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经济发展应用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应用土地资源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空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城地资源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进而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措施
分类号:f301
0 引言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这是党中央在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变化特点,正确判断“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的基础上,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战略举措。我国人多地少,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长期稳定。
1 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沿革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
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2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看,总的说是粗放、浪费。
2.1建设用地十分粗放,利用率不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许多城市“摊大饼”式地外延扩张,热衷于宽马路、大广场建设。城市闲置地占5%,城市容积率平均不到0.3,还有40%属于低效用地,粗放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2.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产出效率低。许多城市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上项目,导致结构失衡,投资强度和用地定额不能实现双向调控。我国工业用地的产出率非常低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2%。
2.3农村居民点分散,土地浪费严重。在我国广大农村,空闲住宅、空心村、闲散地大量存在,农村人均用地达1 8 2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 5 0平方米的人均用地上限标准。按8亿农民计算,超占2 5 6万公顷,土地浪费严重。
3土地资源新型资源管理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但人们的资源观念和资源管理观念还不完全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节约优先战略,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
3.1树立节约观念,由外延粗放利用资源向内涵集约利用资源转变。必须树立资源节约观,充分认识资源的稀缺性,从宣传教育、法制建设、政绩考核、财税体系、标准规范等方面贯彻节约资源国策,强化节约资源理念,逐步形成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的资源利用方式。要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发挥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在继续加强和改进供应调控的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行差别化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利用绩效制定差别化的资源供应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
3.2树立整体观念,由偏重资源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管理转变。必须树立资源整体观,充分认识资源是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要改革资源管理方式,从重行政配置、项目审批、微观管理向重市场调节、制度设计、宏观管理转变,加强监管和服务,严格资源数量管控;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和标准,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质量考核、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强化资源质量管理;拓宽资源利用和服务领域,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发展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挥资源生态服务功能。
3.3树立效益观念,由单纯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
管理转变。必须树立资源效益观,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实现由审批、发证、收费的传统管理模式向资源实物形态、要素形态与价值形态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变,全面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益、资产收益和资本增值功能。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扩大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4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的三方面结合
随着城乡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必须突破对土地功的传统认识的局限。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并不意味着土地重要性的下降,而是意味着土地功能的拓展和更新。张正河博士指出,从贫困阶段到温饱阶段再到小康阶段,土地功能经历了从生存手段到保障手段再到增值手段的演变。其实,城乡土地的功能是丰富多样的,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代,土地功能的多样性特征日益彰显。土地传统功能地位的萎缩正意味着土地新兴功能地位的上升。土地开发应从目前以形态开发为主向形态开发与功能开发相结合、以功能开发为主转变,土地管理也应由目前以权属管理和利用管理为主向以功能管理为主转变。只有在规划之前准确认识和把握不同区位土地自身的特定功能,才能更好地将土地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价值。要重视土地功能的开发和管理:
4.1 要正确处理好形态开发与功能开发的结合。城市发展要从以项目开发为主导、功能服务于项目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功能开发
为主导、项目导入服从于功能定位的发展模式,亦即先期的形态开发应该是由被隐含着的功能定位和未来功能开发目标所支配的。这样,不仅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而且非常有序,稳步推进。从而避免一哄而上,四面开花。
4.2 要将土地开发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土地集中开发的目的在于为产业集聚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以地聚财,以地兴业,以地兴市的目的。随着土地开发由据点开发到组团开发再到轴线开发的逐步展开,依附于土地上的产业,便从最初的房地产业逐步拓展到现代制造业、金融业、商业、对外贸易业、社会服务业、现代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等众多新兴产业,形成土地资本与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工作、居住、休憩、交通等多功能区域联动开发格局。
4.3 土地管理政策应将土地资源管理政策
与土地资产管理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并更多地重视土地资产管理政策的制定。目前,微观层次的土地资产管理政策,如企业土地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政策,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的处置与管理政策等的研究和制定则显得尤为迫切。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增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作为地球上的动植物与人类共同的家园及主要的物质来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缓解人地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