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和谐与唐诗兴盛

民族和谐与唐诗兴盛

民族和谐与唐诗兴盛
民族和谐与唐诗兴盛

民族和谐与唐诗兴盛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唐代文明。唐代文明的昌盛离不开祖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唐代文学,尤其唐诗的繁荣亦是如此。

一隋唐制度的渊源及李唐皇室的血统

据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所说,隋唐制度有三个来源。一是北魏、北齐,二是梁、陈,三是西魏、周。其中北魏、北齐之源实承袭汉魏西晋东晋南朝前半期汉族文化,为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所采用,已融合南北、汉胡文化。其梁陈之源乃汉族文化经隋传之唐者。其西魏、周之源者乃汉族文化与鲜卑等少数民族文化之混合品。此三个来源本身都已是混合文化,而在隋唐时又进行总的融合。唐代文明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

关于李唐氏族,缪凤林曾提出为汉胡混合之北统。朱熹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朱子语类》卷116)。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则云:“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其初之血统亦未与外族混杂。总而言之,李唐氏族若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的世局。故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问题实为最要之关键。”就陈寅恪所言,李唐血统其初本为华夏,后与胡夷混杂。李渊母亲独孤氏、妻窦氏,李世民皇后长孙氏是鲜卑族,所以李渊父子始为混血。李唐氏族长期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且血统上又有胡汉混血因素,势必影响李唐皇室的政治思想及政治制度,也势必对唐代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自五胡乱华起,北方中原名门大族多数南迁,但仍有许多留在家乡死守先坟,严守家风,而不受民族融合影响,如范阳之卢、荥阳之郑、清河博陵之崔等。这些豪宗大族在大骚动时期能保存其家,并对五胡之异种夸示汉人神明之遗胄,因此受到社会的尊崇。岑仲勉认为当时山东门第其所以得到一般仰慕:“要是在于能保持‘礼教’,‘礼’即汉族相传之习俗,所以能够保持,就在于少混血。简言之,‘山东门第’比较未大接受五胡族的熏染之姓氏而已。“这种尊崇门第的做法,在唐初就受到高祖李渊的批评,他说:”关东人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太宗亦对这种现象”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下诏修氏族志,书成,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看后表示强烈不满,下令根据现实状况重修。这件事说明唐初民族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固守传统的人还想维持原先汉族礼教,把坚守汉族礼教的家族列为上等已不能为胡汉混血的李唐皇室所接受。氏族志重修后,列李唐皇族为第一等,调整了一些氏族的等级,正反映了社会现实的要求。《旧唐书·高祖本记》载唐初是:“胡越一家,自古未有。”唐太宗李世民对隋炀帝大忌胡人的做法很不赞成,据《贞观政要》二《慎所好篇》三载:“贞观四年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又诛戮李金才及诸李殆尽,卒何益?”中唐诗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唐传奇《东城老父传》云:“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都说明了隋唐以来多民族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呈现空前的盛况。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认为当时名人中少数民族已占多数,再坚守汉族的传统礼教,分什么民族界限,已不合时宜了。

二、多民族融合对唐代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唐代文化上的这种背景,必然对唐代政治及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唐王朝对兄弟民族的政策比较开放,且比较成功。岑仲勉《隋唐史》总结有四

个特点:1、不强迫同化,只顺其自然。2、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婢。3、不使杂处通婚。4、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这种自由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全国的安定团结,经济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其效果亦非常显著。

其次,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对各族人员不分彼此,同样信任。正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唐之开国,其兵力本兼府兵蕃将两类,而府兵不堪攻战,其主力实赖蕃将。其著名蕃将(如史大奈,本西突厥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等)皆受太宗重用,战功卓著。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出身而任节度使,天宝后有李光弼、李宝臣、李抱玉、李克用仆固怀恩、浑瑊等少数民族位兼将相。《北梦琐言》说:“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諴、曹相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猷曰,可以归矣,近日中书尽是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说明中唐以后,少数民族入相更为普遍。

