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新科技时代 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技进步与艺术发展矛盾关系断想(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72 KB
- 文档页数:3
文学与科技之间的关联与冲突文学和科技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反映人类思想、情感和生活,而科技则是基于科学原理的一种应用,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改变。
尽管它们各有其独特性质,但二者之间的关联与冲突却不可忽视。
首先,文学和科技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递思想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电子书和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得读者能够更轻松地接触文学作品。
例如,当我们使用电子阅读器或手机上的阅读应用程序阅读小说时,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验。
此外,科技也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使得文学与科技可以相互融合。
一些作家创作挂件小说或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呈现故事,为读者提供了与传统文学不同的体验。
然而,文学与科技之间也存在一些冲突。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文学的传统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冲突。
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时代的挑战,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而对于长篇小说等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减弱了。
这就对传统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另外,一些科技创新也可能对文学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机器能够创作文学作品,这引发了关于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和原创性的争议。
然而,冲突之中也存在合作与融合的可能性。
科技的进步可以给文学创作和传播带来新的可能性。
例如,数码出版技术使得文学作品能够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同时,科技还为文学作品带来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创作者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来打造更具沉浸感的故事世界。
因此,科技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在探讨文学与科技之间的关联与冲突时,除了技术上的变化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外,还需要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意识的改变。
文学作品与科技发展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创新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学作品也不能独善其身,而是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
本文将讨论文学作品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科技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影响。
一、科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文学创作的方式和形式。
传统上,作者需要手写或使用打字机来创作文学作品。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现代作家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创作和修订。
他们可以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快速编辑和修改作品,这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互联网为作家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平台和宣传渠道。
通过博客、社交媒体和数字出版,作家可以更迅速地与读者互动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这种直接的互动方式为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反馈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读者的需求和喜好,进而改进自己的创作风格。
科技的进步还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和创作方式。
例如,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写作逐渐崭露头角。
作家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逼真的虚拟世界,让读者在其中亲身体验故事情节,并参与到作品中去。
这种互动性和沉浸感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二、科技对文学阅读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也对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纸质书籍是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
然而,随着电子书的普及和数字阅读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了电子阅读。
电子书具有可携带性强、存储空间大、便捷等优势,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文学作品。
无论是经典文学还是当代作品,只需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便可获得大量的阅读资料。
这种便捷性也大大促进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当然,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信息过载和浅阅读成为人们的普遍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信息和碎片化的阅读内容使得人们缺乏耐心和深入阅读的能力。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习惯于阅读短小精悍的文字,对长篇大论的文学作品缺乏耐心。
摘要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相互之间联系密切。
本文通过考察古希腊科学思想和艺术起源,确定两者共通的本质与内在特性。
分析科技与文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探究两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当今时代科技与文艺的融合,表明新的时期两者在回归“人本”和共同追求目标下获得统一。
关键字:科技;文学艺术;相互影响;新时期科技本质与艺术起源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统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而技术是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而现代汉语词典对“艺术”的解释为“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
从定义上看,科技与艺术均有“概括”、“创造”的特性,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为了探寻这种关联性,我们考察科学思想诞生的萌芽时期,即古希腊时期。
作为当时欧、亚、非交流的聚散点,古希腊承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同克里特文明和埃及文明相互交流,形成了具有开放性与独创性的海洋文明。
