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实验教学的操作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中实验教学的操作

单位:扬中市实验小学姓名:王校杰

摘要: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并且把握住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正文: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并且把握住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一、立足于做,选材很重要。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

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其次,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

2.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有的花种子一下子找不到。在教学前,我发现四年级小朋友种在水中的蚕豆种子都发芽长出了茎和叶子,我就选择了蚕豆。原因是学生了解和熟悉蚕豆种子而且容易收集。

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如《磁铁有磁性》一课中,在选择各

种分值的硬币中,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特别是五角和一角的硬币有二种,一种能被磁铁吸住另一种不能被磁铁吸住,这在选材上要有代表性。

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

二、着重与思,在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物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高学生兴趣。《淀粉鉴别》中

的实验,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2.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蜗牛和蚯蚓》中学生应该充分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发给学生放大镜、火柴、水杯等,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

3.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中学”。《磁铁有磁性》、《简单电路》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

三、实验中善于提问,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五年级上册《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如牛

顿所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要重视“假设”的作用,《面包发霉了》这课里,学生们知道面包发霉与温度有关,就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霉菌生长与水分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须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两块相同面包,一块滴些水,一块干燥,放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观察,通过自己实验可找到提出的问题答案。也要重视“疑问”的作用,在教《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

四、着力于放,体现实验中的自主性。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他们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倾向。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以及给他们足够的实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小研究,“茶馆式”的讨论等,切不可形式主义走过场。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这说明是其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也许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成问题之处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