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 格式:ppt
- 大小:478.00 KB
- 文档页数:31
翻译技巧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中文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策略。
归化是指将外
语的表达方式按照汉语的习惯和规范,尽可能地融入到中文中,使译文更
加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尽可
能地保持原文的独特性和个性。
在进行翻译时,如果选择归化策略,翻译者会更加注重译文的流畅性
和易读性,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
翻译者可能会使用一些常见
的汉语表达方式、习语和俗语,以使译文更加地贴近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
种策略适用于一些地名、人名、时间、日期等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词汇。
而如果选择异化策略,翻译者则会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独特性和个性。
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术语、文化背景相关的词汇等,翻译者可能会选择直
接使用原文或者模仿原文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这种策
略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口头禅、谚语等需要传达原文情感和表达
方式的词汇。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翻译者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求选择使用归化或
异化策略。
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平衡二者的使用,以达到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和表达原意的目的。
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于描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不同的策略。
归化指的是在翻译中倾向于使用目标语言文化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和习惯。
异化则是指在翻译中保留源语言文化和语言特色的同时,将译文逐字逐句地照搬到目标语言中。
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策略在具体翻译实践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取决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目的。
下面将就归化与异化两个概念逐一进行论述。
首先,归化。
归化翻译策略着重在保持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和习惯。
在归化翻译中,译者会尽量让译文与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相吻合,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并接受译文。
归化的优点在于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当目标语言读者读到译文时,不会有过多的感知和阅读障碍,可以更直接地理解文本内容。
此外,归化还可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生活习俗,增强了读者的共鸣和情感认同。
然而,归化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归化可能导致原文的信息丢失或变形。
在将源语言的文本归化为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为适应目标语言的规范和语言习惯,有可能会改变原文中的一些细节和信息。
此外,归化也容易造成目标语言读者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误解,无法真正理解原文的特色和背景。
其次,异化。
异化翻译策略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特色和背景,尽量不改变源语言文本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异化翻译追求忠实传达原文的风格和语言特征,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言文本的独特之处。
异化的优点在于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和风格特色。
译文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独特魅力。
此外,异化还有助于传播和推广源语言文化,增加读者对源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然而,异化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异化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障碍。
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在将源语言文本异化为目标语言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语法结构、句式乃至词汇的困难。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
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归化、异化、意译、直译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
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翻译策略可分为两类:1)异化;2)归化。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awrence Venuti所提出的,Venuti十分欣赏布朗绍的名言:“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
这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
”在他看来,差异在翻译中被弱化的原因有二:首先,翻译的讨论被遮蔽了,它在目的语坐标的价值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差异非但没有活现,反而处于融化的过程之中。
其次,英国和英语的价值标准,在战后形成了全球性的优势,从而更加确定了英美国家主义文化的语境。
这种语境只接受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外语文本。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弱式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
(参见Venuti 1992)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音译(Transliteration)、逐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意译(Liberal/free translation)、仿译(Imitation)、改译(Variation translation)、创译(Recreation)。
意译可分为两类:释义法(Paraphrase)、套译法(Idiomatic translation)e.g.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直译)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lair, how can he expect to catch the tiger’s cubs?(释义法) One can not expect to achieve anything if he risks nothing.(套译法)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have.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常用翻译技巧:重复法(repetition)、增词法(amplification)/増译(addition)、省略法/减译(omission)、词性转换法(conversion)、词序调整法(inversion)、拆译/分译(division)、合译法(combination)、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法(negation)、语态变换法(voice changes)、引申法(extension)、句子成分转译法(shift)。
归化与异化引言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指的是将外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规则,使之与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相契合;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保持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差异。
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不同的翻译背景和目的下有不同的应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归化和异化的含义、原因以及对翻译的影响。
归化的含义和原因归化是指将外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规则。
归化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归化可以包括调整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归化的原因可以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两个方面来解释。
在语言层面上,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
归化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习惯用法,减少译文与原文之间的障碍。
在文化层面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通过归化,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和理解方式,使读者更易于接受。
异化的含义和原因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差异。
异化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独特之处,使其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风格。
异化可以包括保留原文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异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可能希望保留原文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色,以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交流效果。
此外,对于一些高度文学化的文本,异化可以表达原文的美感和风格,保留原作的艺术性和个性。
归化与异化的应用场景和影响归化和异化的应用场景取决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对于技术文档、科学论文等信息性较强的文本,通常应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而对于文学作品、诗歌等具有较强艺术性的文本,可以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
归化和异化对翻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原则的选择及其度的把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原则的选择及其度的把握一、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及意义归化与异化原则是指在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面对不同术语时的处理方案。
归化原则是指在翻译时,译者将外语的词语和短语翻译为原翻译语中的对应词语或短语,使之更加完整地吻合语境,从而达到本土化效果;异化原则则是指在翻译时,译者把外语词语或短语翻译为原翻译语中意义较接近的词语或短语,但翻译出来语句没有本土风格,属于直译形式。
这两种原则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用处:归化有助于使读者理解这个语言环境更顺畅,从而在有限时间内更快捷的把文本翻译完成,而异化则是帮助读者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能够认清文本中所蕴涵的概念,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等。
二、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原则根据文本特征及其需求,我们可以在归化与异化之间进行选择:首先,在归化原则中,如果是字面上一对一的准确翻译,可以保留原文词语,将其进行本土化效果的归化。
但是如果有隐含意义,我们则可以根据译者所熟悉的文化背景和文本背景,进行当地文化的异化翻译,以实现不同文化的衔接和交流。
例如,中美文化差异。
美式英文中多用“Happy Thanksgiving”这样的表达来表示感恩,但这一表达在中国文化中却不太正确,此时就需要用具有本土性的“慰问”来译出,以达到本土化归化的要求。
其次,在异化原则中,则可以使用简单的“直译/直出式”翻译,将外文观念进行临时映射,尽可能保留源文本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其含义及意义,从而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忽视译文的本土性,应尽可能的使用本土化的词语进行表达译文,从而起到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归化与异化度的把握当译者进行文本翻译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归化与异化的度,够不够。
若是前者过多,文本本土性太强,就容易在未经解释的情况下,读者根本无法理解;若是后者过多,读者可能无法看懂原文语境,从而变得难以理解和交流。
所以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文章的背景环境与目的、读者的语言能力以及实际的局面具体分析,决定是否使用归化或异化翻译,以及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意义。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相结合。
归化翻译是指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等因素调整到译文中,使译文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
异化翻译则是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特色,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显示出原文的独特性。
下面将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进一步阐述和比较。
归化翻译是一种以“转变”为特点的翻译方式。
在归化翻译中,译者将尽量使译文与目标语言的语境相符,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归化翻译注重语言的通畅和易懂,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构造复杂的句子。
通过调整语言表达方式,译者可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异化翻译则是一种以“保留原貌”为特点的翻译方式。
在异化翻译中,译者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气、风格和文化特色,尽量不对原文进行过多的调整。
异化翻译可以使译文更忠实地保留原文的独特魅力和神韵,使目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可以结合运用,取长补短。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翻译一些特定领域的专业文献时,可以使用归化翻译,将源语言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对应名称或概念,使译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在一些文化类的作品翻译中,例如文学作品、诗歌等,可以使用异化翻译,保留原文的独特文化特色,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原文的内涵。
总之,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策略。
归化翻译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异化翻译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使读者能够更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和目的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