这种开阔的视野和用于追索的气质催生出了一大批哲学家和艺术家。
其中思想方面最为瞩目的成就是对自然哲学的探索。
古希腊时期的科学思想正是在自然哲学的框架下构建的,虽然其成果并不完全符合近代科学,但其中包含的科学理念、逻辑基础和分析方法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将主体与客体分离、客观考察自然事物的视角,以及从简单形象入手、通过抽象和归纳推导出复杂概念的方法,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是后世科学所遵循的基本理念。
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要让自己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运用理性的力量分析。
这就是说,一方面,古希腊的哲人们确实地摆脱了相当一部分社会制约,他们崇尚思考而不是劳动,并因思考而获得物质生活的保障;另一方面,哲人们认识到只有将客观实体独立开来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而不是陷于主观臆断的空想与玄秘之中。
当代艺术与科技的关系[Word文档] 当代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关键字:当代,当代艺术,代艺,艺术,科技,关系当代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科技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好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科技的观念和艺术的观念可以通过互相借用、互相启发、互相融通来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
在艺术发展史上,艺术的发展与异变常常伴随着技术的进步。
技术的进步包括艺术工具、材料、载体、传媒的更新与使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更新了艺术形式纵向的深广性,同时也扩大了横向的受众范围。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看法。
对于艺术,有的人认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进步,有的人却认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家们对艺术的不同的诠释,而我却认为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才是密不可分,艺术的发展最离不开的还是科技的进步。
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
在科技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技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艺术与科技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关键词]科技的发展;艺术的进步;相互融合;关系密切TV74 A 1009-914X(2016)30-0114-01现如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对生活乃至艺术在内的多方面领域的渗透和影响日趋强大。
科技在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艺术自然也囊括其中。
影响变化总是双方的,互为的。
因此,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当代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哲学中的“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其主要的学说是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从自然科学的观点解释人和人的问题,企图以现在科学技术改造人和社会。
艺术中的科学主义是在19世纪后期酝酿,并在20世纪初期发展成形的。
与科学主义的“客观”相对的“主观”的人文主义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
科技进步对文艺发展的内在驱动和现实影响科技进步对文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艺创作的内在驱动力上,还体现在对文艺传播、接受和欣赏方式的改变上。
一、内在驱动1. 创作工具的变革:科技进步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工具和手段。
例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得艺术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意。
2. 创作素材的丰富:科技进步使得艺术家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使得艺术家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源,从而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
3. 创作方式的创新:科技进步推动了文艺创作方式的创新。
例如,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型文艺形式应运而生,这些形式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
二、现实影响1. 文艺传播方式的改变: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了文艺作品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技术的普及,使得文艺作品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文艺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 文艺接受方式的改变:科技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文艺接受方式。
在线阅读、网络观看等新型接受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实体阅读和观看方式。
这种接受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欣赏到各种文艺作品,同时也提高了文艺作品的消费效率和用户体验。
3. 文艺市场格局的变化:科技进步对文艺市场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催生了新的文艺产业形态和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文艺产业也在不断地适应和融合新技术,以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为文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总之,科技进步对文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内在驱动力,还改变了文艺传播、接受和欣赏方式。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科技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摘要题】科技与文艺【正文】不同时代的文艺可以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原始部落进行狩猎、战争行为时,用歌舞的文艺形式作为对于胜利的祈祷,这里有巫术功能;宗教活动中往往也要采用音乐、诵诗的文艺形式,这里有仪式功能;而在当代都市生活中,文艺可能承担青年们情感宣泄的功能。
在当代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迁。
其突出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一、引导-规范功能:目标重建文艺在公众生活中可能起到一种引导思想和行为的方向、规范人们活动的路径的作用。
关于这一问题,中国古代的孔子强调诗、乐的伦理价值,古希腊柏拉图对于文学创作的激烈批评,都以这一认识作为依据。
当代艺术也不是没有引导和规范的意义,只是这种引导和规范已经不同于过去时代的具体状况了。
美国社会学家里斯曼曾经写过《孤独的人群》,书中提出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引导模式的重大变化。
杰姆逊对此有一段评述,他说:“里斯曼认为历史上有三种社会形式,或者说有三个历史时刻:第一是所谓传统的社会,第二是市场资本主义社会,第三则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
