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以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与“不变”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7
“911”两年来,美国改变了什么?
严熙定;张立新
【期刊名称】《领导之友》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9·11”事件打乱了美国原定的全球战略部署,使美国对安全威胁有了新的认识:美国目前最大的敌人不是俄罗斯,也不是中国,而是无孔不入的恐怖分子。
为了结成国际反恐怖主义同盟,布什政府放弃了冷战后美国主要根据意识形态挑选盟友的对外政策,将人权、民主等分歧放到次要位置,以是否同美国站在一起反对恐怖主义作为其外交亲疏的关键性原则,并据此改善了与中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关系。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严熙定;张立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71.209
【相关文献】
1.9/11后美国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政策的改变 [J], 宋娜娜
2.9/11后美国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政策的改变 [J], 宋娜娜
3.福岛核事故两年来美国核工业界采取的行动 [J], 伍浩松
4.美国第一季度GDP增长0.5%,增速为两年来最差 [J], ;
5.11月PPI同比上涨2.7%创两年来新低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911”事件后美国外交安全战略走向
江西元
【期刊名称】《国际展望》
【年(卷),期】2002(000)014
【摘要】2002年6月4日至17日,笔者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访美代表团在波士顿、华盛顿和夏威夷与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所、海军分析中心、亚太安全研究中心和太平洋论坛等智囊机构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
“9·11”后美国外交安全战略变化是中美双方学者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结合美方学者就此提出的一些看法,可以更明确地指出,布什政府正在进行对外安全政策调整,其动向值得重视。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江西元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室副主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71.12
【相关文献】
1.基督教道德审视下的战争与和平——"9·11"事件发生后的美国天主教会与美国外交政策
2."9·11"事件后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争论与进展
3."9·11"事件后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4.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对拉美地区公共外交的新变化
5.“9·11”事件后美国对东南亚的安全战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9.11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汇报:王庆果参与制作:聂承承陈铭赵璇付佩佩朱裕新谢景元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美国4架民航客机,其中两撞塌了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毁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另一架坠毁。
这一系列袭击导致3201人死亡,6291人受伤,并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001年前后美元指数谢谢观赏WPS Office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WPS官方微博@kingsoftwps2001年后道琼斯指数这一切,对已陷入衰退的美国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9.11事件”对经济复苏的不利影响,美联储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以图恢复市场信心和保证金融与支付体系的正常运行。
下面是美联储为“9.11事件”所采取的六大措施。
•首先,美联储通过其在纽约的交易中心以回购协议的方式为市场注入大笔资金,2001年9月12日,美联储持有的有价证券金额高达610亿美金,在此之前,美联储日平均证券余额仅为270亿美金。
•第二、美联储通过再贴现直接将货币注入银行体系。
9月12日的再贴现余额高达450亿美金,远远超过在此之前的5900万美金的日平均余额。
•第三、美联储联合通货监理局(OCC)劝说商业银行调整贷款结构,为出现临时性流动性问题的借款人发放专项贷款。
并声称,为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这一目的,美联储随时准备提供必要的援助。
•第四、由于交通运输问题妨碍了票据的及时清算,美联储于9月12日将支票在途资金扩大到230亿美金,几乎是此前日平均金额的30倍。
•第五、美联储很快与外国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对已有的货币互换协议,也扩大了其协议的金额。
•最后,在9月17日清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又进一步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利率定为3%,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同日晚些时候,纽约股票交易所重新开业。
•美联储通过其在纽约的交易中心以回购协议的方式为市场注入大笔资金,2001年9月12日,美联储持有的有价证券金额高达610亿美金,在此之前,美联储日平均证券余额仅为270亿美金。
911恐怖事件:反思美国的对外政策
谢俊春
【期刊名称】《江南论坛》
【年(卷),期】2001(000)010
【摘要】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个毒瘤。
9月11日美国遭到恐怖分子袭击,死伤惨重。
这是恐怖分子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蔑视,不仅是美国的灾难,也是全人类的灾难。
恐怖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我们愿意向美国政府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及援助,与美国和国际社会加强对话,开展合作,共同打击一切恐怖暴力活动。
但美国首当其冲遭到恐怖分子袭击,反映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诸多失误,值得进行反思。
对美国来说,消除恐怖分子的威胁,仅靠武力是不够的,必须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谢俊春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世界安全的历史正被改写——美国9·11恐怖事件十周年反思 [J], 金磊
2.世界安全的历史正被改写——美国9·11恐怖事件十周年反思 [J], 金磊
