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doc
- 格式:doc
- 大小:72.12 KB
- 文档页数:3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一节,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见特征。
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一次深化,也是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一次提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处理有一定的基础。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去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处理还不够敏感,需要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
2.准备课件,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
3.准备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班级考试成绩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间成绩?如何找到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成绩?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组数据,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交流讨论。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中位数和众数?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回顾。
章节测试题1.【答题】某学习小组7位同学,为玉树地重灾区捐款,捐款金额分别为:5元,10元,6元,6元,7元,8元,9元,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分别为()A. 6,6B. 7,6C. 7,8D. 6,8【答案】B【分析】首先把所给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序,然后利用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就可以求出结果.【解答】把已知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后为5元,6元,6元,7元,8元,9元,10元,∴中位数为7∵6这个数据出现次数最多,∴众数为6.选B.2.【答题】某篮球队员12名队员的年龄情况统计如下表:则这12名队员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 23岁,21岁B. 23岁,22岁C. 21岁,22岁D. 21岁,23岁【答案】C【分析】众数就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而中位数就是大小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根据、定义即可求解.【解答】21出现的次数最多,因而众数是:21岁;12个数,处于中间位置的是21和23,因而中位数是:22岁.选C.3.【答题】某班5位同学参加“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的次数依次为:1、2、3、3、3,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 2;2B. 2.4;3C. 3;2D. 3;3【答案】D【分析】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在这一组数据中3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3;处于这组数据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3,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解答】在这一组数据中3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3;处于这组数据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3,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选D.4.【答题】某校九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测试,一组10人的引体向上成绩如下表:这组同学引体向上个数的众数与中位数依次是()A. 9和10B. 9.5和10C. 10和9D. 10和9.5【答案】D【分析】众数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根据众数的定义就可以求解.【解答】在这一组数据中10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10;处于这组数据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9、10,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9+10)÷2=9.5.∴这组同学引体向上个数的众数与中位数依次是10和9.5.选D.5.【答题】已知一组数据:11,15,13,12,15,15,16,15.令这组数据的众数为a,中位数为b,则a______b.A. >B. <C. =【答案】C【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分别求出a,b即可.【解答】在这一组数据中15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a=15;而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1,12,13,15,15,15,15,16),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15、15,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b=(15+15)÷2=15.∴a=b.故选C.6.【答题】某篮球队12名队员的年龄如表:年龄(岁)18 19 20 21人数 5 4 1 2则这12名队员年龄的众数和平均数分别是()A. 18,19B. 19,19C. 18,19.5D. 19,19.5【答案】A【分析】根据众数及平均数的概念求解.【解答】年龄为18岁的队员人数最多,众数是18;平均数==19.选A.7.【答题】在九年级某次体育测试中,某班参加仰卧起坐测试的一组女生(每组8人)成绩如下(单位:次/分):45、44、45、42、45、46、48、45,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分别为()A. 44、45B. 45、45C. 44、46D. 45、46【答案】B【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由于数据中45出现了4次,出现次数最多,则可根据众数的定义得到这组数据的众数为45.【解答】解:数据的平均数=(45+44+45+42+45+46+48+45)=45,数据中45出现了4次,出现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为45.选B.8.