 胜坨油田

[中图分类号]TE12113; TE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52(2019) 0620199204

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目前, 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1], 但地下储层的构型研究受资料所限, 仍在起步阶段[2,3]。构型应用于河流、风成和深水沉积物相模型中, 被认为是一个合理成熟的方法, 而三角洲沉积的构型分析研究不足。

沉积体的沉积界面等级概念及分级体系已广泛应用于储层沉积学研究领域中, 成为认识沉积体内部构型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不同规模的界面, 可将地层分成一系列的三维沉积单元, 既有利于分类描述, 也有利于研究各级沉积作用的规模和持续时间[4]。笔者依

据构型理论和层次分析方法, 对胜二区沙二段8砂组河口坝储层构型界面进行层次表征,

建立储层内部构型界面分布模型, 为河口坝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剩余油挖潜提供方向。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胜坨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部, 陈家庄凸起南端, 是一个逆牵引背斜构造油田。主要断层将胜坨油田分割成胜一区、胜二区和胜三区3个区, 其中胜二区位于胜坨油田中部, 是一个北部和东部被断层切割、西南部与边水相连的扇形断块油藏。沙二段是主力含

油层系, 共分为15个砂层组。详细的沉积环境研究表明, 沙二段时期发育河控湖相三角

洲沉积, 其中沙二段8砂组砂体是典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 以发育厚层的河口坝砂体为特征。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大量被国内外专著引用, 但储层构型的研究尚很少[5]。高含水

开发后期, 常规的沉积微相研究已不能满足胜二区沙二段8砂组剩余油挖潜的需要, 必须

精细研究储层内部构型特征, 揭示储层内部小尺度的非均质性。

通过大量的单井和连井剖面精细分析和对比, 采用以高频沉积旋回对应的湖泛面为界

划分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的分析方法, 在沙二段8砂组识别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均为基准面下降的不对称半旋回, 对应于3个水体向上

变浅的过程。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与井间对比充分考虑了三角洲前缘沉积的斜坡(clinoform ) 特点, 以斜坡的空间发育特点为参考, 追踪[收稿日期]201920821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项目(P01035) 。

河口坝的顶面。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结果为依据, 将沙二段8砂组地层细分为

3个小层和17个韵律层。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在空间上具有向盆地前积、不同时期河口坝垂向叠加、侧向相连的特点, 所以每个韵律层的发育范围有限, 单井在每个小层平均钻遇

3~5个韵律层不等。

2 构型界面层次分析

211 层次界面分级

岩心上构型界面级次的识别、划分, 键[6]。为了进一步揭示沉积体内部沉积层次,

对沙二段8划分, 从小到大共划分出如下5级界面(图1)

图1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层次界面分级

1) 1级界面为交错层系的界面, 即由一系列相同纹层组成的界面, 界面的方向与古水流的方向有关。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侵蚀作用, 侧向上可被更高级次界面截蚀。在8砂

组储层中, 主要表现为低角度斜层理层系界面、板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平行层理层系界

面和波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等。

2) 2级界面为层系组界面, 反映流动条件或流动方向的变化, 是砂体内部不同岩相之间的分界面, 在侧向上可被更高级界面削蚀。界面方向与古水流的变化有关, 且河口坝砂体不同部位的界面方向也不同。与1级界面的区别是界面上下的岩相发生变化。

3) 3级界面为单一河口坝砂体内部增生体的顶、底界面, 界面向湖心方向倾斜, 其上披覆着短暂间洪期沉积的薄泥质夹层, 薄泥层界面上下的岩相组合相似。此类界面反映了河口沉积作用的短暂变化, 如河水流量的变化、负载的增减或湖水的季节性涨缩等。

4) 4级界面为多个河口坝增生体叠合形成的单一河口坝的顶界面, 界面亦向湖心方向倾斜, 是三角洲朵体废弃后, 水体加深的间湾沉积形成。4级界面是8砂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的各韵律层分界面, 界面上下的岩相明显不同。界面横向延伸长度较大, 基本覆盖下伏的单一河口坝砂体, 顶部可以被更高级界面削蚀, 底部常可与三级界面重合或合并。

5) 5级界面为多个单一河口坝垂向叠加与侧向叠合形成的河口坝复合体的顶界面, 是8砂组三角洲前缘沉积体中识别出来的最高级别的沉积界面, 为主要的侵蚀或洪泛面。界面向湖心方向倾斜, 多为平坦或略微波状起伏, 延伸范围广, 分布稳定, 覆盖整个研究区, 由三角洲朵体的迁移或水下分流河

由上述可知, 5级界面限定整个研究区, 是主要的侵蚀或洪泛面; 4级界面通常定义单一河口坝坝体; 3级界面分隔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层序内部的增生体; 1~2级界面只在岩心中可识别, 常规测井资料无法识别, 因此不做进一步研究。界面的级别在空间上可能发生侧向渐变, 任何级别的界面都可能被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界面削截, 但不会被更低级别的界面削截。

