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殊儿童的“核心素养”
- 格式:docx
- 大小:13.4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特殊儿童的“核心素养”
林崇德教授所阐释的核心素养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导向,构建了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三大领域的核心素养框架。
那么,对于一名特教老师来说,如何来看待特殊儿童的核心素养呢?与普通儿童会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似乎有些可望而不可即。
特殊儿童由于其生理缺陷的存在,他们在感知、认知、情绪、行为、情感体验等方面均不同于普通发展的儿童,尤其是在认知方面,在逻辑思维、语言沟通等方面能力均有明显的差距。
但是,不管他们存在何种缺陷,他们首先是发展中的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求的个体。
从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共性与差异来看,其核心素养也应该有共性和差异之分。
特殊学校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这群特殊儿童能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而不是追求学业成就,因此在特殊学校关注的学生发展基本要点有着不同的侧重。
另外,同样是特殊儿童,视障、听障、智障学生发展侧重点也不相同。
在一项“核心素养对三类特殊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三类不同学生在核心素养18个要点上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在重要性排序上,智障学生最重要的前五位是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劳动意识、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勇于探究、问题解决、批判质疑、勤于反思、技术运用等则处于较靠后的位置。
核心素养研究对特殊学生课程标准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上述研究可以为特殊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聚焦特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6年教育部颁布三类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显示培智学校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平等参与社会,使他们拥有尊严、获得幸福、实现人生价值,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与智障学生核心素养中排在前几位的要点是不谋而合的。
特殊学校应围绕特殊儿童核心素养的不同侧重,结合学校及学生情况开展校本教研,聚焦特殊儿童核心素养、塑造特殊儿童健全人格、培养身残而志不残的意识,让他们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