少数民族人员出将入相,必然会对当时的政治以及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其三,李唐这种文化背景,使他们在融合南北文化、各民族文化方面比较主动,且比较通达。他们努力造成一种统一的和谐的思想文化局面,所以就容纳百家,兼收并蓄,不但传统的佛、儒、道思想受到同样尊重,而且对于西域传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听任它们在国内传布。

这种思想统治上的宽松局面,使人们思想无禁区,创作无约束,眼界放开,自由驰骋,从而促进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促进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形成。例如李白的思想与创作明显受到道家的影响;王维则深受佛教影响;而杜甫深受儒家影响。

《容斋续笔》二唐诗无避讳条云:“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避讳。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如白乐天《长恨歌》讽谏诸章,元微之《连昌宫词》始末,皆为明皇而发。杜子美尤多。此下如张祜赋连昌宫等三十篇,大抵咏开元天宝间事。李义山华清宫等诸诗亦然。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其四,对传统礼教的突破。西晋以后,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深受胡风影响。唐兴以后,虽仍然以中国传统礼教治国,但时转世移,民风世俗不能不有所变化。朱熹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就指出这种情况。

唐人突破传统礼教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保留了鲜卑族“母权制时代的遗风”。武则天不仅以女性身份当了皇帝,而且为人行事常常超出礼教之外,而她的行为却能为人们所接受。她本是太宗才人,竞又能为高宗皇后。她当皇帝,却又能广辟男宠。这些都不合中国传统;礼教。其前太宗纳弟元吉妃杨氏为妃嫔,其后玄宗取儿媳杨玉环为贵妃也属于出格之事。但对照胡礼转房制,则属正常。如《北史·附国传》载:“妻其群母及嫂。”《北史·突厥传》:“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世叔母、嫂,唯尊者不得下淫。”《新唐书·吐谷浑传》:“父死,妻庶母,兄死,妻嫂。”唐皇室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在为人行事方面保存了一些胡风,不能像山东士族那样坚守传统文化不变。这样的事也发生在皇室之外的少数民族出身的人身上。例如白居易的父母是舅甥关系,这是违背传统礼教的。陈寅恪在《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一文中说:“乐天先世本由淄青李氏胡化藩镇之部属归向中朝。其家风自与崇尚礼法之山东士族迥异。如其父母之婚配,与当日现行之礼制(开元礼)及法典极相违戾,即其例也:”因此,唐代有许多违背传统礼教的“反常”事情可以从胡风影响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中寻得解释。

其五,对世俗民风的转移。《新唐书·五行志》载:“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近服妖也。”长孙无忌是鲜卑族,浑脱是胡物。长孙无忌戴胡帽并不为奇,但天下人都跟风效仿。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载:“天宝初,贵族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衣之制度,衿袖窄小。”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陈寅恪笺白诗曰:“乐天则取胡妆别为此篇以咏之。盖元

和之时世妆,实有胡妆之因素也。凡所谓摩登之妆束,多受外族之影响,此乃古今之通例,而不须详证者。”向达先生研究敦煌壁画,谓自六朝至唐初,男女俱着胡服,即所谓裤褶,男女短仅至膝,折襟翻领;女衣亦同而稍长,内面另有长裙,肩披肩巾,俱穿胡靴,足觇李唐一代服装趋向之转变。“总之,从唐初到中唐,少数民族装束一直是引导新潮流者。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对唐代的影响就更为普遍了。《旧唐书》载:“后魏有曹婆罗门,受龟兹琵琶于商人,世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北齐高洋所重,常自击胡鼓以和之,周武帝聘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胡儿令羯人白智通教习,颇杂以新声。”到了唐代,西域音乐更是风靡天下。西域之乐,常与舞相配合,故唐世盛行乐舞。白居易《胡旋女》云:“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唐诗人在诗歌里对唐代的乐舞有充分的歌咏描绘。

