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三暮四的历史故事及寓意

朝三暮四的历史故事及寓意

朝三暮四的历史故事及寓意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狙(ju)公,十分喜爱猕猴。为了观赏这种似人非人、富有灵性的动物,他专门喂养了一群猕猴。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哪有财力物力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

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li)树。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

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

朝三暮四的寓意:

一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猕猴,恰似那些没有头脑、只会盲目计较的人的一面镜子。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复杂的客观世界面前,看问题必须摒除实同形异的假象的诱惑。此外,在人际关系中,一定要讲原则、重信义,不做那种朝亲“三”,暮近“四”的见异思迁之人。

2023年朝三暮四成语故事_1

2023年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2023年朝三暮四成语故事1 【出处】 《庄子》。 在战国时,宋国有位老人,他十分喜欢猴子,家里养了好多,整天围着他转悠,和他一起玩,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左邻右舍都称他“狙(古书里指猴子)公”。 狙公很会揣摩猴子的心理,猴子也听得懂狙公的话,他们生活的很快乐。 狙公的家境不好,口粮也不多。而猴子们吃东西时总是狼吞虎咽,一个比一个胃口大。狙公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不忍心让猴子们挨饿,就这样,斗里吃完了,吃瓮里的;瓮里吃完了,吃罐里的……眼看一个个都底朝天了。这该怎么办呀?狙公犯了愁,想来想去只有忍痛减少猴子们的粮食了。但他又担心猴子们不乐意,就哄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早上只吃三颗,都生气了,“吱吱”乱叫,左窜右跳,有的去抓狙公的手指,有的去拽狙公的胡子,有的去挠狙公的痒痒。还有的干脆把狙公的鞋子藏了起来,弄得狙公哭笑不得。 狙公想了一会儿,便有了主意。他和颜悦色地对猴子们说:“好了,好了,别吵啦,我改正还不行吗?以后给你们吃橡栗,干脆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总可以了吧!”说完,还亲切地拍了拍一只小猴子的脑袋。 猴子们一听,早上增加了一颗,非常满意,摇头摆尾,好开心。老猴子一声召唤,群猴一齐伏下身子,不住地给狙公磕起头来——它们是在向狙公感恩哩。狙公看着这情景,也捋着长胡子高兴地笑了。

释义 原指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多指反复无常。 2023年朝三暮四成语故事2 成语释义: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原指善于使用手段愚弄人。后用来比喻变换手法,欺骗别人,或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________追溯: 《庄子·齐物论》:狙公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故事 战国时,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人们称他为“狙公”。他家境并不好,但非常喜爱猴子,宁可省吃俭用,腾出钱来给猴子买吃的,从不让它们饿肚子。 狙公和猴子们朝夕相处,双方极为融洽。猴子们想什么狙公一看就知道;他说什么,猴子也能理解。 但是时间长了,狙公不胜负担。猴子很贪食,没完没了地吃,狙公实在供应不起。他准备减少它们的食物,又怕它们不顺从自己,因此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狙公对猴子们说:“以后给你们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们听了,又跳又叫地发起怒来。 过了一会,狙公改口说:“好吧,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够吃了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得趴在地上。

