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中国军队装备变化看中国军工业近代化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近代中国军队装备变化看中国军工业近代化

吕阳文学院2013级新闻班201300052021

摘要:

军事工业即与军队或战争(战备)有关的工业方面,在我国,主要是指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直接为部队提供武器装备和其它军需物资的工业部门和工厂。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政府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亦可视为中国军工业之始。

近代中国屡受战火创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可以视为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史。在战争中取胜离不开强大的军队装备,而军队装备的生产与采购离不开军工业的发展与壮大。从近代中国军队的装备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军工业的近代化历程。

关键词:近代;中国军队;装备;军工业;近代化。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军工业

1840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经历过技术革命的英国舰队配备了燧发滑膛炮,士兵则配备了布伦士威克式步枪。就此配备来说,英国舰队的燧发滑膛炮在设计和性能上与18世纪的一般火炮并无太大差别;而布伦士威克式步枪由于没有采用圆锥弹丸,在射击速度、射程、侵彻力和准确性上相较18世纪的滑膛枪也没有显著改进。但正是这样算不上顶级的军队装备,竟能帮助英国军队在短时间内以极少的代价击溃了清政府军,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朝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由此可说,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的“洋枪洋炮”。就形制样式而言,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200余年。

在比较中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军工业可以说是非常落后甚至于不存在的。军队装备主要依靠仿造从西方引进的老式装备,且由于缺乏熟练工匠,制造工艺十分粗糙,军队战斗力极其低下,这也为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埋下了伏笔。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军工业

经历惨败的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师夷长技以质夷”,开展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清政府操练新军,并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等一批军工企业,促进了工业近代化,也提升了军工业发展水平。清末军事工业与当时国家的军事需求紧密联系。军工企业的建厂目的、规模和产品,都与军事需求直接相关。上海、苏州洋炮局的建立,直接为淮军进攻太平天国江浙根据地和天京大本营提供武器。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造船部的创办,直接为福建、南洋水师提供军舰。刘铭传办台湾机器局,是台湾保卫战的需要。军事工业的布局也与军事需求直接相关。天津机器局和神机营机器局分别选址于津、京,以便就近向京守军提供武器,这是吸取鸦片战争教训,加强京师防卫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吉林设机器局,是为了阻止沙俄用兵珲春。与军事需求紧密联系, 对军事工业的发展至少带来三点益处。第一,为直接满足具体军事活动的需要,必须不断建立新的军工企业,从而带动了军事工业的整体发展。第二,军工生产直接与军事活动挂钩,可以使前者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充分发挥军事工业的作用和成

效。第三,洋务派正是利用军事需求的紧迫性,为军事工业的发展清除阻碍。

清军装备的近代化始于淮军。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抵达上海,在与西方军队以及洋枪队(常胜军) 共同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他开始认识到用洋枪洋炮来改进部队装备的重要性,首先在部队中组建洋枪队,次年又组建了洋炮队,逐渐淘汰了旧式武器。

此后,随著洋务运动的发展,不仅淮军、湘军、练军以及部分绿营兵和八旗兵,均装备了从欧洲进口或中国军事企业仿制的近代枪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军的装备基本上能够随著西方武器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特别是淮军,其更新速度之快和近代化程度之高,在清军各部队中是首屈一指的。

1870年以后,西方先进的后膛枪炮开始输入我国,导致淮军装备的又一次更新。英国的马梯尼、士乃德、法国的哈乞开司、德国的老毛瑟、美国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枪种,均进入淮军部队。

到甲午战争前夕,部分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主要枪种有奥地利的曼利夏、德国的新毛瑟和中国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枪等。如赵怀业部即"皆系一色快枪"。

在炮兵装备上,淮军主要有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鲁森式和德国的克虏伯式后膛炮。另外,到甲午战争前,江南制造局共造出后膛大炮145门,大部分用来装备了淮军。淮军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鲁森式钢炮还是西方80年代末才发明的速射炮。由此可见,淮军的装备无论是质与量,都是堪称一流的。

但由于中国军事企业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产品不进入市场,生产效率仍较低下,除去淮军之外,其他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大都仍停滞不前,导致中国军队装备整体水平仍处于低水平。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被日本军队击败,洋务运动也因此失败,中国军工业高速近代化进程暂告一段落。

三、清末的中国军工业

在落后国家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 政府必须起到主导作用,扮演火车头的角色。这时候,政府的政权性质、人力和财力就成了决定国家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条件。清廷在这些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军工企业的发展没有得到可靠的制度保证,导致中国近代军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

一面是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另一面是国内民众的革命浪潮,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者极力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在镇压民众上花费了大量金钱;另一方面吏治腐败,加上巨额的战争赔款,清政府实际上已无力发展军工业,中国军工业陷入停滞乃至倒退的境地。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仍有大量士兵无法拥有或操作火器,仍使用刀剑、弓箭等武器,面对大规模使用冷兵器甚至赤手空拳的义和团,竟需要联合西方国家的力量进行剿灭。

终于腐朽的清政府在革命浪潮中被推翻,中国军工业也终于迎来新的转机。

四、民国时期的中国军工业

中华民国建立后,并没有彻底消除封建残余,同时也依然面临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政局并非十分稳定。民国领导人为摆脱列强束缚,大力鼓励发展民族工业,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军用工业,以提升国力。在民国时期,政府创办了或改建了清朝期间创立的多处军用工厂(见下表1)。

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创办的军用企业集中于我国的西南内陆地区,而且数量并不在少数。但仔细观察表格可以发现,民国时期的军用企业主要产品类型十分单一,并且无法生产重武器,仅能生产威力较小的轻武器。同时,因为工业基础薄弱,武器制造工艺也远落后于西方强国,生产效率低下。即便在黄金十年期间,政府也无力建立起航空铝材、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等任何一方面的科研生产体系。据记载,民国机枪可以自产,但质量很一般,以至于后来得到美国军援的7.92mm枪弹,都不得不减少装药,以免炸膛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