三,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唐诗人

在大一统的多民族融合文化背景下的唐诗人有着区别其他朝代的文人的特点。

首先在民族构成上,很多著名诗人是少数民族出身,或者是汉化已久的少数民族。如白居易出于西域,元结、元稹、独孤及出于鲜卑等。而大诗人李白的出身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胡怀琛认为李白是突厥化的中国人。陈寅恪认为李白“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詹锳先生《李白家世考》说:“意者白之家世或本胡商,入蜀之后,以多资渐成豪族,而白幼年所受教育,则中西语文兼而有之。如此于其胡性之中,又加以诗书及道家言,乃造成白诗豪放飘逸之风格。李诗之所以不可学者其在斯乎?”其实,无论李白出身于何族,无损于中国文学的光荣,正如裴斐先生所言,:“唐代本来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既然许多大臣、名将都出身异族,甚至最高统治者高祖、太宗、高宗身上都至少有一半异族血统,如果李白出身异族或有异族血统而仍以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自居,这一点也不奇怪,这不正说明中国文化的伟大凝聚力吗?”所言甚是。李白这样一位唐代的代表诗人,其出身问题在今天看来倒成了一个疑问,这正说明了唐代民族融合的普遍性,说明了当时人们并不以此为怪,并没有把李白的出身当成问题。唐代各族出身的诗人同为一家,不分彼此,共同创造大唐文明,使大唐文明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丰富性。

其次,唐诗人大都有海纳百川的宽广的胸怀,尤其在民族观上,不像以前的文人那么讲华夷之辨。他们都主张各民族和睦相处,反对民族之间的不义战争。

其三,唐诗人对边塞的向往与歌咏超过以前历代。唐边塞诗非常繁荣,尤其盛唐时期,几乎所有诗人都有边塞之作。大批诗人亲往边塞游览、谋职、生活。他们在诗中描写了边疆壮丽的风光和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情景。

其四,唐诗人思想开放,行为放纵尤为突出。郑处诲《明皇杂录》载:“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陈寅恪说:“唐代进士科,为浮薄放荡之徒所归聚,与娼伎文学殊有关联。观孙棨《北里志》,及韩偓《香奁集》,即其例证。”范文澜云:“唐朝士大夫无不纵情声色,杜甫韩愈也未能免俗。”由于多民族共处,汉族传统礼教,即山东旧日士族所固守的家法受到冲击。正如朱熹所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唐人男女交往非常开放,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唐诗人还喜和女道士、妓女交往,唐传奇《霍小玉传》、《李娃传》的描写都反映了这点。

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舒王(王安石)尝曰:‘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王安石是否真的如此评价李白,人们一直存有疑问。不过,妇人与酒确实是李白诗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所有唐代诗人诗中的重要内容。唐诗人少传统礼教的束缚。他们敢于为妇女立言,敢于歌颂妇女,敢于歌颂爱情,在诗中反映了各个层面的妇女生活。唐诗人也敢于在诗中写自己的真思想,真性情。

以上简略所述,可见多民族的和谐共处从多方面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兴盛发展,促进了唐代文明的进步,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承续做出了贡献。

浅谈唐代诗歌繁荣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唐朝就是中华民族浩浩五千年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唐朝上下三百多年历史中无论是思想、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巅峰。庞大的国力,开放的民意,海纳百川的胸襟,使唐朝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大帝国。而诗歌是承上启下,更是整个时代的写照,唐诗包罗万象,把唐朝的盛衰,人文,地理风貌都表达出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成就,而唐诗就是整个大唐帝国的精神文明载体。唐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让思想与文化艺术完美结合,诞生了一大批独有风格,成就卓越的大诗人,在当时可谓人尽皆知,而唐诗的繁荣的原因却很多,归纳起来与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国内外交流等都是分不开的。唐诗的繁荣给我们中华文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更铸就了一个时代的灵魂。 浅谈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朝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朝代,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空前的高峰。而诗歌更是这个时代的写照。他给整个中华民族及世界都留下一比宝贵的财产。 纵观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在我们古代文学上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唐代诗歌却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这

