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重点

法学重点

法学重点
法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刚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的宪法。

2、柔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

3、宪法渊源是指宪法规范的形式载体和决定宪法规范内容的依据。

4、单一制是指国家由若干普通行政单位或者自治单位组成,这些组成单位都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国家结构形式。

5、联邦制是指国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单位(如邦、州、共和国)组成的国家结构

形式。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地

方性事务的制度。

7、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基本法的规定而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

8、违宪审查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

9、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指由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以及国家投资兴建各种企业

等途径建立起来的。同时,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是国有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10、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一.宪法的基本特征:

1.宪法是根本法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在内容上,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

(2)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3)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严格

(1)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

(2)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

我国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基本出发点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

和自由。

注意:1、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就明确宣布,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列宁

也指出,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2、在对于公民权利保障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1)英国:1679年《人身保护法》、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以确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2)法国:1791年第一部宪法,将《人权宣言》作为宪法序言。

(3)苏俄:1918年,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列为第一遍。

(4)美国:1791年通过一个由10条宪法修正案组成的《权利法案》,才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三)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近代意义的宪法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民主事实的产物。

社会主义宪法是无产阶级民主事实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民主事实的法律化。

2、宪政的基本特征

(1)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

(2)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权利制约权力是宪法精神的核心

(3)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二、宪法分类,名词解释,简答,如何区分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提出:英国学者J.蒲莱士 1884年在牛津大学讲学时首次提出。

17、18世纪自然法学派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可以说是成文宪法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

1787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是成文宪法。

英国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国家。英国宪法的主体由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构成,包括1628

年《权利请愿书》、1679年《人身保护法》、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王位继承法》、1911年《国会法》、1918年《国民参政法》、1928年《男女选举平等法》、1969年《人民代表法》等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提出:英国学者J.蒲莱士在《历史研究与法理学》中,以宪法有无严格的制定、修改机关和程序为标准,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成文宪法国家往往是刚性宪法国家。同理,不成文宪法国家往往是柔性宪法国家(英国)。

3、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是以制定宪法的机关为标准所做的分类。

钦定宪法是指由君主或以君主名义制定和颁布的宪法。1889年日本明治宪法

民定宪法是指由民意机关或者由全民公决制定的宪法。追求人民主权原则,之上在形式上强调以民意为依归,以民主政体为价值追求。

协定宪法则指由君主与国民或者国民的代表机关协商制定的宪法。协定宪法往往是阶级妥协的产物。1215

年英国《自由大宪章》;1830年《法国宪法》。

三、宪法发展历史、修正案,简答,如何区分

为了巩固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确立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1949年9月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新中国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1954年宪法。

1975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并且存在指导思想上错误的宪法。

1978年颁布的第三部宪法,遂让经过1979和1980年两次局部修改,但从总体上任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社

会发展的需要。

1982年12月4日,第五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现行宪法。

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反映了改革开

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1982年宪法除序言以外,分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共4

章138条。

(三)现行宪法的历次修改

1982年宪法经过1988、1993、1999和2004四次部分修改。

1、1988年修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

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

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二是删去第10条第4款中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增加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

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2、1993年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突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1)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写进宪法,适当的基本路线在宪法中得到集中体现。

(2)增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3)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确定下来。

(4)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对相关内容做了修改。

(5)把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3、1999年修改的主要内容有:

(1)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邓小平

理论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序言。

(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5)将国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合并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6)将镇压“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4、2004年第四次修改

(1)在宪法序言的第七自然段中增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在宪法序言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将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

征用并给予补偿”。

(4)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

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5)将国家对公民私人财产的规定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

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6)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7)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8)将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

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9)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对戒严的决定权改为对紧急状态的决定权,相应地,国家主席对戒严的

宣布权也改为对紧急状态的宣布权。

(10)在第81条国家主席职权中,增加“进行国事活动”的规定

(11)将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12)增加关于国歌的规定,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四、宪法基本原则,选择题

宪法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

人民主权是逻辑起点,基本人权是终极目的,权力制约是基本手段,法治是根本保障。

五、宪法典的结构

宪法结构是指宪法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由于不成文宪法往往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宪法性法律、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组成,严格意义上不存在宪法结构问题,宪法结构主要是就成文宪法典而言的,总体而言就宪法典的总体结构而言,一般包括序言、正文、附则三大部分。

(一)序言

所谓宪法序言,是指写在宪法条文前面的陈述性的表述,以表达本国宪法发展的历史、国家的基本政策和发展方向等。从形式上看,各国宪法序言的长短不尽相同。序言较短的国家有美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等。序言较长的国家有中国、德国、埃及等国家。

宪法序言的内容通常涉及制宪权的来源、宪法性质、国家独立、正义与和平价值的阐述、社会和公共利益的维护、民族主义价值等不同理念。简言之,宪法序言是宪法精神和内容的高度概括。内容包括:揭示制定宪法的机关和依据;揭示制定宪法的基本原则;揭示宪法制定的目的和价值体系等。

宪法序言的分类:1、目的性序言2、原则性序言3、纲领性序言4、综合性序言

宪法序言的功能

1、它是国家的宣言书,宣告该国民主政治的建立,宣布该国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原则和精神。

2、它是国家的总纲领,明确规定该国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有利于组织动员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的

目标前进。

3、它规定一国的基本原则,对具体宪法规范、普通法律原则和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宪法序言主要包括:

(1)历史发展的叙述(2)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3)规定国家的基本国策(4)规定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最高效力。

