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习惯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解惑,更要注重品德培养”。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如何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下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的体会:

一、在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数学课本是教学的课本,因此,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数学教师要努力地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紧密地把握知识点,充分地利用课本中的图画、习题及一些数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部分用数学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数小动物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保护小动物,当一个文明礼貌的小观众等思想教育。植树节植树活动,东东栽了8棵树,红红栽了7棵树,一共栽了多少棵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其次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既让孩子学到了数学知识又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德育渗透。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课本中的情境图,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例如,第一册教材的第一课是新生入学情境图,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明确他们已结束幼儿园生活,从今天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从中培养他们树立小主人的荣誉感,同时教育他们初步明确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尊师、爱校、团结、

守纪的教育。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然后编一个故事。学生都争先恐后编出了非常有趣的“小猪帮小兔一起造房子”的故事。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身受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编一个小故事:聪聪小朋友的一天时间安排表,让学生讨论合理性,使学生深受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教育。新教材的情境图中,故事丰富多彩,适时而合理地利用情境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再如教学《6、7的认识》时,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大扫除的情境,让学生在数数的同时展开对图上小朋友的讨论,使其深受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在教学《8、9的认识》时,教材本身就是一幅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教育图片,让学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都是怎样保护环境的,我们平时又应该怎样做?使学生领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再如《11到20各数的认识》一课的主题图是一幅对学生进行交通常识教育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教育的情境图。

三、在合作学习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教学教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就是让学生们一起学习,在一个小组中相互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之间的交际能力;又可以从中培养学生树立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正是在这样合作交流学习

中学会尊重他人,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获取知识。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牵引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地、全面地看待他人的习惯。四、在生活化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数学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更应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收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效果。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人民币除能货币交换而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我们的祖国,爱护人民币便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讲雷锋叔叔省吃俭用把节约攒下的钱捐给灾区人民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五、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德育渗透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从涉及到卫生常识的上课作业“三个一”要做到入手;又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同时利用活动课讲一些领袖小时候是怎样认真学习的故事给学生听,为孩子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总之,德育教学如绵绵细雨,润物无声。在数学课上既要“教书”,

亦要“育人”,只要我们精心而巧妙地策划,一定能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