不管叫什么名称,在每一个社会都有相应的权威,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及动机中,……在论述这三种社会时,里斯曼用了‘引导’这个概念,即什么引导着人们的行动,社会中的人们又是怎样被引导的。
”(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2页。
)所谓的三种引导,就是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社会代代相传的“传统引导”,工业革命之后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争取个人成功的“内在引导”,以及当代社会体制化条件下,某种组织的力量取代了过去个人的作用,不太强调个人,从而出现“他人引导”的模式。
里斯曼这些说法可能有些理想化,过分强调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不过,他认为社会的引导机制会随着历史演变而发生变化的观点是有合理性的。
文艺对于人们生活的引导,当然也会随着社会引导机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在传统的社会中,那种稳定的秩序使得人们感到过去的经验可以成为以后的指南,而在指南中,圣人的言说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文学与科技我对中国文学与科技发展的关联与互动的思考文学与科技: 我对中国文学与科技发展的关联与互动的思考在当代社会,文学与科技作为两个重要的领域,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关联与互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学传统和迅速发展科技实力的国家,文学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文学与科技发展的关联与互动。
一、文学对科技的影响1.1 创作动力和艺术表达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题材和表达手段。
例如,科技创新引发的社会变革、人机交互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进展,都成为了文学创作的新源泉。
通过描绘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文学能够深入探讨人性、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等重要议题。
1.2 科技元素融入创作现代文学创作中,科技元素被广泛应用并渗透到文学作品中。
科技对社会、个体和日常生活的改变被艺术化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度地理解和感受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和变革。
1.3 科技推动文学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学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互联网、手机应用程序以及电子书阅读器等科技手段,让读者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文学作品。
这种便利的传播方式有效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二、科技对文学的影响2.1 文学创作方式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改变了文学创作的方式和形式。
现代技术工具为作家提供了更加高效和便捷的创作工具,例如电脑软件和云端存储提供了更好的写作环境和创作平台。
此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也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更多实验性和创新性。
2.2 科技内容的文学化科技主题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热点之一。
作家们通过融入科技元素,将科技研究和发现的知识转化为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
这样的文学化处理,不仅提升了科技知识的普及,也使得科技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2.3 科技推动文学研究与评论科技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多角度和方法。
通过数据挖掘、文本分析和数字化技术,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当代艺术与科技的关系[Word文档] 当代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关键字:当代,当代艺术,代艺,艺术,科技,关系当代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科技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好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科技的观念和艺术的观念可以通过互相借用、互相启发、互相融通来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
在艺术发展史上,艺术的发展与异变常常伴随着技术的进步。
技术的进步包括艺术工具、材料、载体、传媒的更新与使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更新了艺术形式纵向的深广性,同时也扩大了横向的受众范围。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看法。
对于艺术,有的人认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进步,有的人却认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家们对艺术的不同的诠释,而我却认为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才是密不可分,艺术的发展最离不开的还是科技的进步。
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
在科技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技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艺术与科技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关键词]科技的发展;艺术的进步;相互融合;关系密切TV74 A 1009-914X(2016)30-0114-01现如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对生活乃至艺术在内的多方面领域的渗透和影响日趋强大。
科技在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艺术自然也囊括其中。
影响变化总是双方的,互为的。
因此,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当代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哲学中的“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其主要的学说是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从自然科学的观点解释人和人的问题,企图以现在科学技术改造人和社会。
艺术中的科学主义是在19世纪后期酝酿,并在20世纪初期发展成形的。
与科学主义的“客观”相对的“主观”的人文主义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
文学与科技进步的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的科技产品和应用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关系,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关系。
首先,科技对文学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子设备轻松访问和阅读各种文学作品。
电子书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拥有海量的图书资源。
现代人对纸质书的依赖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
同时,网络文学的兴起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网络小说和微型小说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
