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短文两篇 2

7、短文两篇 2

7、短文两篇 2
7、短文两篇 2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_________ 执教者总序第个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短文两篇》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课前5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贪婪.____ 堕.落____ 点缀._____ 自豪._____ 冉冉 ..____ 苦熬._____ 玲珑剔.透_____ 雏.形______ 丰硕._____ 稀疏.______ 答案:lán duò zhuì haó rǎnrǎn á tī chú shuò 2、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贪婪:贪得无厌,不知足。点缀:可以衬托或装饰。 B、堕落:①沉沦、流落。②指思想行为趋于下流。文中是第一种含义。 C、冉冉:形容事情慢慢变化。累累:连续不断。 D、低回:迂回曲折。引申为情感或思绪。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解析: A、B、D三项都正确;C项词语解释不全面。冉冉:形容事情慢慢变化或移动。累累:连续不断;连接成串。 答案:C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2)我们(行道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解析:做此类题要抓住句中有典型特征的词语,以便来辨析修辞方法。(1)题中六次出现“第一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2)题中“玩凉凉的云”是拟人。 答案:(1)排比(2)拟人 4、文学(文体)常识填空。 (1)《行道树》作者是台湾女作家__________ (2)《第一次真好》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3)从文学体裁看,这两篇文章都属于________ 答案:(1)张晓风(2)《无言歌》周素珊(3)散文 课中10分钟 1、下列每个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用找出来,并改正。 (1)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的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映象? (2)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呱独里。但我们苦翱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解析:做此类题要熟悉课文内容,正确掌握字的书写,不要和同音字或形似字相混淆。如(1)中“的”应写成“得”;“映”应写成“印”。(2)“呱”应写成“孤”,“翱”应写成“熬”。 答案:(1)得印(2)孤熬 2、请根据句意填写下半句。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句意填写句子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寻找合适的词语填空。 答案:示例:就没有生活。 3、《第一次真好》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景画”或“风光画”?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一一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牙龈()雏形()丰硕()累 累()沉甸甸()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贪婪: 堕落: 冉冉: 雏形:

丰硕: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回味无穷: 二、理解探究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 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 的含义。 3?《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 “风光画”?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 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③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I)下面是选文②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祥的感受? (3)选文①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七年级下学期 《短文两篇》 示例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示例 短文两篇.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 解决办法 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 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参考答案:《陋室铭》的主旨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美好的品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 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参考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保持已身。 积累拓展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点拨:先熟读,再背诵。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节奏。默写时,字体要工整,并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 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答案: 1.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助词,的。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代词,指陈元方。 5.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七年级下册7《短文两篇》

7 短文两篇 苏芷莹七年级上册6号 (一)行道树 1.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duòluò()。 2.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yān cōng()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di?n zhuì()。 3.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r?nr?n()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4.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tānlán()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5.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fán xián jígu?n(),都是hóng dēng lǜ ji?()。 (二)第一次真好 6.路过人家的墙下,偶尔一抬头,看见一颗jié shíléi léi()的柚子树。 7.一颗颗shuò dà()的黄绿色yòu z?(),chén diàn diàn()垂吊在枝头。 8.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shí z? mèi()。 9.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líng lóng tītòu(),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边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10.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chú xíng(),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11.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shà shí jiān(),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12.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súzǐ()。 13.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dīhuípǐn wèi ()? 14.课时,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jùt?ér wēi()以后,我喜爱它们有甚于那些老鸟。 共14句 答案:1堕落2烟囱点缀3冉冉4贪婪5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6 累累7硕大柚子沉甸甸8十姊妹9玲珑剔透10雏形11霎时间12俗子13低回品位 14具体而微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7《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青海一中李清 杭信一中何逸冬 漂市一中钱少锋 李度一中陈海思 大地二中张清泉 青海一中李清 李度一中陈海思 杭信一中何逸冬 杭信一中何逸冬 长郡中学史李东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盾。题目中的“”是书房的形陋。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陋室,但作主人的“我”品德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自主学习练习题:人教版七上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短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怀。 3.掌握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训练积累(15分钟小练) 【基础存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惟吾dé xīn()。 (2)谈笑有hóng rú()。 (3)濯qīng lián()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xiè wán()焉。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避免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老师一再要求同学们注意出行安全。(删去“不”) B.小米MIX手机,不但设计酷炫,而且配置强悍。(将“设计酷炫”与“配置强悍”互换位置) C.通过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引领,使学生茁壮成长,收获累累硕果。(删去“通过”或“使”) D.学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利用媒体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例,不断塑造教师的良好事迹。(“宣传”与“塑造”对换) 3.仿照画线句,再写一个歌颂青春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青春是流动的小溪,弹奏出动人的乐章;青春是盛开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芳香;_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无限好,让我们珍惜青春吧! 4.请依据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给下面的句子分类。 A.无丝竹之.乱耳 B.何陋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E.花之.隐逸者也 F.菊之.爱 (1)结构助词,的:______ (2)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______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______ 5.按要求默写。 (1)《陋室铭》中集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经济发展的狂潮中,很多人经不起诱惑,走上犯罪道路,但更多的人抵制住诱惑,保持了自己的本色,这与《爱莲说》中对莲“__________”的描述相一致。 【阅读经纬】 (一)阅读《陋室铭》,回答下面的问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________ (2)惟吾德馨.________ (3)往来无白丁 ..________ (4)可以调.素琴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七上语文: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 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情感态 度与 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 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爱莲说》一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 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文本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导入二(问题导入):(也可以故事导入或情境导入。)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濂溪书院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交流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3.知识链接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解释词语 ①名(出名,有名) ②灵(灵气,神气) ③斯(这) ④惟(只) ⑤德(品德) ⑥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⑦鸿(大) ⑧儒(有学问的人) ⑨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⑩调(调弄)