【答题】七年级学生完成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后,积极践行“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下表是从七年级400名学生中选出10名学生统计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节水量(m3)0.2 0.25 0.3 0.4 0.5家庭数(个) 1 2 2 4 1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分别是()A. 0.4和0.34B. 0.4和0.3C. 0.25和0.34D. 0.25和0.3 【答案】A【分析】根据众数及平均数的定义,结合表格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将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0.2,0.25,0.25,0.3,0.3,0.4,0.4,0.4,0.4,0.5,则众数为:0.4;平均数为:(0.2+0.25+0.25+0.3+0.3+0.4+0.4+0.4+0.4+0.5)=0.34.选A.9.【答题】某校初三5名学生中考体育测试成绩如下(单位:分):12、13、14、15、14,这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分别为()A. 13,14B. 14,13.5C. 14,13D. 14,13.6【分析】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4出现的次数最多,进而得到这组数据的众数为14,将五个数据相加求出之和,再除以5即可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解答】解:∵这组数据中,12出现了1次,13出现了1次,14出现了2次,15出现了1次,∴这组数据的众数为14,∵这组数据分别为:12、13、14、15、14,∴这组数据的平均数x==13.6.选D.10.【答题】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食品罐头,标准质量为每听454克,现抽去10听样品进行检测,它们的质量与标准质量的差值(单位:克)如下:-10,+5,0,+5,0,0,-5,0,+5,+10.则这10听罐头质量的平均数及众数为()A. 454,454B. 455,454C. 454,459D. 455,0【答案】B【分析】首先求得-10,+5,0,+5,0,0,-5,0,+5,+10这10个数的平均数以及众数,然后分别加上454克,即可求解.【解答】解:平均数是:454+(-10+5+0+5+0+0-5+0+5+10)=454+1=455克,-10,+5,0,+5,0,0,-5,0,+5,+10的众数是0,因而这10听罐头的质量的众数是:454+0=454克.11.【答题】某课外学习小组有5人,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分别是:120,100,135,100,125,则他们的成绩的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A. 116和100B. 116和125C. 106和120D. 106和135【答案】A【分析】众数的定义求解;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再利用平均数的求法得出答案.【解答】在这一组数据中100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100;他们的成绩的平均数为:(120+100+135+100+125)÷5=116.选A.12.【答题】某班主任老师为了对学生乱花钱的现象进行教育指导,对班里每位同学一周大约花钱数额进行了统计,如下表:根据这个统计可知,该班学生一周花钱数额的众数、平均数是()A. 15,14B. 18,14C. 25,12D. 15,12【答案】A【分析】根据众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得结果,判定正确选项.【解答】∵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该班学生一周花钱数额的众数为15;∵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该班学生一周花钱数额的平均数=(5×7+10×12+15×18+20×10+25×3)÷50=14.选A.13.【答题】某班六名同学在一次知识抢答赛中,他们答对的题数分别是:7,5,6,8,7,9.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A. 7,7B. 6,8C. 6,7D. 7,2【答案】A【分析】根据平均数和众数的概念直接求解,再判定正确选项.【解答】平均数=(7+5+6+8+7+9)÷6=7;数据7出现了2次,次数最多,∴众数是7.选A.14.【答题】王老师为了了解本班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在班中随机调查了10名学生,他们每人上周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单位:小时):1.5,2,2,2,2.5,2.5,2.5,2.5,3,3.5.则这10个数据的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A. 2.4,2.5B. 2.4,2C. 2.5,2.5D. 2.5,2【答案】A【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定义,以及众数的定义就可以解决.【解答】解:∵这10名学生每人上周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单位:小时):1.5,2,2,2,2.5,2.5,2.5,2.5,3,3.5,则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可得:=2.4.这组数据中,2.5出现了4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2.5.选A.15.【答题】益阳市某年6月上旬的最高气温如下表所示: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最高气温30 28 30 32 34 32 26 30 33 35(℃)那么这10天的最高气温的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A. 32,30B. 31,30C. 32,32D. 30,30【答案】B【分析】根据众数,平均数的定义就可以解答.【解答】平均数是:(30+28+30+32+34+32+26+30+33+35)÷10=31;30出现3次是最多的数,∴众数为30.选B.16.【答题】为了解初三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小华调查了某班45名同学一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并把它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如图所示).那么关于该班45名同学一周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说法错误的是()A. 众数是9B. 中位数是9C. 平均数是9D. 锻炼时间不低于9小时的有14人【答案】D【分析】此题根据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定义解答.【解答】由图可知,锻炼9小时的有18人,∴9在这组数中出现18次为最多,∴众数是9.把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中位数是第23位数,第23位是9,∴中位数是9.平均数是(7×5+8×8+9×18+10×10+11×4)÷45=9,∴平均数是9.由以上可知A、B、C都对,故D错.选D.17.【答题】已知某校女子田径队23人年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13岁,但是后来发现其中一位同学的年龄登记错误,将14岁写成15岁,经重新计算后,正确的平均数为a岁,中位数为b岁,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 a<13,b=13B. a<13,b<13C. a>13,b<13D. a>13,b=13 【答案】A【分析】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求出正确的平均数,再与原来的平均数进行比较,得出a的值,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得出最中间的数还是13岁,从而选出正确答案.