(二)正文

宪法正文一般由总则、分则、附则三大部分组成。

宪法正文是宪法典的主要部分,具体规定宪法基本制度和权力体系的安排,是宪法的主体内容

我国现行宪法正文: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三)附则

宪法的附则是指宪法对特定事项需要特殊规定而作出的附加条款。宪法正文的附则,有的成为“补则”或“最后规定”,通常规定宪法自身的最高法律效力、生效时间和生效条件、宪法的修改和补充等内容。

由于附则是宪法的一部分,因而其法律效力当然应该与一般条文相同。其法律效力还有两大特点:一是特定性,即附则只对特定的条文或事项使用,有一定的范围,超出范围则无效;二是临时性,即附则支队特定的时间或情况使用,有时间限制,一旦时间届满或者情况发生变化,其法律效力自然应该终止。

就附则的名称而言,有称暂行条款,有称过渡条款、最后条款、特别条款、临时条款,也有直接称附则或附录的。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规定附则。

六、宪法渊源、概念、表现形式

宪法形式包括宪法渊源形式和宪法结构形式。宪法的渊源形式是指基于不同的效力来源所行政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和宪法解释等等;而宪法的结构形式包括宪法体系和成文法典的结构形式。

法律的渊源(法律形式):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宪法的渊源形式是指宪法给予不同效力来源所形成的外部表现形式。通关世界各国宪法,宪法的渊源形式主要有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宪法解释和权威性宪法著作等等。

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大致包括: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七、四项基本原则、简答或选择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八、宪法规范:主要特点

(1)、宪法规范的政治性

(2)、宪法规范的组织性与限制性

(3)、宪法规范的最高性

(4)、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5)、宪法规范的制裁性

(6)、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7)、宪法规范的历史性与概括性

九、基本经济文化制度:选择(修正案)

经济制度与宪法的关系

(一)经济制度的发展是推动宪法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宪法是经济制度的基本表现形式

(三)经济制度是现代宪法的重要内容

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性质(课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人民主权原则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掌握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与制度。

3、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

4、各级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大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全面地表现了我国的阶级本质,是国家机构得以建立、健全和国家政治生活得以全面开展的基础,是其他政治制度的核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从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来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人民代表组成,而人民代表又是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方式选举产生的。

(2)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来说,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形式国家权力。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的一切重大事物享有最高决定权:

1、修改宪法、制定法律

2、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3、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4、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

5、选举和决定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并监督这些机关工作等。

(3)从人民代表大会的责任来说,它向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

具体而言:(1)社会主义民主就其本质来说是人民当家做主,这种民主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实现。(2)在各种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十一、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普遍性原则

在我国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国国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年满18周岁

3、依法享有政治权利

(二)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主要表现在:

1、除法律规定当选人应具有的条件外,选民平等的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在一次选举中选民平等地拥有相同的投票权

3、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选民人数相同

4、一切代表在代表机关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5、对在选举中处于弱者地位的选民进行特殊的保护性规定,也是选举权平等性的表现

我国现行《选举法》制定于1979年,经过1982、86、95、04、10五次修正。其中82、95、10年三次修

正涉及对城乡代表名额分配比例的修改。

法定差额比例: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人数应多于应选名额的1/3~1倍,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人数应多

于应选名额的1/5~1/2。

(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

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

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四)秘密投票原则

十二、单一制、联邦制、名词解释

单一制是指国家由若干普通行政单位或者自治单位组成,这些组成单位都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国家

结构形式

联邦制是指国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单位(如邦、州、共和国)组成的国家结构形式。

十三、民族区域自治、概念、内容、自治权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

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地方性事务的制度。

主要包括:1、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立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

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关;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

的结合;3、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机关出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依法形式广泛的自治权。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宪法的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以及自

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也要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另外,民族自治

地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虽然不属于自治机关的范畴,但其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中,也应当有实行区域

自制的民族的人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分别实行主席、州长和县长负责制。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根据实

际情况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主要包括:

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须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2、根据当地民族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如果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

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受到报告之日起60日内给予答复。

3、自主管理地方财政

4、自主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

5、自主地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6、组织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7、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十四、特别行政区概念

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基本法的规定而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

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

十五、公民基本权利、论述

一、平等权

(一)概念

是指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平等权是我国宪法所

保护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基本内容

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人的合法权利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

分子逍遥法外。

(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

2、禁止差别对待。

3、平等权与合理差别。

(三)平等权类型

从世界各国宪法规定看,平等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禁止差别内容的规定。

(1)宪法中只列举禁止差别的理由;

(2)只列举禁止差别的领域;

(3)同时规定禁止差别的理由与领域

男女平等原则的规定属于第一种类型,有关教育机会平等内容的规定属于第二种类型,我国宪法第34条

是第三种类型。

2、根据平等权使用的具体领域,平等权可分为政治生活、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领域平等权

3、根据享有平等权主体不同,平等权可分为以公民为主体、以法人为主体、以特定对象为主体。

我国宪法保护的特定主体:

1、保障妇女的权利。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2、保障退休人员和军烈属的权利。

3、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4、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成长。

5、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公民参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

活动的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依法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的自由。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选举代议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则指选民依法被选举为代议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实现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也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形式,特体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主人翁地位。

(二)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指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

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1、言论自由

范围包括:

(1)公民作为基本权利主体,都有以言论方式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权利

(2)通过言论自由表达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看法和见解受法律保护,不受非法干涉(3)言论自由即包括口头形式,又包括书面形式,必要时还可根据法律规定利用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4)言论自由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在法定范围内,不应由于某种言论而承受不利后果

(5)言论自由存在着法定界限,受宪法和法律的合理限制。

2、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可以通过公开出版物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的见解和看法。主要包括:

(1)著作自由

(2)出版单位的设立与管理必须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3、结社自由。

结社自由是指有着共同意愿或利益的公民,为了一定宗旨而依法定程序组成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具有以下特征:

