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5课 《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 格式:docx
- 大小:21.32 KB
- 文档页数:9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标解读
一、教学目标设置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需要解读的是:
1、“独立”不需分解,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
“会写”指的是能正确默写。
2、“正确”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准节奏,读准语调,等等。
“流利”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再是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
“有感情”地朗读,所指很丰富,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识的变化,等等。
4.“词句的意思”包括表面的和深层的含义。
“推想”可以分解为“推测、判断”。
“体会”分解为“说出、说明、解释”等。
5.“表达顺序”可以剖析为“叙述的内容次序”、“叙述的线索”、“文章的篇章结构”等;相应地,把不可观察、无法评价的认知心理动词“揣摩”替换为“标记”、“说出”、“理出”“划分”、“总结”等。
“思想感情”可以剖析为“感受”、“情感”、“内心”、“心情”等,“体会”可以替换为“说出”、“说明”等。
“表达方法”可以分解为为“写作的顺序、文章的段落结构、描写的方法、运用的修辞、某些文字背后的意义、运用的标点”等及其“表达效果”。
“领悟”
可以替换为“举出”“说出”“说明”“体会”等。
“初步”是指初级的,可以不那么系统、全面。
6.“了解”可以分解为“说出、复述”。
依据二:单元目标训练重点
1.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2.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3.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4.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国风情的感受。
解读:“把握主要内容”,是指会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要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堆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是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增长见识。
依据三:《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核心内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课文是围绕“异国风情”这一专题编写的。
(所处位置)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主要内容)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主要特点)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编者意图或地位作用)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 1、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依据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对于字词的学习课前布置自己学生借助字、词典进行自学;至于难写的字和易写错的字,在第一课时教学中通过检查、反馈,及时进行指导写法,并指导学生课堂练习达到掌握,以实现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德国独特的异国风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为了帮助他们感悟文本,尽快地走进文本,因此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德国风光的图片或者搜集有关德国的资料。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但对于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
学习中,感受德国奇丽的风光之美、感受德国人养花之奇特,尤其要把2、3自然段作为重点,通过朗读、想像等多种形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包含的道理。
对相关的依据进行解读之后,教师可依据自己的专业经验,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重构,需对分解的知识进行定位,并确定行为条件和认知程度,形成分析图:
知识分解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生字词课前自学默写正确
主要内容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面、准确
理解内容读课文、讨论感悟能写话赞美
(二)教学目标陈述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训练重点、教材核心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正确读写“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匹配课标1)
2、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
(匹配课标2、6)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匹配课标2、
4、
5、6)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匹配单元训练目标3)
5、结合问题,展开想象,尝试练笔,激发学生对德国风情民俗的由衷赞美之情。
(匹配课标5、6)
二、评估设计
1、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始以看拼音写词语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98%学生达到正确书写。
2、目标2朗读课文,第一课时解决正确、流利的目标。
通过指名朗读或者指名朗读难读的句子,使95%的学生达到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通过课堂观察,看学生能否抓住文章的中心句。
3、目标3,理解课文,通过课堂观察、学生朗读交流、教师点拨,学生说出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并通过表现性评价,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4、目标4,根据老师的提示和不同形式的引读,帮助学生能背诵课文的优美语言。
5、目标5,通过课堂观察和表现性评价,引导学生仿照写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三、教学流程预设
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预设一课时,有以下环节:
(一)课前预习,搜集资料:
1、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大意,自学字词。
2、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二)检查预习,反馈指导。
1、看拼音写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重点指导:
掌握“脊梁”轻声,意思,指导写“脊”,并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请学生笑着读。
注意“莞尔一笑”中“莞”是个多音字,在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对学生掌握不好的字做以重点指导,并示范书写,学生当即练习,正确掌握生字词的结构和写法,为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同时落实教学目标一。
)
(三)揭题导入,简介作者。