种繁荣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诗歌作品数量之多。一个时代的文学是否繁荣,最直接就是表现在其数量上,清朝编纂的《全唐诗》收录诗人就有两千两百余人,诗有四万八千多首。而不记名的诗人和诗作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唐朝国立虽然强盛,但也仅仅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上留下的文化财产不得不为之惊叹。二是诗歌艺术成就之高,无论是一份论文,一份报告,一件工艺品,有质有量才够优秀。唐代诗歌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让思想文化与艺术完美的结合。诞生了一大批独有风格,成就卓越的伟大诗人,而当时的诗歌更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这也是其他朝代和世界上罕见的,这也成为唐诗历代无法超越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胜时期,其代表人物,作品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等。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很多,都堪称经典。《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而说起李白又不得不提起另一位大家—杜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这时期还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中唐有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刘禹锡《行枝词》,《浪淘沙》。韩愈《山石》,晚唐有小李杜,李商隐《无题》,杜牧《过华清宫》,《赤壁》,《泊秦淮》唐代的诗歌诗人真是不胜枚举。 为什么唐朝涌现了一大批诗人和诗歌,为什么唐朝诗歌如此繁荣呢?关于唐朝诗歌繁荣说法很多,这就说明唐朝诗歌繁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今天我就浅谈一下我对唐朝诗歌之所以繁荣所产生

唐诗的繁荣和唐代历史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摘要:唐代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唐诗有兴盛则也有低谷。本文主要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逐层分析唐诗繁荣或相对衰败的原因其中侧重对繁荣原因的分析,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 关键词:唐诗唐朝历史 一:唐宋诗之争 在中国诗史的研究上常常存在着一些纷争。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和宋之间自然也有着诸多争论。唐诗和宋诗之争便是其一。 唐宋诗之争,起于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首次区分唐宋诗的界限,其后永嘉四灵、江湖派诗人及严羽、方回等理论家都对唐、宋诗的差异作出了辨析。其中以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的“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影响最大。但将严羽的这一概括系统化、理论化,则是由推崇唐诗的明代复古诗论家们完成的。清初的诗坛以学习宋诗为主。 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今人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 不过,虽然唐诗与宋诗在诗史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唐诗,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出彩的东西,对后人来说影响特别深的东西。那么唐朝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个诗歌的朝代,那么唐代诗歌究竟为何如此繁荣呢?本人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二:唐代历史的发展与唐诗的兴衰 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明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情况。 (1)初唐——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 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2年,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伟大的诗人和诗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但是这一时期诗人们特别是初唐四杰纠正了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形成了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可以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虽然初唐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初唐诗歌的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隋末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影响,靠农民战争取得政权的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刚结束战乱的年代,百废待兴,因此在社会经济上初唐稍差。 社会文化基础的薄弱,虽然统治者爱好提倡诗歌,但是诗坛长期为宫廷馆阁的文馆学士所支配,诗歌创作中心下移过于缓慢。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和诗歌风格的单一化制约了唐诗的发展。唐初的几代君主,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后、中宗等,也都如此。为了炫耀大唐帝国的治世气象,他们又广引天下文士,编纂类书,赋诗唱酬。由此在唐初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

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结合唐朝历史背景,阐明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 艺术特点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再有, 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历代少有。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 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他们的君王既不特别神经过敏, 也不过于疑神疑鬼, 否则以当时的文风, 十有八九是要杀头的。 第三点文化, 也是唐诗不可或却的兴盛条件之一。在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说。其一,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 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丰富的文化背景, 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而在文化背景当中的另一点, 就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 清代编撰的《全唐诗》,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 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为之下, 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最后的原因, 则是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

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

弘扬民族精神黑板报资料

弘扬民族精神黑板报资料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友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

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集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帮助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同行业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