3."9·11"之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J], 赵晓琴
4.论“9·11”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J], 马国庆
5.“9·11”事件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取向 [J], 杨光海;丁诗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新世纪之初,国际形势发展依然复杂多变,“9·11”事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进一步凸显。
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在经历新的变化,多极化继续曲折发展,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和平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调整国家安全战略给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频添复杂不测变数。
一、美国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美国对外政策“高开高走”,牵动大国关系起伏动荡,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重要特点。
2002年9月20日,美国政府公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下简称《报告》)。
从1 986年以来,美国法律要求每届政府向国会提交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主要阐述在外交、防务及内政方面的总体目标和宏观政策。
《报告》是布什政府对其执政以来,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全面概括与展望。
(一)在国际棋盘上确立美国“超级大国”的战略坐标步入21世纪,美国的基本战略目标仍然是确保其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利用美国的绝对优势,谋求其绝对安全。
《报告》对自己超级大国的实力毫不掩饰,认为“今天,美国具有无可比拟的军事实力和举足轻重的经济和政治影响”。
但是,《报告》也试图将美国的战略目标从全人类的利益角度进行包装,称美国“从不利用我们的实力要求获取单方面的利益。
相反,我们努力创造有利于人类自由的均势”。
即使如此,一种美国式的“优越感”和“使命感”还是溢于言表。
共和党政治现实主义“以实力推进目标”信条在《报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报告》称:“美国必将拥有足够的力量,挫败敌人把其意志强加于美国及我们的盟友和友邦的任何企图。
”《报告》不仅表示美国“将保持充沛的军力,作为我们履行义务和保卫自由的后盾”,还特别强调美国必须遥遥领先于敌手,称“我们的军队将如此强大,可迫使潜在的敌人放弃扩充军备,不再妄想拥有超过美国或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实力”。
Trend of U.S. Strategy Concerning Diplomacy and
Security after '9.11'
作者: 江西元
作者机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室,上海200040
出版物刊名: 国际观察
页码: 7-11页
主题词: '9.11'事件;美国;安全战略;外交布局;地缘战略;反恐战争
摘要:'9·11'事件后,美国外交安全战略指导思想、外交布局与地缘战略有很大变化,主要是:把彻底消除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威胁作为外交、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并据此重新划定敌我友;重新审视世界政治、经济、金融、贸易、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更积极地追求绝对安全和单极统治;相对降低欧洲的中心地位,暂缓向亚太地区进行军事转移;把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挑战,作为对外安全政策的核心;建立和巩固反恐国际联盟.。
ANALYSIS OF U.S. POLICY TOWARDS CHINA AFTER
9· 11 INCIDENT
作者: 张仕荣
作者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3-28页
主题词: '9·11'事件;美国;对华政策;中美外交;外交关系
摘要:'9·11'事件后,美国出于建立反恐联盟的需要,积极改善小布什上台后十分紧张的中美
关系.但随着美国在阿富汗战争的结束,美国又把遏制中国作为对华政策的首要目标.美国利用反恐战争形成对中国的地缘包围、美台军事关系的逐步升级,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今后,防范与合作将是中美外交中的重要内容.。
作者: 徐圣益
作者机构: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部,北京100859
出版物刊名: 新闻研究导刊
页码: 162-16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9期
主题词: 反恐战争 美国国务院 公共外交 媒介外交
摘要:9·11以后,美国沉寂十多年的公共外交复位并得到强化,这里的公共外交既包括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双向交流,也包括通过媒体对外(主要是伊斯兰世界)宣介美国外交政策,而后者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与冷战时期相比,这时的对外传播面临着信息环境和舆论环境的巨大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跨国流动加速;伊斯兰世界普遍对美国的政策宣传充满怀疑。
本文将结合9·11反恐背景,考察美国国务院作为公共外交的主要执行部门,其对外传播机制如何进行调整。
从单方面的信息发布到讲好“美国故事”,再到注重互动的“战略沟通”,本文从三次传播战略的调整,观察美国政府如何在不友好的传播环境中最大限度地争取主动。
“911”事件令美国外交政策大变
无
【期刊名称】《领导广角》
【年(卷),期】2001(000)011
【摘要】美国“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上一改原来的一意孤行。
与
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加强了沟通和合作。
在向阿富汗投下炸弹的同时,发表强调只针对恐怖主义、不针对穆斯林世界的讲话。
这次对恐怖主义的打击更像一场冷战,不太多地涉及战争,却造成一种持续的紧张局势,战争并非最终以枪声结束,而是以内部政权的土崩瓦解而告终。
【总页数】1页(P36)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
【相关文献】
1.“9·11”后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层次分析 [J], 尹琦
2.基督教道德审视下的战争与和平——"9·11"事件发生后的美国天主教会与美国外交政策 [J], 彭小瑜
3."9·11"之后的美国族裔群体与外交政策 [J], 朱全红
4.透视“9·11”事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J], 陶文钊