科技的进步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和传播途径,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其次,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文学对现实生活的表达更加生动多样。
高科技设备的应用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更多表现手段。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真实的场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节。
同时,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自动写作工具可以帮助作者更高效地创作。
科技的进步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许多人更愿意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和表达,而不再关注传统文学作品。
这种转变导致了一些人阅读能力的下降,以及对文学经典的遗忘。
另外,某些科技产品也给文学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电子书的盗版问题严重,这使得一些作家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打击。
因此,科技的发展虽然为文学提供了更多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最后,文学和科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实证主义和科学精神,而文学则更注重情感和审美体验。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有时会发生碰撞和冲突,但也能够相互补充和促进。
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也更加追求高效和便利,这使得人们对文学的需求和接受度有所下降。
然而,文学仍然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复杂。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促进文学艺术发展-新技术革命与新艺术革命新技术革命与新艺术革命【作者】冯黎明【作者简介】冯黎明武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编者按】由本刊编辑部与文艺报社、武汉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时代文艺的发展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
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高新技术时代文艺的发展方向及其特征、网络文化及信息技术革命对文艺功能的深刻影响、时代与艺术发展的矛盾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
本期除以笔谈形式刊发的一组文章外,还重点发表了中共中央党校龚育之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毛崇杰教授的两篇专题论文,前者在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所进行的人文思考中论述了“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意义,后者从哲学的角度对艺术进步的概念、高新技术时代艺术形式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精神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摘要题】科技与文艺【正文】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
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顾影自怜地抗议技术对艺术的压制和不战而降地接受技术对艺术的收编,都毫无必要。
我们要做的是冷静地考察科学技术怎样影响了艺术的“出场”。
作为人类进化制作活动的手段和作为一种器具或物品的技术会对艺术产生影响,但这只是表层的现象。
技术通过手段和物品透露出一种观念,这观念是技术赖以理解世界并展开改造制作活动的出发点,如生物工程技术便显示出这样的观念:生命组织中隐含着代码且代码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决定着生命体的状貌。
技术观念表明了人类通过科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理解,因而它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支撑其感悟方式的作用。
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认为,科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包括“美学感觉”的变化,即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注:〔美〕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文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第211-213页。
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关系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
科技创新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不仅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还对文化的生成与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深入探讨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一、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科技创新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媒介,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过去,文化的传播方式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信息的流动相对困难。
而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这一限制。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使得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科技创新还为文化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平台和工具。
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人们可以进行在线创作和发布,将自己的作品推广给更多的观众。
这不仅加快了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效率,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文化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源泉。
许多科技创新都是受到文化思想和艺术形式的启发而产生的。
比如,艺术作品中的创意、人文精神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都有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灵感来源。
同时,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促使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展示方面取得突破,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另外,文化对于科技创新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的需求和变革需要科技的支持和满足。
比如,在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下,文化产业得以更好地创新和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此外,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三、科技创新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遗产是国家和人民的精神财富,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科技和艺术如何相互促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科技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带来无限创意和美感的结合,还可以对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科技与艺术的相互促进。
