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析,湖南,民族民间,其他论文文档]探析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探析,湖南,民族民间,其他论文文档]探析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探析,湖南,民族民间,其他论文文档]探析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探析,湖南,民族民间,其他论文文档]探析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探析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湖南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湖南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结晶。1980至1985年,曾对湖南全省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据调查统计,全省现有舞种近40 0个,舞蹈节目数以千计,丰繁多样,异彩纷呈。

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综观湖南民族民间舞蹈,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它不仅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而且通过纯朴古老的艺术手段,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笔者认为,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生命永恒的执著追求和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

艺术源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生活,这是一条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优美的艺术作品常常被人们誉为生活的镜子,是因为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恩格斯在谈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时候,称赞“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生产劳动是人们改造自然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湖南民族民间舞蹈中,有很多节目由唱词到动作,均直接地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如地花鼓、花灯中表现劳动生活的节目,就有《十二月采茶》《采茶灯》《打阳春》等。“赶起牯牛背起耙,背篓放上锄头把,年年有个四月八,割了麦子种棉花”,反映了农民在“四月八”这农业季节中劳动的繁忙情景。流行于芷江、攸县等地的“三打三”,是以劳动和劳动的对象为主要表现串连的节目,它以劳动动作为舞蹈语言,以劳动工具为表演道具,通过敲打柴刀、扦担的动作,表现农民上山砍柴打樵的劳动生活。土家族的《摆手舞》、瑶族的《长鼓舞》,从砍火燔、种苞谷、插秧、开荒、种树、伐木、建房等劳动生产中直接提炼舞蹈动作,表现了农业劳动的生产过程。其他如《春牛舞》,则通过人和牛(道具)在田间耕作的动作,描述了人们因勤于耕作而得到丰收的快乐心情。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男女婚姻都受着“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束缚,青年们渴望婚姻自主,向往自由恋爱的幸福生活。因此,以爱情生活为题材,倾吐和抒发青年男女恋情的节目,在湖南民族民间舞蹈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十月望郎》《摘菜苔》《送荷包》《瞧干妹》等等。人们用“俗谣俚曲”的形式,运用地方方言,借助质朴自然、诙谐明快的民间语汇,表达他们渴望婚姻自主的心愿:“正月与姐去交情,郎打金钗上姐门。姐说钱财如粪土,郎说情义值千金。”(花灯《耍交情》)“三月望郎郎不来,望得花园桃花开。手攀桃树苦哀哀,望得花开花谢郎不来。”(地花鼓《望郎》)唱词简明易懂,情深意切。这些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誓言,丝毫不掩饰男女之间的真情实感,将爱慕喜悦之情,以寓意的方式大胆地吐露出来。由于它反映的正是人们自己亲见亲闻、亲身所受萦系心头的事情,所以获得了人们的赞赏而代代相传。

《伴嫁舞》是流行于湖南郴州地区的一种舞蹈,它是以13个不同的故事情节,通过13个不同形式的舞蹈片断,串连起来的民间歌舞。它倾诉了妇女出嫁前后的悲慨心情,具有鲜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