5.浅论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实践与破产——珍珠港事件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探讨 [J], 陈延宾; 王粉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9·11以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与“不变”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10历史文遗班徐浩(31)摘要:2001年9月11日早晨,当两架民用航空飞机相继撞向美国纽约曼哈顿世贸中心双塔大楼时,多数美国人已经认识到这次撞机是恐怖主义袭击,而非事故性灾难。
更重要的是,对美国人民、他们的政府以及政治体制来说,2001年9月11日是一个转折点。
无论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有多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将把全世界带入他所策划的对外政策氛围中去。
本文拟从冷战结束和9·11这两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事件开始,分析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剖析美国政策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美国;恐怖主义;对外政策;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军事打击在现代美国国家政治生活中,对外政策指的是政府要在世界上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它们的手段和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是对外政策的两个重要方面①。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美国的独立和政治统一,它关注的是保卫美国不受现实和潜在的(真实或想象的)敌人的伤害,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
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以国防部、国务院和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在内的其他一些联邦机构作出的决定为基础。
每届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四年出台一次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是外界窥视美国对外军事理论和战略意图的重要窗口,已经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
美国的外交包括美国所有的对外关系,从日常的外交来往到国家的首脑峰会。
是美国推行对外政策的一系列谈判技巧,旨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终端和冲突。
①《美国政府与政治》(第十四章对外政策)作者:【美】施密特谢利巴迪斯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基于现实的“变”一、判定主要安全威胁,反恐成为首要的对外政策目标冷战时期,以美俄为主导的两大阵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角逐,美国在世界有着明确的竞争对手,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也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
冷战结束后,美国突然失去了对手。
但是,美俄之间的“冷战”阴影并未因“冷战”在形势上的结束而消失。
相反,在双方领导人和国民的意识深层依然弥漫着冷战的记忆。
在欧洲安全方面,原先在两极格局下一直被压抑着的各种矛盾却可能借机爆发。
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安全问题以及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日益凸显,恐怖主义的猖獗等等,这些依然是威胁美国的潜在安全问题。
所以基于以上不确定的威胁,90年代克林顿政府(1993—2000)相继推出“参与与扩展战略”和“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战略构想。
总体上,美国是在摸索应对不确定威胁而制定具有多方向性的战略目标,是个塑造过程。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安全形势骤变,布什政府在2001年9月30日不得不对2000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作了更新,将恐怖主义列为“首要威胁”。
2002年9月20日美国政府又公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其所面临的最大和最现实的威胁,将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到全世界作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
这是美国在丧失全球性竞争对手所引起的短暂迷茫之后,其对外战略的主体性配置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
一时间,恐怖主义成为美国国内乃至整个世界都在讨论的话题。
很快,作为对9·11事件的报复,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拉开了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
美国也在全球范围内制造舆论,为其作为9·11事件受害者谋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美国以恐怖主义的受害者自居,占据对恐怖主义作战的舆论高地,不断动用各种手段,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叠加的政治现实。
正如布什总统所说:“我们不能半途而废,如果我们现在停止——让恐怖主义完好无损,对恐怖主义不加遏制——我们的安全感就将是虚假和短暂的。
”②布什总统又说:“……反恐战争只是刚刚开始,不过这场战争在阿富汗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②乔治·沃克·布什总统的国情咨文(美国国会2002年1月29日)端”,“……美国有比控制威胁和遏制怨恨更伟大的目标。
我们将为一个没有恐怖战争与和平的世界而奋斗。
”③二、对外政策行为方式侧重于单边主义单边主义是表现于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种对外政策行为方式。
它是指一国在事关双边、多边或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时,仅从本国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出发,毫不顾及他国的利益要求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一意孤行,采取单方面的行动。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领导世界的欲望日益强烈。
但无论是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战略”还是克林顿的“参与与扩展战略”,都是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合作”为前提的。
尽管他们也怀有单边主义偏好,但这并没有成为主流。
然而,小布什上台后,美国的单边主义急剧膨胀,已经成为上届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如抛弃或否定前任政府曾经支持的《京都议定书》、《禁止核试验条约》和《禁止使用杀伤性地雷条约》,全力推动修改《反导条约》等等。
在反恐问题上,美国希望得到盟国的支持,但是即使没有盟国的支持,美国也会采取坚决地行动。