212 构型界面识别

不同层次的构型界面上下均分布着细粒的沉积, 如粉砂质泥岩、泥岩或成岩作用形成的钙质砂岩, 形成隔夹层, 隔夹层对流体渗流及原油采收率的影响很大, 是储层内部非均质性的主要地质因素, 同时也是识别构型界面的关键。

按照构型研究的层次性原则, 对应于3~5级层次界面, 共分为3级隔夹层。Ⅰ级为单一河口坝增生体之间的夹层, , 014m , 自然电位(SP ) 与自然伽马(GR ) 曲线轻微回返, 夹层侧向延伸范围有限, 局部可被后期洪水冲蚀而未保存, , ; Ⅱ级为单, , 物性较差, 可对流体渗流起屏障作用, 厚度012~110m , 曲线幅度差中等; Ⅲ级为河口坝复合体之间的厚层前三角洲泥质层, SP , ML 曲线无幅度差, 延伸范围广, 不具渗透性, 是有效的隔层。

通过取心井岩电标定, 在未取

心井中识别出各级次隔夹层, 进而

在单井中划分出3~5级构型界面。

213 构型界面的开发响应

对于沙二段8砂组而言, 3~4

级界面对于开发后期的意义更重要,

因为3~4级界面是层内剩余油的主

要控制因素, 纵向剩余油的分布与平

面剩余油的富集均与3~4级界面相

关。利用研究区密井网的动态监测资

料, 可揭示构型界面的存在, 分析构

型界面控制的剩余油分布。

1) 重复地层测试RFT 2019年

1月2日1X174井RFT 压力测试成果

揭示了4级界面对储层的分隔性(图

2) 。211410m 附近为一个4级构型界图2 1X 174井RFT 测试成果图

面, 分隔815与816韵律层, 界面处

的岩性为泥岩与粉砂质泥岩, 厚度约

112m 。构型界面之下的薄层低渗透远

砂坝砂体地层压力低于界面之上的厚图3 22188井吸水剖面成果图

层高渗透河口坝主体地层压力, 说明

此处4级构型界面对地下流体的渗流起主要控制作用, 将储层分割为两个独立的流动单元, 下部的远砂坝砂体动用程度高于上部的河口坝主体。据此分析, 河口坝主体仍有剩余油分布。

2) 吸水剖面1998年7月4日22188井吸水剖面揭示3级界面影响剩余油分布(图

3) 。832韵律层内部存在一个低渗透的3级构型界面(217114m ) , 界面上下吸水状况差异很大, 上部河口坝砂体渗透率级差小, 注入水在重力作用下, 易下沉至构型界面之上; 下部河口坝砂体渗透率级差大, 重力作用不明显, 注入水优先沿顶部高渗透砂体流动, 即在构型界面之下流动, 造成构型界面上下吸水强度大, 剩余油相对不富集。

?52?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19年12月3 构型界面层次建模

构型界面层次建模的关键是井间预测问题。沙二段8

砂组的密井网检查井区有丰富的静态与动态资料, 为构

型界面的井间预测和层次建模提供了保障。由于3级与4

~5级构型界面的分布特点不同, 分2个层次建立构型界

面模型。先建立4级/5级构型界面三维模型, 在此模型

限制下, 选择资料丰富的井组, 的构型界面展布, 建立3级构型界面的剖面模型。

4级/5级构型界面的分布范围广, 层易于识别, , 图4 81小层4级/5级界面三维空间分布模型, 采

(图4) 。4级/5级构型界面模型反映81小层沉积时期, 砂体, 同时, 亦向西北方向迁移。4级构型界面限定的砂体呈透镜状。

根据22188井示踪剂监测结果推断韵律层内部3级构型界面的分布, 建立了示踪剂监测井组的3级构型界面剖面模型(图5) 。由于3级界面存在和钙质夹层的遮挡, 2

2188井注入的示踪剂未在32197和32199井检测出。3级界面的延伸范围有限, 泥质夹层的发育不均匀, 依据地下资料进行井间预测难度很大, 目前还不能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模型。

图5 83小层3级界面剖面分布模型

4 结论

1) 5级界面构成小层间的隔层, 4级界面作为渗流屏障, 将单一河口坝分割成相对独立的流动单元, 3级界面对流体渗流具有遮挡与缓冲作用。3级与4级界面伴生的泥质或泥质与钙质夹层组合体对剩余油的分布起决定作用。

2)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 表面并不复杂的成熟油田仍具有进一步挖潜的机遇。构型界面分析是识别储层非均质性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振奇, 何贞铭, 张昌民等1三角洲前缘露头储层层次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潭家河剖面为例[J]1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19, 26(3) :32~351

[2]李阳1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J]1石油学报, 2019, 28(3) :75~791

[3]刘自亮1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厚层储集砂体沉积学研究[D ]1兰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 20191

[4]王俊玲, 任纪舜1嫩江现代河流沉积体岩相及内部构形要素分析[J]1地质科学, 2001, 36(4) :385~3941

[5]何文祥, 吴胜和, 唐义疆等1河口坝砂体构型精细解剖[J]1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 32(5) :42~461

[6]马世忠, 王一博, 崔义等1油气区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的建立[J]1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9, 30(5) :1~31

