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

原来数学可以更美的

——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不断解决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下面我结合自己在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的教学中,谈一谈新课程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变“枯燥”为“有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役”。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符合小学生好好生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儿童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家长玩。再如教学《可能性》这一课后,可以设计如“猜球”、“猜硬币”等游戏作业,课后,学生相互之间玩一玩。又如教学《生活中的大数》后,可以设计“猜数”“组数”等游戏作业。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令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天

地、学习的乐园。

2、情境式作业

所谓情境,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生动的情境式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声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学习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设计“今天我当家”的情境活动,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架,让学生自主购物,算一算“20元钱可以买什么?”“30元钱可以买什么?”“你最喜欢买什么?”“共要花多少钱?”……

这样,将枯燥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学生倍感作业的有趣,进而喜爱上了作业。

3、绘画式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在学完《有趣的图形》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实际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或用学过的图形来设计一下他们呢喜欢的校园,并涂上颜色。又如学了面积,画一画家庭装修设计;学了时间,画一画一天的安排;学了路程,画一画旅游分布图。学会是呢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呢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二、变“被动”为“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作业给学会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自助餐”式作业

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个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业难度太大,就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适中,学生就会表现较强的主动性,信心百倍的完成作业。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

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自助餐”式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

如教学完“生活中的大数”后,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练习。

A数一数。(可以自己西那则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数活动)

B读一读,并说一说数的组成。

C用2、8、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这种“自助餐”式作业,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在不同的目标下练有所得,使他们乐学而不厌,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2、“导演”式作业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形式能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我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导演”,自己设计,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参与评价。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各尽所能,各展所思,兴趣浓厚。

形式多样,充满个性的的数学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是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学生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在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中得到发展。

三、变“独立”为“合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1、亲情型作业

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弯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

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2、友情型作业

小课题研究、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能够既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通过友情合作,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战士自己的长处,在学习的思考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互相尊重和妥协,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变“封闭”为“开放”

树立大教育观,走出封闭狭隘的课堂,努力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引向家庭,引向社会,与社会活动“接轨”。

1、操作实践性作业

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中有效手段。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如学完“认识图形”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学过的图形,并将这些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将图形拼贴成美丽的主题图画。

2、调查式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要掌握课外知识的确层面上,要让学生会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之外,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并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地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有关数学知识的科技书,或利用网络的优势,收集有关数学人物事迹、数学常识。学生加以累积,做摘录笔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处理,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

如教学“时间”后,根据教学的内容,我设计以下课外作业:

A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的次数(拍球、跳绳、跑步),或者在学习方面(写字、阅读、口算)。

B了解你们家庭成员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C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各行各业在一分钟内都能做哪些事情。

在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走出课堂,街头、商店、超市、银行、公司……处处都有学生的身影。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又如,在学完“统计”后,可以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统计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或调查一个星期你们家扔掉多少的塑料袋,画出统计图,进而说一说为了保护环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些调查式的实践作业中,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的“大课堂”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既学到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时代气息。

3、课题式作业

儿童心理学研究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集资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可以以“小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让后指导学生把自己探索的过程记录下来。例如教完“方向与位置”后,可以布置小课题“美丽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把研究的过程、结果、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再集体交流。

这样的作业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设计与实施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更生活、更有应用性、更令人兴奋!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面对这样“多彩的”作业,孩子会自愿的建筑师,他们会乐意设计出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数学图画、一份份充满童趣和个性的数学作业,数学学习也就会洋溢生命的气息!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2014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如图,将四个长为16cm,宽为2cm的长方形平放在桌面上, 若夹角都是直角,则桌面被盖住的面积是( ) A.72cm2 B.128cm2 C.20cm2 D.112cm2 2.已知第一组数据a1,a2,a3,a4,a5,a6的平均数为8,则第二组数据 a1+10,a2-10, a3+10,a4-10,a5+10,a6-10的平均数为( ) A.6 B.8 C.10 D.12 3.如图中三个小圆周长之和与大圆周长比较,较长的是( ) A.三个小圆周长之和 B.大圆周长 C.一样长 D.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2012·泉州中考)某校初一年段举行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各班选送的学生数分别为3,2,2,6,6,5,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__. 5.“五一”期间,小明全家登山旅游,走一条12千米的山路,又沿原路返回,上山的时候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下山的时候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他们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________千米. 6.(2012·娄底中考)如图,下面的图案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照此规律,在第1至第2012个图案中“”,共________个.

