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教师在讲述、提问、朗读、板书等教学环节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美育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重要手段。美育以学生拥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丰富的文化知识为目标。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作用是通过审美手段去塑造和谐发展的人。美育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有科学素养和和谐发展的人;其社会功能在于可以创造超越个人生活层面的精神交往空间;其文化功能在于使人与人之间更容易达成情感的共鸣和共识,为审美文化提供活动的主体。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美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文章的形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等,可以唤起学生美的感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一、意象——审美感知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审美感知是人的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受能力。要感受美,首先要发现美,教师要让学生从观察入手,通过对词语、线条、色彩、声响等中介的感知,在大脑中呈现出作品所描摹的形象,受到形象的感染,进而产生审美趋向。如朱自清的《春》中描绘春的山、水、草、花、风、雨、

人等,使学生感受到迷人的春光,生发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在日常生活中是三种没有必然联系的事物,但作为文学的意象,作者有意将其排列在一起,从而留给读者一种凄凉悲苦的审美效果。

语文教材中反映自然美的文章占有不少的篇幅。如描写单一的自然景物有《爱莲说》、《荷花淀》、《长江三峡》等。以及描写综合性的自然风光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春》、《海滨仲夏夜》、《济南的冬天》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去感受作者笔下的世界、去发现并欣赏自然之美。

二、意趣——审美感悟

意趣,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所表达的审美趣味。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言外之情”确切地表现出来,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知“身在画图中”的美感:百草园的明丽、夜航的朦胧、草地的荒凉、烈日似火、暴雨如注的街市、银装素裹的北国,以及春的江南、夏的海滨、秋的香山、冬的济南……凡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如果不首先感知美的外部特征和美的形象,那么,我们是得不到美的体验,难以产生美感的。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教师在讲述、提问、朗读、板书等教学环节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教师通过舒缓、轻柔的朗读,配以与课文情节有关的课件

和图片,一开始就让学生陶醉在作者描绘的神奇的意境里,走进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由街灯神驰太空,想到明星,再由明星回到人间的街灯。巧妙回环的比喻,在老师轻柔而又略带神秘的语调中,自然会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那虚无缥缈的太空,真的好像有一条美丽而繁华的街市,地上无数的街灯真的好像变成了无数的星星。这诗情画意的美景使学生神驰情往,陶冶着学生美的情感,唤起他们的想像。

三、情趣——审美体验

情趣,是指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它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文心雕龙》)纵观中学语文教材的众多篇章,无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因此,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环节中的情感表现和情感感染来启发、调动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如杨朔的《茶花赋》中那绚丽多姿的茶花,展现出一幅幅春深似海的画面,象征我们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充满了诗情画意,蕴含着艺术形象,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抓住一个“醉”字,激起学生感情的激荡,使其获得美的享受。

再如陈毅用鲜血、生命凝成的诗篇《梅岭三章》,真可谓情浓如血,意醇似酒,感人肺腑。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困梅岭,想的不是身家性命、妻儿老小,而是“投身革命即为家”,希望“人间遍种自由花”,勉励“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抒发的是

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悲壮豪迈之情。还有岳飞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陆游那“国仇末报壮志老,匣中宝剑夜有声。”的壮志。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誓言,倾吐的全是赤子的一腔报国之情。读其诗文,如见其人。他们如日月中天,光照寰宇。因此,教师要抓住课文中这种醇意浓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学习传统美德,继承优良作风,就无形为学生树起了一座“追求崇高理想,献身壮烈事业”的丰碑。

情趣的审美体验实质上就是一种共鸣。特级教师于漪曾深有体会地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去“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诱导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交流。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构思中心,是诗人发现和挖掘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亲密的感情联系。周总理逝世以后,人民无限怀念他,感情上形成一种幻觉,他虽已离去,却仍然生活在人民之中,和人民在一起。诗人以特有的感情波涛,特有的想像幻觉,飞驰祖国大地到处呼唤总理,寻找总理的足迹,把心灵的呼唤与感情的幻觉,构成呼唤、寻找、想念总理的雄伟壮阔的画面,赋予祖国大地以生命和感情,让它们成为诗人感情呼唤的传声与回响,体现了人民想念总理的心声。教学时就要抓住“深情呼唤”、“急切寻找”、“无限怀念”这条抒情线索,

以带有象征性的“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来启发学生深思遐想,从而领悟其深沉的感情,引起强烈的共鸣,产生深刻的美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的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