According to t he analysis above , it is concluded t hat t here are t hree areas for secondary oil explora 2tion , it is very hopef ul to find some geological reserve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 roving oilfield p roduction outp ut and reserves 1

K ey w ords :Biyang Dep ression ; nort hern slope ; oil and gas ; enrichment rules ; secondary exploration 33V olcanic Logging R ecognition in R eservoir Analysis

Y ANG Shen 2gu (Faculty of Resources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W uhan 430074, Hubei , China; College of Geosciences , Yangtze University , J ingz hou 434023, Hubei , China )

LI U X iao 2cui (N o 12Oil Production Plant , Zhongy uan Oil f iel d Com pany , S I N O P EC, Puy ang 457532, Henan, China )

(H U Zhi 2hua College of Geosciences , Yangtze University , J ingz hou 434023, H ubei , China )

FAN Zhen , X U Jiang 2tao , CAO Zuo (X inj iang Oil f iel d Com pany , CN PC, Karam ay 834000, X inj iang , China Abstract :In t he process of volcanic oil and gas , objective rea 2sons , t here existed insufficient lit hologic , which con 2st rained t hei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 ment 1On t of volcanic rocks was simplified for reservoir analysis , of simplified volcanic types used in co nventional logging It t hat t he types of conventional logging curves wit h better , DEN , R T (RXO , RS , COND ) , GR and CAL

1Generally t presented high gamma ray , while volcanic clastic rocks and lava p , high density and low interval t ransit time 1In lava zones , logging curve p lava break , it reflected high interval transit time and low density and low 1By integrating data from oilfields , chart board and criterion are

established for logging recognition 1The analytical met hod , idea and chart boar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 he basic st udy of volcanic reservoirs 1

K ey w ords :volcanic rock ; oil and gas pool ; reservoir ; lit hologic recognition ; logging data

38Characteristics of J 2q Source R ocks in K uqa Depression

LI Qian (Faculty of Energy Resources , China Universit y of Geosciences , B ei j ing 100083, China )

WANG Fei 2yu (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I nf ormation ,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 B ei j ing 102249, China )

K ONG Fan 2zhi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CN PC, B ei j ing 100083, China )

XI AO Zhong 2yao (Tarim Oil f iel d Com pany , Pet roChina, Tarim 841000, X inj iang , China )

CHE N Kai 2yuan (Faculty of Energy Resources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B ei j ing 100083, China )

Abstract :Many newly found oils in Kuqa Dep ression were from J 2q source rocks , but t hey were not clearly recognized , especially t he type of

organic matter was not well known 1A pyrolysis data base of Kuqa Basin was established to st udy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J 2q source rocks , J 2q lake facies source rocks were mainly developed from t he lower st rata , it was

more developed in t he west t han t hat in t he nort h 1Organic abundance was higher and it s hydrocarbon genetic potential was t he highest among t he source rocks 1Type of organic matter was I ~II kerogen , which was t he best among t he source rocks 1Organic mat urity in t he west is higher t han t hat

in t he nort h , it is at mat ure stage 1J 2q Forma 2tion is t he mo st important source rock in Kuqa Dep ression

K ey w ords :Kuqa Depression ; J 2q Formatio n ; organic abundance ;

organic mat urity ; organic matter type

43Characteristics of H eavy Mineral Source Analysis in the 1st Member of T aizhou Formation in Subei B asin

X U T ian 2wu , WANG Y ing 2min , ZE NG Jian 2hui (MO E Key L 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A ccumulation Mechanism ; B asin and Reservoi r Research Center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 roleum , B ei j ing 102249, China )

LI N Shu 2long (S huguang Oil Production Pl ant , L iaohe Oil f iel d Com pany , CN PC, Panj in 124109, L iaoning , China )

WANG Wen 2jun (Geoscience I nstitute of J iangsu Oil f iel d Com pany , S I N O P EC, Yangz hou 225000, J iangsu , China )

Abstract :There were some debates on t he directions of paleocurrent and sources in t he 1st member of Taizhou Formation of Subei Basin , t he characters of heavy minerals were analyzed by correlation a 2nalysis and R factor analysis , modes of 3different mineral compositions were identified and corre 2sponding parent rock types were also determined 1In combination wit h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glom 2erate t hickness , and ratio of it s t hickness and formation t hickness f rom more t han 70wells , it is pointed out t hat t he major deposit s in t he 1st member of Taizhou Formation are f rom L usu uplift in west and Tongyang uplift in t he sout h of t he basin , t he second source is f rom Jianhu uplift ,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 hat t he source f rom L usu uplift has t he biggest affect on Subei Basin 1

K ey w ords :Subei Basin ; Taizhou Formation ; heavy mineral ; conglomerate ; source area

49Hierarchical Boundary Characterization of Delta Front Mouth B ar R eservoir Architecture

LI Y un 2hai , WU Sheng 2he , LI Y an 2ping (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I nf orm ation , China University of Pet roleum , B ei j ing 102249, China ) CHE NG Hui 2ming , XI N Zhi 2guo (Geological S cienti f ic Research I nstitute of S hengli Oil f iel d , S I N O P EC, Dongy ing 257015, S handong , China )