三、解答题(共26分) 7.(8分)在14×5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求图中阴影图形的面积 . 8.(8分)某学校准备在升旗台的台阶上铺设一种 红色的地毯(含台阶的最上层),已知这种地毯的 批发价为每平方米40元,升旗台的台阶宽为3米,其侧面如图所示,请你帮助测算一下,买地毯至少 需要多少元? 【拓展延伸】 9.(10分)某省公布的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听证方案如下: 度以下每度比第一例:若某户月用电量400度,则需交电费为210×0.52+(350-210)×(0.52+0.05)+ (400-350)×(0.52+0.30)=230(元).

小学数学新课标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标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标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数学课程的设计是保证此次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对数学课程作整体性、贯通式设计。本次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这种划分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学与初中的区分,也淡化了多年来关于“五四制”“六三制”的一些争议,使得整个九年的课程安排更加均衡、协调。当然数学课程结构上的这种新变化对数学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多个方面也带来了影响。比如在数学课程目标上除总目标外,还必须考虑学段目标;在课程内容上,需通盘考虑九年安排和内容的合理分布;在教学上需处理好“长线”与“短线”的关系,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应充分认识课程结构变化的意义,并在教学中主动适应这一变化,解决好由此带来的新问题。 二、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设计。首先,要使教师理解课程目标的定位。教学目标主要由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总的培养目标的体现)、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学习的达成目标)、教学目标(单元、章节、课堂教学达成目标)三部分组成,《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处于第二级,它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即它既要反映《纲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一级目标)的总要求,并将此要求落实于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中,也能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三级目标)发挥指导作用,使课程目标在实践操作层面具体化。其次,要使教师理解

《课程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即:由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构成,在总目标中,又由总体表述与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具体阐述组成。而且四个方面的每一个方面,也是有层次的,它是由更加具体到4~5个小点来表述的。这种由总体到具体,逐步细化的表述方式,有利于教师不仅从全局和总体上把握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的达成目标,也能从具体板块内容和学段入手,具体落实目标要求,增强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再次,要使教师理解数学课程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即目标表述的4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达成的程度)组成,结果性目标表述常用行为动词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过程性目标常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目标行为动词,主要用于数学活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述。 三、关于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以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多学段的划分,《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特别对“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予以强调,指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使得该部分内容设置的目标指向更加具体明确。注意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更是成为“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落脚点。

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 《新课程专家报告》学习体会 在学校教导处的带领下,我认真的学习了《新课程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就这一理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何为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内容的价值如何体现? 个人认为,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去捕捉、去开发,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动态地渗透。 二、尊重教材,更应注重挖掘教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例如,教材上介绍的求比值的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的方法依据的是“比的基本性质”。教材中也安排了同时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练习,但并没有将两者方法进行沟通。事实上,熟悉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师都清楚,只需用一种方法(即用前项除以后项)便可分别求比值和化简比,细心的学生通过练习也能体察到这一点,但道理何在?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教学内容具有以下几点价值:⑴它沟通了分数、除法、比知识间的广泛联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把新旧知识融汇贯通;⑵在探究过程中能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如:举例验证,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看似一个平常的练习,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我们的教材(尤其是旧版教材)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开发,有待我们用新理念、新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些内容的价值。 三、“探究”学习,教师在先 时下,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师课题研究的一个热点。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首先要有探究意识。以教材上介绍的求比值的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的方法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为例,这一教学内容我执教过多次,以往的处理方式大致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求比值和化简比结果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就直接告诉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只需用一种方法计算,但要注意结果的书写。”至于其中的道理,由于自身欠缺思考,也就一直成为教学上的一个盲点。试想:教师头脑中没有“为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意识、去探究“为什么”?因此,我们应着力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教师只有具备了探究意识,才能使开发教材成为可能,只有具备了探究能力,才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 四、关注、开发练习的价值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改革正显蓬勃之势。我们的新理念、新思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 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对这些核心概念的认识: 一、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又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1、结合数学内容,