正如拉姆斯菲尔德所言:“要由任务决定盟国,而不是盟国决定任务”。
如果必要的话,即使没有盟国的支持美国也会采取单方面的行动。
④它向世界传达的一个明确信息就是——美国对自己的实力充满信心,有能力自己把握反恐斗争,甚至把反恐斗争扩大到其他领域,而不在乎别的国家对美国和反恐斗争如何想、如何做。
美国在单边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中,几乎找不到能够全面挑战美国霸权主义的国家,而且在这些大国中也不存在结成反美联盟以挑战美国霸权的可能性。
三、新保守主义支配下的“先发制人”战略保守主义在不同的语境,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保守乃坚持传统,反对激进变革。
新保守主义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保守主义。
他们的思想和传统保守主义不一样,反对自由主义的激进变革。
新保守主义宣称:国际之间的利益具③乔治·沃克·布什在美国西点军校的讲话(2002年6月1日)④《瞬间的力量——“9·11”后的美国与世界》作者:郝雨凡等著出版: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37页有内在的冲突性,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零和博弈性质的竞争,相对实力是国家的,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唯一主要手段。
唯有通过不断加强以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为核心的国家力量,才能切实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利益。
9·11以后“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就是新保守主义的杰作,而“先发制人”的典型表现便是伊拉克战争。
⑤2002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演讲时称:“遏制和威胁战略已经不能适应对付恐怖主义威胁,今后将对拥有核生化武器的敌对者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9月20日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把“先发制人”定为新世纪美国防务战略的支柱。
该报告指出恐怖分子对美国采取的是非常规的攻击手段,这种攻击将极大的危害美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威慑概念对恐怖主义分子没有威慑作用,最好的防御就是出色的攻击。
美国“先发制人”战略表明只要敌对者具有威胁美国的能力,美国就可以对其实施预先打击,而无论这种威胁是否已经迫近或成为现实。
正如波士顿大学教授安德鲁·巴切维奇指出:“‘先发制人’战略提供了迄今为止对于美国在冷战结束后驾驭全球的野心的最全面的表述。
不但表明了永远确保美国军事霸权的意图,还将利用武力重塑国际秩序的愿望表露无遗。
”⑥四、全面发展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快速打击能力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军事大国的美国,战后一直维持着一个最为庞大的全球性战争机器,其军费开支继续保持在其他任何国家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压倒性战略优势。
仅以美国国防军事预算为例,冷战以后,出于缺乏竞争对手的考虑,其国防开支一度下降之后,便开始了新的增长期,“1999财年美国的国防预算为2762亿美元,2001财年美国的国防预算为3100亿美元,后因发生“9•11事件”实际支出大大超过该数字,2003财年美国的国防预算总额为3930亿美元[11]”,“2005财年美国的国防预算为4193亿美元(最终4533亿美元)”,从预算数字来看,美国一国的军费开支甚至高于全球排名第2位至⑤《美国问题研究》作者:倪世雄刘永涛主编出版社:时事出版社篇目《论新保守主义与小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作者:潘锐第280页⑥(注:安德鲁·巴切维奇:“布什的宏伟战略”,《美国保守派》(月刊)2002年11月第21位的20个国家和地区军事开支的总和。
从另一个层面看,美国仅2002年在军事研发领域的开支就超过了德国或英国在防务方面开支的总和。
2003年6月美国国家勘测局提出,为了防止恐怖主义的袭击,美国将制定新的“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将使美国部署太空巡逻队,控制太空的准入权。
美国还在积极研发全天候高空无人侦察机,并将最新的无人机部署在战场用于打击敌对势力。
其他方面美国充分认识到对付国际恐怖主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不能完全依靠甚至不能主要依靠军事威胁来取胜,因此美国积极在全球范围寻找“朋友”,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反恐同盟”。
更甚者,美国以推进民主和促进人权改善作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导型依托手段,加强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为基础的软权力渗透,全力架构美国的优势战略地位。
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认为,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自己的自由市场和建立尊重人权的民主制度,是美国对外政策大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
例如,大中东改造战略本身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反映了美国想通过美式民主和人权思想扩张为平台,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政策继承和内在延续性下的“不变”一、恐怖主义对美国不能算是一个新问题学者们倾向于认为,现代恐怖主义发端于二战时期。
⑦早期,美国不是恐怖主义的主要目标,而其国内恐怖主义问题,也不需要在外交政策上有所反映。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没有确定的政策、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处理恐怖主义事件,反恐政策处于试验过程中。
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反恐三原则:一是“不妥协原则”;二是“一般犯罪原则”;三是“打击恐怖主义支持国”原则。
90年代克林顿总统将美国对恐怖主义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1999年12月克林顿政府发表的《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认为,美国所面临的安全环境是动态和不确定的,充满各种威胁的挑战,这⑦《美国问题研究》作者:倪世雄刘永涛主编出版社:时事出版社篇目《美国反恐怖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作者:张家栋第232页些威胁和挑战有可能变得更加致命;并且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的严重“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可见,即使小布什政府旗帜鲜明的全球反恐战略也是在继承了90年代美国国家战略发展脉络后提出的。
所以政治的延续性可想而知,就像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查克·黑格尔所说的:“美国的对外政策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