一、科技驱动艺术创新科技的进步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科技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艺术也不例外。
艺术家可以依靠现代科技来创造出更具有冲击力和视觉效果的作品。
例如,在数字艺术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和媒介。
艺术家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创作,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创造出更有力的视觉震撼。
各种高科技的装置和科技工具都成为了艺术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艺术推动科技发展艺术家也在推动科技的发展,因为他们需要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来让自己的创意得到实现。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体验艺术作品,这需要高端的技术和设备的支持。
此外,艺术还可以激发科技创新的灵感,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从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开发出更多的高端科技产品。
三、科技与艺术在教育中的交互科技与艺术也经常在教育领域中进行交互。
这种交互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和技术能力的平台。
例如,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学习和理解传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还能够通过利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创作和表现。
四、科技与艺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科技和艺术也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便捷使得艺术家能够更加容易地在世界各地展示作品和交流创意。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也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让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分享文化和艺术的见解和体验。
这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互相了解,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的和谐与文化的多样性。
结论综上所述,科技和艺术是相互促进的。
科技的发展驱动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艺术也推动科技的进步。
同时,科技和艺术在教育领域中也有很大的交互作用,人们受益于创造性思维和技术能力的平台。
在文化交流中,科技和艺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深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互相了解和交流。
科技对艺术的影响范文科技对艺术的影响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艺术领域也不例外。
科技在艺术创作、展示和消费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科技对艺术的影响。
网络科技的崛起,让艺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过去,艺术作品的传播限制在展览、博物馆和艺术品交易市场等有限的空间。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平台的发展,艺术作品得以以更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速度传播到全球各地。
艺术家和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和分享作品,使其触达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交流。
同时,网络科技的进步也使得艺术作品的在线销售成为可能,提升了市场的规模和效益。
科技的发展还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和手段。
传统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逐渐与科技相融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体验。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艺术作品中,拓宽了观赏方式和感受方式。
艺术家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元素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态。
科技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创作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给艺术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些人担心科技的影响会削弱艺术的原创性和真实性。
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可以轻松地对艺术作品进行复制和篡改,导致艺术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同时,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关于艺术权益和版权保护等法律和伦理问题的讨论。
如何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中保护艺术家的权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艺术展示方面,科技的应用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体验。
传统的艺术展览通常是观众通过观看艺术品来获得美感和情感上的满足。
而科技的介入,如音频导览系统、交互式展示屏、增强现实技术等,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艺术作品。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扫码等方式获取更多与作品相关的信息,或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
这种新的展示方式不仅拓宽了观众的观赏方式,也提升了艺术作品的解读与交流。
科技与艺术的冲突与融合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科技与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科技与艺术,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强调理性和实用,一个强调感性和创造。
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时,会发现科技与艺术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技与艺术的冲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科技的依赖越来越大,科技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成为人们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
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似乎被边缘化了,很多产品变得单调乏味,缺乏美感和情感。
另一方面,一些艺术家对科技的发展感到担忧,他们担心科技会取代人类的创造力,让艺术失去了灵魂和生命力。
然而,正是在这种冲突的背后,科技与艺术开始了融合。
