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50.84 KB
- 文档页数:1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7-25T11:06:22.03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郭庆义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郭庆义(金乡师范学校,山东济宁2722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本文从课题导入、背景播放、配乐诵读三个层面对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无论对语文教学还是对音乐的欣赏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兴趣;氛围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不同风格的音乐带给人不同的审美体验。音乐的独特魅力使其在不少领域大受青睐,在胎教益智、幼儿启蒙、情商培养等婴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广泛。随着对音乐教育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将音乐应用于初高中语文教学,音乐通过语文课堂而走进师生的心灵,语文课堂因为音乐的加入而活力无限。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上好语文课,课题导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恰当而切题的导入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万事开头难”,导入的设计甚至可以影响到一节课的成败。音乐导入无疑是众多独具魅力的导入方式之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展开想象,驰骋思想。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用《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来导入。课前可借助多媒体或者录放机播放这首歌曲。因为这首歌高亢深沉、慷慨悲壮、发人深思、荡气回肠,学生们大部分都通过看连续剧《三国演义》而对这首歌出口成诵,如此熟悉的旋律一旦在课堂上响起,自然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歌词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异曲同工,以这首歌导入课题,自然是合情切题,独具特色。还有如《项羽之死》,可以用歌曲《霸王别姬》导入,《虞美人》可以用歌曲《几多愁》导入等,无不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备增魅力,充满诗意。
二、背景播放,营造氛围
课堂氛围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展现了教学中师生教与学课堂状态。借助音乐背景播放来营造课堂氛围,是近年来课堂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尝试。研究表明,音乐可以提供活动的动机,可以调动人的情绪。“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罗杰·诺斯)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不间断地播放适合文本学习的背景轻音乐可以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文本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良好的音乐可以平静人的心灵,安定人的情绪,扩大人的情感体验,利用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改善学习环境,对学生充分调动情感、深入理解文本大有裨益。
在学习白居易《琵琶行》时,可以同步不间断播放琵琶名曲《诉———读唐诗< 琵琶行> 有感》作为课堂学习背景音乐。这首曲子是作曲者根据《琵琶行》诗意创作的,“深邃的意境、隽永的旋律、富有魅力的琵琶技法”(陈音《对当代琵琶音乐创作的思考》),使得这首现代名曲情感、意境和诗意完全契合。师生借助这首乐曲在配乐诵读的同时,更能通过小音量背景播放,渲染课堂气氛,烘托学习情境。
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背景音乐的选择也是因文而异,一般轻音乐比较适合现代散文的配乐,而古诗文学习则适合播放中国传统古典名曲。
三、配乐诵读,融入意境
语文学习中配乐诵读,是被每一个语文教师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此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古诗文的诵读。“钢琴之王”李斯特说,“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同理,在教学中,通过配乐诵读,诗歌散文等文学文本也有了丰富的情感。“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弗德雷里克·柏辽兹)音乐的情感如果契合了文学文本的情感,和文学文本诵读相结合会有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学习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配之以传统名曲《春江花月夜》进行诵读,诗歌的文字直观明确,可以解读名曲。名曲婉转优美,可以渲染意境。二者同样是诗情画意,清丽淡雅,配乐诵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可以诱导师生在诵读时的情感体验,启发心智,从而使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加深师生对诗歌情感及其哲理的理解。再如学习《项羽之死》时,配琵琶乐《霸王卸甲》诵读,沉闷悲壮的乐曲,给诵读渲染出凄凉悲愤的意境氛围,在这种意境氛围中,更能引起师生的强烈共鸣,从而使学生对这一名噪一时的英雄人物产生更深的敬服、同情和惋惜之情。
总之,语文和音乐同属文学艺术范畴,二者可以说是“血脉同宗”,语文教学中加入音乐元素,并在教学实践中的完美结合,无论对语文教学还是对音乐的欣赏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