(1)结社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2)结社应遵循法定程序

(3)结社一般具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成员

(4)结社与一定的利益选择有关

一般分为,盈利性质的结社和非营利性质的结社

4、集会、游行、示威。

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其含义包括:公民有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或那种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宗教中这个或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或过去不信现在信教的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四、人身自由

分为广义与狭义

狭义人身自由主要指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侵犯,广义的则还包括生命权、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

(一)生命权

内容:

1、防御权

2、生命的权利

3、生命保护请求权

4、生命权的不可处分性

(二)人身自由

是指公民的肉体不受非法侵犯,即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

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作为平等的人的资格和权力应该受到国家的承认和尊重,包括公民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

基本内容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隐私权。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四)住宅不受侵犯

是指任何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个人,未经法律许可或未经户主等居住者的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搜查或查封公民的住宅。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五)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五、社会经济权利

(一)财产权

指公民对其合法财产享有的不受非法侵犯的所有权。宪法修正案22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

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二)劳动权

第四十二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款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

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第四款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三)劳动者休息的权利

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四)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

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物质帮助权,是公民因失去劳动能力或者暂时失去劳动能力而不能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时,有从国家

和社会获得生活保障的一种权利。对象主要包括:老年人、患疾病公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

六、文化教育权利

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根据宪法的规定,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文化

教育权利都属于公民的积极受益权,即公民可以积极主动地向国家提出请求、国家也应积极予以保障的权利。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一)受教育权利

基本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适龄儿童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有接受

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机会;公民有从集体经济组织、

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机会;就业前的公民有接受必要的劳动就业

训练的权利和义务。

(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七、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

(一)监督权

所谓监督权,是指宪法赋予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的权利。

主要内容包括:

1、批评、建议权

2、控告、检举权

3、申诉权

(二)获得赔偿权

是指公民的合法权益因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而受到侵害的,公民有要求国家赔偿

的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法纳税

(六)其他(如劳动、受教育、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

十六、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三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一种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制度,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从民主的角度说,发扬民主的过程

是由多数人决定问题的过程;从集中的角度说,实行集中的过程也是汇集多数人意见的过程。民主与集中

的运用方式和程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实质都是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因此,民主集中制实质上就是

社会主义的民主制,是社会主义民主制的一种独特运用方式。

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体现了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组织国家机构;第二,在同级国家机构中,国家权力机关居于主导地位;第三,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

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第四,在国家机关内部,做出决策和决定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民主集中制。

(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严重的基本要求。现行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

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

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具体表现为,第一,所有国家机关的设立都必须有宪法和法律依据;第二,所有国家机关的职权都应有法

律依据;第三,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程序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工作效果也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第四,任

何国家机关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责任制原则

责任制原则具体表现为集体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

集体负责制是指由全体组成人员集体讨论,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集体承担责任的一种体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和检察院等是实行集体负责制的机关。

个人负责制是指由首长个人决定问题并承担相应责任的领导体制。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中央军委以及地

方各级人民政府等都是实行个人负责制。

(四)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

(五)精简和效率原则

十七、全人大、全人大委、人大代表的职权、国务院性质与职权、人民检察院职权

全国人大的职权

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

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

(1)选举。有权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

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决定。有权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的人选,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

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的人选。

(3)罢免。对于上述人员,全国人大有权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罢免。按照法律规定,罢免案必须由全国人

大主席团或者3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提出,有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并经全体代表的过

半数同意。

4、决定国家重大问题。全国人大有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

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制;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

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5、最高监督机关

6、其他应当由它行使的职权。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

1、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

2、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立法权

3、解释法律

4、审查和监督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合宪性和合法性

5、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部分调整方案和国家决算的审批权,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6、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

7、决定、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

8、国家生活中其他重要事项的决定权

9、其他职权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

1、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参加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

2、提出议案、质询案、罢免案等

3、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4、参加各项选举和表决

5、信息、物质等各项保障权

6、人身特别保护权

7、“言论免责”权

8、其他权利,如参观、视察等

国务院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的职权

1、行政法规的指定和发布权

2、行政措施的规定权

3、提出议案权

4、对所属部、委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权及监督权

5、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对外事务的管理权。

6、行政人员的任免、奖惩权

7、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授予的其他职权

人民检察院职权

1、法纪监督。法纪监督的主要内容:(1)、对背叛国家、分裂祖国以及严重破坏国家法律、政策、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案件,行使检察权。(2)对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

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居留、刑讯逼供、报复诬陷、非法搜查等案件立案侦查。(3)对直接受理

的案件决定是否戴普、起诉。

2、侦查监督。包括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戴普、起诉、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

合法实施监督。

3、公诉和审判监督。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

监督,如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可以依法提出抗诉

4、对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十八、宪法实施原则

1.最高权威性原则

2.民主原则

3.合法原则

4.程序原则

5.稳定原则

6.发展原则

十九、违宪审查概念

违宪审查,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

否合宪的制度。它是宪法监督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证宪法实施,维护宪政秩序。

二十、半总统半议会制特征

1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总理,主持内阁会议颁布法律统率武装部队等大权

2总理是政府首脑,对议会就政策自实施纲领或政府的总决策担当责任

3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等式,不同意政府的实施纲领和总理政策或迫使总理向总统提出辞职