成语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和道理

成语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和道理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一 有个养猴子的老头,人称狙公,对众猴子说:“伙食情况是这样,实行半军事化的供给制,每天两顿干饭,每人两张饭票。标准是朝三暮四:早饭三颗橡子,晚饭四颗橡子。”猴子都是急性子——出了名的猴急,一听早饭只有三颗,整个白天都得半饥不饱地活受罪,顿时呲牙咧嘴地发怒了,把火药、罗盘、造纸术、印刷术等旧四大发明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等新四大发明都用上了,闹了个五洲震荡云水怒,天翻地覆慨而慷。老谋深算的狙公胸有成竹道:“别急别急,别忘了我们是民主集中制,有意见好商量。既然大伙儿不同意,那么就朝四暮三:早饭四颗,晚饭三颗。”猴子们一听早饭增加到四颗,可以半饱不饥——至于晚上睡着后饿肚子就管他娘了,权当饿的是梦里的别人——于是就满意了。而且感激于狙公的顺从民意,替天行道,竟高呼起“狙公万岁”来。也难怪,喊惯了,不喊嗓子痒得难受,谁让猴子们都长着一个喉头呢? 庄子大概是最早发现猴子是人的祖宗的思想家,尽管他并没有理清从猴子进化到人的全部中间环节。话说回来,两千年后的达尔文对中间环节也没有全部弄清,以至时常受到不肯承认猴子为祖宗的人们的攻击。近年有个海外华人攻击尤力,我担心让洋人怀疑咱们中国人过于心虚,仿佛此地无银三百两。 庄子认为,狙公对类人猿的北京人或类猿人的山顶洞人的统治术,纯粹是一种阳谋——阳得不能再阳,简直是和盘托出。后世的阳谋家还是说半截子话的,后半截话要等时机成熟了,也就是等觊觎禁果的蛇被引出山顶洞以后再说。而庄子笔下的狙公却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橡子早就成熟了,所以后半截话不必吞吞吐吐,可以按照真正的阳谋,直截了当地“有话就说,有屁有放”。怪只怪猴子们自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一):朝三暮四 据说,这是记载在“庄子”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的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 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 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己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以后的人就从这则的寓言说,狙公所说的话,加以引申,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刚决定的事情,不一会儿又改变了,我们就说他是“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二):朝秦暮楚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内部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七国中秦、楚势力强大,魏、韩、赵、燕、齐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游离在这两国之间,时而靠近秦国,时而靠近楚国,一班政治说客奔走在这些诸侯国之间。 【出处】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 【释义】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三):出尔反尔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邹国与鲁国发生一场战争,邹国失败,战死了不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 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几年后,老人每天早晚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富裕,但猴子的数 量越来越多,所以他想把栗子的数量从每天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和猴子们商量说,“从 今天起,我每天早上给你三个栗子,晚上像往常一样给你四个栗子。你同意还是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 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种情况,马上换了个嘴说:“那么我给你早上四点,晚上三点,可以吗?”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 起来. 这个故事的原意是解释一个哲学真理。它是《庄子气物论》中一个重要的寓言故事。 无论是在早上和晚上,还是在早上和晚上,猴子得到的东西都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利用 自己的快乐和愤怒是非常可笑的。狙击手就像一个“大件”承载着所有的众生,猴子就像 人类混乱世界中的所有众生。那些追求名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却不 知道事物本身具有同一性。最后,像猴子一样,他被日夜和日夜弄瞎了眼睛。警告人们不 要再为得失担忧了,因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既没有失去,也没有 获得任何东西。因为不管有多少种形式,只有一种本质。宋的《二程全书·遗书·十 八·一川先生话》:“圣人不知,圣人之心何为后世之术?”不幸的是,后来使用这个成 语的人不知道日夜的起源,把它和“早晚楚”混为一谈。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当时秦国 和楚国两个大国处于对立状态。一些弱小的国家落入秦国和楚国之手。就像在美苏霸权时 期一样,一些非洲国家有时落入美国之手,有时落入苏联之手。这与此无关,但随着时间 的推移,人们习惯于将“每一天”理解为无原则和反复无常。 【注音】zhāosānmùsì 【解说】提醒人们注意现实,不要被修辞所欺骗,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本质只有一个。 【出处】《列子》 【导言】宋代有狙击手,他们热爱狙击手,并把他们分成小组养大。他们能够理解狙 击的意义,并赢得公众的心。伤害他的家庭,满足他的狙击欲望。俄罗斯资金短缺。这将 限制狙击手的食物,并担心狙击手不会被自己驯服。首先利用这个机会说:“有了若,早 上三点,晚上四点,够了吗?”所有的狙击手都很生气。俄罗斯人说:“有了若奥,早上 四点,晚上三点,够了吗?”所有的狙击手都坠入爱河。

