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内容提要] 证据制度是一国诉讼制度的灵魂,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内容。我国证据制度尚存在着许多缺陷,既不利于我国司法制度的完善,也不适应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为此,本文通过对我国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加以宏观及微观两方面分析,就如何完善我国证据制度的问题提出设想。

[关键词] 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宏观层次,微观层次,立法完善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灵魂,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基本涵义是指关于证据概念,种类及运用证据之规则的总和。证据制度具体体现在各类诉讼法典和其他法律之中,包括证据的分类制度,证据的收集、查证、认证及证据保全等制度。证据制度作为一国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证据制度决定着实体公正的实现程度。通过证据制度的各项规则,明确应受追诉者,保护无辜者。因此,完善证据制度对于实现法律的最终目的,即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证据制度决定着一国司法制度先进与否。司法制度先进与否关键在于其程序制度能否有效地保证实体公正的实现。证据制度作为一国诉讼制度的核心必然决定着实体公正的实现程度。因此,要较大程度地实现实体公正,即诉讼最终结果必须以先进的证据制度为保障。由此可见,一国司法制度先进与否,最终决定于该国证据制度的发展状况。

在国外,证据制度作为诉讼法的一项基础制度,广受关注。相较而言,我国的证据立法尚不完善,证据理论研究也还处于初步阶段。我国实行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司法人员办理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充分,可靠的证据为根据,准确地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是我国证据制度的基本精神.我国现行的证据制度对于维护我国的社会秩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逐步转变,公民的权利观念日趋增强,尤其是我国庭审方式逐渐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我国现行证据制度已不适目前司法实践的需要。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地发展。市场观念、个人本位已深入人心。在此情况下,人们对行为的判断更为理性,从而对诉讼结果的可预测性要求更高。因此,司法实践迫切需要以科学、完备的证据规范排除诉讼过程中的意外因素。我国原则的证据立法根本无法适应这种新情况。

其次,现行证据制度的滞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诉讼制度有了较大的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诉讼法体系。它以各诉讼法典为基础,辅以大量的司法解释及个案批复,各诉讼法律制度大多处于良性发展之中。但我国现行证据制度的滞后,明显阻碍了我国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要想使我国诉讼制度改革取得进一步推进,必须对作为诉讼制度核心的证据制度进行改革。

证据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搞清楚我国现行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谋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我国现行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首先从宏观上加以分析

第一,我国证据制度的立法过于原则。

内容粗陋是我国证据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在我国,并没有对证据制度进行专门立法。有关证据制度的规范散见于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典,有关司法解释以及个案批复中。其中《刑事诉讼法》占了8条,《民事诉讼法》占了12条,而《行政诉讼法》仅有6条。司法解释及个案批复虽然对某些证据问题作了补充,但因为主要是针对具体问题所作,其普遍适用性难免有所欠缺。所以,它也仅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证据制度立法匮乏的局面。但是证据制度的操作性实用性非常强,这就需要大量有关证据制度的操作细则加以规范,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第二,证据理论研究匮乏。

虽然学界近年来对证据理论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证据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证据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应该明确的是,证据理论是证据制度发展的重要动力,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证据理论研究的匮乏对于作为社会存在的证据立法及证据运用而言,是一个灾难。同时,认识的客观规律也决定了证据的立法实践及司法实践需要证据理论研究加以指导。但我国的证据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性以及仍未摆脱作为诉讼法学,程序法学附庸的尴尬局面,使之成为我国证据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三,我国现行证据制度的定位存在问题

证据制度的定位问题是证据立法和证据运用的首要问题。主要是指该证据制度性质如何。在我国,实行的是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其基本精神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普遍的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是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衍生义。这样的定位,对于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证据制度而言,似乎过于宽泛。当然,这符合我国证据理论研究肤浅的实际情况。但以模糊、宽泛的问题规避证据制度准确的定位问题,这在我国司法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环境中,极易使过于理想的证据制度模式“走样”。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打破旧观念,老框框,确立准确,科学的定位。

第四,证据规则体系尚未形成

一般说来,证据规则由取证、采证、查汇、认证等规则组成。但由于诉讼性质差异,不同诉讼之间而略有不同。刑事、民事、行政证据规则由于当事人地位,诉讼过程不同而各有其特点。但无论如何,赋予各类证据规则以体系化的特征是勿庸置疑的。科学规范的证据规则体系既有利于防止司法工作人员的滥权擅断,同时有利于确定各类证据的证明力,最大化地反映案件真实。从而维护社会正义,保护社会政治、经济有序、正常的发展。但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证据规则的体系远未形成。

首先,在我国,无专门证据立法对证据规则加以科学的规范。同时各诉讼法对证据规则的规定太少。

其次,我国两高院的司法解释及个案批复虽然也确定了一些证据规则,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佳证据规则,证人当庭作证规则等。但由于司法解释及个案批复一般是针对具体个案所作出,缺乏统一,规范的体系。同时各司法解释及个案批复跨度较大,缺乏合理的协调,也没有形成体系化。

再次,尚有许多重要的证据规则在我国尚未确定,如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举证时限规则等等。这些重要的证据规则都是证据规则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否则难以形成科学,严密的证据规则体系。

(二)从微观层次上。

由于我国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很多,尤其是要确定科学严密的证据规则体系,必须对各项证据规则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限于篇幅,仅对其要者进行分析。

第一、举证时限问题

举证时限,又称举证期限,或举证时效,一般指在民事诉讼中举证方必须对其所举主张在一定期限内提出证据,否则即承担对其不利的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73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但即使在司法明确中涉及到举证期限问题,但因为没有规定逾期提出证据的法律后果,因而并不能达到设立举证期限制度的法律后果。可见,我国并没有设立真正举证期限制度。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当事人持有证据而不主动向法院提交,而在对方无从准备时“突然袭击”,使对方处于不利的诉讼地位,这常使诉讼被拖延,使对方当事人疲于诉讼。同时也使法院处于被动地位,常为某一证据的举证而无端增加诉讼成本。

第二、证明标准问题

所谓证明标准,是指诉讼中证明案件要求达到的程度1.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37、141、16条之规定,证据确定,充分是司法机关提起公诉判决的标准,这就是我国在诉讼过程中所采取的标准,即客观真实标准。我国民诉法也是采用这种标准。如《民事诉讼法》第158条规定:法院的判决书应写明判决认定的事实、理由。No153条规定: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第二审人民法院立即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或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即,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必须作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见,我国采用的证明标准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而且,各类诉讼之间,就证明标准而言,并无明显不同。我国这种证明标准曾对我国司法实践产生过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显然忽略了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之间的差异。而且,由于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带有强烈的职权主义色彩,在庭审方式逐步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的今天,这已经不适应我国司法体制发展的状况。同时,证据问题具有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证明标准作为证据问题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当然需要其标准较为实用。而我国以确实﹑充分为特点的客观真实证明标准显得过于空泛。

二。完善我国证据制度之设想

本文从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两方面分析了我国证据制度的不是,对此,笔者对完善我国证据制度提出如下构想:

(一)、加强证据理论研究,培养人们证据意识

证据意识是以证据心态,证据观念,证据理论三个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形成与结果存在的。其中,证据理论处于证据意识的最高层次,对证据心态,证据观念,以及有关证据的诉讼实践活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诉讼主体的证据意识均能达到证据理论这个高度。一般而言,只有一部分持定主体,如证据学家才能达到这高度。当然,一国公民好的证据意识状态对于证据理论的发展,对于一国证据制度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