ZH AO H ong 2bing , CUI Wen 2fu (S hengli Oil Production Pl ant of S hengli Oil f iel d , S I N O P EC, Dongy ing 257051, S handong , 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high sequence st ratigrap hy and reservoir struct ural t heory , boundary of delta front mout h bar reservoir architect ure was hierarchically characterized 1The 8th sand group of second mem 2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Block 2of Shengt uo Oilfield was subdivided into 3middle 2term base lev 2els and 17short 2term base levels by using high f requency lake overflow surfaces 1Wit hin t he isochrone st ratigrap hic f ramework ,

five level architect ural boundary systems of lacust rine mout h bar reservoir were established , which was crucial to oilfield develop ment at high water

2cut stage 1Five and four lev 2el bounding surfaces often acted as fluid 2flow barriers , while t hree level bounding surface was com 2posed of low permeability and t hick silt rocks 1The 3~5level architect ural dist ribution pat 2terns were modeled by using t he data f rom infill well pattern area 1of mout h bar reservoir indicates internal boundary cont rols on t he oil after waterflooding , which provides guideline for tapping t of K ey w ords :mout h bar ; architect ure ; boundary ; analysis ; fluid flow barrier ;Shengt uo Oilfield

62G enesis and Identif P in Fresh 2w ater R eservoirs

CHE NG X iang 2zhi (I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 roleum , Dongy ing 257061, S handong , China )

ZHOU Can 2Pet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Pet roChina, B ei j ing 100083, China )

FAN Y i 2ren of Geo 2and I nf orm ation in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 Dongy ing 257061, S handong , China )

WANG Zhao 2(X Oil Production Plant , S hengli Oil f iel d , S I N O P EC, Dongy ing 257068, S handong , China )

H UANG Shu 2xian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Pet roChina, B ei j ing 100083, China )

Abstract :The genesis of low 2co nt rast pay zones was complex and

various , t he low 2cont rast pay zones in f resh 2water reservoir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1Cro ss 2plot , new log technology , t raditio n 2al log data were effectively analyzed for recognizing t he different low

2cont rast pay zones , low 2cont rast pay zones we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by reaso nably selecting t he shaly sand sat uration model 1The integral qualitative recognition and quantitative interp retatio n in t he evaluation of low 2cont rast pay 2zones achieve a good effect in application , t he idea of low 2co nt rast pay zone evaluation in fresh 2water reservoir is established , it provides an economical , practical and reliable technique for evaluating low 2cont rast pay zones 1

K ey w ords :f resh 2water reservoir ; low cont rast pay zone ; genetic classification ; spontaneous poten 2tial ; new logging technique ; pay zone identification

66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pretation of G as Logging Data in Subei B asin

XI AO Qiu 2sheng (Ex ploration Department of J iangsu Oil f iel d Com pany , S I N O P EC, Yangz hou 225009, J iangsu , 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 s of gas logging data from past 30years in Subei Basin , t 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as logging in different reservoirs and t 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oil , gas and water layer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abnormal gas logging in different target zones of main pet ro 2liferous areas , such as Gaoyou Sag and Jinhu Sag of Subei Basin 1The result s show t hat gas logging is only related to fluid

properties , not to lit hlogical feat ures of t he reservoirs 1For t he reservoirs wit h high and low resistivities , gas logging is a very important met hod for discovering and evaluating oil and gas layers and can effectively guide t 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 ment 1Therefore , gas logging can compensate for ot her kind of logging 1

K ey w ords :gas logging ; whole hydrocarbon ; met hane ; rising times ; Subei Basin

69Deep B asin G as Seismic Characters and Prediction Methods

FE NG Quan 2xiong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B ei j ing 100083, China; Data Pro 2tech Corp 1L t d 1, CN OOC, Zhanj iang 524057, Guang dong , China )

H UANG Zhao 2lin (Energy I nvestment Corp 1L t d 1of CN OOC , B ei j ing 100016, China )

X UE Hui , X U Bo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B ei j ing 100083, China )

WANG Huan (Production Technical S ervice Tepu Hi gh 2tech Corp 1L t d 1, CN OOC, Zhanj iang 524057, Guangdong , China )

Abstract :On t he basis of analyzing geologic characters of deep 2basin gas , t he characters and predic 2tion met hods of seismic response were st udied and discussed 1Based on t he speciality of deep 2basin gas geologic characters , it was considered t hat t he seismic characters of deep 2basin

gas included “strong amplit ude in flat spot and low f requency ribbon , complex wave form and abnormal velocity ”1In allusio n to t 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s of deep 2basin gas , in combination wit h t he predicting techniques abroad and conventional gas recognition met hod , t he met hods for predicting deep 2basin gas wit h seismic technique are divided into

5categories (amplit ude , attenuation , wave form , velocity and co mp rehensive prediction ) involving 20types in total 1Systematical met hods are established for deep 2basin gas p redictio n 1Eight seismic prediction met hods wit h obvious effect and recognition effi 2

