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突变检测方法比较

各突变检测方法比较

各突变检测方法比较
各突变检测方法比较

1、RNA酶A切割法(RNase A cleavage)

在一定条件下,氨基源双链核酸分子RNA:RNA或RNA:DNA中的错配碱基可被RNaseA 切割,切割产物可通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当RNA探针上错配的碱基为嘌呤时,RNaseA在错配处的切割效率很低,甚至不切割,而当错配碱基为嘧啶时,则其切割效率较高。故如果仅分析被检DNA的一个条链,突变检出率只有30%,如同时分析正义和反义二条链,检出率可达70%。该法需要制备RNA探针,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但可用于1-2kb的大片段进行检测,并能确定突变位点。于这些优越性,它仍被作为一种经典方法用于对未知突变进行分析。

电泳法(不能确定突变位点,都要通过测序等解决)

2、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双链DNA 分子在一般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其迁移行为决定于其分子大小和电荷。不同长度的DNA 片段能够被区分开,但同样长度的DNA 片段在胶中的迁移行为一样,因此不能被区分。DGGE/TGGE 技术在一般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基础上,加入了变性剂(尿素和甲酰胺)梯度,从而能够把同样长度但序列不同的DNA 片段区分开来。一个特定的DNA 片段有其特有的序列组成,其序列组成决定了其解链区域(meltingdomain, MD)和解链行为(melting behavior) 。一个几百个碱基对的DNA 片段一般有几个解链区域,每个解链区域有一段连续的碱基对组成。当变性剂浓度逐渐增加达到其最低的解链区域浓度时,该区域这一段连续的碱基对发生解链。当浓度度再升高依次达到各其他解链区域浓度时,这些区域也依次发生解链。直到变性剂浓度达到最高的解链区域浓度后,最高的解链区域也发生解链,从而双链DNA 完全解链。如果不同DNA 片段的序列差异发生在最高的解链区域时,这些片段就不能被区分开来。在DNA 片段的一端加入一段富含GC 的DNA 片段(GC 夹子,一般30-50 个碱基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含有GC 夹子的DNA 片段最高的解链区域在GC 夹子这一段序列处,它的解链浓度很高,可以防止DNA 片段在DGGE 胶中完全解链。当加了GC 夹子后,DNA 片段中基本上每个碱基处的序列差异都能被区分开。

3、 PCR-SSCP法单链构象多态性

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是一种分离核酸的技术,可以分离相同长度但序列不同的核酸(性质类似于DGGE和TGGE,但方法不同)。

实验步骤

利用PCR从提取出的DNA中扩增16S rRNA基因。

利用λ-外切核酸酶消化掉一条链(其中一个PCR引物被磷酸化,这条链将被去除)。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可用于预筛选克隆文库。

可对其中的某一个条带进行测序,并与数据库中已知序列比对。

原理: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是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并引起在非变性电泳条件不同的电泳迁移率。

4、杂合双链分析法(HA)

由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个凸起,在非变性胶中电

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链DNA不同的迁移率,从而使两者被分离开。该方法原理与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相似,只不过SS-CP分离的是单链,而HA法分离的是双链。HA法简单迅速,但只适用于200~300pb的片段,且不能确定突变位置,检出率只有80%左右,有人建议将HA 法和SSCP法联合使用,可能将检出率提高到接近100%,也有科研工作者建议使用缺失的野生型等位基因来提高该方法的灵敏度。

5、化学切割错配(CCM)

化学切割错配是在Maxam-Gilbert测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突变检测技术,在DNA∶DNA或DNA∶RNA异源杂合双链核酸分子中,错配的C能被羟胺(hydroxylamine)和哌啶(piperidine)切割,错配的T能被四氧化锇(Osmiumtetroxide)所切割,切割产物跑变性胶电泳即可确定是否存在突变。只要操作得当,不会发生非特异性切割,如果对正义链和反义链都进行分析,可使检出率达到100%;使用荧光检测系统将会大大增强该方法的灵敏度,从而可检测出十个细胞中的一个突变细胞。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对长至2kb的片段分析,并能确定突变位置,缺点是步骤多,费时,且需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

6、碳化二亚胺检测(Carbodiimide,CDI)

与CCM法相似,CDI能够对错配的G和T进行修饰,当用标记的引物对CDI修饰过的双链DNA进行DNA合成时,延伸会在修饰过的碱基处终止下来,合成产物跑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即可检测出是否有突变。该方法的最大优点也是能对1~2kb的片段进行分析,突变检出率达到100%,能确定突变位置,并且CDI是一种没有毒性的物质,有报道曾用该法检测出了

7.2kbDNA片段中的一个点突变,但当一个DNA片段中存在多个突变时,该方法就不适用。

7、酶促切割错配(EnzymeMismatchCleavage,EMC)

EMC是一种与RNaseA切割相类似的方法。

T4核酸内切酶是一种分解酶(resolvase),能够识别12种错配的碱基并在错配碱基的附近进行切割,酶切产物跑变性胶或中性胶即可检测出是否有突变,电泳产物的检测可用放射自显影,也可用银染。由于该法能对DNA∶DNA异源杂合分子进行分析,因而省去了体外转录的步骤,其最长检测片段可达到1.5kb,该法的缺点是存在非特异性切割现象,并且对有些错配碱基的识别不是100%,因此在每次检测时都必须设有一个内对照。

8、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连琐分析技术

RFLP标记是发展最早的DNA标记技术。RFLP是指基因型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限制性酶切位点上碱基的插入、缺失、重排或点突变所引起的。

RFLP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DNA提取→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用凝胶电泳分开DNA片段→把DNA片段转移到滤膜上→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探针杂交显示特定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和结果分析。

其检测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确定突变的部位及性质,重复性好。但不足之处是仅适合于多态性的检测:即突变频率大于1%才能被检测到;因此,RFLP分析对于检测突变的早期,尤其是在野生型远多于突变型时其敏感性就显得不足了。

发展:反向限制性位点突变分析(iRSM),进行低突变频率等位基因的检测。其方法主

要用于突变早期的检测,当某一野生型序列发生突变导致原有酶切位点(E1位点)的消失,产生一新的酶切位点(E2位点),称之为E1→E2突变,但突变频率较低常规RFLP无法检测。此时,用一内切酶(E1)对其进行酶切,这样可选择性地移去大部分的野生型序列(>99%)。无酶切位点的部分通过PCR扩增(引物被设计在E2位点的一侧),产物用另一内切酶(E2)进行RFLP分析,根据产物中是否存在E2位点即可判断有无突变发生。

由于该方法在RFLP分析之前用另一种内切酶对靶序列进行消化,减少了野生型序列的含量(一般消化率>99%),因而大大提高了突变序列的检出率。值得注意的是:只要选择适当的限制性酶切位点,此项技术适应于任何基因、突变或生物体。但是,由于聚合酶的关系,可能在PCR扩增后导致iRSM分析出现假阳性。这可以通过使用高保真聚合酶进行修正;同时为了提高检出率,iRSM分析可于其它分析技术联合使用或增加目的基因的含量。