科技为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数字艺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艺术家们可以利用科技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观众也可以通过科技的辅助,更加直观地体验到艺术作品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同时,艺术也为科技注入了人文关怀和情感。
在科技产品的设计中,艺术家们通过对美学和情感的追求,让产品更加贴近人心,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和情感需求。
艺术的力量,让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产物。
因此,科技与艺术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科技需要艺术的灵感和情感,艺术也需要科技的支持和创新。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跨界合作,让科技与艺术真正实现融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成为现实,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创造力和活力。
谢谢大家!。
科技和艺术如何相互影响?科技和艺术是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领域,科技强调科学知识和应用技巧,而艺术则强调的是审美和艺术性的表达。
虽然两者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技可以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艺术也可以为科技提供启示和灵感。
本文将探讨科技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式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方式,从音乐、电影、游戏到虚拟现实等,这些科技的进步为艺术提供了更多展示和创作空间。
例如,通过电子技术,音乐家可以使用电子合成器来创建新的音效,通过计算机技术,电影和游戏制作人员可以创造出逼真的数字形象和场景。
此外,在虚拟现实的世界里,艺术家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和创造。
二、艺术影响着科技的创新艺术创造力激发科技创新。
在许多领域中,艺术的创造力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影响着科技的创新。
例如,在图像处理技术中,对美学和设计的理解对于提高图像品质至关重要。
在交互设计中,针对用户体验的优化也是离不开艺术性的思考。
在音频编解码技术中,对声音的表达和处理也离不开艺术家的审美判断。
换言之,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和观念,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灵感的源泉。
三、科技通过数字化为艺术提供了更好的保存和传播方式科技的数字化让艺术品更好的保存和传播,让人们不再担心艺术品的流失和破坏。
例如数字化文物通过网络可以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它们的魅力。
同样地,数字音乐让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播放任何歌曲,艺术电影和电视剧也可以通过视频分享网站流传甚广。
结论:科技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和发展空间,同时,艺术家也为科技发展带来了灵感和创意,使科技更人性化,更加美化和完善。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缔造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期待未来科技与艺术之间的更多美好的结合。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技进步与艺术发展矛盾关系断想详细内容【摘要题】科技与文艺【正文】1现代高新技术的进步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处在深刻的矛盾之中,处在命题与实际上的悖论之中。
我们在研究它们相互关系中的正面影响的同时,有必要注意它的负面效应。
我们不能不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破除了宇宙自然与生命思维的许多神秘的同时,也大大压缩了人类想象的空间,摧毁了不少“诗意栖息”的社会生态环境,严重冲淡了温馨和谐的人文情感。
人们惊呼科技产业化时代艺术人文精神的丧失,惊呼现代科技对传统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的瓦解,惊呼经典意义上的艺术价值受到越来越大的藐视。
有人估计,科学与艺术的“整合”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一个趋势。
可是,科学与艺术毕竟是人类存在和需求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方式和基本分支。
李政道博士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的。
”(注:李政道主编:《科学与艺术》,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这是对未来高科技时代前景的一种有远见的预测。
但这里的问题是:科学与艺术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那么,这枚“硬币”是什么呢?我以为,这枚“硬币”就是人性本身。
科学是人的求真、求规律性的本能的产物,艺术是人的求美、求情感性的本能的产物。
就说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追求的目标都具有“真理的普遍性”,但这个“真理的普遍性”在两者之间是有原则差别的。
科学为人性的某一个方面服务,艺术亦为人类的某一个方面服务,如果把科学沦为艺术的手段和工具,或者把艺术沦为科学的手段和工具,那么,符合人类的真正的“创造”基础就会遭到双重打击。
“硬币”的“两面”永远应该是“两面”,即使是“不可分的”,也不能“整合”成“一面”,否则,人类的精神结构势必带来人为的缺陷。
比如,知识分子大都有一种语言嗜好症。
但在泥石流般的纸浆生产、印刷品的雪崩效应与出版业的马尔萨斯梦魇面前,不少知识分子又似乎怀有一种语言恐惧症。
文学与科技进步的相互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文学和科技进步一直是紧密相连的因素。
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使得人类的思维、文化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和科技进步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首先,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能够受到科技进步的推动而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创作方式。
历史上,纸张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进而推动了文学作品的繁荣。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更进一步改变了文学的面貌。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学作品能够以电子书的形式在线上下载和阅读,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同时,社交媒体为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加强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联系。
此外,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的应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
这些科技进步的推动为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进一步来看,科技进步也对文学内容和创作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考角度。
例如,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复杂和深刻。
这些问题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热门话题,作家通过文学的方式探讨科技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科幻文学、虚拟现实小说等新类型的出现,正是对于科技进步的回应和思考。