【解答】∵原来的平均数是13岁,∴13×23=299(岁),∴正确的平均数a=≈12.97<13,∵原来的中位数13岁,将14岁写成15岁,最中间的数还是13岁,∴b=13;选A.18.【答题】某班数学兴趣小组10名同学的年龄情况如下表:年龄(岁)12 13 14 15人数 1 4 4 1则这10名同学年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 13.5,13.5B. 13.5,13C. 13,13.5D. 13,14【答案】A【分析】根据中位数及平均数的定义求解即可.【解答】将各位同学的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12,13,13,13,13,14,14,14,14,15,中位数是=13.5,平均数是=13.5.选A.19.【答题】在一次信息技术考试中,抽得6名学生的成绩(单位:分)如下:8,8,10,8,7,9,则这6名学生成绩的中位数是()A. 7B. 8C. 9D. 10【答案】B【分析】根据中位数的定义,把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即可.【解答】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7,8,8,8,9,10,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8+8)÷2=8,则中位数是8.选B.20.【答题】为响应“节约用水”的号召,小刚随机调查了班级35名同学中5名同学家庭一年的平均用水量(单位:吨),记录如下:8,9,8,7,1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 8,8B. 8.4,8C. 8.4,8.4D. 8,8.4【答案】B【分析】根据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定义求解即可.【解答】解: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7,8,8,9,10,则中位数为:8,平均数为:=8.4.选B.。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三个重要概念。
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我们经常用到这些概念来描述和分析数据。
一、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常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代表性。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如下:1.将一组数据中的所有数值进行加和。
2.将得到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2,4,6,8,10。
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如下:2+4+6+8+10=30平均数=30/5=6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6二、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两个或多个数值出现次数相同且最多,那么这组数据就没有众数。
求众数的步骤如下:1.统计一组数据中每个数值的出现次数。
2.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例如,有一组数据:2,4,4,6,8,8,8,10。
求这组数据的众数的步骤如下:2出现1次,4出现2次,6出现1次,8出现3次,10出现1次由于8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为8三、中位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的数值。
如果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数值,那么中位数就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值,那么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求中位数的步骤如下:1.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找出中间的数值即为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找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即为中位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2,4,5,6,8,10。
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步骤如下: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4,5,6,8,10由于数据个数为偶数,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即(5+6)/2=5.5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5了解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后,我们可以应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实际问题。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点:例1:小明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得了以下分数:85,76,92,88,90。
求小明的平均分。
将这些分数加和:85+76+92+88+90=431平均分=431/5=86.2所以,小明的平均分为86.2例2:班级里有40个学生,他们的考试成绩如下:70,80,80,85,90,92,95,95,98、求这些成绩的众数。
3.2中位数和众数1.某工艺品厂草编车间共有16名工人,为了了解每名工人的日均生产能力,随机调查了某一天每名工人的生产件数,获得数据如下表:生产件数(件)101112131415人数(人)154321则这一天16名工人生产件数的众数是()A.5件B.11件C.12件D.15件2.若一组数据1,2,4,x,6的众数是2,则x的值是()A.1B.4C.2D.63.在某校“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有7名学生参加决赛,他们决赛的最终成绩各不相同,其中一名学生想要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前3名,他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成绩,还要了解这7名学生成绩的()A.众数B.最大值C.平均数D.中位数4.关于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均数一定是这组数中的某个数B.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中的某个数C.众数一定是这组数中的数D.以上说法都不对5.为迎接体育中考,九年级(1)班八名同学课间练习垫排球,记录成绩(个数)如下:40,38,42,35,45,40,42,42,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是()A.40,41B.42,41C.41,42D.41,406.已知数据8,11,7,9,x,13的平均数为10,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7B.8C.9D.107.数据2,7,5,7,9的众数是.8.数据3,4,10,7,6的中位数是.9.已知一组数据是3,4,7,a,中位数为4,则a=.10.某校共有40名初中生参加足球兴趣小组,他们的年龄统计情况如图所示,则这40名学生年龄的中位数是岁.11.五个正整数从小到大排列,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4,唯一众数是5,则这五个正整数的和最小为.12.