9、切割片段长度多态性(Cleavage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CFLP)

CFLP技术是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和SSC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其原理是:双链DNA变性后形成的单链在中性条件下形成二级结构(包含多个折叠的发夹状结构),正如SSCP一样,这种二级结构取决于DNA的核苷酸组成和顺序,即使有一个碱基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数目的折叠状发夹结构,而CleavaseI外切酶能识别这种发夹结构,并在该结构的附近进行切割,切割产物跑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检测,突变的DNA将出现与正常对照不同的酶切图谱。

10、PCR-ELISA结合微测序检测点突变(PCR-ELISA & mini-sequencing)

新近有报道称:使用PCR-ELISA结合微测序检测到无临床症状且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乙肝患者HBV基因的YMDD主题突变区存在天然Lamivudine耐药基因。其检测原理如下:探针结合区野生型HBV基因序列:5-…739ATA CGG744 A…-3′, 针对突变区域设计的探针,Wild-Probe: 5-…ATA CGG-3′;Val-Probe: 5- …ATG TIG-(针对741~742位点突变,743位点设计摆动配对);Ile-Probe: 5-…ATA TAG-3′、5-…ATA TCG-3′、5-…ATATCG-3′(针对743位点突变)。变性的扩增产物与上述3种类型探针杂交后,再加入含生物素-7-dATP、Taq酶和Mg2+等的微测序缓冲液55℃温育。如果Val或Ile探针与靶DNA完全匹配,探针3′末端延伸一个带标记的腺嘌呤。反之,不匹配时,探针Tm降低,3′末端游离而不延伸标记的腺嘌呤。利用链酶亲和素酶标系统检测探针上标记的生物素,可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点突变。

而近期我们所进行的点突变检测是基于PCR-ELISA和杂交链稳定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利用野生型和突变型序列与探针结合后在Tm值上的差异进行检测。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已知基因单位点突变检测技术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距离理想的突变扫描方法(即:对大片段DNA进行突变扫描,100%的检出率,无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不需复杂的设备、花费低、不需使用有害试剂和同位素、高效率、耗时短。)越来越近。

11、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

优点:高通量检测、自动化程度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检测DNA片段和长度变动范围广、相对价廉等。

在部分变性的条件下,通过杂合与纯合二倍体在柱中保留时间的差异,发现DNA 突变。异源双链DNA与同源双链DNA的解链特性不同,在部分变性条件下,异源双链因有错配区的存在而更易变性,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短于同源双链,故先被洗脱下

来,在色谱图中表现为双峰或多峰的洗脱曲线。

DHPLC高度自动化,可以自动取样,检测每个样品只需要8分钟左右。DHPLC与其他检测DNA突变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它能够纯化DNA片断。当然,只能检测杂合突变是DHPLC的不足之处,但是这可以利用混合的方法(即将纯合突变样品和野生型样品混合)来解决。

在很多的研究中,DHPLC色谱图有改变的样本经测序均显示DNA有变异;在我们的前期工作中曾用该方法检测了大量样本,特异性及敏感性均接近100%,提示该方法是一种高效、可靠的突变检测方法。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无法得出具体的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还需DNA 测序方法证实。

12、DNA测序(Sequencing)

由各种突变检测技术检测到的突变最后都得由测序来确定突变类型及突变位置,而且测序法检测突变的效率达到100%。但缺点是花费昂贵,所以对一些较大的,外显子较多的基因不宜用测序法直接检测突变,同时也不适用于临床对大量的标本进行检测,此外,测序也不能被当成是突变检测的金标准,杂合突变、胶压缩、GC富集区的存在等问题使得很难通过一次测序获得精确的数据。

Sanger法测序: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

13、双脱氧指纹图谱法(DideoxyFinger-printing,ddF)

由于SSCP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受到电泳温度、PCR片段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直接DNA测序的方法又费时、费钱,因此有研究工作者在实际应用中将SSCP和Sanger双脱氧测序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突变检测方法,即ddF。

该方法的基因原理是:将PCR产物回收纯化后用两个引物分别做Sanger双脱氧测序反应,但不同的是仅加入一种双脱氧终止剂,反应产物跑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如果确有突变的话,在病人的电泳图谱上将会丢失或获得一条带或者至少有一条带的迁移率会发生改变。在ddF方法中,DNA链的迁移率不仅取决于其二级结构,而且与其大小相关,因而较SS-CP法更为灵敏。MartincicD等曾经将SSCP法和ddF法进行了比较,发现ddF能将10种已知的p53抑瘤基因突变全部检测出来,而SSCP法只能检测到10种突变中的6种。ddF法的灵敏度不受电泳温度的影响,所能检测到10种突变中的6种。ddF法的灵敏度不受电泳温度的影响,所能检测的PCR产物长度也能达到近500bp,并且该法还能对突变位置进行相对定位。该法的主要缺点是需要使用同位素,同时对回收的PCR产物纯度要求较高,非特异的PCR产物将严重影响到最后结果的分析。

14、寡核苷酸连接分析法(oligonucleotide ligation assay,OLA)

该技术使用1对标记的探针,其中1条探针3'端包含等位基因特异性碱基。先用PCR 扩增包含HPA基因SNP位点的基因片段,然后探针和扩增的等位基因片段互补结合,在DNA

连接酶的作用下,2条探针连接形成一个双标记的产物。这个双标记产物的一端连于固相表面,另一端的标记物作为指示物,可以用ELISA方法检测。该法快速、可靠,可以用于大量样本的基因分型,但是OLA法也需要一些PCR后的操作,需要序列特异性探针。

15、熔解曲线分析法:染料法和FRET法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的熔解曲线分析法是罗氏公司的专利技术。FRET 法使用2个探针,一条探针横跨HPA(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SNP位点,称为检测探针。另一条探针与第一条探针相距1—5个碱基称为锚定探针。两条探针互相邻近的3'端和5'端分别标记上荧光物质FITC和LightCycler Red 640。在PCR过程中,两条探针和扩增产物结合,荧光物质FITC和LightCycler Red 640相互靠近。FITC受激发产生荧光,又激发Red640,使其发出波长为640的荧光,通过检测器检测荧光信号。在PCR反应后,降低体系温度到探针退火的温度以下,然后缓慢提高温度,检测探针发生解链从模板脱离,产生1个熔解曲线。如果检测探针和靶基因完全互补,将会产生一个较高的解链温度(Tm),如果发生错配将会产生1个较低的Tm,依据Tm的不同而将其分离。

但该方法需要特殊的仪器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除了使用FRET技术之外,还可以使用DNA荧光染料作为荧光的来源,通过扩增子或未标记探针的熔解分析法来进行基因分型。Liew等使用该法对HPA进行了基因分型并和FRET探针法进行比较,发现这2种方法的一致性达98.8%。Liew等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使用扩增子的熔解分析法在分析长片段的扩增子时,存在一定的错误率,而使用未标记探针的结果则是完全准确的。这种点突变分析技术的特点是简单、快速、自动化程度较高,易于推广。基于荧光染料的熔解分析法无需价格昂贵的荧光标记的双杂交探针,而且每一个反应体系可以同时鉴定HPA两个系统的等位基因,比FRET探针法更有优势。但是其需要特殊的熔解分析仪以及一种特殊的DNA荧光染料。