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三、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 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四、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与培养 数据分析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所以说,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数据分析观念是人对数据统计活动的体会与理解,是自觉应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数据分析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

对“有价值的数学”的探索与思考

对“有价值的数学”的探索与思考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中心小学教科室叶杰军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指导着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对于改善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样的数学是有价值的呢? 这是一个传统的教学材料:某水池有一进水管,单独放水需12小时把空水池放满,有一出水管,单独放水需20小时放完一池水。问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几小时可以把水放满? 记忆中在讨论《课标》讨论稿时,许多专家、教师认为:像这样的数学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这一问题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采用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来把水池放满的。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没有进水管与出水管同时打开的情境呢?笔者十分赞同在2002年7-8期上发表“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一文的俞正强老师的观点。当俞老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时,学生们的回答出乎意料,因为他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同时打开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现象几乎十分普遍,如: A.排队候场。不断来排队的人和不断进场的人,来排队的人多于进场的人,就会有等候的人。 B.草场。不断生长的草和不断被吃掉的草。 C.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的补充和不断的消耗。 D.社会人口的增减。不断出生的人和不断死亡的人,出生的人多于死亡的人时,人口就增加;反之则减少。……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在学生的理解里,进、出水管同时打开是表示有进有出的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对动态平衡意识的感情,是一种多么有价值的数学体验!

看来,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理解“有价值的数学”时,应该避免表面的肤浅理解,避免实用主义。 (一)有价值的数学应具备的几个特性: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从中也体现为有价值的数学应具备的三大基本特征: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笔者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有价值的数学具体还表现为具备下列特性: 1.趣味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是学科课程一统天下,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仍占有相当显著的位置,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也无论是文科课程还是理科课程,在学习的方式上几乎都是以接受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准确地说明解释以使学生理解的明明白白,学生的最佳状态则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并把老师讲的记下来。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例题、示范、讲解,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是听讲、记忆、练习。尤其在数学课中,人们相当重视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为了严密、完整,不产生歧义,常常用大量的文字表述某个概念。结果,数学是枯燥的、抽象的、难学的,成为学生们对数学的普遍认识。 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有价值的数学”首先应是能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即具有趣味性。 新数学课程在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萌发一种教学真有趣,我就要学习数学的心理。 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学生:“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表示什么意思。”又如:学完“10内各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一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学组成的;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学生完成题目时,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交流。他们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从对自己的座位表述中,他们区别了第几排和第几个;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的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电话号码也不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了数学的奥秘,从中也体现出数学的价值所在。

【教育资料】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学习精品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显然,《标准》所提出的上述理念与“纲要”的要求是一致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愈来愈清楚地表明,其基本出发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可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标准》中的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思考。 首先要看到,这句话的主体是“人人”,即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仅仅指少数人。这是认识其意义的前提。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关于“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个用语,其内涵丰