最新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跨省际区域第三节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教案晋教版

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地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读图6.43,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地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地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地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读图6.49,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地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地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地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读图6.51,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地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地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读图6.43~图6.57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地有利条件和面临地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地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地作用。 德育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地可持

续发展地观念。 2.培养学生正确地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地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地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地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地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地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地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地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难点 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地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地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 前言 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 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 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在进行构型单元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界面和构型单元的解

三角洲类型及沉积特征

三角洲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总结 【摘要】三角洲类型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其具体的沉积特征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在结合教材和其他文章的基础下一定系统性的分别总结了三角洲类型和三角洲的具体沉积特征及对比。列出了三角洲的几种典型分类并从两个方向总结了几种典型三角洲分类中具体的沉积特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沉积特征 三角洲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巴雷尔(1912)的现代三角洲定义中提出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物。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作用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三角洲的分类方案也各不相同。 一. 三角洲的类型 1.建设性与破坏性三角洲 斯考特和费希尔等(1969)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强弱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类型,提出了上述概念。建设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河流作用的控制,海洋作用很次要。支流河水不断地把沉积物带入海中,使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三角洲平原随之向前扩展。破坏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洋作用控制,沉积物注入量相对于蓄水体能力来说比较适中,因而河流在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同时又被海水作用所改造,于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控制了沙体分布的几何形态。 2.河控,浪控及潮控三角洲 盖洛韦(1976)根据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的相对关系,提出了三角洲的三段元分类。这三个段元分别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River-dominated delta):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Mississippi delta of U S A )三角洲。浪控三角洲(Wave-dominated delta):尖形与弓形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San Francisco delta of Brazil)。潮控三角洲(Tide-dominated delta):以发育与岸线垂直的线状沙脊为特征,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分支流河道和泽较发育,如Makaham delta of Indonesia.其中前者属建设性三角洲,后两者属破坏性三角洲。如图一。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_吴胜和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Ⅰ: 111 ~ 121 https://www.doczj.com/doc/c14058817.html, https://www.doczj.com/doc/c14058817.html, 111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吴胜和① *, 岳大力① , 刘建民② , 束青林② , 范峥 ①③ , 李宇鹏① 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②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山东 257000; ③ 北京泰隆恒业高新技术公司, 北京 100085 * E-mail: reser@https://www.doczj.com/doc/c14058817.html, 收稿日期: 2007-04-20; 接受日期: 2008-03-2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 20060425004)资助 摘要 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 而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 难以满足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 为此, 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 并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 论述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思路与方法. 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3个层次, 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 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 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 同时, 建立了活动河道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定量关系, 并应用水平井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的定量规模. 这一研究不仅对地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层次建模 曲流河 点坝 侧积体 储层构型(reservoir architecture), 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 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 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 砂体内部的剩余油挖掘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我国油气平均采收率只有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近70%的油气滞留在地下, 其中35%左右的油气是由于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 特别是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的影响而滞留于地下成为可动宏观剩余油的. 因此,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所在, 这对我国石油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河流相储层研究由来已久, 但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 以Allen 和Miall 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储层构型层次、要素、模式、沉积机理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然而, 国内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河流相露头和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1~8], 而对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的目标是应用有限的资料恢复地下储层构型的面貌. 以河流相为例, 主要是恢复地下古河道及其河道内部构型单元的三维空间分布. 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地下井资料少, 因为即使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密井网条件下, 井距(如100 m 井距)仍大于构型单元的规模(如横向上数米规模的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 在此条件下, 应用井间数学插值很难再现地下实际的储层构型面貌. 因此, 虽然已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读书报告 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 年级:2010级 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 任课教师: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3月24号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蒋民心(1002040135)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 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 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1989 年,第74 届AAPG 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4]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

何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与河口三角洲

何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与河口三角洲? 秦为胜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较大,上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和尖形三角洲。①尖头状三角洲,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②扇状三角洲,如非洲的尼罗河三角洲;③鸟足状三角洲,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三角洲很多,主要有尼罗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以及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等。三角洲地区不但是良好的农耕区,而且往往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 三角洲地区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地区。如我国的珠江、长江等河口的三角洲,皆是农业高产区。黄河三角洲虽然土地肥活,但由于受到盐碱的影响,农耕条件稍差一些。 当然,也有一些河流的入海口没有形成三角洲。如刚果河与我国的钱塘江口就没有三角洲。这是因为钱塘江水里的泥沙含量稀少,而且河口是非常宽阔的喇叭口形的江口,涌潮的巨大冲刷力,使泥沙不能沉积下来,即使有些泥沙侥幸留下来。堆积在钱塘江口,也难以加高,只能般在水面下形成一道水下沙坎,形不成露出水面的三角洲。刚果河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 、刚果河河口西部为刚果盆地,东部为平原,两者落差大, 刚果河的流速很快,泥沙不易沉积。 、刚果河位于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覆盖率高, 植被破坏小、水土流失少,使得河水含沙量小,泥沙不易沉积●、中部为刚果盆地,泥沙沉积其中,到河口处的极少. 此外,与三角洲形成过程相反,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无三角洲形成,常成喇叭形,这种河口称为三角港或三角湾,如杭州湾(钱塘江口)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港。钱塘江挟沙少,河口海岸下降,潮差大,不仅使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在河口堆积,而且引起强烈的冲刷,使河口加深与展宽,逐渐形成三角港。三角港更加大了潮差,因而形成著名的钱塘江涌潮。涌潮使泥沙在河口区上段堆积成凸起的拦门沙。 长江三角洲: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和上海市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县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国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从河口区的动力特点来看,因河水受潮流的顶托,流速较小,最易形成心滩和江心洲,使河流发生分叉。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是在河流堆积作用超过侵蚀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尖形三角洲、岛屿型三角洲等。 1、扇形三角洲 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弧形扇状三角洲。我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