16、Pyrosequencing

Pyrosequencing是对短到中等长度的DNA序列样品进行高通量的、精确和重复性好的分析的技术。

第一步——测序引物和PCR扩增的、单链的DNA模板杂交,与酶—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ATP硫酸化酶(ATP sulfurylase)、荧光素酶(luciferase)、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apyrase)—和底物—adenosine 5′ phosphosulfate (APS)、荧光素(luciferin)孵育。

第二步——四种dNTP(dATPS,dTTP,dCTP,dGTP)之一被加入反应体系,如与模板配对(A—T,C—G),此dNTP与引物的末端形成共价键,dNTP的焦磷酸基团(PPi)释放出来。

注意:反应时deoxyadenosine alfa-thio triphosphate (dATPS)是dATP的替代物,因为DNA聚合酶对dATPS的催化效率比对dATP的催化效率高,且dATPS不是荧光素酶的底物。

第三步——ATP硫酸化酶在APS存在的情况下催化焦磷酸形成ATP,ATP驱动荧光素酶介导的荧光素向氧化荧光素(oxyluciferin)的转化,氧化荧光素发出与ATP量成正比的可

见光信号。

ATP sulfurylase

PPi+APS —————————> ATP

Luciferase,ATP

Luciferin —————————> oxyluciferin

光信号由CCD摄像机检测并由软件pyrogram?反应为峰。每个光信号的峰高与反应中掺入的核苷酸数目成正比。

第四步——ATP和未掺入的dNTP由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降解,淬灭光信号,并再生反应体系。

第五步——然后加入下一种dNTP。

在以上步骤循环进行中,互补DNA链合成,序列从pyrogram?的信号峰中决定。

利用PSQ96系统进行测序分析可期望得到20-30个碱基的读序长度,但是和任何测序技术一样,最大读序长度取决于模板的二级结构、碱基组成、PCR产物质量和其他参数。

最佳化的Pyrosequencing

Pyrosequencing反应利用的是酶级连系统,简单且强有力,给出阳性或阴性结果,每种成份和参数已最佳化,以得到高度一致的结果,精确度为99%。

* 底物浓度已最佳化

* 选择了Apyrase的特异浓度,保证了所有的dNTP被降解,包括ATP和dATPS

* dNTP降解速率慢于掺入速率,有利于dNTP充分掺入

* ATP合成速率快于ATP水解速率,使的ATP浓度和光产生正比于掺入的dNTP

数目

* 仔细控制的试剂,保证了足够的活性和质量

待测序模扳制备

通过PCR技术将待测序列扩增,其中引物之一在合成时用生物素标记。加入STREPTAVIDIN包被的磁珠于扩增的DNA中,DNA分子通过引物的生物素和STREPTAVIDIN包被的磁珠形成复合体。DNA变性后,带生物素标记引物的单链在磁场中得到纯化,然后就可用于与测序引物退火,以便进行测序反应。

PSQ 96系统系统工作流程

1, 基因组DNA提取

2, 设计和合成PCR引物,其中之一标记生物素; PCR反应

3,DNA双链的分离,含生物素的单链DNA与测序引物的退火

4,对含生物素的单链DNA的测序/基于测序的SNP分析及等位基因频率确定

PSQ96系统包含了进行上述工作(3-4)的仪器及配件、软件、试剂,系统的设计满足高通

量、快速、精确和经济的要求。

Pyrosequencing技术的突出优势在于Pooling,适用于大规模的等位基因频率分析,但需要特殊的仪器,硬件成本高;

17、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allele-specific PCR或 amplification , ASPCR或ASA)

ASPCR是一项在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通过PCR和凝胶电泳即可检测出DNA中各种点突变。

ASPCR的基本构思是设计2个ASO引物,使之与另一引物构成PCR反应体系。这2个引物与探针的ASO不同,等位基因特异性碱基不是位于ASO中间,而是置于引物的3′端。这种设计是基于耐热Taq DNA聚合酶缺乏3′→5外切校正活性的特点。引物3′端的特异碱基分别互补于野生型和突变型等位基因的相对碱基,若此碱基对形成错配,链延伸反应就会因3′,5-磷酸二酯键形成障碍而受阻,故此法又称扩增受阻突变体系(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 ARMS)。其扩增结果为:“野生”模板阻碍,“突变”引物放大;或“突变”模板阻碍,“野生”引物放大。

ASPCR点突变的检出率依赖于反应条件的优化和防止引物与靶DNA错配时可能发生的错配延伸,这可通过调整实验条件如:引物、靶DNA、Taq酶的浓度和反应温度等来提高特异性,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甲酰胺亦可减少非特异性扩增。还可通过人为地使引物3′末端的第二个碱基发生错配来阻止错误延伸。

近来又有报道:在ARMS的反应体系中,引物上标记2个不同荧光素,通过对产物荧光分析即可了解到模板中是否存在点突变,此法称为双荧光扩增受阻突变系统(double fluorescent-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dF-ARMS)

18、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北京金菩嘉)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其原理是采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利用探针与被检测样本中DNA碱基对的互补性,在探针与样本的DNA杂交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荧光信号而得出结果,从而检测细胞、组织样本中的染色体或基因异常。

它将荧光信号的高灵敏度、安全性,荧光信号的直观性和原位杂交的高准确性结合起来,通过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待测样本的DNA进行原位杂交,在荧光显微镜下对荧光信号进行辨别和计数,从而对染色体或基因异常的细胞、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和诊断,为各种基因相关疾病的分型、预前和预后提供准确的依据。

FISH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目前免疫组织化学法正广泛应用于肿瘤等多个领域的临床诊断。免疫组化的检测对象是疾病相关的蛋白。由于蛋白的表达和本身的构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例如酸、碱和变性剂),检测条件的稳定性对检测结果至关重要。此外,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判断依赖于检测者对显色结果的主观判断,对于一些弱阳性的结果,不同的检测者容易产生分歧。上述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医生对病情的最终诊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的对象是细胞中的DNA,致密的双螺旋结构使DNA可以历经千百万年而依然保持良好,其结构稳定,不易被环境条件影响,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荧光原位杂交结果的判定借助于对荧光的颜色判断和信号计数,客观地量化了检测地结果。如果借助于相应的FISH操作系统(例如Abbott-Vysis公司的Hybrit杂交仪和VP2000样本预处理系统)和染色体成像系统(例如AI公司的CytoVision)就能实现整个FISH操作的自动化,最大限度的降低操作者和检测者的主观因素,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SNPs检测方法比较