唐诗繁荣论文

唐 诗 研 究 课 论 文 学院:新联学院 班级: 姓名:杨跃南 学号:1209172034

浅论唐诗繁荣的原因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之作。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而这只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从中我们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唐诗之所以在这时如此兴盛,这与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音乐,绘画,舞蹈等都对唐诗的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唐人的生活态度,性格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创作出的诗歌的水准。而唐代诗歌之所以流传之广缺少不了传唱者,他们使诗歌更多的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唐诗才能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才能历久弥新,在今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唐诗;繁荣;统治者;文人;传播 唐代诗歌,无论就其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要缔造出这样顶级的文学样式并不是任何朝代都可以的,需要鼎盛的外部环境,而唐代正符合了这样的条件。正因为唐诗如此的成就,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学者专家去研究,唐诗研究队伍挤身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队伍中庞大的一支,对唐诗繁荣成因的研究便是基础,从中可反映出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精神对唐诗发展的影响,能更利于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唐代诗人的现实生活态度等。而且唐诗不仅仅是文学艺术,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千多年来,唐诗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并输注给后代诗人最丰富的精神养料,对今天新诗的创作与繁荣仍然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对唐诗繁荣原因等问题,仍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我们要继承和研究唐诗这份宝贵的遗产,吸收其精华,期望有一天再创造出一个中国诗歌的新高峰。 我国的诗歌起源于上古时期,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乐府诗,再到建安文学、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我国的古典诗歌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后世所考的唐诗大部分都收录在《全唐诗》,共计 900 卷,有二千二百二十九个诗人的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诗,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其中共收录了77位诗人共 311 首诗(也含唐诗三百首赏析),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何以繁荣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唐诗何以繁荣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 答案- 语文网 唐诗何以繁荣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

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大上午家好! 我今天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薪火相传的历史!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鼓舞着多少中华儿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得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品质已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十”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由尧舜禅让的精神、苏秦刺骨的精神、苏武牧羊的精神、孔融让梨的精神、卧薪尝胆的精神等等无数崇高的精神组成的。杨利伟这位中国的首位太空使者,凭借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他又一次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当神州五号作为辉煌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神州十号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相

信,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 我们青少年也在不断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继承、发扬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用实际行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诗盛况和唐诗繁荣的社会文化文学原因

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对诗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说事物要发展往往取决当时社会环境及其性质,而当时的唐朝历代雄主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诗兴盛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无论是古代还是在当代,君主集权、政治势力都给文学发展以重要影响。从历朝历代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在大多数时候是掌握在官僚士大夫的手里,这些人都是奉承著君主的心理,以此来干禄得宠。尤其是汉代的赋,建安时代的诗,梁陈时代的宫体文学,我们都可看出政治与文学交互的直接影响。我们再回头来说说唐朝的诗,在唐代几个得力的皇帝,哪一个不爱好文艺音乐,不提倡风雅。太宗皇帝先后开设了“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而高宗武后,更喜好乐章,常自造新词,编为乐府。到中宗时代,君臣赋诗宴乐,更是时有所闻。再看玄宗,此种行诗作乐风气更盛,他自己本身就是诗人乐师。其他帝后亦多爱好文学,并以此来提奖后进。更因为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造成文人想要得官进爵,走诗体歌赋之路才是最好捷径。 作为统治王朝,唐朝一代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宽广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具有外族血统,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背景,唐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外来文化”,一代代唐朝雄主的此等自信,明清两代也难望其项背。而唐朝更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对待外族讲求

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唐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这就说明了唐朝的君主非常重视诗才。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12 句,前面提到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犹甚往朝。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都对此十分重视。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唐朝,历代君主极重诗才,少有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的,这就让诗人感受到了诗人地位的提高,才使得诗人大众化、平民化,诗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是历代少有的。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在唐朝诗体文学里,无论自然山水、战场边塞、农村商贾、宫妃贵妾,就连尼姑妓女的生活,政治现状、历史故事、贫富悬殊情形、妇女问题以及人生哲理、离别爱情,无不加以描写。这样就扩大了诗的界限,加强了诗的生命,抬高了诗的地位,

唐诗的强盛的原因

唐诗繁荣原因重述 唐诗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影响之大,都标志着中国诗歌曾经走过了一个辉煌的历史阶段。诗歌一体,古已有之,何以到唐代而独成大观?许多学人都试图对此做出解释。早在唐代人们就做出了各种解释。此后历代学者均有阐述,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人们在描述唐代文学史时,都对唐诗繁荣的原因做出了分析。这些解释归纳起来有如下数端:经济的繁荣为诗人们提供了四处漫游的物质基础;皇帝的提倡开启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诗赋取士吸引了众多士子致力于诗艺探索,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诗人们敢于直抒胸怀;相关艺术的繁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滋养;佛教道教的兴盛促使诗人对人生和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前代诗人的各种创作试验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然而这些解释还不能令人感到满意,给人的感觉是“言虽多而不要其中”。这里可以提出这样一些疑问:前面所列各种条件,有许多不是唐代所独有,何以只有唐代诗歌出现了如此繁荣的局面?在众多因果关系当中,哪一种关系最为重要?可见这一问题还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一 要想揭示唐诗繁荣原因,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唐诗的繁荣?是诗歌活动本身,还是诗歌活动的结果?我们今天是通