朝三暮四的意思及故事

朝三暮四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朝三暮四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释】: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举例造句】: 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不要朝三暮四,乱定计划,这样往往一事无成。 【成语典故】: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朝三暮四的典故: 有个养猴子的老头,人称狙公,对众猴子说:“伙食情况是这样,实行半军事化的供给制,每天两顿干饭,每人两张饭票。标准是朝三暮四:早饭三颗橡子,晚饭四颗橡子。”猴子都是急性子——出了名的猴急,一听早饭只有三颗,整个白天都得半饥不饱地活受罪,顿时呲牙咧嘴地发怒了,把火药、罗盘、造纸术、印刷术等旧四大发明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等新四大发明都用上了,闹了个五洲震荡云水怒,天翻地覆慨而慷。老谋深算的狙公胸有成竹道:“别急别急,别忘了我们是民主集中制,有意见好商量。既然大伙儿不同意,那么就朝四暮三:早饭四颗,晚饭三颗。”猴子们一听早饭增加到四颗,可以半饱不饥——至于晚上睡着后饿肚子就管他娘了,权当饿的是梦里的别人——于是就满意了。而且感激于狙公的顺从民意,替天行道,竟高呼起“狙公万岁”来。也难怪,喊惯了,不喊嗓子痒得难受,谁让猴子们都长着一个喉头呢? 庄子大概是最早发现猴子是人的祖宗的思想家,尽管他并没有理清从猴子进化到人的全部中间环节。话说回来,两千年后的达尔文对中间环节也没有全部弄清,以至时常受到不肯承认猴子为祖宗的人们的攻击。近年有个海外华人攻击尤力,我担心让洋人怀疑咱们中国人过于心虚,仿佛此地无银三百两。 庄子认为,狙公对类人猿的北京人或类猿人的山顶洞人的统治术,纯粹是一种阳谋——阳得不能再阳,简直是和盘托出。后世的阳谋家还是说半截子话的,后半截话要等时机成熟了,也就是等觊觎禁果的蛇被引出山顶洞以后再说。而庄子笔下的狙公却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橡子早就成熟了,所以后半截话不必吞吞吐吐,可以按照真正的阳谋,直截了当地“有话就说,有屁有放”。怪只怪猴子们自己只听了前半截话,就急不可耐地大鸣大放。当然,庄子没有料到的是,后世的半吊子阳谋术的实际统治效果胜过他所讽刺的纯正阳谋,甚至胜过古今一切统治术,可以令全体猴子心服口服衷心敬爱。这是

朝三暮四的历史故事及寓意

朝三暮四的历史故事及寓意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狙(ju)公,十分喜爱猕猴。为了观赏这种似人非人、富有灵性的动物,他专门喂养了一群猕猴。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哪有财力物力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 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li)树。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

朝三暮四【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成语名字】朝三暮四 【汉语拼音】zhāo sān mù sì 【成语解释】喂养猴子时,早晨给三升橡树果实,晚上给四升,但亦可改变为“朝四暮三”。本为养猴人诈骗猴子的故事。典出《庄子.齐物论》。原用以比喻只变名目,不改实质。后用“朝三暮四”比喻人心意不定、反复无常。亦可用于比喻事物变化无定。△“反复无常”、“出尔反尔”、“朝秦暮楚” 【成语典故】 《庄子.齐物论》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成语注解】 1、狙公:相传为古时善养猴者,能以智弄群猴。狙,猴子。 2、赋:给予。 3、芧:橡树的果实。 4、亏:耗损、减少。 【成语出处】 1、南朝梁.裴子野〈宋略选举论〉:“孝武虽分曹为两,不能反之于周汉,朝三暮四,其病愈甚也。” 2、唐.崔仁新罗国故两朝国师教谥朗空大师白月栖云之塔碑铭〉:“来者如云,朝三暮四。” 3、《旧唐书.卷一三五.皇甫镈列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4、宋.司马光〈论财利疏〉:“张设科条,不可胜纪。或不如其旧,益为民患;或朝三暮四,移左于右。” 5、宋.朱翌〈书事〉诗:“花开北陌东阡外,人在朝三暮四闲。”