一、定义 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olymorphisms ,SNPs),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 序列多态性。 二、SNPs的研究意义 遗传标记 具有已知性、可遗传性、可检测性,用于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 基因多态与疾病相关性 研究SNPs 本身对机体的影响,尤其是疾病的易感性、个性化医疗。 三、SNPs检测方法的分类 1、测序方法:常规测序,Pyrosequencing(焦磷酸测序),微测序(SNaPshot) 2、基于杂交的方法:Taqman 探针法,Microarray 芯片法, 3、引物延伸:MALDI-Tof,dHPLC(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4、以构象为基础的方法:RFLP,SSCP,DGGE 5、溶解曲线:HRM(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分析技术) 四、各方法概述与比较 测序方法 1、测序方法------ 一般测序和焦磷酸测序 步骤: 序列比对-- 引物设计-- DNA 提取-- PCR - 割胶纯化-- 直接测序或装克隆测序。 优点: SNP 分析金标准,能发现已知SNP,也能发现未知SNP。 缺点: 每个样本的每个位点均需要经PCR 扩增,跑胶,然后切胶纯化,再测序。步骤多而分散,成本较高,工作量大,周期长,价格昂贵,不适合大样本多位点检测。 2、测序方法------微测序方法(SNaPshot) 微测序流程: 1).设计PCR 扩增含SNPs 位点的一段DNA 2).对PCR 产物进行纯化(去除引物和dNTP) 3).引物延伸 4).延伸产物检测(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发光检测法、凝胶为基础的荧光检测法、质谱分析法、变性高压液相色谱法等) 优势: 类似普通测序,但10 个位点PCR 产物同时引物延伸,通量增加。 劣势: 前处理等同普通测序:每个样品的每个位通过点都需要PCR预先扩增,跑胶,割胶,DNA 纯化。不同是10 个位点可以同时测序,提高了测序效率,但对延伸引物要求极高,如每个引物有4-6 个碱基差异,不能有互补区段,还要相同条件延伸,除厂家已经验证的少数位点外,很难自己设计针对新位点的检测。多个分散步骤,费钱费时,易出错。 3、测序方法------费用成本组成: ?基因组DNA提取费用

常用电子元器件检测方法模板

常用电子元器件检 测方法

电子技术实用知识 ( .6.1由朱昌平在网上收集) 常见电子元器件检测方法 元器件的检测是家电维修的一项基本功, 如何准确有效地检测元器件的相关参数, 判断元器件的是否正常, 不是一件千篇一律的事, 必须根据不同的元器件采用不同的方法, 从而判断元器件的正常与否。特别对初学者来说, 熟练掌握常见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和经验很有必要, 以下对常见电子元器件的检测经验和方法进行介绍供对考。 一、电阻器的检测方法: 1固定电阻器的检测。A将两表笔(不分正负)分别与电阻的两端引脚相接即可测出实际电阻值。为了提高测量精度, 应根据被测电阻标称值的大小来选择量程。由于欧姆挡刻度的非线性关系, 它的中间一段分度较为精细, 因此应使指针指示值尽可能落到刻度的中段位置, 即全刻度起始的20%~80%弧度范围内, 以使测量更准确。根据电阻误差等级不同。读数与标称阻值之间分别允许有±5%、 ±10%或±20%的误差。如不相符, 超出误差范围, 则说明该电阻值变值了。B注意: 测试时, 特别是在测几十kΩ以上阻值的电阻时, 手不要触及表笔和电阻的导电部分; 被检测的电阻从电路中焊下来, 至少要焊开一个头, 以免电路中的其它元件对测试产生影响, 造成测量误差; 色环电阻的阻值虽然能以色环标志来确定, 但在使用时最好还是用万用表测试一下其实际阻值。 2水泥电阻的检测。检测水泥电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与检测普通固定电阻完全相同。 3熔断电阻器的检测。在电路中, 当熔断电阻器熔断开路后, 可根据经验作出判断: 若发现熔断电阻器表面发黑或烧焦, 可断定是其负荷过重, 经过它的电流超过额定值很多倍所致; 如果其表面无任何痕迹而开路, 则表明流过的电流刚好等于或稍大于其额定熔断值。对于表面无任何痕迹的熔断电阻器好坏的判断, 可借助万用表R×1挡来测量, 为保证测量准确, 应将熔断电阻器一端从电路上焊下。若测得的阻值为无穷大, 则说明此熔断电阻器已失效开路, 若测得的阻值与标称值相差甚远, 表明电阻变值, 也不宜再使用。在维修实践中发现, 也有少数熔断电阻器在电路中被击穿短路的现象, 检测时也应予以注意。 4电位器的检测。检查电位器时, 首先要转动旋柄, 看看旋柄转动是否平滑, 开关是否灵活, 开关通、断时”喀哒”声是否清脆, 并听一听电位器内部接触点和电阻体摩擦的声音, 如有”沙沙”声, 说明质量不好。用万用表测试时, 先根据被测电位器阻值的大小, 选择好万用表的合适电阻挡位, 然后可按下述方法进行检测。 A用万用表的欧姆挡测”1”、”2”两端, 其读数应为电位器的标称阻值, 如万用表的指针不动或阻值相差很多, 则表明该电位器已损坏。 B检测电位器的活动臂与电阻片的接触是否良好。用万用表的欧姆档测”1”、”2”(或”2”、”3”)两端, 将电位器的转轴按 逆时针方向旋至接近”关”的位置, 这时电阻值越小越好。再顺时针慢慢旋转轴柄, 电阻值应逐渐增大, 表头中的指针应平稳移动。当轴柄旋至极端位置”3”时, 阻值应接近电位器的标称值。如万用表的指针在电位器的轴柄转动过程中有跳动现象, 说明活动触点有接触不良的故障。 5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的检测。检测时, 用万用表R×1挡, 具体可分两步操作: A常温检测(室内温度接近25℃); 将两表笔接触PTC热敏电阻的两引脚测出其实际阻值, 并与标称阻值相对比, 二者相差在±2Ω内即为正常。实际阻值若与标称阻值相差过大, 则说明其性能不良或已损坏。B加温检测; 在常温测试正常的基础上, 即可进行第二步测试—加温检测, 将一热源(例如电烙铁)靠近PTC热敏电阻对其加热, 同时用万用表监测其电阻值是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如是, 说明热敏电阻正常, 若阻值无变化, 说明其性能变劣, 不能继续使用。注意不要使热源与PTC热敏电阻靠得过近或直接接触热敏电阻, 以防止将其烫坏。 6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的检测。 (1)、测量标称电阻值Rt 用万用表测量NTC热敏电阻的方法与测量普通固定电阻的方法相同, 即根据NTC热敏电阻的标称阻值选择合适的电阻挡可直接测出Rt的实际值。但因NTC热敏电阻对温度很敏感, 故测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 Rt是生产厂家在环境温度为25℃时所测得的, 因此用万用表测量Rt时, 亦应在环境温度接近25℃时进行, 以保证测试的可信度。B测量功率不得超过规定值, 以免电流热效应引起测量误差。C注意正确操作。测试时, 不要用手捏住热敏电阻体, 以防止人体温度对测试产生影响。 (2)、估测温度系数αt 先在室温t1下测得电阻值Rt1, 再用电烙铁作热源, 靠近热敏电阻Rt, 测出电阻值RT2, 同时用温度计测出此时热敏电阻RT 表面的平均温度t2再进行计算。 7压敏电阻的检测。用万用表的R×1k挡测量压敏电阻两引脚之间的正、反向绝缘电阻, 均为无穷大, 否则, 说明漏电流大。若所测电阻很小, 说明压敏电阻已损坏, 不能使用。 8光敏电阻的检测。A用一黑纸片将光敏电阻的透光窗口遮住, 此时万用表的指针基本保持不动, 阻值接近无穷大。此值越大说明光敏电阻性能越好。若此值很小或接近为零, 说明光敏电阻已烧穿损坏, 不能再继续使用。B将一光源对准光敏电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四种常用探伤方法特点及区别

