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维民)技师学院工匠精神培养探索(校对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9
技师学院工匠精神培养探索
(韩维民)
内容提要:本文给出工匠、工匠精神的定义及当前我国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对于学院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和做法来培养、运用工匠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也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养、技师学院
一、工匠、工匠精神及其现状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今日视角下,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技艺精湛、作风严谨、精神执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全球化背景下,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制定并开始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提工匠精神培育我们既要击节叫好,又要看到任重道远。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在全球企业寿命排行榜上,日本(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名列三甲。
排名第四的法国也有196家,而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几乎没有百年老店。
出于尊重,日本人在多么热的天都一定要西装革履,穿戴整齐去会见客户;我们常常看到,如果企业要求一张桌子擦十遍,日本人绝对不会少擦一次。日本人的执着被我们很多人用“愚蠢”来形容,可正是这一丝不苟的专注执着成就了今天品质高、工艺精的日本产品。德国工匠手工打造的水龙头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他们制作的木工门窗可以严丝合缝。下水道出了点问题,德国工人维修能用上两个月时间,但是他们能保证今后二十年之内不会再出问题。
在创造了四大发明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乏鲁班、蔡伦、李春、黄道婆这样著名的工匠。可是今天,我们的经济社会中缺少百年老店,从业人群中缺少工匠,也没有了工匠精神传承的基础。究其原因,当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一定阶段,批量化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作业,工匠的地位也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工业生产自动化、批量化几乎终结了工匠行当。缺少了工匠,工匠精神也日渐衰微难以传承。可是,当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当工业生产由自动化、批量化转向柔性化、个性化之时,人们发现曾经的工匠、工匠精神是如此的不可或缺。国人之所以痴迷于购买德国货、日本货,恐怕还是因为人家的产品质量好、样式新。没了工匠,缺少了工匠精神,我们的企业就难以久立世界企业之林。
二、技师学院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培养工匠精神非一时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而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磨练。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将规范修炼为习惯,将习惯内化为气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工,技师学院责无旁贷。
培养工匠精神要用工匠精神来培养,需要学院管理层和执行层各司其职。院领导更新观念拓宽渠道领好路,科室系部定规矩搭平台管好人,一线教师言传身教育工匠。
(一)学院领导要更观念拓渠道领好路
1.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民众改变对技工教育的传统看法。传统观念里,工匠身份不被社会认同。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似乎只有高榜得中才能衣锦还乡,作为一个工匠哪怕你手艺再怎么高超,往往被别人嗤为雕虫小技。历来,除非不得已,没多少人愿意成为一个工匠。不过,情况正朝着向好的一面发展。
据报道:来自云南保山的农家子弟杨金龙,14岁之前没摸过汽车,凭借顶尖技能摘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金牌。各级政府给予这位22岁青年的奖金累计高达100万元。2015年,职高学历的杨金龙领取了编号为“浙江0001”的特级技师职业资格证,成为浙江第一名特级技师,享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待遇。这说明,各级政府部门对于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还有,2009年3月,青岛市技师学院便在全国率先开办首
届“大学生技师班”,招收48名电气自动化和现代物流两个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2013年,经过两年时间的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全部学员均已被青岛港集团、南车集团、利群集团等企业聘用。2016年春季,青岛技师学院招收机电一体化、电梯制造与维修、3D打印、数控技术等4各专业100人。目前,各专业顺利开班上课。这表明,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在加强。这些就发生在身边的事实,正强有力的冲击着、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
学院领导层已确立了德育立校、特色办学的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方向,作为学院领导,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平台,通过会议(座谈、讲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开展宣传工作。目前,学院开通了微信公号和微网,在宣传学院方面又多了两个平台。今后,要考虑如何在形式和内容上扩大其影响。
2.让新型学徒制落地,拓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渠道。现代企业需要工匠,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从生产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的企业缺少足够多的技艺高超的工匠;从管理的角度讲,我们的经济社会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缺少工匠的今天,社会上多数的企业本应花大力气加入到工匠培养的系统中来,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看到的是企业招工动辄需要你有多少多少年的工作经验,摆明了我需要熟练工人,但是最好不用我费时、费力、费钱地培养你,更不要出现我培养了你,你却被别人挖去的情况。
作为学院的领导,要努力改变企业缺位于工匠和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打通学院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通道。
(二)学院各科室系部定规矩搭平台管好人
1.定规矩管理人。在王连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1983年出生的卢峰,已是带了五年徒弟的“老”师傅了。他的徒弟李辉,跟他只差四岁,算得上是同龄人。不过只要稍加接触,很快就能分辨出谁是师傅、谁是徒弟。因为,这两位“新新人类”身上,还保留着传统师徒间的规矩。每天,李辉都要比卢峰早到,热好机器,等着师傅开工;每逢卢峰讲述复杂零部件数控操作经验时,李辉都仔细聆听,等师傅说完,他再针对疑点一一提问。“师傅就是师傅。如果跟师傅嘻嘻哈哈的,就没法学本事啦。”对于这样的规矩,李辉很是认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落实新型学徒制,就要规定好师徒(师生之间、新老教师之间、新老学生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只有制定了完备的适于培养工匠精神的规章制度,才能让新型师徒制落地。
规矩定好了,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人来监督。监督的过程需要引导、说教。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