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以国家投资设立的各类企业为主体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土地法学》课程简介 安顺学院 课程名称:土地法学课程编号: 070021 英文名称: Land Law Theory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土地经济学 学时:36学分:2 课程简介: 土地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调整人们因占有、使用、利用土地而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土地法学是以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法律为依据,研究土地法律规范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相结合的实用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 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土地法学基础理论。包括土地法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土地法律关系,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土地相邻关系等;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法律制度。包括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第三部分:土地行政法。包括土地行政执法和土地监察、法律责任、土地行政复议、土地行政诉讼等。 建议选用教材: 《土地法学》王守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主要参考书目: 1.《土地法学》王文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2.《土地法学》沈守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执笔人:殷清慧 编写时间:2014年2月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土地法学是研究土地法治的科学,其任务是以我国土地基本国情为基础,研究我国的土地法基础理论、土地使用权规则、土地管理规则、土地法实施规则等相关土地法律制度和土地政策,为土地立法、执法、司法提供理论基础、分析方法、规则体系和操作规程。它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土地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明确土地立法的原理、原则,理解其适用范围,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通过学习,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土地法学是经济法学的子学科,同时本课程涉及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行政执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备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素养,它们对于学好本门课程有重要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刑事诉讼法学》期末重点复习指导试题及参考答案

年度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期末考试 《刑事诉讼法学》期末重点复习指导试题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刑事诉讼:在我国,刑事诉讼是指公检法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查证、核实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是否应当受到刑罚处罚以及应当受到何种刑事处罚的活动。 2、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的调整公检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3、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者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 4、被害人: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益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 5、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人。 6、送达:公安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诉讼参与人以及有关单位的活动。 7、犯罪嫌疑人:在立案侦查和审查阶段中,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 8、被告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被检察机关或自诉人正式向审判机关提起诉讼,要求审判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人。 9、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10、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针对控方面的指控,根据事实和法律,从实体上和程序上,提出有利于被指控人的证据和意见,论证控方的指控不能成立,维护被指控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和处理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总合。 11、立案管辖:立案管辖,又称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 12、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13、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等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 14、诉讼证据:公检法、当事人等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15、证据力:是指证据依法能够成为法律上的证据的资格和条件。 16、证明力:,又称证据的证明能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和功能,亦即证据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采性。 17、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 18、书证:就是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的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 19、原始证据:凡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 20、视听资料: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储存的信息正经案件情况的资料。 21、直接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 22、诉讼证明:诉讼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23、证明对象:是指司法人员和诉讼当事人及其律师在诉讼中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的各种案件事实。 24、证明责任: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收集或者提供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者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应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 25、强制措施:公检法机关为了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26、拘传: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方法。 27、取保候审: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28、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查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不得离开指定的区域,依法对其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并对其实行监督的一种强制方法。

(完整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行政法 1、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行政组织及其职权、行政行为的条件与程序,以及对行政活动予以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主要特征:(1)行政法涉及的内容广泛;(2)行政法规范具有易变性;(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没有截然分开。 2、行政法的渊源及其制定主体: (1)宪法; (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3)行政法规:国务院;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6)行政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地方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7)国际条约与协定; (8)法律解释; 3、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对由行政活动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主体相互之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中,行政主体一方是恒定的; (2)行政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具有对应性和不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国家权力具有不可处分性; (4)行政法律关系的设定具有灵活性与及时性; 构成要素:(1)主体,行政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2)内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 (3)客体,行政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或标的。 4、依法行政原则: (1)合法行政,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具体要求: A、职权法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首先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权,即职权法定; B、依法的规定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包括遵循法定条件,依照法定程序行政; C、法律优先,在依法的规定进行行政活动的过程中,行政主体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等多种法律文件,此时从法制统一的要求出发,必须遵循法律优先。 D、法律保留,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

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重要政策的基本内容

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重要政策的基本内容 建国以后,我国十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土地管理法》,1988年进行了修改,该法是我国第一个较全面的综合性的关于保护土地的法律。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案)》。1999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国家又进行了修正。其基本原则为土地公有原则、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原则、节约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原则、土地有偿使用原则等四项原则。 近年来,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经济平稳运行,国务院将土地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一条重要手段,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宗旨是: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即:“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行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控制 1、土地的所有制

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集体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2、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通过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有量和建设用地总规模三个“刚性”指标来控制。有以下特点:(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下一级的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上一级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上一级确定的控制指标。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应当划分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概念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概念 1刑事诉讼:是在国家专门机关的主持下,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查明犯罪和追究犯罪的活动。 2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3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该案的诉讼活动的一种诉讼制度。 4诉讼参与人:是指除专门机关依其职权办案的人员以外,享受一定的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而参加诉讼的人。诉讼参与人分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两种。 5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分别处于控诉或辩护地位的主要诉讼参与人。6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据此,被害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不具法人资格的其他单位。 7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人。 8送达: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诉讼参与人或有关单位的活动。 9犯罪嫌疑人:是指在公诉案件中因涉嫌犯罪正在被立案侦查和审查起诉的刑事当事人。 10被告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而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或被自诉人提起自诉的刑事当事人。 11诉讼代理人:是指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 12辩护:是指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为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从事实和法律方面反驳控诉,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理由,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13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指导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进行刑事诉讼和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的基本准则。 14立案管辖:又称部门管辖或职能管辖或案件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 15管辖:是指公检法机关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16审判管辖:是指普通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权限范围上的分工。 17地区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权限上的划分。 18专门管辖:全称专门人民法院案件管辖,是指专门人民法院与普通人民法院之间,各类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各专门人民法院系统内就第一审刑事案件受理范围的分工,所要解决的是哪些案件应由专门人民法院审判的问题 19诉讼证据: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当事人等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20证据力:又称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在法律上可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解决的是证据之所以成为证据的资格问题。 21证明力:又称证据的证明能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和功能,亦称证据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采性。 22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 23自行回避:是指具有法定回避理由之一的有关人员自行主动地提出回避。 24申请回避:是指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有关人员具有法定回避理由而向公安司法机关提出申请,要求他们回避。 25指令回避:是指在应当回避理由的法定人员没有自行回避或被申请回避,公安司法机关的有关组织或负责人发现后,有权作出决定,指令相关人员回避。 26辩护权:是指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指控进行辩解,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诉讼权利。 27自行辩护: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针对指控进行反驳、申辩和辩解的行为。 28指定辩护:指司法机关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以协助其行使辩护权,维护其合法权益。 29委托辩护: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依法委托律师或其他公民协助其进行辩护。