为了了解某校八年级男生的体能情况,体育老师随机抽取部分男生进行引体向上测试,并对成绩进行了统计,绘制出如下的统计图(如图),请根据相关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抽测的男生人数为人,图①中m的值为;(2)本次抽测成绩的众数是,中位数是;(3)若规定引体向上5次以上(含5次)为体能达标,根据样本数据,试估计该校350名八年级男生中体能达标的人数.13.某中学数学活动小组为了调查居民的用水情况,从某社区的1500户家庭中随机抽取了3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如下表:月用水量(吨)34578910户数43511421(1)求这30户家庭月用水量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2)根据上述数据,试估计该社区的月用水量.14.车间有20名工人,某一天他们生产的零件个数统计如下表:生产零件的个数(个)91011121315161920工人人数(人)116422211(1)求这一天20名工人生产零件的平均个数;(2)为了提高大多数工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准备实行“每天定额生产,超产有奖”的措施.如果你是管理者,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角度进行分析,你将如何确定这个“定额”?15.某校组织了一次班级汉字听写比赛,每个班级选拔的参赛人数相同,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相应等级的得分依次记为90分,80分,70分,60分,学校将801班和802班的成绩整理并绘制成如下统计图:请根据以上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比赛每班参赛人数为人,802班成绩为90分的有人;(2)补全下表中空缺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801班80802班77.690(3)如果学校要从这两个班级中选一个班去参加市级比赛(市级比赛设集体奖和个人奖),你认为选哪个班级较好,说说你的理由,并给这个班级后期训练提点建议.答案1.B2.C3.D4.C5.B6.D7.78.69.410.1411.1712.解:(1)5028(2)5次5次(3)引体向上6次的人数为50×28%=14(人),所以16+14+6×350=252(人).答:估计该校350名八年级男生中体能达标的人数为252人.13.(1)平均数:6.2吨众数:7吨中位数:7吨(2)估计该社区的月用水量为6.2×1500=9300(吨).×(9×1+10×1+11×6+12×4+13×2+15×2+16×2+19×1+20×1)=13(个).14.解:(1)x=120答:这一天20名工人生产零件的平均个数为13个.(2)中位数为12+12=12(个),众数为11个,当定额为13个时,有8人达标,6人获奖,不利于提高大多数工人的积极性;当定额为12个时,有12人达标,8人获奖,不利于提高大多数工人的积极性;当定额为11个时,有18人达标,12人获奖,有利于提高大多数工人的积极性.所以定额为11个时,有利于提高大多数工人的积极性.15.解:(1)2511(2)77.67080(3)选802班较好.理由:两个班的平均数相同802班A级学生多,故应选择802班.后期训练建议:802班C级所占的百分比较大,所以对802班要加强对C级学生的训练.(合理即可)。
3.2 中位数和众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能够通过实例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老师通过举例子介绍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让学生展示自己带回来的数据,引导学生从中找出众数。
二、概念解释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处于中间位置的样本值就是中位数。
2.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三、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1.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间的数即为中位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为中位数。
例如:6,8,9,10,13,15,16,20,25,30 中,中位数为 13。
2.众数的计算方法求众数时,首先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然后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如果出现次数相同,那么这几个数都是众数。
例如:5,5,7,8,8,8,9,10,13 中,众数为 8。
四、应用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教授学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例如:班级学生身高数据,通过求解中位数和众数,进行身高的比较和分析。
五、小结知识点老师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堂练习1.求以下数列中位数和众数:3, 5, 2, 9, 7, 5, 4, 6, 5, 7, 2。
2.根据生活实例,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六、课后练习1.计算以下数列的中位数:8, 4, 10, 5, 2。
2.求出以下数列的众数:3, 4, 5, 6, 6, 6, 7, 7, 8, 8。
七、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中位数和众数》邹巍巍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以后,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已经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学生扩展统计量,对本章最后一节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数学思考: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通过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运用这两个统计量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教学难点: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分析、评判。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上课我便和学生交流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从而引出我的同学侯彬彬毕业后到处找工作,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启示:(课件出示)招聘启事本公司高薪诚聘技术员一人, 平均月薪2000元,有意者请来公司面试。
科技公司人事部2016年4月28日刘波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面试,很快被公司聘用了。
他很努力的工作了一个月后,发现他的月工资只有1300元。
于是他找到了经理,提出质疑:“你欺骗了我,招聘启事中的说好的平均月工资2000元呢?”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的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探究一(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3)你们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大多数公司员工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设计意图】(1)(2)问,通过我的朋友小王求职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