四种常规无损检测方法的比较 无损检测就是利用声、光、磁和电等特性,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检测被检对象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给出缺陷的大小、位置、性质和数量等信息,进而判定被检对象所处技术状态(如合格与否、剩余寿命等)的所有技术手段的总称。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 超声检测(UT)、磁粉检测(MT)、液体渗透检测(PT)及X射线检测(RT)。 超声波检测(UT) 1、超声波检测的定义: 通过超声波与试件相互作用,就反射、透射和散射的波进行研究,对试件进行宏观缺陷检测、几何特性测量、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的检测和表征,并进而对其特定应用性进行评价的技术。 2、超声波工作的原理: 主要是基于超声波在试件中的传播特性。声源产生超声波,采用一定的方式使超声波进入试件;超声波在试件中传播并与试件材料以及其中的缺陷相互作用,使其传播方向或特征被改变;改变后的超声波通过检测设备被接收,并可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接收的超声波的特征,评估试件本身及其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及缺陷的特性。 3、超声波检测的优点: a.适用于所有金属、非金属和复合材料等多种制件的无损检测; b.穿透能力强,可对较大厚度范围内的试件内部缺陷进行检测。如对金属材料,可检测厚度为1~2mm的薄壁管材和板材,也可检测几米长的钢锻件; c.缺陷定位较准确; d.对面积型缺陷的检出率较高; e.灵敏度高,可检测试件内部尺寸很小的缺陷;

f.检测成本低、速度快,设备轻便,对人体及环境无害,使用较方便。 4、超声波检测的局限性 a.对试件中的缺陷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仍须作深入研究; b.对具有复杂形状或不规则外形的试件进行超声检测有困难; c.缺陷的位置、取向和形状对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 d.材质、晶粒度等对检测有较大影响; e.以常用的手工A型脉冲反射法检测时结果显示不直观,且检测结果无直接见证记录。 5、超声检测的适用范围 a.从检测对象的材料来说,可用于金属、非金属和复合材料; b.从检测对象的制造工艺来说,可用于锻件、铸件、焊接件、胶结件等; c.从检测对象的形状来说,可用于板材、棒材、管材等; d.从检测对象的尺寸来说,厚度可小至1mm,也可大至几米; e.从缺陷部位来说,既可以是表面缺陷,也可以是内部缺陷。锻件是金属被施加压力,通过塑性变形塑造要求的形状或合适的压缩力的物件。这种力量典型的通过使用铁锤或压力来实现。铸件过程建造了精致的颗粒结构,并改进了金属的物理属性。在零部件的现实使用中,一个正确的设计能使颗粒流在主压力的方向。 磁粉检测(MT) 1.磁粉检测的原理: 铁磁性材料和工件被磁化后,由于不连续性的存在,使工件表面和近表面的磁力线发生局部畸变而产生漏磁场,吸附施加在工件表面的磁粉,形成在合适光照下目视可见的磁痕,从而显示出不连续性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各突变检测方法比较

1、RNA酶A切割法(RNase A cleavage) 在一定条件下,氨基源双链核酸分子RNA:RNA或RNA:DNA中的错配碱基可被RNaseA切割,切割产物可通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当RNA探针上错配的碱基为嘌呤时,RNaseA在错配处的切割效率很低,甚至不切割,而当错配碱基为嘧啶时,则其切割效率较高。故如果仅分析被检DNA的一个条链,突变检出率只有30%,如同时分析正义和反义二条链,检出率可达70%。该法需要制备RNA探针,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但可用于1-2kb 的大片段进行检测,并能确定突变位点。于这些优越性,它仍被作为一种经典方法用于对未知突变进行分析。 电泳法(不能确定突变位点,都要通过测序等解决) 2、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双链DNA 分子在一般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其迁移行为决定于其分子大小和电荷。不同长度的DNA 片段能够被区分开,但同样长度的DNA 片段在胶中的迁移行为一样,因此不能被区分。DGGE/TGGE 技术在一般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基础上,加入了变性剂(尿素和甲酰胺)梯度,从而能够把同样长度但序列不同的DNA 片段区分开来。一个特定的DNA 片段有其特有的序列组成,其序列组成决定了其解链区域(meltingdomain, MD)和解链行为(melting behavior) 。一个几百个碱基对的DNA 片段一般有几个解链区域,每个解链区域有一段连续的碱基对组成。当变性剂浓度逐渐增加达到其最低的解链区域浓度时,该区域这一段连续的碱基对发生解链。当浓度度再升高依次达到各其他解链区域浓度时,这些区域也依次发生解链。直到变性剂浓度达到最高的解链区域浓度后,最高的解链区域也发生解链,从而双链DNA 完全解链。如果不同DNA 片段的序列差异发生在最高的解链区域时,这些片段就不能被区分开来。在DNA 片段的一端加入一段富含GC 的DNA 片段(GC 夹子,一般30-50 个碱基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含有GC 夹子的DNA 片段最高的解链区域在GC 夹子这一段序列处,它的解链浓度很高,可以防止DNA 片段在DGGE 胶中完全解链。当加了GC 夹子后,DNA 片段中基本上每个碱基处的序列差异都能被区分开。 3、PCR-SSCP法单链构象多态性 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是一种分离核酸的技术,可以分离相同长度但序列不同的核酸(性质类似于DGGE和TGGE,但方法不同)。 实验步骤 利用PCR从提取出的DNA中扩增16S rRNA基因。 利用λ-外切核酸酶消化掉一条链(其中一个PCR引物被磷酸化,这条链将被去除)。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可用于预筛选克隆文库。 可对其中的某一个条带进行测序,并与数据库中已知序列比对。 原理: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是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并引起在非变性电泳条件不同的电泳迁移率。 4、杂合双链分析法(HA) 由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个凸起,在非变性胶中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来源:大比特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摘要:在电子电路中,除了接触最多的电子元器件(例如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 成电路等)以外,还有其他常用电子元器件,如电声器件,开矢及接插件等。 尖键字:电子元器件,电感,电容,集成电路,传声器 引言 在电子电路中,除了接触最多的电子元器件(例如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 等)以外,还有其他常用电子元器件,如电声器件,开矢及接 插件等。 1电声器件 电声器件是指能把电声转变成音频电信号或者把音频电信号变成声能的器 件。常见的电声器件有扬 声器、耳机、传声器等。 1.1扬声器 ⑴分类 扬声器俗称喇叭,它是将电能转变成声能并将它辐射到空气中去的一种电声 换能器件。扬声器的种 类较多,按电一声换能的方式不同分为电动式、压电式、电磁式、气动式等;按结构不同分为号筒式、 纸盆式、平板式、组合式等多种;按形状不同分为圆形、椭圆型;按工作频段不同分为高音扬声器、中音 扬声器和低音扬声器等。 不同结构的扬声器有不同的用途,一般在广场扩音时,使用电动号筒式扬声 器;在收音机、录音机、 电视机中多使用电动纸盆式扬声器。 (2) 主要电声参数标称功率:扬声器的标称功率又称为额定功率,是指扬声器长时间工作时所输出 的电功率。扬声器在标称功率下能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额定阻抗:扬声器的阻抗是指它的交流阻抗值,因而它随测试频率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标注的阻抗 频率范围:扬声器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有较高的灵敏度,这个范围就是扬声器的有效频率范围 不同的扬声器具有不同的频率范围,一般口径较大的扬声器,低频响应较好,口径较小的扬声器则 高频响应较好。 (3) —般检测高、中、低音扬声器的直观判别:由于测试扬声器的有效频率范围比较麻烦,所以多根 值对口径小于① 的扬声器使用100Hz 时的值5对于口彳圣大于 ①90mm 的扬声器使用400Hz 时的值°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第十章基因突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性质、特征 (2)掌握基因突变分子机理和诱变因素的作用方式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4) 掌握基因突变的修复途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突变的概念、类型和性质 2.诱发突变的分子基础 3.诱发突变与人类癌症 4.生物体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5.果蝇基因突变的检出 6.植物基因突变的检出 7.人类基因突变的检出 [解决方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征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别 1、基因突变:指在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 2、类别 隐性突变:A a 显性突变:a A 自发突变—外界环境条件的自然作用或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而产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在专门诱变因素影响引起的突变,为“诱发突变” 形态突变型—可见突变:指造成外形改变的突变型 至死突变型—能造成个体死亡或生命力明显下降的突变型 条件突变型—在一定条件下有致死效应 3.一般特征 ①突变的频率:指生物体在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机率,或者在一定时 间内突变可能发生的次数。 高等植物 10-5— 10-8 细菌和噬菌体 10-4—10-10范围大、突变频率比动植物高 例如:氨基酸过程中三种疾病是由三种基因突变导致酶发生变化引起的,有一定的突变频率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苯丙酮尿症;尿黑尿酸氧化酶缺乏会产生尿黑酸尿症;酪氨酸酶缺乏导致白化病 苯丙氨酸羟化酶 苯丙酮酸苯丙氨酸酪氨酸 积累尿黑尿酸氧化酶 酪氨酸酶 苯丙酮尿症尿黑酸黑色素

