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纳米载体材料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展
纳米载体材料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展
格式:pdf
大小:1.39 MB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4
下载本文档
合集下载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纳米材料有金属纳米颗粒 (如超顺磁性氧化铁 (SPION) 、 纳
纳米 (Nanometer, nm) 是一种度量微观粒子的长度单位 (1 nm 为 10
-9
m) , 相当于 10 个氢原子并排起来的长度。当一
米金 [3]) 、 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颗粒 (如壳聚糖 [4]、 聚酰胺 (PAMAM ) 树状体 [5]) 及生物活性纳米颗粒 (如纳米羟基磷灰
[7] 石 [6]、 碳纳米管 (CNT) ) 等 。 但是 , 随着纳米医药研究和应用
种物质被不断切割至一定程度 , 其粒径小至纳米量级即为纳 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 如小尺寸效应、 表面-界面效应和 量子尺寸效应等 , 使纳米材料在光学 、 热学 、 电学 、 磁学 、 力学 以及化学性质方面具备了与大体积固体显著不同的特性。同 时, 也正是这些特性, 使纳米载药系统 (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 NDDS) 显示出诸多优势[1]。目前, 作为药物载体的
的不断深入 , 有关纳米载体材料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开始受到 人们的关注 。 《欧洲呼吸杂志》 最早报道了纳米颗粒在人体肺 部蓄积后产生的伤害[8]; 2006 年美国环保机构发现防晒霜中的 纳米二氧化钛 (TiO2)可导致鼠的脑死亡 [9]; 北京纳米科技研
������������������������������������������������������������������������������������������������������������������������������������������������������������������������������������������������������������������������������������������������������������������������������������������������������������������������������������������������������������������������������������
0.45<n<0.89 时, 药物释放为混合型, 即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 协同作用 ; 当 n>0.89 时 , 药物释放为骨架溶蚀机制 。 本品在 不同介质中释放曲线经 Peppas 方程拟合 n 均<0.45, 说明 ACV [6] 缓释片主要为扩散释药机制 。
3
讨论
经比较 ACV 缓释片在盐酸液 、 pH6.8 磷酸盐缓冲液和蒸 馏水中的释放行为, 可以看出其在盐酸中的释放速度最快, 与 在 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速度相差较大 。 由于人胃的排 空速率一般为 0.5~2 h, 该缓释片有相当长时间是在肠道中释 放, 因此为了结合人体正常生理情况, 采用了前期以人工胃液 (盐酸) 为释放介质、 后期以人工肠液 (磷酸盐缓冲液 (pH6.8) ) 为释放介质的方式 (模拟人体胃肠道的转运及 pH 变化) 考察 其体外释放过程。结果, ACV 缓释片在前 2 h 可以较快地达到 起效浓度, 进入肠道后相对于胃中释放速率减慢, 但在 12 h 时 也达到了完全释放。 ACV 缓释片的国家标准[7]规定的释放度测定方法为: 取各 规定时间点的样品 0.5 mL 置于 10 mL 容量瓶中 , 加入磷酸盐 缓冲液 (pH6.8) 2 mL, 以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在 252 nm 波长处 1% 测定吸光度, 按阿昔洛韦分子式 C8H11N5O3 的吸收系数 (E1 ) 为 cm 622 进行计算。经笔者研究发现, 上述测定方法结果不准确: 2 mL 的磷酸盐缓冲液 (pH6.8) 的缓冲容量不够, 不足以缓冲 0.5
㊃ 新药与辅料 ㊃
纳米载体材料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Δ
# 黄琴琴*, 王永禄, 李学明( 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 南京市 211816)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R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 ( 2011) 21-2004-04
目的: 为研究纳米载体材料的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文献, 综述了纳米载体材料在体内的毒性
来源与作用机制、 给药方式与纳米载药系统毒性的关系两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 毒性主要来源包括其粒径、 表面电荷及表面修 饰等因素, 毒性作用机制是由自由基的产生引发氧化应激所致; 吸入、 静脉注射、 口服等给药方式均可能在体内产生毒性。结论: 通过降低给药浓度、 修饰载体表面基团等方式可有效控制和降低纳米载体材料的毒性作用, 只有充分掌握其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为纳米载药系统安全评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才可使其更安全地应用于人类。 关键词 纳米载体材料; 毒理学效应; 作用机制; 文献; 研究进展
mL 的盐酸 , 因此最终溶液的 pH 值偏酸 , 经测定最终样品 pH 为 3.5。 举例如下 : 称取 ACV 标准品 19.82 mg 至 100 mL 容量 瓶中 , 加盐酸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 取该溶液 0.5 mL, 置于 10 mL 容量瓶中, 加入磷酸盐缓冲液 (pH6.8) 2 mL, 以水稀释至刻 度, 摇匀 , 在 252 nm 波长处测定 , 吸光度为 0.581, 而如按照吸 收系数计算吸光度应为 0.616, 可见若按照吸收系数法计算结 果会偏低 。 因此笔者参照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 的 ACV 片 [4] 溶出度测定的方法 , 采用对照品法测定, 样品以盐酸液稀释。 综上所述, 阿昔洛韦缓释片在不同介质中均具有缓释性, 释放机制主要为扩散释药。
Δ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 (10KJB350002)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药物制剂。电话: 025-58139416 #通讯作者: 副教授。研究方向: 缓控释制剂及微粒给பைடு நூலகம்系统。电 话: 025-58139399。E-mail: xuemingli@ ㊃ 2004 ㊃ China Pharmacy 2011 Vol. 22 No. 21
相关主题
纳米材料毒理
毒理学机制
毒理机制
纳米材料毒理学
毒理作用机制
纳米材料的环境毒理学
文档推荐
纳米材料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页数:5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页数:5
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
页数:8
纳米毒理学研究进展1知识讲解
页数:25
纳米材料生物毒性
页数:18
纳米材料 生物毒性 1113
页数:18
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研究进展
页数:10
纳米毒理学
页数:19
纳米载体材料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展
页数:4
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
页数:21
最新文档
工程预决算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精品文档】党委系统督查制度及考核办法-推荐word版 (5页)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文本)6.30
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期中质量评估试卷
麻辣烫的做法
第2节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XX年1月大学生思想汇报三篇doc
林蛙红腿病防治问题辨析
合伙人10条军规
浅谈环保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