6、元.乔吉〈山坡羊.朝三暮四〉曲:“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攒家私,宠花枝,黄金壮起荒淫志。” 7、元.杨讷《西游记.第九出》:“也是我为人不肖,和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8、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附录.戴熙来函》:“朝三暮四之术,可暂而不可久也;刑驱势迫之事,可一而不可再也。”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比喻心意不定、反复无常。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意志不坚”的表述上。 【朝三暮四造句】 1、他老是朝三暮四地换工作,怎会有成就? 2、做生意得讲信用,不可朝三暮四,出尔反尔。 3、他向来厌恶反复无常,做事绝对不会朝三暮四的。 4、她行事向来果断,不是个朝三暮四的人,别再冤枉她了。 5、你一会儿要学画画,一会儿又要学摄影,不正是朝三暮四的态度吗? 【近义词】反复无常,出尔反尔,朝秦暮楚 【反义词】一心一意,始终不渝,始终如一,坚定不移 辨似: 形音辨误 同“朝三暮四”及“出尔反尔”都有形容人反复不定的意思。 异“朝三暮四”用于形容心意或行为;“出尔反尔”用于形容言行。 朝三暮四出尔反尔辨似例句 他老是朝三暮四地换工作,怎会有成就? 做人说话要讲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形音辨误 同“朝三暮四”及“朝秦暮楚”都有反复不定的意思。 异“朝三暮四”侧重于心意和行为的变化不定;“朝秦暮楚”则侧重于依附对象的反复变更。 朝三暮四朝秦暮楚辨似例句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成语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朝三暮四”原来表示欺骗和愚弄的手段,以后改用来比喻说话、做事反复无常。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人从集市上买了几只猴子,想耍猴赚钱。晚上他把猴子们赶到一起对他们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一家子了,你们要好好工作,我保证让你们吃饱睡好。”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橡子给他们吃,猴子看到有东西吃,高兴地乱蹦乱跳,并乖乖地让这个人在脖子上套上了绳索。 每天他们在大街上表演,耍大刀的耍大刀,走钢丝的走钢丝,等到天黑才能回来累的都趴下了,可是那个没有像之前的说的那样,吃饱睡好。每天早上只有3个橡子,晚上4个橡子。于是猴子们开始抗议,并威胁他。这个人想了想,说道:“要不这样吧,早上4个,晚上3个。早上可是比以前多了一个哦!”猴子们听了,开心的不得了,以为赚了大便宜,又继续到大街上卖力地耍杂技了! 【中英文版】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 man in the State of Song raised monkeys. 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个人,养了一大群猴子。 The monkeys could understand what he said. 这些猴子能够听懂主人说的话。 As the man became poor, he wanted to reduce the monkeys' food. 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家里穷了,想限制一下猴子每天吃的粮食。