过诗歌活动结果感受到唐诗繁荣的,但要想揭示唐诗繁荣的原因,则应该着眼于唐诗活动本身,看诗歌活动在唐人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看唐人对这一活动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其次要以系统的思维分析唐代诗歌活动的各个层面,进而找到其间的因果关联。当我们考察诗歌活动功能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诗人抒情言志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成功的显著标志,人际交往的常用工具,高尚生活的有效话语。这是朝廷重视诗歌活动,并推出一系列政策的原因所在。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价值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个别人的创作行为,而且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当时高尚的社会生活的元素。唐代全民崇尚诗歌的风气,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机制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诗人的个体行为,而更多是群体行为,诗人的写作常常是在集会、酬唱当中完成的。他们在交流切磋中,相互认证,提高技艺。这就是唐代诗人们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诗歌团体和流派的原因所在。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参与者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是诗人的行为,其中还有官方组织、歌者传唱、商人贩卖和教师传授,是他们共同促进了诗歌活动的繁荣。唐代诗歌活动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原因正在于此。 在诗歌活动的各个层面当中,参与者的作用最为关键。皇帝、诗人、歌者分别担负起诗歌活动的组织者、创作者、

唐代历史和唐诗发展繁荣原因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国土面积达1251万平方千米(公元669年)。中唐后漠北、西域的领地相继失去,到晚唐时衰退到等同中国本土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区。 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则习之者,固已专且勤矣,而又堂陛之赓和,友朋之赠处,与夫登临宴赏之即事感怀,劳人迁客之触物寓兴,一举托而于诗。虽穷达殊途,悲愉异境,而以言乎摅写性情,则其致一也。夫性情所寄,千载同符,安有运会之可区别。 (清)康熙《御制全唐诗序》唐代科举常年定期有下列科目: 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进士科;

唐进士科每年录取二三十人,少时只有10余人,甚至一二人,超过60人的仅四年,最多高宗咸亨四年(673)录取79人;唐代289年共录取进士6300余人;平均每年20余人;东部和南方的官吏取代了西北贵族,其文化底蕴更多南朝文化的特点。 科举之重(例): 薛元超是唐尚宗时的宰相,是一位位极人臣的事业成功者。临死的时候,他还跟别人说,我这一生有三大遗憾:第一,虽然做宰相,却不是进士出身;第二,老婆不是贵族出身;第三,不能参与编写国史。三大遗憾中,把不是由进士出身摆在第一位。学历的位置,在当时天下人的心目中可谓重矣。 唐代格律诗的成熟:格律诗起源于南齐,成熟于初唐,有“结构严谨、平仄有秩”的特点。

弘扬民族精神例文

---------------------------------------------------------------最新资料推荐------------------------------------------------------ 弘扬民族精神例文 弘扬民族精神例文弘扬民族精神例文一: 一撮历史渣滓,玷污纯洁清白,留下铁的罪证,教育后人认识,江山如此多娇,原沃一腔碧血,善恶终已了报,勿忘过去岁月。 这首诗让我们知道历史给我们留下铁一般的罪证,让我们后人认识和了解史事,让我们知道关于更多的弘扬民族精神,发展中华儿女们的传统美德的故事。 古代不朽之神,美丽、伟大而圣洁之父。 乞求降临尘世以彰显自己,让受人瞩目的英雄在这大抵苍穹中,作为你的荣耀见证,请照亮跑道与投掷项目,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竞赛,颁赠优胜者常青树编成的花冠,塑造出钢铁般的躯干、溪谷、山岳、海洋与你相辉映,有如一白色斑澜的岩石造成这巨大神殿,膜拜你,啊!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你们是我们的骄傲。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他们献出了自己的身躯,维护了民族尊严,我们以他们为榜样而自豪。 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传统美德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其实,现在我们身边依然存在着许多民族英雄,那就是我们的老师,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难道说老师不是民族英雄吗?市,他们是的,老师默默的敬业奉献,发放出他们一生的青春年 1 / 16