进。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 2、鸟足形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由于这种叉道比较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约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够继续向海伸长。天然堤一旦被洪水冲积,就会产生新的叉流。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典型的鸟足形三角洲。在注入湖泊的河口,也常见有鸟足形三角洲。如我国的鄱阳湖、滇池等湖泊沿岸发育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鸟足形三角洲。 3、尖形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地区,河流以单股入海,或只有小规模的交叉,在此情况下,只有主流出口处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使三角洲以主流为中心,呈尖形向外伸长,称为尖形三角洲。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即属这一类型。 4、岛屿型三角洲 河流含沙量不多而有潮汐作用作用的河口区,泥沙堆积成许多向海洋延伸的垄状沙滩和沙坝,沙坝之间为冲蚀的潮汐水道。星罗棋布的沙洲和沙岛以及纵横交错的汊河构成三角洲的主体,故称岛屿型三角洲。恒河三角洲既是典型的岛屿型三角洲。 此外还有介于两种类型之间的过度型三角洲。如我国长江三角洲就属于这种类型,从大的轮廓看。似一尖头三角洲,但在河口区有许多沙岛和浅滩,河道分汊,又象岛屿型三角洲 喇叭形河口—---三角湾

6.4《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探究型教案(第2课时)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探究型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读图6.43,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读图6.49,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读图6.51,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读图6.43~图6.57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 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第3〇卷第1期中国海上油气Vol. 30 No. 1 2018 年 2 月 C H I N A O F F S H O R E O I L A N D G A S Feb. 2018 文章编号:1673-1506(2018)01-0099-11 D O I:10. 11935/j. issn. 1673-1506. 2018. 01. 012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岳大力1胡光义3李伟1范廷恩3胡嘉靖1乔慧丽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2249; 2.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2249; 3.海洋石油髙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8; 4.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28) 岳大力,胡光义,李伟,等.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6油田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8,⑴:99-109. Y U E Dali,H U Guangyi,LI W e i,et a l.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a case study of QIID32-6 oilfield[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8,30(1) :99-109. 摘要以曲流河定量构型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正演、分频地震属性分析与分频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在海 上大丼距条件下,对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曲流河储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首先,提出了 先优选地震数据频段,再优选地震属性的分频属性优选方法,精细刻画了复合曲流带的分布;次,采用“井震结合”“规模控制”“动态验证”的方法,在复合曲流带内部识别了单一曲流带和单一点坝。研究结果表明:①三种河道边界砂体叠合方式均表现为在叠合部位振幅减弱的特征,正演响应规律为应用波形预测井间砂 体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分频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明显提高了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了复 合曲流带预测精度;在研究区目的层地震数据中心频率55H z的情况下,采用分频地震属性分析、分频反 演和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丼距条件下精确刻画了单一曲流带及内部点坝分布,在研究区识别出了 5个单 一曲流带与1个保存完整的点坝,将对秦皇岛32-6油田下一步高效开发与剩余油挖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相似沉积特征和资料基础的油田构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震正演;震属性;分频反演;流带;坝;皇岛32-6油田 中图分类号:T E11文献标识码:A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 ata:a case study of QHD32-6 oilfield Y U E D a l i1'2H U G u a n g y i3,4L I W e i1,2F A N T i n g e n3,4H U J i a j i n g'2Q I A O H u i l i1'2 (1. C ollege o f G eosciences,C hina U niv ersity o f P e tro le u m,102249, 2. o f P etro leu m Resources a n d P ro s p e c tin g,B e ijin g12249,C hina; 3. S tate K ey L ab o ra to ry o f O ffs h o re O il E x p lo ita tio n,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4. C N O O C R esearch In stitu te Co. ,L t d.,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 Abstract:M i n g h u a z h e n F o r m a t i o n in QHD32-6 oilfield is m e a n d e r i n g fluvial reservoir. W i t h t he g u i d a n c e of m e a n-dering fluvial quantitati-ve architecture m o d e l,t 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is characterized finely b y c o m b i n i n g f o r w a r d seismic m o d e l i n g,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seismic attributes analysis a n d 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inversion u n d e r the condition of relatively sparse well data. Firstly? thi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a n effecti-ve m e t h o d of seismic attritjutes opti-m i z ation that optimizes the f r e q u e n c y in a d v a n c e of seismic attritjutes,a n d the distribution of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belt w a s depicted accurately w i t h th e o p t i m i z e d seismic attributes. S e c o n d l y,a p p l y i n g the m e t h o d s of well logs a n d seismic data c o m b i n a t i o n,architecture scale controlling, p r o d u c t i o n verification, m o s t single point bars a n d single m e a n d e r belts w e r e recognized finely in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i n g belt. T h e result s h o w s:?T h e positon at b o u n d a-ries of three t y pes of s t a c k e d c h a n n e l s is characterized b y the decrease of amplitude. T h e r e s ponse patterns of seis-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开发地震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编号:2011ZX05024-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 号:40902035)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编号:20090007120003) ”部分研究成果。 第-作者筒介:岳大力,男,博士,中国石油大学⑴京)副教授,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 号(⑴编:102249)。E-mail: yuedali@cup. edu. cn。