朝三暮四的中国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的中国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o sān mù sì,释义: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下面让小编跟大家讲讲朝三暮四的中国寓言故事吧。 中国寓言故事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其实栗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迷惑。所以庄子评价这个故事是“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同样是一天七个板栗,只是时间变换了一下而已,猴子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不得不赞叹这个养猴的人高明,对猴子的心思揣摩得很透彻。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中国寓言故事猴子捞月 从前,有一只猴子爱上了月亮。她总是在不断变幻,时而圆圆的,时而弯弯的,看上去神秘而诱惑,令猴子着了魔。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原文 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 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 猴子吃饱。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 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 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 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典故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 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 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 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 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读后感 最近在看《庄子》。以前看这本书我也只是读懂表面的东西。如今换了一个角度再读 这本书,发现这本书比以前易读了许多,自己能够看到的层次也较之从前深入许多。以前 读《论语》的时候,边读我心里边一个劲儿地暗自佩服:孔子太厉害了;现在读《庄子》 的时候,我边读边一个劲儿地暗自佩服:庄子太牛了! 《庄子》这本书我看的遍数最多的是它的内七篇。内篇中的每一个小故事对我来说都 具有很深的启发性。而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明白了什么才是智慧,什么叫聪明,并且我对智 慧下了一个明确性的定义。而以前我自认为是智慧的东西,如今看来,其实大多数也只能 算作是聪明。 在这里我要写的不是我对智慧的领悟,而是我对书中“朝三暮四”的新的理解。 什么是“朝三”?什么是“暮四”? 其实“朝三”“暮四”就是指事物的两个面,就像“是”与“非”。在一个集合中,“是”是其中的一个子集合,“非”也是其中一个的子集合。在只有“是”与“非”的集 合中,无论是看到“是”与“非”当中的任何一个子集合,其实我们都可以以此看出什么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 朝三暮四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其弟子柏拉图的《国家》中提到的一个寓言。寓言中描绘了一个关于人类欲望和满足的故事。以下是一篇关于朝三暮四的译文和对其含义的详细解析,探讨这个寓言所表达的道理。 《国家》的朝三暮四寓言 柏拉图的《国家》中有一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有关欲望和满足的故事。这个寓言被称为“朝三暮四”。 寓言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富人,他养着一群奴隶,每天早上出去工作,晚上回家之前他会清点并记录他们的总数。这个富人非常敏锐,总能准确地数出奴隶的数量。富人对自己的财富非常自豪,他认为只要知道自己拥有的奴隶数量,就能够知道自己的财富有多么庞大。 但是有一天,富人的奴隶们出奇地少。他数了数,只有三个奴隶。于是他非常痛苦地思考,他担心自己以后将会面临财富的减少。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命令奴隶们每天早上出去工作,晚上回家的时候,他们必须把每天收获的金币夹在嘴里带回来,而不能藏在身上。这样一来,当富人清点奴隶们的数量时,即使他只看到三张脸,但也可以多数出奴隶们的总数,因为他知道他们每个人口袋里都会有一枚金币。 然而,这个富人的计划没有成功。他的奴隶们都是非常懂事的,他们知道富人的意图后,每天早上出去工作,晚上回家时,一

旦富人清点完她们的数量,她们就会迅速地把金币吐出来。富人发现自己的计划失败了,他并没能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自己的财富。 朝三暮四的含义 朝三暮四的寓言更多的是在探讨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关系。故事中的富人追求财富,他认为只要拥有更多的奴隶,他就能够得到更多的金钱和财富。然而,当他的奴隶数量减少时,他感到非常痛苦,担心自己的财富将会减少。 然后,他想出了一个计划,试图通过控制奴隶们带回家的金币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这个计划创造了一个假象,即使他只看到三个奴隶,他也能够多数出奴隶们的总数。然而,这个计划最终失败了,因为奴隶们通过吐出金币来反抗富人的控制。 这个寓言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欲望是无穷尽的,无论我们得到多少,我们总是希望得到更多。富人一直追求着更多的财富,他认为只要有更多的奴隶,就能够得到更多的金钱。然而,他追求的只是一个无尽的欲望,没有止境。即使他拥有更多的奴隶,他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财富。 朝三暮四的故事告诉我们,满足永不停止的欲望是徒劳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追求我们的欲望,我们永远无法满足,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感。与其不断追逐无穷无尽的欲望,我们应该学会满足于我们拥有的,并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关于庄子的寓言成语故事

关于庄子的寓言成语故事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庄子的寓言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题意解说 庄子三十三篇里,由庄子亲手执笔而成的,事实上只有内篇七篇。其余的外篇、杂篇,皆是庄子的门人假托庄子之名所写。研究庄子的学者,大持此见解。 庄子的生卒年代和一生经历皆不详。不过,史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庄子是宋国蒙县(现在的河南商邱)人。名周。曾为蒙县的漆园吏。他的出生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所以,我们可以认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