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对策探讨
第一节中国食品行业SWOT分析
一、中国食品行业优势分析
1、中国食品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食品工业在总体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各类食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方面已基本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如油脂品种从单一的二级油为主,发展到可生产一级油、高级烹饪油、色拉油和食品工业各种专用油等,全精炼油产量已占油脂总产量的30%左右;
粮食加工中,特二级以上精度的小麦粉已占面粉总产量的70%,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5%左右;
奶粉生产实现了系列化、配方化,产品品种增加,不同包装规格的消毒液体奶和各种乳酸奶供应大幅增加;
方便主副食、速冻食品、各种保鲜食品,正在逐步进入居民的一日三餐;名优产品得到较快发展,产品质量稳定,产量不断增加,产品市场覆盖面扩大。
(2)、企业组织结构有所改善,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2000年啤酒行业拥有43个1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约占行业企业总数的8%,其产量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59%,大型啤酒企业的规模已达180-260万吨/年;液体乳产量排行前10位的乳品企业液体乳产量占全国销售总量的49%。
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金锣企业集团总公司等大型食品企业集团的销售收入已超过40亿元。
现有大型面粉厂规模达800-1500吨/日;大型糖厂日处理甘蔗4000-6000吨,最大的糖厂日处理甘蔗已达1万吨;大中型熟肉制品企业年产量达60万吨以上;罐头行业中一些主产品已形成基地区域化规模生产。
(3)、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较好应用,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如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分子蒸馏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啤酒、葡萄酒、饮料、乳品、烟草加工等行业中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已接近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先进水平,我国食品机械设备制造水平正在逐步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改造的要求。
(4)、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
许多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近年来,除了国有资本外,私人资本、外资、港澳台资纷纷进入食品工业,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民营食品企业发展较快,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骨干企业。
2、劳动力成本优势
食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具有其它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国际一些专家预测,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之所以有望成为“世界工厂”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本土的劳动力优势,作为食品行业当然会依靠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3、市场优势
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上已不满足于食品数量的增加,而是希望食品更加安全卫生、营养保健和方便快捷;食物消费行为将呈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对优质品牌的消费意识将普遍增强。另外,农村消费出现城市化倾向,自给型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向商品型消费结构转化,这将使工业化食品的消费有较大的增长。
随着中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往单一的食品结构逐渐被趋向多样化,中国13亿的人口,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市场,以方便食品为例,虽然2000年中国方便面的总产量达到191.8亿包,已稳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人均一年才消费15包,相对于韩国的人均年消费量80包和日本的40包,我国方便面的人均年消费量还很低。即便按世界人均每年30包的消费水平计算,我国的方便面市场也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市场优势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
4、资源优势
农业的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的日益丰富,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大体平衡,由解决温饱转向适应更加富裕小康生活的需要。200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251万吨,谷物、肉类、花生、油菜、水果、蔬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畜牧业与水产业也得到了稳步发展。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为我国13亿人口在吃饱的基础上追求食物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食品行业劣势分析
食品工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其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
从行业结构上看,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烟酒等嗜好食品所占比重较大,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发展不够。
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花色少、档次低、包装差,产品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表12—1 2002年我国食品行业结构情况表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工业》
从地区结构看,西部省区食品工业比较落后。2000年西部12省区食品工业产值仅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3.5%,而东部的山东、广东、江苏及中部的河南4省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8.6%。
2、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生产集中度尚不够高。
如国内粮油加工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面粉加工400-600吨/日、稻谷加工200-400吨/日,而我国78.9%的面粉企业为日处理小麦50-100吨的生产规模,80%的稻谷加工设备为日处理50吨以下
的小机组;
啤酒生产企业合理经济规模为20万吨/年,而我国啤酒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不到4万吨/年;
浓缩苹果汁企业国际先进水平为5万吨/年以上,而我国浓缩苹果汁厂平均规模不到1万吨/年;
制糖行业平均日处理甘蔗约为1500吨左右,大大低于6000吨的国际平均日处理量。
3、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分散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工业的要求。
例如,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但适宜加工的高面筋蛋白含量的小麦品种严重缺乏;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但适宜生产高档苹果汁的苹果种植基地基本没有。
4、食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工技术储备不足。
目前,在我国的食品工业科技成果中,食品工业的初级加工的成果所占比重大,而精、深加工的成果明显不足;
对食品工业的综合利用,尤其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较少,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食品行业研究开发力量薄弱,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低,行业管理所需的技术基础性工作十分缺乏。
5、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大部分食品加工产品已有国家或行业标准,但普遍存在标准滞后、制定周期长、标准水平偏低的问题,不能适应我国入世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
我国近500个食品卫生标准基本涵盖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但有的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不接轨,同时,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设备陈旧,管理水平较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保证食品质量的必备条件。
6、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较多。
在食品加工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病死畜(禽)等加工食品的违法活动屡禁不止;一些淀粉、酿造、屠宰等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在建厂时不做环境影响评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