2020部编版七下16 短文两篇 习题

16短文两篇 01积累运用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tái)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 (6)无丝竹 ..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8)可爱者甚蕃.(多) (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 (12)香远益.清(更加) (13)亭亭 ..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靠近玩弄) (15)陶后鲜.有闻(少) (16)宜.乎众矣(应当) 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 (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 短文两篇教案与教学反思

16 短文两篇青海一中李清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 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 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 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 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 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 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 背景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

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 的官邸。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 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 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 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 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 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读准 字音 今异义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一词多义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设计 **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其中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思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的巨变。语言朴素,想象瑰丽奇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 2、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并学会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补天”,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们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只需说出故事名字) 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和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上古神话《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2、资料讲坛,我做主 (在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资料拿出来,谁第一个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能包括: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5)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6)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译文】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将要到黄河喝水而黄河水却不够喝,将要跑到大泽,还没到,就渴死在这儿。应龙已经杀死蚩尤,又杀死了夸父,便到南方去居住,因此南方便多雨水了。《山海经·大荒北经》 (7)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三)三行对译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短文两 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7.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7.短文两篇 基础知识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雏.形点缀. 姊.妹苦熬. 牙yí贪lán duò落污zhuó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玲珑剔透: ②具体而微: 3.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并在小方格中加上标点。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宽容是一种镇静剂,□宽容是一束阳光,□宽容是一座桥梁,□ A.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B.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C.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D.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阅读理解 阅读《行道树》,回答问题。 4.本文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

5.说说第②段中“堕落”一词在文章里的意思。 6.本文赞颂了行道树的什么崇高精神? 7.第③段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哲理句的理解。 8.读了这篇文章,你会联想到生活中哪一种人?请具体说说。 拓展运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阅读练习 景瑞红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 ) 颛顼..( )( )水潦. ( ) 2.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 得饮( )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 杖( )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 )( )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11)地不满. 东南( ) (12)故水潦.尘埃归. 焉( )( ) 3.翻译重点语句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5)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课文阅读 1.《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 它们都是 (体裁)。 2.《夸父逐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3.《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4.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5.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7.《夸父逐日》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什么意思?

8.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9.“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10.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1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12.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1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一、1.kuāzhuān lǎo 2.(1)竞跑、赛跑;(2)太阳落山的地方3想要(4)黄河(5)向北(6)他的,指夸父的。7从前8触:碰,撞9、(绳子)(断) 10、(因此)(移动)11、(饱满) 12、(积水)(归向)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4)(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5)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山海经》《淮南子》神话故事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蝉、贝壳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指导诵读。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一)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 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朗读法、对比探究阅读法法。 四、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2、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