16秋地大《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在线作业一

17春16秋地质《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一 一、单选(共7 道,共28 分。) 1. 土地市场:指在土地产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A. 交易 B. 拍卖 C. 承租 标准解: 2. 确定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政策的主要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生产需要保有耕地的需求,实行耕地保护目标的潜力。 A. 耕地资源的状况 B. 开发利用价值 C. 土地的完整状态 标准解: 3. 土地政策法律化:就是将土地政策用一套系统而严密的()来体现和保障,使其具有法律上的完备形态。 A. 法律 B. 法规 C. 国家政策 标准解: 4. 抵押人的义务:(),抵押人有保证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的义务。 A. 保证土地完整性的义务 B. 保证抵押金按时到位的义务 标准解: 5. 土地法:是调整以土地为()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 客体 B. 社会形式 C. 自然体 标准解: 6. 地籍,即土地的户籍。最早,地籍是为了()而建立的一种田赋簿册。现今地籍是指有关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界址、利用状况等的记载。 A. 征地 B. 征收农产品 C. 征税 标准解: 7. 土地政策执行:是把土地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遵循()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土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土地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A. 土地制度 B. 土地法规 C. 土地政策 标准解: 地质《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一 二、多选(共10 道,共40 分。) 1. 土地法律关系三要素:() A. 主体 B. 客体 C. 内容 D. 自然 标准解: 2.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A. 出租 B. 互换 C. 转让 D. 转卖 标准解: 3. 土地相邻关系是()义务关系。 A. 相邻近的土地所有人 B. 利用人之间的权利 C. 共同开发的权利。 标准解: 4.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1.承载是城镇土地的基本自然属性2.位置的重要性3.开发利用的高度集约4.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固定 5.土地利用功能的相互关联 6.()的不均衡。 A. 利用 B. 收益 C. 保护 标准解: 5. 土地金融的特点:1.永久性及自偿性2.()3.()4.()。 A. 安全性 B. 灵活性 C. 政策性 D. 脆弱性 标准解: 6. 土地政策学是以土地政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政策科学。它研究土地政策()与修订过程

北大法学考研知识点

北大法学考研知识点

作者: 日期:

北大法学考研知识点 试比较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异同。 【最后一段可独立设题“两大法系的融合。 概述法的继承。 简述法的移植。 第五章法与社会 试述法与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 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如何理解法与政治的相互关系和区别 ? 概述法与国家的相互关系。 法与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 如何理解法与道德的一致性和区别。 试述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试述法与科技的相互关系。 简述法的作用及其局限。 第六章立法 试述立法的特征。 如何理解立法的外延? 如何理解立法的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 ? 为什么要坚持立法的民主原则及如何坚持? 试述立法体制的含义和构成。 试述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概述立法的过程的准备、正式、完善三阶段。 《立法法》产生的历史环境。 《立法法》是如何适应历史环境的。 简答《立法法》的优点与不足。 第七章法的渊源和形式 如何理解法的渊源? 试述法的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 试论法的渊源的范围和种类:资源、进路和动因。 简述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 简述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法律渊源与法律形式的界分。 试述中国现时期法的渊源中的法律和法规。 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主要区别。 概述规范性法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 生总体就业率高达 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 .5 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 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 ,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 5% ”】 【第二阶段即正式阶段为立法的基本程序。 】

民事诉讼法知识点详细版

民事诉讼法知识点详细版 第一讲民事诉讼基本理论 一、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1、私力救济机制:私人调解、和解; 2、社会救济机制:人民调解(可诉可确)仲裁(或裁或审); 3、公力救济:诉讼(强制执行力保障)。 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效力 1、从法律体系角度划分,属于基本法; 2、从调整的社会关系角度划分,属于部门法; 3、从内容的角度划分,属于程序法; 4、从公私法角度划分,属于公法。 三、诉讼标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诉讼标的是法院的裁判对象,即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与诉讼请求(主张)和诉讼标的物(具体对象)相区别。 四、诉的种类(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 1、确认之诉 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包括积极的确认之诉和消极的确认之诉。 2、给付之诉 给付财物之诉和给付行为之诉(积极给付之诉或消极给付之诉)。 3、变更之诉(形成之诉) 原告要求变更或消灭其与被告之间一定的法律关系的诉讼(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变更)。 五、反诉(构成要件,与反驳的区别) 1、构成要件 (1)主体:反诉的原告是本诉的被告,反诉的被告是本诉的原告。 (2)目的在于抵消或者吞并本诉原告的全部或者部分诉讼请求。 (3)独立性:本诉的撤回不影响反诉的效力。 (4)程序同一:程序必须属于同一种类。 (5)管辖同一:反诉应当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6)牵连关系: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 第二讲民事诉讼基本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与对等,同等相区别)