华,他们为了让我们的将来会更加美好每天都传授我们知识,教导我们学习,让我们长大后都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仅仅不只是我们的老师,还有在奥运会上屡次夺魁,为国增光的奥运健儿,在那跑道上的一刹那间,东出一匹黑色的马 , ,他奔赴冲刺,跑到世界各地,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传统美德。 此时此刻,富国强民的志向一一出现在我们面前,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那么就让我们现在好好学习,做好对未来报国的实际行动吧!弘扬民族精神例文二: 1998 年抗洪之后,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摘要: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唐造就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是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历史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样丰富的文化生活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为了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为文人学士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呤。唐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有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得到了空前发展,可以说,唐朝是中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无论古体律诗,还是五言七言都达到全盛之景,派别的分立,思潮的演变,呈现出万花撩乱的景象。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诗歌在唐朝得以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达,强大的国力,开放的民族政策,统治者对文化的重视,以及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儒佛道三教的并存共荣,中外交通与文化交流的频繁等,同时,也与文学发展自身是分不开的,唐诗的繁荣其实也是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经结果,唐诗吸取了它之前诗歌艺术的一切成就,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顶峰,在这样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唐代诗人批判地继承了我国诗歌传统,不断锐意进取,推陈出新,把诗歌这一表现多种情怀的文体,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其推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被誉为诗歌的时代。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外部原因: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蓄、文化上的中外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环境。1、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唐太宗贞观 四年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附唐朝,唐朝成为东亚盟主。贞观八年打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打败西突厥。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余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至天宝中达到顶点。 2、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广泛地吸收各族文化,丰富了文化的 内容。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唐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至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3、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融合,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整个唐代,都在广泛接受外来文 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饮食、衣着、乐舞,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唐人婚俗,也受到鲜卑族婚俗的影响。另外,唐代妇女有较高的地位,男女较为平等。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4、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1、)盛世为唐代士人提供的入仕途径增多。国力的日渐强大,为士人提供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人有更多的途径,这也就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狭窄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寒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2、)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集于一身。 这种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尤其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5、多种多样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 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唐代不但创造了被后世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些都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6、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文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创造了有利于文学繁荣的环境。 (1、)唐初设立史馆,修著贞观八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发展同步。史学上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同是崇实思潮的产物。(2、)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唐人咏画、题画诗,《全唐诗》中著录189首。诗画的融通有很大发展。画论、诗论交融渗透、相互影响,绘画不仅成为诗的题材,也影响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唐诗中色彩表现的丰富细腻,意境的画意,传神的技巧,都与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3、)音乐、舞蹈的繁荣,与文学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唐诗记事》所记1150诗家中,诗作与音乐有关共200家。《全唐文》中有关音乐之作200篇。《全唐文》中涉及乐舞的就更多了。这些作品对乐声和舞容的精妙描写,充分说明唐代乐舞的高度繁荣,为唐诗表现领域的拓展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黑板报资料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黑板报资料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听到这道国歌, 使我谈起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这个话题。 歌声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歌声是我们甜美的乳汁;歌声是我们进步的号角……歌声还是 民族精神的体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我们在歌声中送走昨天,拥 抱今天,向往明天。蔑视苦难,战胜苦难,把苦难踩在脚下唱着歌前进的民族,才是伟大 的民族;最懂得自由的可贵,知道友谊的价值,希望爱满人间,盼望世界和平!和平是灿烂 的阳光,和平是嘹亮的鸽哨,和平是盛开的花朵,和平是心与心的相连!我们少先队员是 中华民族的和平小使者……是民族的骄傲。 静以修身、俭以美德是我们民族的古训,诚实、勇敢,活泼、团结是我们少先队的作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是我 们少先队员的准则。妈妈用抒情的摇篮曲送我进入梦乡;老师用美妙的歌声把我们领进知 识的殿堂;队会上,朝气蓬勃的歌声使伙伴们的心连在一起;节日里,热情奔放的歌声和我 们共度欢乐时光。 最美好的景色是校园的晨曦,最重要的责任是勤奋地学习。我们就像贪吃的孩子把智 慧的乳汁吮吸,我们就像强壮的健儿在知识的海洋游弋。我们远大的理想在蓝天、在穹宇,我们宏伟的事业在脚下、在大地。 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愿祖国的江山永远美如画,但愿“民族精神 代代传!”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 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我们生命肌体中的源泉,是奋斗路上的不 竭动力,是祖国立于世界之林的丰碑。 在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下,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战胜了一次 又一次的挑战。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志士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他们沤心沥血,浴血奋战,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 成功……他们都是民族的骄傲、祖国的骄傲,也正因为他们的民族之魂之精神,才有我们 今天这样美好的生活。 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已显然不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民族的脊梁始终挺拔不屈。我们谁也不会忘记:1998年战胜了百年不遇的“洪魔”,