同时,科技进步也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创新。
比如,作家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了解读者的喜好和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创作和推广作品。
这种结合科技的创作方式,使得文学与科技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
然而,文学与科技进步的相互影响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也能够渗透进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
科技人员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需要文学的引导和启发。
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是科技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科技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将这些因素融入到科技创作中。
文学作品与科技进步文学作品和科技进步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科技进步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并分析科技与文学的互补关系。
一、创作方式新颖多样科技进步为作家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多样的创作方式。
在过去,作家需要依靠纸笔进行创作,而今天,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作家可以随时进行创作,并且可以随时保存和修改自己的作品。
此外,科技还催生了各种创作工具和软件,如数字绘画软件、音乐制作软件等,拓宽了作家的艺术表达方式。
二、作品传播更加便捷科技的进步也极大地改变了作品的传播方式。
过去,只有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才能传播作品,而今天,网络的普及使得作品可以以电子形式传播,无论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作家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博客、自媒体等渠道直接与读者交流,并迅速传播自己的作品。
此外,在线阅读平台的兴起也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多选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阅读自己喜爱的作品。
三、文学作品和科技主题的相互渗透科技进步不仅改变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方式,还促使文学作品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科技主题。
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对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变化自然也成为了作家们创作的重要素材。
许多科幻小说和未来主义作品中探讨了科技可能带来的未来社会,这些作品不仅令人惊叹其奇思妙想,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科技进步的思考和议论。
四、科技与文学的互补关系虽然科技进步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科技和文学仍然是两个独立而又互相补充的领域。
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激发,而文学作品则需要科技的支持与传播。
科技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方式和传播途径,但唯有文学才能真正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科技让文学更好地适应了当代社会的需求,而文学则通过向读者传递情感和思想,在科技充斥的世界里保护着人类的精神内核。
文化艺术与科技进步在当今社会,文化艺术和科技进步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文化艺术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晶,而科技进步则为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可以推动彼此的发展,还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进步的社会。
首先,文化艺术对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艺术家们的创作激发了科学家们的灵感,推动科技的发展。
比如,文艺作品中的虚构世界和创造性思维可以启发科学家们在科技领域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文化艺术还可以提供对科技进步的反思和引导,帮助人们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伦理和道德的关注。
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内核,可以引导人们对科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避免无节制地追求科技进步而忽视人文关怀。
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也为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和表达方式。
科技的不断发展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平台和工具。
例如,音乐制作软件和数字绘画工具使得音乐家和艺术家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创作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体验到更加沉浸式和创新的视听感受。
科技为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丰富了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科技的普及和便利性,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产品,忽视了传统艺术形式和亲身体验。
例如,许多人喜欢通过电子书和音频书籍来获取信息,而忽视了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
此外,社交媒体和视频流媒体的普及也使得人们更加沉迷于虚拟世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和体验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尊重和保护,不断寻求平衡。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和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艺术通过对科技的启发和引导,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反思;科技进步为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平台。
然而,我们也要警惕科技进步带来的一些问题,保持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和保护。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技进步与艺术发展矛盾关系断想(一)
【编者按】由本刊编辑部与文艺报社、武汉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时代文艺的发展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
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高新技术时代文艺的发展方向及其特征、网络文化及信息技术革命对文艺功能的深刻影响、时代与艺术发展的矛盾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
本期除以笔谈形式刊发的一组文章外,还重点发表了中共中央党校龚育之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毛崇杰教授的两篇专题论文,前者在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所进行的人文思考中论述了“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意义,后者从哲学的角度对艺术进步的概念、高新技术时代艺术形式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精神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摘要题】科技与文艺