人教地理八下《“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同课异构教案 (3)

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读图6.43,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读图6.49,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读图6.51,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 通过读图6.43~图6.57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 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发展的贡献上,长江三角洲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贡献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更具决定性意义. 在体制转轨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的“苏南模式”;在

心滩储层内部构型分析(论文)

心滩储层内部构型分析 作者:余成林, 李志鹏, 熊运斌, 吴莎, 曾萍, Yu Chenglin, Li Zhipeng, Xiong Yunbin , Wu Sha, Zeng Ping 作者单位:余成林,Yu Chenglin(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93;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河南濮阳457001), 李志鹏,Li Zhipeng(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 熊运斌,吴莎,曾萍,Xiong Yunbin,Wu Sha,Zeng Ping(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河南濮阳,457001) 刊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e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年,卷(期):2012,34(3) 参考文献(15条) 1.束青林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06(03) 2.鲁洪江;蒋雪哈得逊东河砂岩油藏外围水平井合理配产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矿物岩石 2009(04) 3.Miall A D Architecture-element analysis:a 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 1985(04) 4.Miall A D Architecture element and bounding surface in fluvial deposits Kayenta formation n(lower Jurassic),southwest Colorado 1988 5.吴胜和储层表征与建模 2010 6.黄文科;戴俊生;窦之林胜坨油田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03) 7.曾祥平储集层构型研究在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04) 8.卢亚涛心滩砂体内部构型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10) 9.刘钰铭;侯加根;王连敏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10.于兴河;马兴祥;穆龙新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式及层次界面分析 2004 11.王建民;吴昌荣陕北东部地区长2+3油层组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期刊论文]-矿物岩石 2007(04) 12.Thome C R;Russell A P G;Alam M K Planform pattern and channel evolution of the Brahmapuua River,Bangladesh 1993 13.Bristow C S Sedimentary structure exposed in bar tops in the Brahmaputra River,Bangladesh 1993 14.Ashworth P J;Best J L;Roden J 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dynamics of a large,san braid- bar,Jamuna River,Bangladesh 2000(03) 15.Best J L;Ashworth P J;Bristow C S Threedimensional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of a large,midchannel sand braid bar,Jamuna River,Bangladesh 2003(04) 引用本文格式:余成林.李志鹏.熊运斌.吴莎.曾萍.Yu Chenglin.Li Zhipeng.Xiong Yunbin.Wu Sha.Zeng Ping心滩储层内部构型分析[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

上海港港口介绍知识讲解

上海港港口介绍

上海港港口介绍 优越的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 崇明岛 气象(1)风况:历年最大风速为17.0米/秒。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0亳米。 (3)雾况:历年平均雾日为25.5天。 (4)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5.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7.3摄氏度,最低气温—10.3摄氏度。 水文:(1)历年最高潮位+5.89米,最低潮位—0.28米,平均高潮位+3.33米,平均低潮位0.94米。 (2)流速、流向:东风沙附近最大涨潮流速为2.87米/秒,最大落潮流速1.68米秒。 (3)含沙量:涨潮最大含沙量0.664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0.664公斤/立方米。 外高桥 气象:(1)风况:实测最大二分钟平均风速为25.0米/秒。 (2)降雨:历年平均日降雨量,中雨29.1天,大雨9.2天。 (3)雾况:历年平均为28天。 (4)气温: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1摄氏度,最低气温—9.4摄氏度,平均气温15.7摄氏度。 水文:(1)(以吴淞基面为准,下同)平均高潮位+3.27米,平均低潮位+0.9米 (2)流速、流向:潮流属不规则半日浅海分潮流。水域内往复流极为典型,实测最大潮2.05米/秒,涨潮流速1.89米秒。 (3)含沙量:大汛涨潮最大含沙量1.426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1.053公斤/立方米。 (4)波况:实测最大波高3.20米,风向。风速25米系台风浪。 南汇咀:

气象 港区分布及泊位情况 上海港主要由分布在长江入海口南岸的宝山、张华浜、军工路、外高桥、共青、高阳、朱家门、民生、新华、复兴、开平、东昌等港区构成。目前,港区正逐步向南岸黄浦江畔扩展,以缓解由于泊位拥挤造成的外籍船舶转靠南通港的局面。 东昌港区 港区及泊位泊位规格(L/D)m 装卸货种机械设施(种类/数量) No.1 70/6.7 粮食、化肥等散杂货 16 X 38t S.Cranes No.2 143/9.0 粮食、化肥等散杂货 No.3(Yangjiadu) 137/10.0 粮食、化肥等散杂货 No.1 166/10.0 粮食、化肥等散杂货 2 X 10t S.Cranes No.2 152/10.0 粮食、化肥等散杂货 民生港区 港区及泊位泊位规格(L/D)m 装卸货种机械设施(种类/数量) No.1 200/10.0 粮食、矿产品 2 X 10t S.Cranes No.2 191/10.0 粮食、糖 No.3 171/9.5 粮食 No.4 213/9.5 粮食 5X150/1X250tph P.Suckers 朱家门港区 港区及泊位泊位规格(L/D)m 装卸货种机械设施(种类/数量) East 200/10.0 煤炭 2 X 120tph ship loader West 103/10.0 煤炭 1 X 16t S.Cranes 汇山港区(黄埔) 港区及泊位泊位规格(L/D)m 装卸货种机械设施(种类/数量) No.1 149/8.5 钢铁、散杂货 2 X 10t S.Cranes No.2 149/8.5 钢铁、散杂货 1 X 10t S.Cranes 汇山港区(汇山) 港区及泊位泊位规格(L/D)m 装卸货种机械设施(种类/数量) No.1 122/8.5 散杂货 1 X 10t S.Cranes No.2 122/8.5 散杂货 1 X 10t S.Cranes No.3 122/8.5 散杂货 2 X 5t S.Cranes No.4 152/8.0 散杂货 2 X 5t S.Cranes No.5 152/8.0 散杂货 No.6 152/8.0 散杂货 南浦港区 港区及泊位泊位规格(L/D)m 装卸货种机械设施(种类/数量) No.1 218/10.0 木材 3 X 10t S.Cranes No.2 145/10.0 散杂货 3 X 10t S.Cranes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 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Miall最初在对河流相沉积研究时划分出6级沉积界面[1],后来又将界面等级体系扩大到冲积体系中的8级界面,并归纳总结出20种岩石相类型和9种基本构型单元[2-4]。随着M iall对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该方法逐渐被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所接受和认可,他们纷纷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研究的热潮,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 2.1 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 最早的储层构型分析源自对河流相沉积的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1-6]。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他们根据M iall所提出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思路,从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特征三个方面开展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并根据各自研究地区的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排列沉积界面序列和定义构型单元类型[7],建立起了高精度的储层建筑结构模型[8-11],加深了人们对河流相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形态的感性认识。 然而进行储层构型分析,建立储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最终目的在于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因此人们在通过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建立的高精度储层建筑结构模型基础之上,根据M iall所提出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思路,充分利用一切能够获取地下有用信息的资料对地下储层进行构型分析[12,13]。通过对取心井进行岩心观察识别出各种岩相类型[12]。1990年,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上明确指出,研究沉积界面体系(界面层次或界面等级)是搞清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关键[14]。然而地下储层沉积界面的 111  2009年第17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收稿日期:2009-05-04 作者简介:滕彬彬(1983-),女,200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

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群

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群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航运发展史为我国发展水路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外贸进出口90%以上的货物都是通过港口运输的。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海洋运输最繁忙、经济核心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从其发展进程看,高度发达的沿海经济与沿海港口的发展密不可分。我国港口群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自北向南依次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等五大港口群。 长三角港口群是我国沿海五个港口群中港口分布最为密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拥有8个沿海主要港口、26个内河规模以上港口。以上海为首,长江沿江港口为身,浙江、江苏的沿海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体两翼”的格局已经成形。长江三角洲港口群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上海港、宁波港、连云港港为主,为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海港作为长三角经济区域的龙头,区域辐射作用明显,港口配套设施、通关条件及航线网络均比较成熟,集装箱吞吐量连年位居中国港口第一位;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兼备干散货与集装箱业务于一身的综合型港口,是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线地区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连云港港地处黄海之滨,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是连接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和美洲、亚洲、欧洲3大洲,沟通世界海陆运输的重要节点,其主要为散、杂货和液体化工品等货类提供装卸、堆存等服务。 一、上海港 上海港,作为世界著名港口,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2010年上海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创造世界货物吞吐量最大港口的世界纪录。2011年在国际航运业陷入寒冬,集装箱运价以及舱位利用率一跌再跌的情况下,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吞吐量的快速增长反映了上海港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上海港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货物吞吐量第二大港。上海港旨在通过产业整合,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优势,提升集装箱码头、散杂货码头、港口物流和港口服务四大支柱产业能级。从业务种类的角度,其主要发展的是集装箱业务和散杂货业务:通过实施长江、东北亚和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发掘长江黄金水道潜能,实现吴淞口、外高桥、洋山三大集装箱港区的功能性互补和整体化运作,凸现洋山深水港区的中转优势,逐步发展成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通过合理规划布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