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繁荣昌盛的唐代文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其代表就是辉煌璀璨的唐诗,究其繁荣原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录取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于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科举,就是设科取士。封建朝廷按照不同的行政管理需要,规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使读书文人根据个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志趣,分别选择一项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而进入仕途。科举制度源于汉代的策试,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唐代科举以进士为重,明经次之。这是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科目。进士科以贴经、策论、诗赋为主,明经科由以贴经、经义、策论为主。其中贴经、经义,所要求的仅仅是记诵,决不允许有丝毫的独立思考与自由发挥。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要考核科目,也就是说若想在进士科取胜必须要会作诗,作好诗。作诗既然成了士人的进身之阶,就必然大大促使他们将心血浇漓于诗的创作,必然促进讲究、推重诗歌的社会风气。诗赋与仕途利禄紧紧相连,这足以吸引士人毕其全部精力投身其中。因此,唐代学子把大量的时间、心思都花在背经和学做诗方面。流传至今的《全唐诗》将近五万篇,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应试、应制、应景、应酬的作品。 科举制还提高、巩固了文人的社会地位。随着进士身价的提高,进士们除了可以位极人臣外,在民间还享受到愈加豪华的待遇,形成了一系列宴集游赏的活动,如曲江宴、杏园探花宴、慈恩雁塔题名等等。这些光彩夺目、使得长安城万人空巷的活动对读书人尤其是庶族子弟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和动力,对整个社会而言也形成了对文学、文人崇尚艳羡的氛围。这种氛围渐渐滋长了奢侈浮华之风,新科进士们常常目空一切,连当朝权贵也敢于唐突,以至于从武则天后朝开始就陆续有要求改革进士考试,即减少空有声律对偶而与经义时务无关的文学考题的奏请。安史之乱后这种呼声更高了,代宗时,以杨倌为首的一批有名望的朝臣斥责举子们“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己物才,喧腾与当代”,并明确提出全面废止科举制,切断一般士人“投牒自举”的道路。这个谏议最终因翰林学士答复“进士行来已久,遽废之,恐失人业”而未行。科举与唐王朝兴衰的关系在此暂且不谈,在这一事件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点:一举子们用以显露夸耀的无非是文学才能,可见文学除了应付考试,对士子们的社交扬名有多重要。二经过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文取士的进士科已成为天下士子谋生的出路,也是统治者用以稳固大局、人心的手段,要想冒然改变而恢复汉代以人品经业为重的乡举里选是行不通的。 当然,这里还存在历史的积淀作用。汉代的察举制以儒学礼教为重,品藻人物重德,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儒学渐渐衰弱,一个“人的自觉”的时代到来了,一部《世说新语》展现了多少前所未有的自由奔放、自然率真、特立独行的个性,这些个性又与超群绝伦的文学才华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世人向往的群体,“文的自觉”的时代也随之诞生。 从此,无论是庙堂还是江湖,文彩彪炳都成为品鉴人物的重要标准。初盛唐的历代君主对文学、文士也都宠爱有加。这种深入人心的价值观、人才观要人为强行扭转是不可能的,所以,终唐之世以诗赋取士的进士科虽然遇到重重阻力,但最终还是延续了下去,并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骚客收入囊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