【正文】
1
现代高新技术的进步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处在深刻的矛盾之中,处在命题与实际上的悖论之中。
我们在研究它们相互关系中的正面影响的同时,有必要注意它的负面效应。
我们不能不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破除了宇宙自然与生命思维的许多神秘的同时,也大大压缩了人类想象的空间,摧毁了不少“诗意栖息”的社会生态环境,严重冲淡了温馨和谐的人文情感。
人们惊呼科技产业化时代艺术人文精神的丧失,惊呼现代科技对传统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的瓦解,惊呼经典意义上的艺术价值受到越来越大的藐视。
有人估计,科学与艺术的“整合”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一个趋势。
可是,科学与艺术毕竟是人类存在和需求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方式和基本分支。
李政道博士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的。
”(注:李政道主编:《科学与艺术》,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这是对未来高科技时代前景的一种有远见的预测。
但这里的问题是:科学与艺术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那么,这枚“硬币”是什么呢?我以为,这枚“硬币”就是人性本身。
科学是人的求真、求规律性的本能的产物,艺术是人的求美、求情感性的本能的产物。
就说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追求的目标都具有“真理的普遍性”,但这个“真理的普遍性”在两者之间是有原则差别的。
科学为人性的某一个方面服务,艺术亦为人类的某一个方面服务,如果把科学沦为艺术的手段和工具,或者把艺术沦为科学的手段和工具,那么,符合人类的真正的“创造”基础就会遭到双重打击。
“硬币”的“两面”永远应该是“两面”,即使是“不可分的”,也不能“整合”成“一面”,否则,人类的精神结构势必带来人为的缺陷。
比如,知识分子大都有一种语言嗜好症。
但在泥石流般的纸浆生产、印刷品的雪崩效应与出版业的马尔萨斯梦魇面前,不少知识分子又似乎怀有一种语言恐惧症。
他们开始愿意通过影像和音响,迅速领会事物,大有庄子“目击而道存”、达摩“不立文字”的味道。
他们感到视觉除了可为理智活动的高层结构提供比喻外,还可当作各种知觉的范式,当作其他感觉的尺度。
这种精英文化向以视觉文化为特征的“大众文化”的转移,难道不会使传统的语言艺术萎缩萧条黯然失色吗?
2
高科技的进步带动着“全球化”进程。
随着电子媒介的一体化,人们日益感到“全球性”的表象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
它使虚假的世界图像,成了人们普遍的价值出发点,使人们熟悉的地域性文化和精神面临意义和价值虚无的危机。
在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中,传统的以地方种族生存模式为内涵的时空模式被转化为普遍化、标准化并且纯数量化的时空模式。
图像成了一种不被当作符号的符号,伪装成具有自然的直接性和呈现性。
语词则是它者,通过将非自然的成分引入时间、意识、历史的世界之中,并运用符号思维的外在干预,造成自然呈现的中断,形成人为而任意的对人的愿望的生产。
这一转化,往往是抽空独特性并对真
实而具体的本地日常生活经验、特有的民族性格加以取消。
虚拟的世界和一厢情愿的情景替代了人们的真实处境。
“网络文学”的出现便具有代表性。
“网络文学”很年轻,且雄心勃勃。
但是,“网络文学”与摄影文学、影视文学一样,只是一种“嫁接”的不明确的说法。
网络只是一个沟通的工具,一种新兴的传媒。
网络的出现,并不在本质上意味着传统文学面貌的根本改观。
现在,“网络文学”还是文学的一种,只是所用工具和传播渠道不同而已,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本质的区别,还为时过早。
有人讲:讨论网络文学与一般文学的区别就像讨论网络爱情同传统爱情之间的区别一样无聊(注:见《网络文学的最好时期已经过去?》一文,载《文汇报》2001年7月14日。
)。
有人甚至不承认“网络文学”的独立性,认为,“‘网络文学’其实是一个伪概念,它属于商业范畴,而不是艺术范畴,从来没有一种叫做‘网络文学’的文学样式,我们通常看到的那些所谓的网络文学作品,不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就是把玩聪明,尽情戏噱的小品文”,“所谓的‘网络文学’,大多数是与文学的品质格格不入的”(注:见《网络、功利与文学》,载《文汇报》2001年7月21日。
)。
相当不少的人感觉:网上的作品显得很粗糙,没有文学味,人物怪,语言也怪。
认为“网络文学其实是只有网络,没有文学,它只是一种文化快餐而已,可以说,文学的审美特性在‘网络文学’上已被划上了句号”(注:见《网络、功利与文学》,载《文汇报》2001年7月21日。
)。
一位叫杰克·明戈的美国作家也说:“80%的网络上的写作都是令人讨厌的,10%由于其思想偏执而令人发狂,而只有10%是精彩而有趣的,值得令人拼命地想看完它余下部分。
”(注:转引自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见《文艺评论》2000年第4期,第6页。
)
细细想来,单从叙述形态、叙述方式、文本结构等方面对传统纸媒作品与“网络文学”作一特性鲜明的划分,确乎是困难的。
“网络文学”和文学一样,也追求更自由的表达和合乎个性的作品,它只是以首发在网络平台为界定方式,在网络这种新的创作平台上面,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如果这样讲不歪曲事实的话,那么,“网络文学”虽可以不以纸媒为最终目的,不讲究作品的成活率,对特点鲜明的半成品表示格外关注,但纸媒对它毕竟具有诱惑力,与纸媒的亲密接触,更能激发“网络”文学的活力,这同网络作者成名之迅捷与流芳之短暂是联系在一起的。
目前,大批“网络文学”丛书、网络作品的问世,“网络文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向传统文学靠拢,并同样日益商业化,相当有力地证明着这一点。
有研究者把“网络文学”的特性定在“它的自由,它的随意,它的不功利”(注:陈村2001年7月3日在“榕树下”发的题为“网络文学最好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的帖子。
)上,看来是过分理想化了。
网络文学虽然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这种言说本身是朝向一个虚拟群体的,影响这个空间的实际上是潜在的、更有吸引力、更有力量的所谓“大众”。
虽说它是“虚拟”存在的,却也支配着“言说”者的观念和话语方式,绝对的“自由”,恐怕就是在“网络文学”无法转化为传统纸媒的时候也难以做到。
“网络文学”这种没有任何阻碍的发表通道已经产生了一种高科技时代的写作焦虑:作品的好坏判断标准到底从何种渠道获得呢?取代获得物质激励机制的交流激励机制,能够长久吗?
在“网络文学”中,作者“一切自然的、社会的身外之物都剥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自我。
人们的行为则是完全从‘真我’出发的、缺少外界约束的行为”。
(注: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
)由此,许多“网络文学”,不仅取消了其价值支点,而且取消了有着统一人格的作者,使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判断真的得以实现。
网上“接龙”的所谓“交互式文学”,也取消了写作上的人格主体。
记得一位美国学者在《媒体哲学》一书中这样指出:在电子空间中,我能易如反掌地改变我的自我,在我知其无尽的嬉戏中,身份变成无限可塑。
这一状况无疑使文学抽掉了个人心灵的根基,而代之以“飘游的主体”。
这种身份的不断飘移、不断改变,证明着身份认同的艰巨。
这样一来,“网络文学”就在相当的程度上取消了传统作者的襟抱与胸怀,也令人无法读到作者的诗情全貌。
“网络文学”遮蔽了真正具有独立品格的写作,在公众趣味中,塑造了一种类型化的标准。
它实际上成了大众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
由此,令它具有传统文学那种特殊的审美品质就很不容易。
有研究者担心,在网络文学中,“我们无法领略到独特的思想,深邃的心魂和崭新的存在,相反,有的只是千篇一律,众口一声,他们不像是一个写作者的产物,而像是一个大众工厂的初级产品”。
(注:刘泰然:《质疑网络文学》,《文艺报》,2001年1月9日。
)有人说:写情、读情,是“网络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网民情感生命的大释放,是物欲挤压下的心灵喷火口。
“网络文学”提供的情感世界是它给今日社会提供的一个可宝贵的重要的发现。
这应该说是不错的。
但是,肤浅的“泛情主义”、逃离社会内容的爱的“呓语”,同样会带来作品的贫血与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