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LC说课

TLC说课

TLC说课稿

本说课稿共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体会等四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本说课稿共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程序设计等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下册,分析化学作为药学院的学生在大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是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和中药学等各个学科的必备基础。比如临床检验、疾病诊断、新药研制、药品质量的全面控制、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测定、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等的研究都离不开分析化学的基础。而本次课给大家介绍的薄层色谱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定性鉴别方法之一,今天主要讲授薄层色谱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操作步骤,为薄层色谱法的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我们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薄层色谱法的特点;掌握薄层色谱法的操作程序;掌握边缘效应的定义及如何减小边缘效应;熟悉薄层色谱法主要的误差来源。

(2)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薄层色谱法的操作程序是我们掌握的重点,展开过程中边缘效应的产生是我们需要理解的难点。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较强的理解问题、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1、阐述TLC在中国药典的分量引入新课

2、接着介绍TLC的具体操作步骤

3、然后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FLASH演示薄层色谱法的操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最后总结教学重点,留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化验员考核试题说课讲解

姓名成绩 一、填空(30分,每空1分) 1. 我国法定的国家药品标准有中国药典和局颁或部颁标准两类。 2.原料药的含量,如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101.0% 。 3.注射剂除另有规定外,均应检查装量、渗透压摩尔浓度、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无菌、细菌内毒素和装量差异项目。 4. 称取“2.00g”,系指称取重量范围可为 1.995~2.005g ;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5. 标准溶液必须规定有效期,除特殊情况另有规定外,有效期一般规定为 3 个月。标准缓冲液一般可保存 2~3 个月。 6. 误差的种类包括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7. 0.01805取三位有效数字是 0.0180 ,pH=2.464取两位有效数字是 2.46 。 8. 天平的称量操作方法可分为减量法和增量法,需称取准确重量的供试品,常采用增量法。 9. 中国药典的内容主要由凡例、药品标准正文、附录、索引四部分组成。 10. 进行pH值测定时,pH值测定选用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仪器定位后,再用第二种标准缓冲液核对仪器示值,误差应不大于±0.02pH 单位 11. 取供试品50ml,依法检查重金属,规定重金属不得过千万分之三,应取标准铅溶液(10ugPb/ml) 1.5 ml。 二、判断题(11分,每题1分) 1. 恒温减压干燥器中常用的干燥剂为硅胶,除另有规定外,温度为60℃。(×) 2. 药品的物理常数测定结果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3. 液体的滴,系在25℃时,以1.0 ml水为20滴进行换算。(×) 4. 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必须预先在蒸馏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 5.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峰波长应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 以内。(√) 6. 炽灼残渣检查法中,当供试品分子中含有碱金属或氟元素时,可以使用瓷坩埚。(×)

《波谱分析》教学说课

精心整理 《波谱分析》教案 一、前言 《波谱分析》是应用四种谱学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研究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相关知识的一门课程。 1. 2. 3. 1. (1). (2). (3).1H-NMR、C-NMR的解析方法。 2.教学难点 (1).四种谱学的原理和规律。 (2).四种光谱学的综合解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能采用启发式,谈话式、讨论式等一些先进教学方法。并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全部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2.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板书等辅助教学手段。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 (1 (2 二. 1. 紫外 红外光谱源于分子内基团的振动吸收,可以提供有机分子结构以及对称性的大量信息。一些功能基的振动吸收总在确定的波数区间出现其特征吸收,而不会因含该功能基的分子变化而变化(如:羰基红外吸收总在1715cm-1左右出现)。所以红外光谱特别适用于分子中功能基的鉴定。 核磁共振谱常用氢谱和碳谱,目前为有机分子结构解析的最常用有力手段。通过化

学位移值、裂分状况和偶合常数的分析得到分子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相对的空间位置。在很多情况下采用不同的NMR方法组合基本可以解决结构的解析问题。质谱在气相条件下被电子轰击后,可产生分子离子以及碎片离子,可以得到分子量、分子组成的信息。通过对碎片裂解方式的解析可以对分子结构进行确证。NMR和MS 相结合,基本可以解决大多数的分子结构的解析,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两种谱学方法。2. 。 3. 构; 较熟练地掌握谱学特征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4.发展历史 20世纪30年代发展了紫外光谱, 40年代发展的红外光谱, 50年代发展的核磁共振谱和质谱。

中药及中成药薄层色谱鉴别检验中的问题分析

中药及中成药薄层色谱鉴别检验中的问 题分析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促使薄层色谱技术在中药、中成药等领域检验中取得优异前景,但精密度差、重现性不足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针对此,笔者以自身经验对薄层色谱技术予以思考,明确其在中药及中成药检验中的问题,以此制定更为科学的整改措施,以供借鉴。 【关键词】中药及中成药;薄层色谱技术;鉴别检验;问题;整改措施 薄层色谱技术作为现代医疗中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呈现灵敏度高、可比性强、专属性强的优势,可依据色谱处是否有斑点对中药、中成药真伪予以鉴别,且斑点颜色深浅,更是对药品优劣的直观体现。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使薄层色谱技术极易面临重现性差、精密度差的问题,影响检验结果,而做好针对性整改措施是医疗界首要思考的对象。综述如下:1. 对薄层色谱技术的思考 薄层色谱技术(还可称为薄板层析技术,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为TLC,是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技术,通过将样品置于塑料板片、玻璃板处等方式,再依据样品内各成分吸附力,使之在吸附剂流动状态下,完成各成分分离的技术,涉及荧光淬灭技术、荧光测定技术和吸收测定技术等,随后借助参照物比移值,对样品斑点施行对比,以此完成药品鉴别、杂质检验和化学成分测定等工作。另外,薄层色谱技术还呈现以下优势:经济高效、操作简便、直观灵敏等优势,是现代中药及中成药检验的首选方案[1]。 1. 中药及中成药薄层色谱鉴别检验中的问题

2.1 供试品溶剂 正常情况下,供试品溶剂存在洗脱力,于点样操作中样品会以圆形状态予以展开,即为“上样圆形色谱效应”。但在具体操作期间,如何选择供试品溶剂,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特别是在点样后呈空心圆,是因溶剂溶解度过大引起的。同时,若点样后原点处存在溶剂,也会对展开效果产生影响。为有效预防此类问题,日常检验过程中是以低黏度、溶解度适中的溶剂为主导。 2.2 点样量 若要保证薄层色谱检验结果准确度,应对点样环节予以高度重视,但这也是引起误差的根本问题。原因为:中药及中成药内既包含待测成分,还涉及诸多杂质成分,若检验后结果不相符,应施行再次检验,如点样量加倍法,以免应杂质成分的存在,对检验结果产生威胁。此外,若操作人员缺少对超负荷点样量的认识,极易限制有效容积量,导致分离率下降。若样品质地较为黏稠,点样量过大时会出现变性、斑点拖尾等状况[2]。 2.3 展开剂 中药及中成药检验过程中,可以极性低的容积,对药物内有效成分予以溶解、分离,但这也在展开剂中占据绝大比例。在此过程中,若溶剂极性大,会因洗脱力强出现待测成分移动问题,增加比移值,但若掺入定量酸碱溶液,可起到斑点拖尾预防的效果。 2.4 样品处理 由于中药及中成药内成分较为复杂,各药品间极易存在干扰问题,这也导致分离效果不佳。特别是在样本处理过程中,若操作人员难以及时、合理对药品成分予以分离,会在检验过程中面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逐步进展为斑点受限。同时,药品处理期间,因操作人员未考虑颜色和背景要求等因素,使检验结果难以达到预期标准[3]。 2.5 操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