两种梅毒检测方法对比

第20卷第12期航空航天医药2009年12月29 两种梅毒检测方法对比 于晓明,胡雪峰,迟丽娜 (中航工业哈尔滨二四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66) 摘要目的:比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11PPA)两种梅毒血清学试验的检测结果。方法:将2008~2009年性病门诊138例确诊梅毒患者血清同时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7musT试验、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7rPPA试验检测,比较两种梅毒检测实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138份血清中,98份血清TRUST阳性,17份经抗梅毒治疗血清TRusT阴性,TPPA试验132份血清为阳性。结论:TRUsT试验可作为梅毒的人群筛查、疗效、复发或再感染的检测指标,嗍试验是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特异性方法,主要作为梅毒的确证试验。两种不同方法同时进行梅毒检测,将减少漏诊、误诊率,为梅毒的确诊提 供参考依据,并且在判定梅毒的发展、痊愈及药物疗效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334(2009)12—0029—02 ComparisonoftheDifferentMethodsExamingTreponema/YUX/ao—ming,HUXue一乃ng,CHI 厶一//Harbin242HospitalofAVIC,Harbin150066,China Abstract0bjL吣tive:toselectthebestscreeningmethodsuitingforblooddonorsbyassessingthevalidityof TRUSTandTPPA.Methods:TRUSTWasusedtoscreenpatientswithsyphihsfromblooddonors。andTPPAWagusedto confirmedpositiveresultsdetected byTRUST.Results:thesensitivity.falsepositiverateandfalsenegativerateofTRUSTwere39.02%,3.03%,and60.98%respectively.111esensitivity,falsepositiverateandfalsenegativerateofEUSAwere 98.73%。20.59%and1.22%.Conclusions:ThecombinationofTRUSTandELISAisthefirstchoiceto∞reenpatientswithsyphilisfromblooddonors.Moreovertllisscreeningcontributestobloodsafety. KeywordsTreponema:TRUST;TPPA l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38例患者均为性病门诊确诊者,其中男83例,占印.14%,女55例,占39.86%。I期梅毒68例,Ⅱ期梅毒51例,Ⅲ期梅毒19例。年龄18~72岁,平均32岁。 1.2试剂TRUST试剂为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TPPA试剂为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方法TRUST试验:室温下,生理盐水稀释至l:32,每孔滴加心磷脂抗原,100次/min振荡器上水平振荡8min,观察凝集结果,确定其阳性滴度。TPPA试验:室温下,在U型板上用稀释液将血清稀释,分别加入致敏和未致敏的明胶颗粒,孵育2h观察结果。 2结果 结果判定:TRUST过筛试验在漆圈中出现肉眼可见红色凝集块为阳性;若红色颗粒均匀分布未见凝集为阴性。TPHA确证试验(凝集)++++:红细胞形成膜状覆盖整个孔底,边缘形成皱褶;(凝集)+++:形成膜状覆盖部分孔底;(凝集)++:形成膜状,边缘成圆环;(凝集)+:成薄膜状,周围边有粗大圆环;(可凝)±:成纽扣状,中心稍薄;(不凝集)一:成光滑扣状结果表1。表l138例梅毒患者的TRUST和TPPA试验结果(例%) 从表1两种方法检测为阳性的138份样本中。TRUST法检出111份,占80%(11138);TPPA法检出133份,占96.4%(133/138);抗TPPA法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RUST法。 3讨论 从表1中可看出68例I期梅毒血清,TPPA阳性64例,阳性率94.1%,与顾伟鸣悼1报道的96.3%结果相近,TPPA对I期梅毒的敏感度为94.1%,对I期梅毒的敏感度高于TRUST。TRUST具有操作简便、报结果快、价格便宜等优点,可作为梅毒的人群筛查、疗效、复发或再感染的检测指标,当梅毒患者经抗梅毒治疗后,血清滴度下降,可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TRUST试验所用的抗原是从牛心提取的心磷脂和从鸡蛋黄提取的卵磷脂及胆固醇组成,中,结果清晰易读,稳定性好:缺点是许多因素影响结果,高脂皿症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血清均可干扰出现假阳性结果,而且该试验在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中存在生物学假阳

