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件(第五章——成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990.00 KB
- 文档页数:45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有付出才有收获”。
厂商的生产经营行为也是如此,要进行生产获得产出,就必须付出成本投入。
我们已经知道厂商投入各种要素的数量(事实上还要考虑投入要素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厂商的产出规模。
那你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下,厂商的产量高是不是就意味着收益高、盈利好呢?你可能很快就想到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考虑商品的价格和投入要素的价格呀!现实中,“丰产不丰收”的“丰收悖论”之所以存在,不就是因为农产品丰收后可能面临价格下降,才无法保证农民收益的吗?这个思路用在厂商身上,是同样适用的。
但有一点,厂商可不是为了生产商品而生产,而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而进行生产。
因此,为了进一步分析厂商的“投入—生产—产出”全过程行为,有必要在上一章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解决一个问题:厂商为了得到一定数量的产量,到底应该付出多大的成本,才到保证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围绕这一关键问题,本章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建立成本函数,进行长短期的成本分析;二是综合厂商的总收益和总成本,进行利润最大化分析。
第一节成本与成本函数 会计成本分析和经济成本分析有什么区别?一、成本及其相关概念1.成本成本(Cost )是指厂商为提供一定量的某种产品或服务所实际花费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它等于投入的每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每种生产要素单位价格乘积的总和。
因此,厂商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每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多少和价格的高低,都会影响厂商付出成本的高低。
而本章只是在假定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进行厂商的生产成本分析的。
根据上述厂商的生产成本组成关系可知,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厂商的生产成本将唯一地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西方经济学对成本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成本定义。
这是因为在经济学的成本理论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