我们上册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记得文中的大树是谁吗?(学生介绍)季羡林曾经在德国留学十年,1945年回到祖国。
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感慨万千。
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
(齐读题目)(四)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同学们词语掌握得不错,咱们来读读课文吧,谁来。
其他同学有两个任务,一是听这几位同学读的是否准确,二是边听边思考,文章中有两个感叹句,既概括了景色,又赞叹了民族特点,用横线画出来。
(设计意图:读课文,对文意进行初步感知,落实教学目标2的要求。
)(五)品读感悟,感受奇丽,强化积累。
句子划下来了吗?谁来说?(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季先生怎样描写这奇丽的景色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景色美的句子,用心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个奇特的民族。
读读你画的句子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正是四五十年前季羡林先生在德国街道看到的奇特而美丽景象。
读读这两句话,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美丽。
A、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谈谈你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这两个词语都在形容花,是否重复了?一朵花叫“团、簇”吗?两朵呢?很多花聚在一起,才叫“花团锦簇”。
这个词写出了花儿的什么特点?(多,形态美。
出示图片帮助理解)一种颜色不是姹紫嫣红,花儿五颜六色,十分鲜艳,才是“姹紫嫣红”。
这个词又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颜色多,美。
出示图片)这两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花儿很多,很美。
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团花簇锦、色彩斑斓;花繁叶茂、五彩缤纷,繁花似锦、争奇斗艳)读词。
请你从中选择两个词语填空。
为什么这样填?
B、你还从哪里体会到美?(花的海洋。
)想象花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
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让学生穿透文本描写性文字去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美,感受到德国独特的风光之美。
落实教学目标3第一个层次的要求。
)
C、让我们到德国的街道去看看吧!
走过一条街,抬头向上看(指一生接读);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指一生接读);
走过这一条街,抬头向上看,(指一排接读);
走过那一条街,抬头向上看,(指一排接读)。
每条街都是这样?从哪里看出来的?(任何)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情会怎样?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齐读这段话。
这奇丽的景色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想去看看吗?跟我来(课件:音乐,美丽的图片)感觉怎么样?想永远留在脑海里吗?谁来试试!(指名背诵课件提示)让我们一起把美丽留在心中。
对文章里的优美句段,我们都应该这样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创设的多种形式下的引读,并结合优美音乐背景下的图片欣赏,帮助学生背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落实教学目标4的要求。
)(六)品读感悟,感受奇特,受到启示。
同学们,欣赏美景的时候你想过吗——德国街道上这么奇丽的景色是谁赠与我们的?(德国人怎样养花呢?请同学们从文章中划出有关语句。
)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做呢?请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关语句谈出体会。
(为他人着想,不独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2、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读读这段话,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什么是“人人为我”,什么是“我为人人”。
“我为人人”(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人人为我”,大家共同创建了这样如画的景象(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正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才使我们欣赏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情也体现了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你发现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方式,揭示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并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落实教学目标3的第一个层次的第二个小要求和目标3的第二个层次目标。
)
(七)展开想像,自主练笔,升华认识。
同学们,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
这就是四五十年前,季先生在德国留学时感受到的。
现在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了,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颇耐人寻味。
时隔四五十年,季羡林先生又到了德国,这一切有没有发上变化?
1、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从季羡林先生的回答中你体会到什么?“美丽”指什么?(德国美丽的花)仅仅是花的美没有改变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确实,美丽并没有改变。
四五十年前,德国人是这样,今天德国人仍是这样,可以推想,再过四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德国人还是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已经融入到民族的血液里。
怪不得季羡林先生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慨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了另一种情思。
请读最后一句话:
5、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尝试练笔,激发学生对德国风情民俗的赞美。
同时落实教学目标5的要求。
)
(八)推荐书目,课外拓展,激起阅读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继续读季羡林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
(课件:推荐书目《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自传》《读人生》)(设计意图:课本只是载体,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凭借文本,走出文本,所以当学生学完课文后,初步了解作者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后,趁着学生浓厚的追根问底的欲望,推荐学生阅读季羡林的其它文学作品是最为必要的。
)
板书设计:
2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异的民族!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