二恶英检测分析方法比较

二恶英检测方法比较 二恶英化合物(简称二恶英)是剧毒有机污染物。人体长期低剂量接触,会导致癌症、雌性化、胎儿畸形、糖尿病等疾病。自比利时发生二恶英食品污染事件和《POPs公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签署以来,二恶英检测与污染防治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二恶英检测属超痕量、多组分检测,对特异性、选择性和灵敏度要求极高,被认为是当代化学分析领域的一大难点。 美国较早开展二恶英检测研究,现已制定出一系列的检测标准。欧洲和日本也相继研究和制定了二恶英检测标准方法。我国目前正处于二恶英基础研究的起步阶段,尚未提出相关检测标准和方法,因此亟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二恶英检测方法和体系。 2 二恶英检测方法 2.1化学仪器分析方法 在200余种异构体中分离出17种有明显毒性的二恶英,分别测定其浓度或含量。将浓度或含量乘以每种二恶英的毒性因子(TEF)就可以得到总毒性当量(TEQ)。该方法的一般程序包括采样、提取、净化、定性定量。 2.1.1 采样 样品的取样量由样品类型、污染水平和方法的检测限而定。各国对采样程序都单独编制了标准方法。 2.1.2 提取 为了测定提取净化效率和校正分析丢失,首先加入17种13C-PCDD/Fs采样内标和37Cl-2,3,7,8-TCDD净化内标。溶剂选择和提取步骤取决于样品类型和净化方法,如在处理废弃物焚烧飞灰时溶剂选取石油醚/甲苯/二氯甲苯,在处理脂肪样品时溶剂选取二氯甲烷/己烷。提取步骤一般包括溶解、振荡、混匀和萃取。索氏萃取是传统的提取方法,广泛应用于检测飞灰、鱼、牛乳和脂肪组织样品中的二恶英。目前,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SFE)、加压加热型的高速溶剂萃取装置(ASE)和微波萃取方法也用于提取样品中的二恶英,并有大量对比实验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3,4]。 2.1.3 净化 为了除去大量干扰物质,目前大多采用色谱法进行净化。色谱法通常将分配处理柱和色谱柱串联使用,包括酸或碱处理、硅胶柱、氧化铝柱、佛罗里柱和活性炭柱的二次净化,具体操作因样品类型和基质性质而异。目前,一些实验室正在开发一次性多层柱(如微型氧化铝柱)和HPLC净化方法来简化净化过程。净化后要加入15种13C-PCDD/Fs定量内标和2个13C 标记的用于确定色谱保留时间的内标[5]。 2.1.4 定性定量 通常定性检测采用2类不同极性的色谱柱。首先用非极性或弱极性固定相将氯原子取代数相同的二恶英化合物分为1组,然后用极性固定相分离其中的异构体,最后通过对17 种标记的和未标记的标准样品实施比较,获取保留时间。定量检测主要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技术(SIM),以13C稳定同位素为内标,根据测量目的用质量校正程序校正质谱模式、分辨率

常用电子元器件检测方法与技巧

常用电子元器件检测方法与技巧

民常用电子元器件检测方法与技巧元器件的检测是家电维修的一项基本功,如何准确有效地检测元器件的相关参数,判断元器件的是否正常,不是一件千篇一律的事,必须根据不同的元器件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判断元器件的正常与否。特别对初学者来说,熟练掌握常用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和经验很有必要,以下对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经验和方法进行介绍供对考。 一、电阻器的检测方法与经验: 1固定 1固定电容器的检测 A检测10pF以下的小电容 因10pF以下的固定电容器容量太小,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只能定性的检查其是否有漏电,内部短路或击穿现象。测量时,可选用万用表R×10k挡,用两表笔分别任意接电容的两个引脚,阻值应为无穷大。若测出阻值(指针向右摆动)为零,则说明电容漏电损坏或内部击穿。B检测10PF~001μF固定电容器是否有充电现象,进而判断其好坏。万用表选用R×1k挡。两只三极管的β值均为100以上,且穿透电流要小。可选用3DG6等型号硅三极管组成复合管。万用表的红和黑表笔分别与复合管的发射极e和集电极c相接。由于复合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把被测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予以放大,使万用表指针摆幅度加大,从而便于观察。应注意的是:在测试操作时,特别是在测较小容量的电容时,要反复调换被测电容引脚接触A、B两点,才能明显地看到万用表指针的摆动。C对于001μF以上的固定电容,可用万用表的R×10k挡直接测试电容器有无充电过程以及有无内部短路或漏电,并可根据指针向右摆动的幅度大小估计出电容器的容量。 2电解电容器的检测 A因为电解电容的容量较一般固定电容大得多,所以,测量时,应针对不同容量选用合适的量程。根据经验,一般情况下,1~47μF间的电容,可用R×1k挡测量,大于47μF的电容可用R×100挡测量。 B将万用表红表笔接负极,黑表笔接正极,在刚接触的瞬间,万用表指针即向右偏转较大偏度(对于同一电阻挡,容量越大,摆幅越大),接着逐渐向左回转,直到停在某一位置。此时的阻值便是电解电容的正向漏电阻,此值略大于反向漏电阻。实际使用经验表明,电解电容的漏电阻一般应在几百kΩ以上,否则,将不能正常工作。在测试中,若正向、反向均无充电的现象,即表针不动,则说明容量消失或内部断路;如果所测阻值很小或为零,说明电容漏电大或已击穿损坏,不能再使用。C对于正、负极标志不明的电解电容器,可利用上述测量漏电阻的方法加以判别。即先任意测一下漏电阻,记住其大小,然后交换表笔再测出一个阻值。两次测量中阻值大的那一次便是正向接法,即黑表笔接的是正极,红表笔接的是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 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 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 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 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 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

实验二、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电子工艺实习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二、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学号:014301234210 姓名:金聪班级:0143012342 1.实验目的 a.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 b.掌握使用万用表辨别常用元器件的方法。 2.实验内容 (1)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介绍 (2)色环法识别电阻 各色环表示意义如下: 第一条色环:阻值的第一位数字; 第二条色环:阻值的第二位数字; 第三条色环:阻值的第三位数字; 第四条色环:10的幂数; 第五条色环:误差表示。 例如:电阻色环“绿蓝黑黑棕”——第一位:5;第二位:6;第三位:0; 10的幂为0;误差为1%,即阻值为:560*100欧=560欧=560Ω判别第一条色环的方法: 四色环电阻为普通型电阻,从标称阻值系列表可知,其只有三种误差系列,允许偏差为±5%、±10%、±20%,所对应的色环为:金色、银 色、无色。而金色、银色、无色这三种颜色没有有效数字,所以,金色、银色、无色作为四色环电阻器的偏差色环,即为最后一条色环(金色, 银色也可作为乘数)

(3)电容器的识读 A.直标法:1-100 pF的瓷片电容、电解电容 B.数码表示法:第1、2位为有效数值,第三位为倍率 例:103=10 乘10的3次方pF,即=0.01uF C.字母表示法:主要是针对涤纶电容 例:4n7=4.7n=4700p,22n=0.022uF D.小数点表示法:自然数以下的单位为uF 例:标0.47,等效值为0.47uF d.二极管极性的判别 指针式万用表拨在R×1O0或R×1K电阻档上,数字万用表直接用二极管档。如下图所示:

二极管性能测量 二极管性能测量二极管性能鉴别的最简单方法是用万用表测其正、反向电阻值,阻值相差越大,说明它的单向导电性能越好。因此,通过测量其正、反向电阻值, 可方便地判断管子的导电性能。 (4)三极管PNP型,NPN型和基极的判别 A.将指针式万用表拨在R×1O0或R×1K电阻档上. B.红表笔任意接触三极管的任意一个电极,黑表笔依次接触另外两个电极,分别测量它们之间的电阻值.当红表笔接触某一电极时,其余两电极与该电极之间均为几百欧的电阻时则该管为PNP型,而且红表笔所接触的电极为B极; C.若黑表笔为基准,即将两根表笔对调后,重复上述测量的方法,若同时出现低电阻的情况则该管为NPN型,黑表笔所接触的是它的B极。 在判别出管型和基极B的基础上,任意假定一个电极为E极,另一个电极为C.将万用表拨在R×1K电阻档上.对于PNP型管,令红表笔接其C极,黑表笔接E极,再用手同时捏一下管子的B,C极,注意不要让电极直接相碰.在用手捏管子B,C极的同时,注意观察一下万用表指针向右摆动的幅度;

基因突变检测多少钱检测方法是什么

基因突变检测多少钱检测方法是什么 一代测序法(Sanger法): 科学家Sanger,于1977年建立,他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该技术至今已用 三十多年,现在已相当成熟完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就是使用该项技术完成的, 现在***的仪器是美国ABI公司的***3730型全自动遗传分析仪,是经过国际和国家认证的仪器,可重复性达到100%,是亲子鉴定和法医鉴定的专用仪器。该方法是目前基因检测的国际金标准。缺点是通量小,适合少量样本,可进行个性化位点检测,成本极高,比芯片 或高通量检测高100倍。 Taqman法: 准确性好,适合于大量样本、少量位点,价格贵,缺点是不能读出序列,不太直观。 质谱法: 准确性较好,缺点只能读出质量数据,不能读出序列,对于缺失和插入突变无法读出,但这种突变更加可怕,适合于大量样本、多位点(最多能检测25个位点),所以可能会 出现少量假阳性和假阴性。 二代基因检测芯片法: 适合于超多位点,大量样品检测和科研参考,每个样本做几百个位点和做几千个位点 的检测成本,相差无几,最大优点是成本低廉,一个位点的价格只相当于一代测序价格的1%,缺点是出来的大量数据,可信度不高。 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癌症患者的过度治疗会造成患者的器脏损伤,甚至化疗 整个过程费钱费力却“不讨好”,所以进行在进行治疗之前先进行基因测序检测,会让靶 向药物治疗事倍功半。 肺癌的靶向药基因检测,现在很多公司都可以做,医院基本上也是外送公司做,看你 检测几个几个基因,一般不会超过7200,一般检测就是EGFR,融合基因ALK,ROS1,C-MET,中源协和基因检测。 一般的,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 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 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 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目前有1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 测技术做出诊断。

两种血沉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两种血沉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发表时间:2012-02-01T09:20:22.6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杨占甲[导读] 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值导入2003版的EXCEL,并对其进行Student-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杨占甲(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080-01 【摘要】目的采用传统的魏氏法和倾斜管法两种方法来测定红细胞的沉降率,并对两种血沉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随机采集100例血液标本,对这100例血液标本同时采用倾斜管法和魏氏法两种方法进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并对两种血沉检测方法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对两种血沉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的红细胞沉降率差异并不显著(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很好。结论采用倾斜管法对红细胞的沉降率进行测定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可以在特点的条件下使用,具有推广价值。【关键词】魏氏法倾斜管法红细胞沉降率相关性分析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速度的指标,简称为血沉,英文表示为ESR。一个健康人红细胞沉降率通常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上下波动,不会有大幅度的升降变化,而在很多病例情况的干涉下,红细胞沉降率会表现出明显的增快。血沉检查时非特异性试验的一种,但即使如此,将血沉结果与临床资料相互对照显示,血沉检查在临床上很可以有很多应用,可以辅助判断患者机体是否有炎症,患者病变是否有活动性等等,可以为临床检查提供参数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临床上也常常采用血沉检测的方法来作为试验诊断的方式。在进行红细胞血沉率的测定时,一定要及时进行,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记过,所以可以理解,在医院中,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血沉测定时,并不是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检测和诊断,而是当护士对患者抽血后,立刻将血液移到无菌处置室来进行血沉测定的,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护士可能同时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处理,便不能保证在准确的时间1h读取血沉值,可能晚些甚至将其以往,有鉴于此,本文介绍另一种测量血沉的方法:倾斜管法,并在此将倾斜管法和魏氏法进行血沉比较分析。魏氏法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常规方法,将倾斜管法与魏氏法进行比较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06年~2011年诊科病房的患有不同性质疾病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67岁。 1.2方法清晨,在患者空腹的情况下从患者身上抽取血液,抽取患者的3.2ml的血液,并将其与3.8%枸橼酸钠溶液混合,枸橼酸钠溶液的体积控制在0.8ml,与此同时向其中注入两支魏氏血沉管至“0”刻度,结束后,将其分别放置在两个魏氏血沉架上,在放置时,两支试管放置的方式不同,其中一个按照常规方法放置,即垂直放置,1h后要低于血浆段的高度进行读取并记录,另一个要放置在特定的自制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架子上,保持倾斜45°角,并于10min后将血沉值读取。 1.3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值导入2003版的EXCEL,并对其进行Student-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经过1h后采用魏氏法测得的血沉值平均为33.12±32.556mm/h,而经过10min后采用倾斜管法测得的血沉值平均为33.39±32.509mm/h,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Student-t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t=0.59,P=0.52>0.05),对两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97,数据显示两者相关性较好。 3 讨论 测量红细胞沉降率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将血沉结果与临床资料相互对照显示,血沉检查在临床上很可以有很多应用,可以辅助判断患者机体是否有炎症,患者病变是否有活动性等等,可以为临床检查提供参数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临床上也常常采用血沉检测的方法来作为试验诊断的方式。魏氏法是最经典最传统最常规最可靠的检测血沉的方法,魏氏法也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常规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魏氏法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手工操作,而且对观察记录的时间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人们近年来一直在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省事的测量血沉方法,比较熟悉的是采用自动电子血沉仪,这种电子血沉仪虽然更加便捷,且检测的时间也不长,但所得的检测结果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是仪器的成本比较高,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可以普及。倾斜管法对仪器并没有新的要求,而且检测的时间短,仅需10min便可,且检测结果可以直接读出来而并不需要进行换算,从两种血沉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中,倾斜管法与魏氏法几乎没有差别,相关性较好,对于血沉增高患者结果更加明显,所以倾斜管法适用于血沉增高患者或者需要经常复查血沉的患者,可以对其进行动态检测。 参考文献 [1]陆金春,李春德,黄宇烽.临床检验报告速查手册[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 [2]卢雁英,赖桂凤,郑丹丹.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3):14-15. [3]马翠萍,魏以壁.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0):132-133. [4]李恵,高洪国,张元梅.两种红细胞沉降率检测方法的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7):67-6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