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构建校园信息化进修环境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32.19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课题名称《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构建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当今,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

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受其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面对信息社会,我们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顺应历史潮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合称为“信息素养“,我们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然而,现行的教学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显然与时代的要求、课改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学生的能力,体现在诸多方面,在信息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尤其是

处于人生成长初期的小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何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构建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这一研究课题,试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的校园氛围,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加强信息技术在课程及其延伸的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强化信息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能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的需要,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关系阐述1、信息化学习环境:也就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经过信息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交流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2、信息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途径:①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②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③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④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

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3、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我们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包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构建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4、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指的是对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即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评价等;从人文层面来讲,即是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积极面对信息,参与信息;有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5、信息素养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关键条件①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首先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校园内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整合学科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才能为

信息化社会输送大批具备信息素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

人才。②信息化学习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学习离不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建设一支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关键。只有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培训、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树立教师的信息化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才能推动教师自觉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确保信息化学习的开展。③课程整合——信息化学习的形式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整合,“校校通”工程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信息网为师生提供了情景探究、信息传递、自主学习、协商讨论、全方位交流的共享空间。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整合教学资源,创造适合特定教学目标的信息化学习模式,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既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④科学化评价——信息化学习的保障有了信息化学

习资源,有了掌握信息化技术、具有信息化观念的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有了广阔的空间,信息化学习就有了物质保障,有效科学的评价,必将加快信息化学习的构建。传统的教育不是注重了全体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就是重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略了全体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信息化学习是实现教育普及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最佳方式,因此必须要有与之

相适应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化学习的构建。⑤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式交互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深刻意识到,只有培养教师能够驾御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享有信息时代、信息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

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运送,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

点和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的观点和知识结构、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信息化学习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也是终身学习者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只有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会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们寻找信息、获取信息是为了解决问题和制订决策,为了在所关心的领域开发出新知识。

四、研究目标(一)总体目标:1、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特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1)强化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与态度。利用校园现有的橱窗、广播等平台,结合班会、板报等宣传手段,培养学生主动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认

识到“对信息不仅是接受,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加工创造,能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开放的校园网、学生橱窗、广播等平台,结合班会、队会等信息交流渠道,培养学生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通过合理地运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的或与他人协同进行收集、分析、加工等,并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常规化考核,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养教师利用及拓展资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活用信息的能力。让教师在构建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传统的校园充满信息共享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提供基础。3、提升办学品味。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由于信息素养的提高而发展的自主探究能力,也使学校的现代教育化设

施更趋完善,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校园的信息化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