二、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 1、同等原则(常态) 2、对等原则(报复) 三、辩论原则 1、辩论原则贯穿于诉讼程序的全过程,但不适用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 2、辩论权专属于当事人 3、包括口头辩论和书面辩论 四、处分原则(与辩论原则相区分) 1、处分原则在诉讼程序、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中均可适用 2、处分权专属于当事人 3、当事人可以做出实体性和程序性处分 4、处分必须依法处分,诚信处分 五、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 六、民事检察监督原则(公对公) 七、支持起诉原则(与公益诉讼没有关系) 第三讲民事诉讼基本制度(贯穿始终) 一、合议制度(合议制+独任制) 1、独任制的适用范围 (1)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的简单民事案件 (2)部分特别程序案件: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非重大、疑难的宣告公民失踪、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确认调解协议的案件,实现担保物权的案件 (3)公示催告程序的公示催告阶段 (4)督促程序 二、回避制度(适用对象,方式,法定事由,决定权,法律效力) 三、两审终审制度(两审终审为原则,一审终审是例外) 实行一审终审的特殊情形: 1、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所作出的判决、裁定 2、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案件 3、确认婚姻效力的案件 4、一审以诉讼调解方式结案的:民事调解书自签收之日起生效,不得上诉 5、大多数裁定 6、小额诉讼程序

行政诉讼法重点总结

行政诉讼法 第一编绪论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换言之,行政是国家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权的行为。 公行政——私行政 公行政:国家行政——社会行政 国家行政:形式行政——实质行政 行政法的核心或实质内容是行政权。 行政权:是指执行管理权,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管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的权力。 行政权的特征: 第一,执行性。 第二,法律性。 第三,强制性。 第四,优益性。 第五,不可处分性。 严格意义的行政法产生于1799年法国行政法院建立之后 行政国家——行政法产生、发展的基本原因 法治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 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行政法 行政法是一切行政管理法规的总称。是国家重要部门法之一,它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权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关系:行政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 监督行政权的方式: 制定行政组织法——控制行政权的权源 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方式 行政法制监督法、行政责任法、行政救济法——制约行政权滥用 “新行政法”的主要内容: 调整范围新 调整方式新 法源形式新 调整范围的“八新” 1、为解决“市场失灵”,新行政法通过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价格、利率、产业发展结构等进行规制,保证经济的平衡发展,防止经济危机。 2、新行政法有限度地进入“私域”,对私人财产权、经营权、契约权进行适当干预。 3、新行政法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越来越多地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4、新行政法有限度地进入“特别权力关系领域”。 5、为实现公民自治和建立“有限政府”,国家公权力逐步向社会转移,由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6、新行政法对国家和政府的绝对权力加以适当和必要的限制。 7、新行政法有限度地进入执政党执政行为的领域。 8、新行政法进入互联网,调整“虚拟世界”中的社会关系。

《刑事诉讼法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事诉讼法学试题 12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以宣判,至迟不得超过(A)。 A、一个月一个半月 B、一个月二个月 C、一个半月二个月 D、二个月三个月 2、补充侦查不得超过(B)次 A、1 B、2 C、3 D、4 3、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方式是(B)。 A、可以开庭也可以不开庭审理 B、应当开庭审理 C、可以书面审理 D、可以采用调查式审理 4、不服判决的上诉、抗诉的期限为(D)。 A、5日 B、3日 C、7日 D、10日 5、法律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的情形是(D)。 A、确有悔改表现 B、确有立功表现 C、确有悔改并且立功表现 D、没有故意犯罪6、对生效的没收财产判决 (无论附加适用或者独立适用),有权执行的机关是(C)。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 7、原审人民法院对于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的程序应当是(C)。 A、再审程序 B、审判监督程序 C、第一审程序 D、第二审程序 8、传唤、据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B)。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9、据传只适用于(C) A、证人 B、自诉人 C、犯罪嫌疑人 D、辩护人 10、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居住地(A)执行。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执行机 关 二、多项选择题 11、被告人王某,17周岁,因为伤害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对于次判决结果,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ABC)。 A、王某可以提出上诉 B、王某的法定代理人可以提出上诉 C、如果上诉被二审法院驳回,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D、王某可以聘请诉讼代理人参加二审 12、下列证据中属于间接证据的是(ABC) A、匕首 B、指纹 C、脚印 D、犯罪嫌疑人的口供 13、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的规定有 (BCD) A、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 B、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C、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D、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14、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应当回避的理由有(ABC)。 A、是本案当事人的亲属 B、接受本案当事人委托的人请客送礼 C、在本案中担任证人 D、本案当事人过去曾经与其发生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诉讼法知识点详细版

民事诉讼法知识点详细版

民事诉讼法知识点详细版 第一讲民事诉讼基本理论 一、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1、私力救济机制:私人调解、和解; 2、社会救济机制:人民调解(可诉可确)仲裁(或裁或审); 3、公力救济:诉讼(强制执行力保障)。 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效力 1、从法律体系角度划分,属于基本法; 2、从调整的社会关系角度划分,属于部门法; 3、从内容的角度划分,属于程序法; 4、从公私法角度划分,属于公法。 三、诉讼标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诉讼标的是法院的裁判对象,即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与诉讼请求(主张)和诉讼标的物(具体对象)相区别。 四、诉的种类(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 1、确认之诉 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包括积极的确认之

诉和消极的确认之诉。 2、给付之诉 给付财物之诉和给付行为之诉(积极给付之诉或消极给付之诉)。 3、变更之诉(形成之诉) 原告要求变更或消灭其与被告之间一定的法律关系的诉讼(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变更)。 五、反诉(构成要件,与反驳的区别) 1、构成要件 (1)主体:反诉的原告是本诉的被告,反诉的被告是本诉的原告。 (2)目的在于抵消或者吞并本诉原告的全部或者部分诉讼请求。 (3)独立性:本诉的撤回不影响反诉的效力。 (4)程序同一:程序必须属于同一种类。 (5)管辖同一:反诉应当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6)牵连关系: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