富,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和解读。应该注意到这句话的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它表明,我们所倡导的数学课程观的核心理念是超越学科逻辑自身而在数学育人上所作出 的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这也为正确理解“良好的数学教育”提供了应有的视角。 (1)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 对学生来说适宜的数学教育,应该是符合数学课程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应考来左右数学教学,在课程实践中往往形成一些非良性的数学教学现象。比如:不求数学本质的理解、靠量的堆砌以追求技能强化训练的教学,不问知识的来龙去脉、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教学,追求某种“噱头”去编制偏题、怪题而故弄玄虚的教学,远离数学现实、自我封闭的教学,板着面孔教育人,故意居高临下、让学生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的教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的数学教学不但不能从正面产生数学教育的价值,反而可能从反面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比如,形成错误的数学观,形成刻板的数学思维方式,产生对数学的厌恶情绪,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等等。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对于每一个人具有数学启蒙和初步熏陶的作用,这

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显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上述理念与《纲要》的要求是一致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理解“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核心理念,重点要掌握以下几点。 ⑴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核心理念的主体是“人人”,即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是指少数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促成发展的多样性;要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 ⑵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适宜的数学教育,应该是符合数学课程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作好准备的教育。因此,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看,加强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学习就显得非常必要。 ⑶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全面实现育人目标对学生来说就是要促使其全面发展。今天的数学教育是一个对学生发展全面体现其育人价值的教育,不仅关注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也关注思想的感悟及经验的积累,不仅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⑷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根本是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一要求需要我们在数学教育中予以落实。它应达到这样几层基本要求:一是希望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数学教育。二是在数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关注与帮助,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应个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特别对于在数学学习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照与辅导。三是在数学学习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结果应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价,特别应改变“仅凭一纸试卷就将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四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 ⑸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主要是指:数学教育要遵从儿童心理发展应有的阶段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数学教育是生动的、蕴涵丰富发展动因的教育;数学教育也是富有生命力的、具有自我生长力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深钻教材,了解学情,研究教法外,更应该重视构建一个有利于“创生”的、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环境。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实践,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的深化。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内容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解决数学问题时,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问题的解决。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这样由于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解决问题中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视,这不仅包括同一领域内容的相互连接,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尽重视渗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素材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要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在传统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就看作业情况或上课发言等的情况,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集体意识;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是否具有合理性、灵活性、独立性。 二、要及时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一般性发展的评价需要关注其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包括理解的合理性,抽象程度,综合性,独特性,深刻性,系统性,对给定信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专题讲座 《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话题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在任何国家,数学教育都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的一个学科,一般在很多国家都把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感悟“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关键词:感悟价值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有价值”的数学应当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那些对学生来说有如“天外来客”般难以琢磨的内容,那些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才有可能被学生接受的内容,就没有人人都要学的必要。 就内容来说,“有价值的数学”应包括基本的数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等等,还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观念与能力,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是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验应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有价值的数学具体还表现为具备下列特性: 1.趣味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是学科课程一统天下,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仍占有相当显著的位置,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也无论是文科课程还是理科课程,在学习的方式上几乎都是以接受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准确地说明解释以使学生理解的明明白白,学生的最佳状态则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并把老师讲的记下来。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例题、示范、讲解,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是听讲、记忆、练习。尤其在数学课中,人们相当重视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为了严密、完整,不产生歧义,常常用大量的文字表述某个概念。结果,数学是枯燥的、抽象的、难学的,成为学生们对数学的普遍认识。 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有价值的数学”首先应是能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即具有趣味性。 新数学课程在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萌发一种教学真有趣,我就要学习数学的心理。 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学生:“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表示什么意思。”又如:学完“10内各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一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学组成的;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学生完成题目时,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交流。他们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从对自己的座位表述中,他们区别了第几排和第几个;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理念” ——刘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此次课标的最大改变是: “双基”变“四基”。 四基: 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 十个核心词: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其中: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是新加上去的。 下面我们一一对十个核心词进行讲解: 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 (姚明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他在NBA赛场上,大家都看到他一个个漂亮的投球、一个个漂亮的动作,这都是跟他的球感分不开的;还有歌手,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音乐细胞,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人,五音不全,也就是说他缺少音乐感,你想说他要成为一个歌手那就是做白日梦一样,就是让他唱一首普通的歌曲都很难的。)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都有助于形成数感。 数感培养实践的误区…… 误区之一: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养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挖地洞;猫生猫、狗生狗、小偷儿子三只手的思想) 不可否认,某些数学家天生就有很强烈的数感,10岁的高斯毫不费劲地完成了等差数列(比如由1到100的自然数)求和,得益于他对计算方法的直接把握;12岁的帕斯加独立完成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瑞士著名的伯努利家族在三代人中产生了八位数学家,我国南北朝祖氏父子、清朝梅文鼎祖孙的数学成就闻名于世,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数感的形成固然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影响的作用,而更多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儿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父亲是政府雇员;牛顿出身在英国农民家庭,还是遗腹子,全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概率论奠基者拉普拉斯的父母是法国农民;费马则是法国皮革商的儿子。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杨辉、朱世杰、秦九韶,直到近代的程大位、徐光启、李善兰,他们家族中没有一人是数学家,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靠后天养成。更何况数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数学家,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误区之二:数感的培养必须通过数学情境

