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 铸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

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 铸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

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 铸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
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 铸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

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铸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

摘要:针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提出了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思路,使之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19-02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整体素质好、创新意识强、勇于探索的创新型人才,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情报集散中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坚强后盾,加速建设使之更快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是高校图书馆新时期

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义

1.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序言中再次强调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1世纪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展现的新时代,它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

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型人才 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目前高校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我们应立足于现实,着眼未来,纷纷建构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也顺应时代要求,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的优势,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措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适应形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改变,而且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变革和优化。我们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全面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面向社会培养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又能直接参加社会工作,“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21世纪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发挥优秀教师作用,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课堂提质工程 我院坚持培养教学研究型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素质从教学型或科研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形成了一支以学院6位“136”人才为核心,以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坚的师资队伍。广大教师既重科研,又重教学,他们通过科研站在学科发展前沿,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技知识。学院鼓励和组织“136”人才、教授、博士、教学名师主讲本科生主干专业课程,举办学科发展动态讲座,并要求以上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每年暑假期间学院组织一次学科研讨会,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准备“精彩一课”的演讲,随即抽讲,几年来,学院产生了3位省级教学名师,学院结合学校每年举办的“我爱我师”活动,组织广大学生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一名“我心中最喜爱的老师”进行表彰,通过活动,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使大部分老师既是学术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在促进课堂提质工程上,一是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完善专业建设。按学科类型设置基础课平台,按“少而精,少而优”的原则扩展新知识。今几年,学院根据专业设置,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调整新编教材10多项。二是转化科研成果,打造精品课程。学校充分发挥车辆、交通控制、热能动力等领域的科研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目前建设了汽车电子和汽车车身设计2门核心课程实验创新平台,车辆工程专业教师队伍获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是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学院从公共基础实践、学科专业实践、研究创新实践三个层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xxxxxxxxxxx 学号:xxxxxx 姓名:xxx

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大学承担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两重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从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指出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条件,使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缺陷 Abstract:The university undertakes the dual task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from China's nee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current view,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Univers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rol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to provide better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os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an play a better role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Keywwords: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 mode;college education;defect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新功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来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创新活动的价值导向、为创新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激发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几个方面。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不仅是求“真”的过程,而且是求“善”的过程,而其求“善”的过程主要是指人们正确运用创新成果、造福于人类的过程。不少人由于伦理价值观念的扭曲、错位,导致创新目的狭隘、畸变和迷失,这不仅使创新成果难以发挥其正面作用,反而严重地危害人类自身,甚至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如核技术、生化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发展经济、造福人类;而其不当使用则会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毁灭人类。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为人们的学习、工作与交往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如果高智商的计算机高手将掌握的网络技术用于电脑病毒、黑客攻击和电脑犯罪,那给人类造成的则是危害。可见,缺乏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念,没有高尚的创新目的,往往会把人们的创新活动引向堕落的深渊。 创新的目的何在,创新为谁服务,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说:“在社会历史内进行活动的,倒是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不是没有自己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进行创新活动的人们同样也都追求着一定的目的,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其有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个体的基本信念和判断。人们选择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创新的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进行价值判断、抉择的过程。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有价值标准,其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创新目的和创新行为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价,促进创新成果运用合理化,避免不负责的盲目求利行为,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到指向社会共同的事业上,使其创造力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任务。爱因斯坦曾指出,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能“获得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判断力”,那么,“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必须要让学生获得这种美和善的鲜明判断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这种鲜明判断力的培养负有重要责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够使学生由“生物人”、“经济人”向全面发展的“道德人”、“社会人”转型;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为人类发展而贡献毕生才智的崇高人生理想,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更好地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作出合理的评价。在当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能为其确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韩纪梅唐世红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必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源源不断地培养大量高素质、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是高等院校光荣而又崇高的任务。 一、加强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及马列主义的德育教育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倾向,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既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也关系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我们的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教育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同时,大学生既是思想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教育的主体。因此,要特别注意通过创造条件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大学生不仅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创新型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者: 所在学校: 起止日期: 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制

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并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 三、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融实践与科研为一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高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和实训实验环节中,设置演示实验、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类不同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基本型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型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五、模范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06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一)重视本科教学,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管理队伍健全,获得过本科教学优秀学院;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三)具有博士学位点,有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占90%以上,有博士学历教师比例占40%以上; (四)实验、实践条件优良,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自主学习等场地面向实验班学生全面开放; (五)能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为创新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导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

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_叶俊伟

2010年第2期(总第112期) [作者简介]叶俊伟(1979-),男,讲师,博士;何晓芳(1979-),女,讲师,博士;宁桂玲(1958-),女,教授,博士。*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资助。 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 叶俊伟,何晓芳2,宁桂玲1 (大连理工大学1.化工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2.人文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12) [摘要]科技写作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掌握信息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科技写作的发展和现状分析,阐述了科技写作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写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实践措施。[关键词]人才培养;科技写作;作用;课程建设 Reform in the W riting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in T raining H ig h -quality Innovative T alents Ye Junw ei,He Xiaof ang,Ning Guiling Abstract:W riting course has g r eat sig nificance for colleg e students in the dev elo pment o f skills in creativ e t hinking ,infor matio n mastering and essay w rit ing.T he pa per analy zes the develo pment and status of the w r iting co ur se,descr ibes its impor tance in tr aining high -quality innovat ive talents and proposes the ne -cessity o f st rengthening the wr iting course constructio n in univ ersit ies.T he results of explo rations hav e been intro duced and a number o f sug gestions ar e put fo rw ard in the paper. Key words:T alents training ;W rit ing skills for science and techno log y;Course const ruction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指出,科学研究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开拓,其次是完成,第三是发表。我国著名科学家卢嘉锡也指出,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科技 工作者。科技文体写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达方式和进行科技 交流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科技写作能力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很多高等理工科学校都开设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课程)))科技写作课。科技写作课程对于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后 32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日期:

浅谈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更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才资源。特别是需要建设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归根到底,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关键词:转变观念引进培养创新机制优化配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首先要定位何谓人才,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分类和概念,人才按类型可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按层次可分为一般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学术界对人才表述的概念是广义的。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具体的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人才队伍中具备良好创新素质、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能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做出创造性工作和创新成果的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他们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这一宝贵的群体资源,让他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企业建设之中,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企业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滦是有着百年基业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发展,在践行“一基五线”的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开滦不断壮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开滦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多年来我公司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企业发展的首位,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引进了各类、各层次的人才,但是,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匮乏。就如何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而言,主要是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引进培养、创造优良环境等方面着手,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31515064.html,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张学梅 来源:《成才之路》2016年第32期 摘要:指出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即:以生为本,培养创新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个性化教育;建设创造型师资队伍;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营造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课外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05-01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主体精神、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 (2)忽视个性化的培养。教育中关注的是教材、教师、课堂,而不是学生及其个性化的发展;鼓励的是对既有知识、结论、方法的机械认同,而不是独立、求异、发散的思维;教师则以“一刀切”的方式取代了因材施教,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 (3)教学和评价方式简单化。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评价系统以笔试为主。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独白式”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方式死板,不愿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了擅长记忆和考试的“读书机器”。 (4)未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只局限于某些课程、某些时段,只涉及教学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形成,需要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绿天使创新人才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绿天使创新人才示范基地 建设方案 绿天使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位于绿天使创业园,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结合落实《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鲁政发…2016?5号)目标任务,着眼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人才智力保障的战略背景下,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优势资源和绿天使创业园的创业孵化经验建立的,绿天使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通过规划和建设,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 一、基地建设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部署安排 (一)、总体思路 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为指导思想,以深化校企合作为主攻点,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利用人才培养基地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政策,打破原有的管理框架和模式,率先探索、尝试一些改革措施,推动和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使基地真正成为具有

品牌效应和示范、辐射作用的高级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带动人才培养机制和政策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发展。(二)、建设目标 遵循“立足山东、贡献地方,联合培养、优势互补,形式多样、注重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设原则,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坚持以培养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健全的制度体系和精简的组织结构为基础,以实践人才培养改革为动力,以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训体系建设、实训中心建设、网络建设为支撑,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打造高端人才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运行灵活、资源共享,且相对稳定的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建设任务和部署安排 绿天使创业园抓住合作高校的特点优势及青岛市经济快速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搭建制度框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以及高端人才创新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柔性化管理体系,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在共建、共享、共赢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创新,建设以应用型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同打造品牌优势较强的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团队;构建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集生产实训、虚拟仿真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各个行业培养大批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不同特色、适应科学发展新形势需要的创新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等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结合个人的成长和从教50余年教学经历,就当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某些热点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1954年以来一直在交大工作,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从事大面积工科数学的教学和改革工作。50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工科数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拥有国家教学团队,两门国家精品课程,两门国家精品教材;一名教师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两名获省级教学名师奖。1980年以来,承担了教育部教学专项课题13项,获国家和教育部教学和教材成果奖8项。西安交通大学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于2004年教育部验收评估中,名列全国4个优秀工科数学基地的前茅。西安交通大学工科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想、成果和经验,在全国工科数学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也设立在西安交通大学。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西安交通大学几代人半个世纪以来不懈努力的结果,而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在组织的培养和老一辈师长们的带领下逐步成长的。回顾西安交通大学工科数学发展和我个人成长的历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培养,严要求,切实把好教学关 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关键之一在于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应当从青年教师抓起。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师相比,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博士,至少也是硕士,学历高,基础好,这是他们的长处。但是,在教学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方面却有着一定的差距。敬业精神首先反映在对教学的热爱,不仅把教学工作看作是职业,勤勤恳恳地完成任务;而且作为事业和艺术,乐于献身,勇于探索、追求完美。敬业的教师对教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会把每次上讲台看成是一次演出,不仅课前认真准备,而且衣着整洁、提前到场。记得几年前我去西安一所大学作报告,该校校长是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晚上请我吃饭。七点钟,热菜还没有开始上,他对我说:很抱歉,他晚上七点半有课要早退了,我说现在还早嘛!他说他从来都是提前20分钟到教室。一位当了8年的校长,对待教学的这种敬业精神实堪敬佩。敬业的教师对教学精益求精,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言稿: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江苏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化融合,既是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产业,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需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到来之际,加强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是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总体看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存有差距。我们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加强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着,只有创新,产业才有连续发展的活力、产品才有持续推动的市场、产出才有陆续突破的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社会、政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努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江苏省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主体地

位。政府要为企业充分提供创新因子,加快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重点在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产业实现迅速突破,壮大和培养一批省内创新型龙头企业。 二是要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加快组建一支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组成的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与鼓励省内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学府合作,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运行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体制。 三是加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府组织成立能够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催生新兴战略型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完善体制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才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体制改革与进步的过程,我们要逐步建立起能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和体制。 一是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引导需求、以市场规范竞争,建立有序的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形成成熟的市场化发展和盈利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