第二讲民事诉讼基本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与对等,同等相区别) 二、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 1、同等原则(常态) 2、对等原则(报复) 三、辩论原则 1、辩论原则贯穿于诉讼程序的全过程,但不适用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 2、辩论权专属于当事人 3、包括口头辩论和书面辩论 四、处分原则(与辩论原则相区分) 1、处分原则在诉讼程序、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中均可适用 2、处分权专属于当事人 3、当事人可以做出实体性和程序性处分 4、处分必须依法处分,诚信处分 五、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 六、民事检察监督原则(公对公) 七、支持起诉原则(与公益诉讼没有关系)

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_在线作业_A

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在线作业_A用户名:最终成绩:100.0一单项选择题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改革的趋势是() 淡化所有权,强化占有权和使用权 对土地产权实行分离 强化土地所有权为核心 加速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淡化所有权,强化占有权和使用权 知识点: 2. 自2004年9月1日起,营利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不可以是() 协议出让 挂牌出让 招标出让 拍卖出让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协议出让 知识点:

3. 受让方应当在签订合同后()日内,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其他有关费用,之后,按照规定到地政部门办理登 记手续,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 7天 60月 15天 30月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60月 知识点: 4. 土地用益物权不是()。 他物权 所有权 独立物权 定限物权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所有权

知识点: 5. 中国政府对征用土地补偿是() 由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构成,最高标准相当于被征用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土地被征用前5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 土地的价格 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0倍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由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构成,最高标准相当于被征用土地前3年平均 年产值的30倍 知识点: 6. 土地金融是指() 以土地作为抵押物的资金融通 小额信贷 土地银行 开发房地产贷款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以土地作为抵押物的资金融通 知识点: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复习题.doc

刑事诉i公法学重点复习题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封建社会刑事诉讼与资本主义社会刑事诉讼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论弹劾式诉讼的特点。 试论纠问式诉讼的特点。 英美当事人主义诉讼形式和大陆职权主义诉讼形式之间有何区别? 为什么宪法中有大量的刑事诉讼方面的规定?【为什么说刑事诉讼法是宪法的适用法,04综合】 我国刑事诉讼法所依据的宪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怎样理解刑事诉讼的目的。 怎样理解刑事诉讼的任务。 简述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我国刑事诉讼中有权行使侦查权的机关有哪些? 怎样理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有何区别? 简述加强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必要性。 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在刑事诉讼中有哪些体现? 简述辩护原则的内容。 简述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诉讼价值。 简述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必要性和体现。简述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正当程序原则。 简述国家追诉便宜主义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地位, 简述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地位。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是指明P些人? 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有何区别? 简述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主要诉讼权利。 简述自诉人的诉讼地位与诉讼权利义务。简述犯罪嫌疑人的诉 讼地位。 简述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及诉1 公权利义务。法定代理人和诉讼代理人有何区别? 当事人有哪些共同的诉讼权利义务? 简述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资格问题。简述证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义务。 我国刑事诉讼中划分管辖的依据有哪些? 立案管辖的意义何在? 简述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的范I 简述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的范I 简述我国级别管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地区管辖的一般原则 是什么? 怎样解决地区管辖的争议?

国家重点学科名单 (2002年按单位审批)

重点学科名单 (2002年按单位审批) 北京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美学 政治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法学理论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 经济法学 政治学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国际政治 社会学 人类学 基础心理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印度语言文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理论物理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凝聚态物理 光学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天体物理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气象学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固体地球物理学 构造地质学 植物学 动物学 生理学 神经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 物理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核技术及应用 环境科学 免疫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 儿科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外科学(骨外,泌尿外) 妇产科学 眼科学 肿瘤学 运动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药理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图书馆学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伦理学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 金融学 产业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统计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 民商法学 中共党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学 人口学 文艺学 新闻学 中国古代史 会计学 企业管理 档案学 清华大学数量经济学 设计艺术学 基础数学 应用数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 凝聚态物理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光学工程 精密仪器及机械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以下是医学院校的重点学科一览

以下是医学院校的重点学科一览( 该评审5年1次, 下界学科评比为 , 不含中医院校及药科大学) : 注解: ”26/15-复旦大学医学院全部国家重点学科名单”中”26”为该院( 校) 所有二级重点学科数( 若一级学科无下属学科, 如”生物医学工程”, 则加入该数) , ”15”为该院( 校) 所有临床相关重点学科数。 学科后” ”指在及以前被评为重点学科, ” 新增”指今次被评为重点学科。 另: 由于院校大合并, 生化、遗传、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在部分院校已划归生命学院( 或其它) , 但依历史传统与公平性原则( 未合并的院校仍有此类重点学科) , 仍将其视为医学院中的重点学科来算。军医类院校未列出。 关于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从开始教育部决定在国家重点学科评选的基础上, 从申报学科中再择优确定一批水平较高的学科,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培育对象, 予以重点扶持, 称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下清单中重点培育学科未列出。有些学校将重点培育学科和重点学科放在一起对外均宣称为重点学科。 26/15-复旦大学医学院全部国家重点学科名单(新) 分类:国家重点学科评选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基础医学新增 中西医结合新增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生理学 神经生物学 遗传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新增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病原生物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内科学(传染病) 内科学(肾病) 内科学(心血管病) 儿科学 神经病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外科学(骨外) 外科学(泌尿外) 外科学(普外) 外科学(神外)

妇产科学新增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肿瘤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新增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西医结合临床 药剂学新增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6/10-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全部国家重点学科名单(新) 分类:国家重点学科评选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新增 口腔医学新增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遗传学新增 法医学新增 内科学(消化系病) 新增 内科学(呼吸系病)

土地政策与法规

土地政策与法规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 )、()和()。 2、土地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地政部门为保障土地行政执法活动正常进行,对拒不履行法 定义务的个人或组织,申请()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 3、土地登记可以分为()和()两种, 依法改变土 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手续。 4.、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代表国家行使。 5.根据法律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应当占本行政区内耕地的比例在()以上。 6.我国土地增值税采用()税率。 二、名词解释(每名词3分,共30分) 1、土地法 2、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3、基本农田 4、土地使用权出租 5、土地用途管制 6、土地行政监督

7、耕地占用补偿制度 8、土地使用权抵押 9、土地行政执法 10、土地行政复议: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各种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如何? 2.比较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法律特征和权利内容上的差异?