国培作业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应该包括数学的学科知识和数学的思考方法。众所周知数学的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石,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梯,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数学的思维。在我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其内在含义值得我们深思。 一:知识与思维的并重,需要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重新架构。 之所以实行数学的课程标准,其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以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太专注于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罐装成一个硕大的容器,学生接受教育的终结时,也就是把容器下葬之时,容器中有再多的种子也不会重新生根发芽,因为缺少思维的养分。反映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是一贯的“问——答”“教——练”。而今数学的知识还是知识,可它的发生都必须以思维的考证而后确立,也就是没有思维的连接就无法产生“活”的知识。 我认为: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中应该把思维目标凌驾于知识目标之上。用数学活动中思维训练的有效性来考证课堂教学真正的有效性。一堂真正好的数学课首先应该是一堂有积极思维价值的数学课。 二:“人人学”与“有个性地学”考验我们课堂教学的真正能力。 很早就有人提出数学教师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其原因是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从事数学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它有别于其他

的基础学科。我想这个专业化,不但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具有更多的数学知识,更要求我们有从事数学教学的专业技巧,就像医生进行手术的专业技巧。而如今这个专业技巧更多的就体现在我们如何去实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人 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多层次教学法能够提高我们教与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主动性,克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被动性与盲目性,从真正意义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程精神。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引导思维、建构知识,我们在表面上都可以在课堂上去实现,但如何确立是人人有用,这就无法离开学生血肉的个体特征。背离了个体那我们的教学只能是一相情愿,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实行多重标准、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我认为这样实行简单的切割手术我们有能力却无时间,同时也未必有效。我们要更深的思考,更好地运用我们的专业技巧,在我们对课堂的设计与预设时创造更具有弹性的思维空间,更丰富的活动形式,以期人人在我们的有限的课堂中有所得、有不同的得。

02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学案 设计:姚栋祥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实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预习导学 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材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下面介绍几位数学家: (1)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现今河北省涞源县,他是南北朝时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并且是一位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出的圆周率为3.1415926<π<3.1415927,这一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误差的范围,是当时世界最杰出的成就.祖冲之确定了两个形式的π值,约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这两个数都是π的渐近分数. (2)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275年), 古希腊数学家.其著作《几何原本》 闻名于世.欧几里得将公元前七世纪以来希腊几何积累起来的既丰富又纷纭的庞杂结果整理在一个严密统一的体系中,从原始定义开始,列出5条公设,通过逻辑推理,演绎出一系列定理和推论,从而建立了被称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第一个公理化数学体系. (3)华罗庚的故事P5 (4)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P6 (5)少年高斯的速算P6 从上面介绍的几位数学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三、课堂学习研讨 1、从A地到B地有两条路,两条路相比() A、第一条比第二条短 B、第一条比第二条长 C、两条一样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