3.试述我国土地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4、述土地使用权出租的概念及其与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区别? 5.简述我国主要的土地税种的概念和征税对象? 6、地行政执法生效的要件是什么?

7.试述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 四、论述题(18分) 比较划拨土地使用权与出让土地使用权在概念特征、取得方式、权利内容和处置等方面的区别,现行土地法规都做了哪些规定?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3分,本题共30分) 1、土地法 2、土地法律关系

3、土地承包经营 4、土地使用权抵押 5、土地法律责任 6、土地征用 7、土地使用权收回 8、土地行政执法 9、土地行政诉讼 10、土地行政复议 二、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本题共10分) 1、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代表国家行使。 2.某开发商准备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受让一宗土地用于写字楼项目,根据规定该地的最高出让年限为()年。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承包经营期限一般为()年。 4.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 5.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以及地上附着物和

刑事诉讼法学知识点

刑事诉讼法学知识点 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诉讼”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诉讼,含义十分丰富,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称“诉,告也”,“讼,争也”,即是说,“诉”,是告诉、告发、控告之意,“讼”,是争论、争辩的意思,当然,它不是一般的争论,而是言之于公,即把争议向官府提交,向官府争辩是非曲直。 其特征是:(一)诉讼产生于社会冲突。 (二)诉讼是一种“三方组合”。这是法学家查比罗提出的观点,在这种三方组合中,原、被告作为争议者在法律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法官居于其间、踞于其上,作为权威的仲裁者解决他们的争议和冲突。 (三)诉讼是一套法定的程序。表现在:1、诉讼请求必须符合法律规范。 2、诉讼的进行必须符合法律规范。 3、诉讼裁决的根据必须是法律规范。 4、诉讼是一种“公力救济”的方式。 二、刑事诉讼及其特征 (一)概念:刑事诉讼的概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狭义的刑事诉讼,仅指从起诉-审判的诉讼程序,从而产生控、辩、审“三方组合”的诉讼法律关系;广义的刑事诉讼,指国家为实现刑罚权所实施的全部具有诉讼意义的行为,(定义见教材第1页倒数第三段,“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其程序可分为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四个阶段。 (二)刑事诉讼具有如下特征:1、刑事诉讼是公安司法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2、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的动用具有主动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1)、主动性,是指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是采取国家侦查和国家公诉的方式主动发起,区别于民事和行政诉讼是由有利害关系的个体发动,国家不告不理。 (2)、普遍性,指从案件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涉及到国家侦查权、起诉审查权、审判权的广泛动用,在诉讼三个阶段都有国家权力的推动作用。 (3)、深刻性,指国家权力的动用是深入细致的,法律规定了具体的程序和手段,这尤其表现在强制措施的实施上,强制包括对物的强制和对人的强制,对物的强制有扣押、搜查、强制性检查等,对人的强制包括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等 3、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采用诉讼的方式进行的活动。 4、刑事诉讼必须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三、刑事诉讼法的概念、性质和渊源 (一)概念:刑事诉讼法的概念照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刑事诉讼法包括一切有关刑事诉讼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狭义的刑事诉讼法单指刑事诉讼法典。 (二)性质:(P4)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公法、基本法。 (三)渊源:(P4——5)1、宪法。宪法直接规定了一些与刑事诉讼直接有关的原则和制度。如第三十七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一条 2、刑事诉讼法典。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施行,1996年第一次修正,1997年施行修正案;2012年3月第二次修正,2013年1月1日施行。 3、有关法律规定。 如《刑法》中关于告诉才处理的五种犯罪的规定,就直接决定了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方式;刑法第37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这就成了导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复习题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复习题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封建社会刑事诉讼与资本主义社会刑事诉讼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试论弹劾式诉讼的特点。 试论纠问式诉讼的特点。 英美当事人主义诉讼形式和大陆职权主义诉讼形式之间有何区别? 为什么宪法中有大量的刑事诉讼方面的规定?【为什么说刑事诉讼法是宪法的适用法,04综合】 我国刑事诉讼法所依据的宪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怎样理解刑事诉讼的目的。 怎样理解刑事诉讼的任务。 简述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我国刑事诉讼中有权行使侦查权的机关有哪些? 怎样理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有何区别? 简述加强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必要性。 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在刑事诉讼中有哪些体现? 简述辩护原则的内容。 简述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诉讼价值。 简述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必要性和体现。 简述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正当程序原则。 简述国家追诉便宜主义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地位。 简述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地位。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是指哪些人? 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有何区别? 简述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主要诉讼权利。 简述自诉人的诉讼地位与诉讼权利义务。 简述犯罪嫌疑人的诉讼地位。 简述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及诉讼权利义务。 法定代理人和诉讼代理人有何区别? 当事人有哪些共同的诉讼权利义务? 简述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资格问题。 简述证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义务。 我国刑事诉讼中划分管辖的依据有哪些? 立案管辖的意义何在? 简述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的范围。 简述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的范围。 简述我国级别管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地区管辖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怎样解决地区管辖的争议? 我国刑事诉讼中有哪些特殊地区管辖的规定? 为什么要设立回避制度? 简述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的理由。 简述适用回避的人员的范围。【为什么对应当回避的人员范围要作扩张性解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